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高晓林)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复旦大学高晓林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复旦大学 高晓林

重点难点: 1、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2、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必然性。 3、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可能性。 4、三十年代共产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 误的原因
重点难点: 1、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2、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必然性。 3、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可能性。 4、三十年代共产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 误的原因

第一节: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就是指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它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毛 泽东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就是指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它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毛 泽东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含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敌强我弱 的形式下,无产阶级政党把工作重心放在农 村,开展武装斗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 立农村根据地,并逐步扩大根据地,形成对 城市的包围,最后夺取城市乃至全国政权
一、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含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敌强我弱 的形式下,无产阶级政党把工作重心放在农 村,开展武装斗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 立农村根据地,并逐步扩大根据地,形成对 城市的包围,最后夺取城市乃至全国政权

这条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不断 总结经验而创造出来的
这条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不断 总结经验而创造出来的

二、中共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法国 巴黎公社起义、俄国十月革命都是走 城市中心的道路
二、中共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法国 巴黎公社起义、俄国十月革命都是走 城市中心的道路

“城市中心论”一一其核心是无产阶 级及其政党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城市, 进行长期的合法斗争,组织工会、教育 工人,争取工人群众,积蓄革命力量; 待全国革命形势成熟时,再举行城市工 人武装起义,先占领城市,然后将革命 推进到农村。 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没有拘泥于这种传统模式,而是从中国 实际出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 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的革命道路
“城市中心论”——其核心是无产阶 级及其政党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城市, 进行长期的合法斗争,组织工会、教育 工人,争取工人群众,积蓄革命力量; 待全国革命形势成熟时,再举行城市工 人武装起义,先占领城市,然后将革命 推进到农村。 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没有拘泥于这种传统模式,而是从中国 实际出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 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的革命道路

(一)大革命失败后,对中国革命道 路的探索 1、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内形势 1)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内形势 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两集团先后转向 反革命营垒,并残酷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 众,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中 国革命转入低潮
(一)大革命失败后,对中国革命道 路的探索 1、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内形势 1)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内形势 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两集团先后转向 反革命营垒,并残酷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 众,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中 国革命转入低潮

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 命群众达31万多人。 共产党的许多优秀领导人先后被杀害, 陈延年、赵世炎、罗亦农、萧楚女、向警予、彭湃恽代英、蔡和森等 量會良 一部分共产党人脱党、退党甚至叛党 向忠牧 据1927年11月统计,当时党员数量大为减少,由大革命高潮 时的近6万人减少到1万余人
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 命群众达31万多人。 共产党的许多优秀领导人先后被杀害, 陈延年、赵世炎、罗亦农、萧楚女、向警予、彭湃、恽代英、蔡和森等 一部分共产党人脱党、退党甚至叛党 向忠发 据1927年11月统计,当时党员数量大为减少,由大革命高潮 时的近6万人减少到1万余人

这种形势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中国 革命道路该如何走的问题
这种形势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中国 革命道路该如何走的问题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王涛).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叶根发).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肖吟新).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阅读材料)老报纸上的鲜活历史.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阅读材料)思想启蒙的力量——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阅读材料)辛亥革命与知识青年——论知识青年是辛亥革命的主导力量.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甲午战败和抗战胜利的对比分析.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民族精神觉醒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两次抗日,半个世纪,中华民族如何反败为胜.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的觉醒过程.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根本.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甲午战败与抗战胜利的对比及其思考.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从国民对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看中国为何赢得抗战胜利.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从甲午战争到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缘何浴火重生.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浅论近代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pdf
- 复旦大学:《国史概要》教学资料_国史源流(讲义,共十讲).docx
- 复旦大学:《国史概要》教学资料_国史专题(讲义).docx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杜艳华).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朱潇潇).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高晓林).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杜艳华).ppt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_教学大纲.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讲 导论——“历史”地看世界.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2讲 古典希腊的出现.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3讲 古代城邦的结构.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4讲 罗马霸权的兴起.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5讲 罗马共和国的命运.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6讲 “帝国”的史诗.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7讲 基督教化——走向“上帝之城”.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8讲 摩尼教的另类实验.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0讲 伊斯兰世界的兴起.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9讲 拜占庭模式.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1讲 “中世纪”的概念.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2讲 “西方”的再出发.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3讲 中世纪英格兰——封建制度与国家.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4讲 十字军——千秋功罪.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