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高晓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复旦大学高晓林教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复旦大学 高晓林 教授

主要内容: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2、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3、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和意义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主要内容: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2、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3、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和意义 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重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2、中国工业化道路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 难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矛盾的演变 2、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 后私营经济的再度崛起
重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2、中国工业化道路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 难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矛盾的演变 2、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 后私营经济的再度崛起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是指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 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恢复国民经 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条件成熟时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 立社会主义社会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是指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 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恢复国民经 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条件成熟时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 立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 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 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 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 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 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 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局 部地区建立,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整个大陆范围 内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局 部地区建立,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整个大陆范围 内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政治特征 经济特征 文化特征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政治特征 经济特征 文化特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性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 态。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 会议分析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 “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步过渡到社 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 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 史的必然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性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 态。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 会议分析指出: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 “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步过渡到社 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 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 史的必然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 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 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 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 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主义 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 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主义 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 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朱潇潇).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杜艳华).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高晓林).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王涛).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叶根发).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肖吟新).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阅读材料)老报纸上的鲜活历史.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阅读材料)思想启蒙的力量——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阅读材料)辛亥革命与知识青年——论知识青年是辛亥革命的主导力量.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甲午战败和抗战胜利的对比分析.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民族精神觉醒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两次抗日,半个世纪,中华民族如何反败为胜.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的觉醒过程.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根本.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甲午战败与抗战胜利的对比及其思考.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从国民对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看中国为何赢得抗战胜利.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从甲午战争到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缘何浴火重生.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杜艳华).ppt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_教学大纲.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讲 导论——“历史”地看世界.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2讲 古典希腊的出现.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3讲 古代城邦的结构.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4讲 罗马霸权的兴起.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5讲 罗马共和国的命运.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6讲 “帝国”的史诗.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7讲 基督教化——走向“上帝之城”.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8讲 摩尼教的另类实验.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0讲 伊斯兰世界的兴起.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9讲 拜占庭模式.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1讲 “中世纪”的概念.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2讲 “西方”的再出发.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3讲 中世纪英格兰——封建制度与国家.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4讲 十字军——千秋功罪.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7讲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pdf
- 复旦大学:《15世纪以前的世界》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6讲 寻找失落的文明.pdf
- 复旦大学:《考古学导论(考古发现与探索)》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1讲 什么是考古学(高蒙河、潘碧华).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