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实验三 材料导热系数测定(不良导体导热系数测定)

不良导体导热系数测定 导热系数是反映材料导热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导热系数大,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称为 良导体:导热系数小、导热性能差的材料称为材料的不良导体。一般来说,金属的导热系数 比非金属要大:固体的导热系数比液体的要大:气体的导热系数最小。本实验介绍一种比较 简答的利用稳态法测定不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方法。稳态法是通过热源在样品内部形成一稳定 的温度分布后,测定不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方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稳态法测定不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方法 2、了解物体散热速率和传热速率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 1、TQDC-1型导热系数测定仪 2、游标卡尺3、天平 4、镊子 三、实验原理 1、热传导定律 当物体内部各处的温度不均匀时,就会有热量从温度较高处传递到温度较低处,这种现 象叫热传导现象。 早在1882年著名物理学家傅立叶(Fourier)就提出了热传导的定律:若在垂直于热传播 方向x上作一盛面△S,(架) 表示x,处的温度梯度,那么在时间△1内通过截面积△S 所传递的热量△Q为: (1) 式肿是为传热德率,负号代表热量传适方向是以高温区传至任温处,与温度稀度 方向相反。比例系数入称为导热系数,其值等于相距单位长度的两平面的温度相差为一个单 位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所传递的热量,单位是瓦·米开(·mK) 2、稳态法测传热速率 测定样品导热系数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中待测样品(圆盘)半径R=60mm,样 品上表面与加热盘(位于上方的黄铜盘)的下表面接触,温度为日,加热盘由内部电热丝供热 热量由加热盘通过样品上表面传入样品,再从样品下表面与散热盘(位于样品下面的黄铜盘) 的上表面相接,温度为8,即样品中的热量通过下表面向散热盘散发。样品上下表面温度可 以认为是均匀分布,在h不很大情况下可忽略样品侧面散热的影响,则式1)改写为:
不良导体导热系数测定 导热系数是反映材料导热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导热系数大,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称为 良导体;导热系数小、导热性能差的材料称为材料的不良导体。一般来说,金属的导热系数 比非金属要大;固体的导热系数比液体的要大;气体的导热系数最小。本实验介绍一种比较 简答的利用稳态法测定不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方法。稳态法是通过热源在样品内部形成一稳定 的温度分布后,测定不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方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稳态法测定不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方法 2、了解物体散热速率和传热速率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 1、TJQDC-1 型导热系数测定仪 2、游标卡尺 3、天平 4、镊子 三、实验原理 1、热传导定律 当物体内部各处的温度不均匀时,就会有热量从温度较高处传递到温度较低处,这种现 象叫热传导现象。 早在 1882 年著名物理学家傅立叶(Fourier)就提出了热传导的定律:若在垂直于热传播 方向 x 上作一截面 S ,以 d dx 表示 0 x 处的温度梯度,那么在时间 t 内通过截面积 S 所传递的热量 Q 为: Q d S t dx = − (1) 式(1)中 Q t 为传热速率,负号代表热量传递方向是从高温区传至低温处,与温度梯度 方向相反。比例系数 称为导热系数,其值等于相距单位长度的两平面的温度相差为一个单 位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所传递的热量,单位是瓦·米-1 开-1 (W·m-1K-1 ). 2、稳态法测传热速率 测定样品导热系数的实验装置如图 1 所示。图中待测样品 (圆盘) 半径 R1 =60mm,样 品上表面与加热盘(位于上方的黄铜盘)的下表面接触,温度为 1 ,加热盘由内部电热丝供热, 热量由加热盘通过样品上表面传入样品,再从样品下表面与散热盘 (位于样品下面的黄铜盘) 的上表面相接, 温度为 2 ,即样品中的热量通过下表面向散热盘散发。样品上下表面温度可 以认为是均匀分布,在 1 h 不很大情况下可忽略样品侧面散热的影响,则式(1)改写为:

架82s (2) 式(2)中S为样品横截面积。 加热盘 温度, iIIIim 温度82 一样品盘 一收热盘 图1导热系数实验装置示意图 当日、日,稳定时,传热也达到稳定,即通过待测样品的传热率和散热黄铜盘向侧面和下 面的散热率相同。 △Q =4g ta=ao △tla,=o (3) 式(3)中A。,0。是传热稳定时的样品上下表面温度, 是是件品的传盐速水、岂 是黄铜盘散热率。 那么式(2)可以表示为: △gl =8-0aS △tlg,-0o h (4) △q 由(4式可见关健是测出黄網盘的散热率△及4。为此,当测出稳态时样品上下表面 的温度(。,日之后,拿走样品,让加热盘下表面直接与散热盘上表面接触,加热下黄铜 盘使温度上升到高于0,。若干度后再拿去上黄铜盘,让下黄铜盘自然冷却,直接向周围散热 AOl 下黄铜盘在8,=8,附近的冷却速率为:△14-8。 黄铜盘的散热率与其冷却速率的关系为: △q .-0
1 2 1 Q S t h − = (2) 式(2)中 S 为样品横截面积。 当 1、2 稳定时,传热也达到稳定,即通过待测样品的传热率和散热黄铜盘向侧面和下 面的散热率相同。 1 =1 0 2 = 2 0 = t q t Q (3) 式(3)中 10 , 20 是传热稳定时的样品上下表面温度, Q t 是样品的传热速率, q t 是黄铜盘散热率。 那么式(2)可以表示为: S t h q 10 20 2 2 0 − = = (4) 由(4)式可见关键是测出黄铜盘的散热率 2 = 20 t q 。为此,当测出稳态时样品上下表面 的温度 10 , 20 之后,拿走样品,让加热盘下表面直接与散热盘上表面接触,加热下黄铜 盘使温度上升到高于 20 若干度后再拿去上黄铜盘,让下黄铜盘自然冷却,直接向周围散热。 下黄铜盘在 2 20 = 附近的冷却速率为: 1 =10 t Q 黄铜盘的散热率与其冷却速率的关系为: 2 2 0 2 2 0 = = = t mc t q (5)

式(5)中m是黄铜质量,c是黄铜比热(c=3.77×102J/Kg·K) 在样品传过程中,只考虑下影盒的下面和面,但在沙却建率时, 盘上表面也暴署在外,实际是黄铜盘的上,下表面和侧面都在散热。由于物体冷却速率与它 的表面积成正比关系,修正(5)式,可得: △0 R+2Rh =m0 Atle-02 △tla-ao八 2πR+2πRh △0 R2+2h2 =ma人2R+2h (6) 式(6)中凡、h分别为散热黄铜盘半径和厚度。 将式(6)代入(4)并整理得待测样品导热系数为: m是险a (7) 四、实验程序 1、用游标卡尺测量待测样品盘的半R径和厚度h,散热黄铜盘的半径凡和厚度么,。参考 值为R=R2=60mm=0.06m,h=5mm=0.005m,么=12m=0.012m。 2、用天平测量散热黄铜盘的质量m,参考值m=1.136Kg。 3、安装实验装置 注意此过程应在关闭测定仪电源的情况下进行。按图1所示将散热黄铜盘小心安装在测 定仪固定支架上,将测温孔朝向正面。然后将待测样品盘,加热黄铜盘依次放在上面,将加 热电源插孔朝向反面,且三盘上下对齐,此时不要安装加热盘提手,最后将加热盘Pt100和 散热盘Pt100分别插入加热黄铜盘和散热黄铜盘测温孔,注意t1O0金属部分不要裸露在外, 且插入深度要一致,否则影响测温精度。将加热电源线通过加热电源插孔与加热黄铜盘连接 好,然后将加热电源线与面板上插座连接好,注意此连接过程顺序不能颠倒。 4、加热盘温度控制参数设置。 将加热盘温度设定为60℃~110℃。 5、加热盘加热及温度测控。 将“加热开关”置于“开”“风扇开关”置于“关”,此时“加热指示”灯亮。在整个 加热及温度控制过程中加热指示灯亮度会随着加热快慢而变化。注意实验应在室内温度基本 稳定及无风的条件下进行,否则将影响控温效果。当加热盘温度控制在设定温度±1℃范围内
式(5)中 m 是黄铜质量,c 是黄铜比热( c = 3.77 × 10 2 J Kg K / • ) 在样品传热过程中,只考虑下铜盘的下表面和侧面散热,但在测冷却速率 t 时,黄铜 盘上表面也暴露在外,实际是黄铜盘的上,下表面和侧面都在散热。由于物体冷却速率与它 的表面积成正比关系,修正(5)式,可得: + + = = =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0 2 2 0 R R h R R h t mc t q + + = = 2 2 2 2 2 2 2 2 2 0 R h R h t mc (6) 式(6)中 R2 、 2 h 分别为散热黄铜盘半径和厚度。 将式(6)代入(4)并整理得待测样品导热系数为: 2 2 1 2 2 2 10 20 1 2 1 2 2 R h h mc t R h R + = + − (7) 四、实验程序 1、用游标卡尺测量待测样品盘的半 R1 径和厚度 1 h ,散热黄铜盘的半径 R2 和厚度 2 h 。参考 值为 1 2 R R mm m = = = 60 0.06 , 1 h mm m = = 5 0.005 , 2 h mm m = = 12 0.012 。 2、用天平测量散热黄铜盘的质量 m ,参考值 m Kg =1.136 。 3、安装实验装置 注意此过程应在关闭测定仪电源的情况下进行。按图 1 所示将散热黄铜盘小心安装在测 定仪固定支架上,将测温孔朝向正面。然后将待测样品盘,加热黄铜盘依次放在上面,将加 热电源插孔朝向反面,且三盘上下对齐,此时不要安装加热盘提手,最后将加热盘 Pt100 和 散热盘 Pt100 分别插入加热黄铜盘和散热黄铜盘测温孔,注意 Pt100 金属部分不要裸露在外, 且插入深度要一致,否则影响测温精度。将加热电源线通过加热电源插孔与加热黄铜盘连接 好,然后将加热电源线与面板上插座连接好,注意此连接过程顺序不能颠倒。 4、加热盘温度控制参数设置。 将加热盘温度设定为 60℃~110℃。 5、加热盘加热及温度测控。 将“加热开关”置于“开”“风扇开关”置于“关”,此时“加热指示”灯亮。在整个 加热及温度控制过程中加热指示灯亮度会随着加热快慢而变化。注意实验应在室内温度基本 稳定及无风的条件下进行,否则将影响控温效果。当加热盘温度控制在设定温度±1℃范围内

时,若加热盘温度日和散热盘温度A在10min后仍保持稳定,可认为传热达到稳定。记录 此时加热盘温度。和散热盘温度O0 6、测定散热盘散热率, 将加热盘小心提起,用镊子将待测样品移去,然后将加热盘直接放在散热盘上,给散热 盘加热,使散热盘温度高于O10℃左右,将“加热开关”置于“关”,小心移去加热盘, 使散热盘在空气中自然冷却。冷却过程中每隔30s读一次散热盘温度日,一直读到低于 日。10C左右。将实验所得数据记录在表1中。 表1散热盘散热率实验数据 1(s)0 30 6090120. 540570600 8(c) 7、改变加热盘温度设定值,重复实验步骤5、6,测定样品在不同温度下导热系数1 8、改变待测样品,重复以上实验步骤,测定不同样品的导热系数入。 9、实验完毕,将“风扇开关”置于“开”“加热开关”置于“关”,此时风扇开启,“风 冷指示”灯亮,使散热盘加速冷却,直到散热盘温度降至室温,将“风扇开关”置于“关”。 10、整理实验仪器。 注意此过程应在关闭测定仪电源的情况下进行。将加热电源线与面板上插座分开,然后 将加热电源线与加热黄铜盘分开,注意此分开过程顺序不能颠倒。取下加热盘P100和散 热盘P100并放回。整理待测样品盘,加热黄铜盘和散热黄铜盘 五、实验报告 1、根据表1所记录实验数据,选择,。附近10组数据,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计算 散热盘冷却速率4日 2、将散热盘冷知速率A ,代入(7)式计算待测样品导热系数1。 3、测定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导热系数入,比较不同温度下同一样品导热系数大小,分 析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4、测定不同样品的导热系数入,比较不同样品导热系数的大小,分析不同样品的导热 性能。 六、注意事项 1、加热盘温度设定值不得高于110℃,实验时应随时观察加热盘温度的变化。 2、实验装置温度较高,实验过程中不要触摸高温盘,以防烫伤
时,若加热盘温度 1 和散热盘温度 2 在 10min 后仍保持稳定,可认为传热达到稳定。记录 此时加热盘温度 10 和散热盘温度 20 6、测定散热盘散热率。 将加热盘小心提起,用镊子将待测样品移去,然后将加热盘直接放在散热盘上,给散热 盘加热,使散热盘温度高于 20 10℃左右,将“加热开关”置于“关”,小心移去加热盘, 使散热盘在空气中自然冷却。冷却过程中每隔 30s 读一次散热盘温度 2 ,一直读到低于 20 10℃左右。将实验所得数据记录在表 1 中。 表 1 散热盘散热率实验数据 t (s) 0 30 60 90 120 . 540 570 600 2 (℃) 7、改变加热盘温度设定值,重复实验步骤 5、6,测定样品在不同温度下导热系数 8、改变待测样品,重复以上实验步骤,测定不同样品的导热系数 。 9、实验完毕,将“风扇开关”置于“开”“加热开关”置于“关”,此时风扇开启,“风 冷指示”灯亮,使散热盘加速冷却,直到散热盘温度降至室温,将“风扇开关”置于“关”。 10、整理实验仪器。 注意此过程应在关闭测定仪电源的情况下进行。将加热电源线与面板上插座分开,然后 将加热电源线与加热黄铜盘分开,注意此分开过程顺序不能颠倒。取下加热盘 Pt100 和散 热盘 Pt100 并放回。整理待测样品盘,加热黄铜盘和散热黄铜盘。 五、实验报告 1、根据表 1 所记录实验数据,选择 20 附近 10 组数据,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计算 散热盘冷却速率 t , 2、将散热盘冷却速率 t ,代入(7)式计算待测样品导热系数 。 3、测定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导热系数 ,比较不同温度下同一样品导热系数大小,分 析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4、测定不同样品的导热系数 ,比较不同样品导热系数的大小,分析不同样品的导热 性能。 六、注意事项 1、加热盘温度设定值不得高于 110℃,实验时应随时观察加热盘温度的变化。 2、实验装置温度较高,实验过程中不要触摸高温盘,以防烫伤

3、PID智能温度调节器出厂前各参数均设置好,实验时可以修改加热盘温度设定值SV。 修改其他参数时应谨慎,否则影响控温效果。 4、实验过程中100金属部分不要裸露在外,且插入深度要一致,否则影响测量精度 5、实验应在室内温度基本稳定及无风的条件下进行,否则将影响控温效果。 6、测定仪面板上有0-220V加热电源,连接导线时应关闭电源,以防触电。 七、思考题 1、测定散热盘冷却速率时为什么要在稳态温度日。附近选值? 2、样品的导热系数大小与导热性能有什么关系?
3、PID 智能温度调节器出厂前各参数均设置好,实验时可以修改加热盘温度设定值 SV。 修改其他参数时应谨慎,否则影响控温效果。 4、实验过程中 Pt100 金属部分不要裸露在外,且插入深度要一致,否则影响测量精度。 5、实验应在室内温度基本稳定及无风的条件下进行,否则将影响控温效果。 6、测定仪面板上有 0-220V 加热电源,连接导线时应关闭电源,以防触电。 七、思考题 1、测定散热盘冷却速率时为什么要在稳态温度 20 附近选值? 2、样品的导热系数大小与导热性能有什么关系?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实验五 材料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测定.doc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实验六 四探针法测量半导体电阻率.doc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部分 材料的磁性能.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超导材料.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材料的硬度.pdf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绪论.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材料的受力形变 1.1 应力与应变 1.2 材料的弹性形变.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材料的受力形变 1.3 塑性形变和延展性 1.4 高温下玻璃相的粘性流动 1.5 无机材料的高温蠕变.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材料的断裂强度.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无机材料中微裂纹的起源、无机材料断裂强度测试方法、显微结构对无机材料断裂强度的影响.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无机材料的断裂及裂纹扩展.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材料的硬度.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无机材料的热学性能(无机材料的热容和热膨胀).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无机材料的热传导、无机材料的热稳定性.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材料的电学性质(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超导体(超导材料).ppt
- 山东理工大学:《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气动成形模具.ppt
- 山东理工大学:《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气动成形模具(模具设计实例、LFT浸渍机头及PTC管机头及设计).ppt
- 山东理工大学:《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挤出模 8.3 吹塑薄膜挤出机头 8.4 板材与片材挤出机实例.ppt
- 山东理工大学:《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第八章 挤出模.doc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实验二 材料硬度测定(维氏硬度的测定).doc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实验一 材料弯曲强度测试.doc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材料物理性能》课程书籍教材PDF电子书(编著:田莳,共七章).pdf
- 清华大学出版社:《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材书籍PDF电子书 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第2版,共八章).pdf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部分 材料的介电性能.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部分 材料的光学性能.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部分 材料的电学性质.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部分 无机材料的热学性能.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部分 材料的断裂.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部分 应力和应变.ppt
-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山东理工大学:张华).ppt
- 《材料表面与界面》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溶液.ppt
- 《材料表面与界面》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复合材料的表界面.ppt
- 《材料表面与界面》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无机非金属材料表界面.ppt
- 《材料表面与界面》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金属材料的表面.ppt
- 《材料表面与界面》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聚合物的表面改性.ppt
- 《材料表面与界面》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张力.ppt
- 《材料表面与界面》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液-固界面.ppt
- 《材料表面与界面》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固体表面.ppt
- 《材料表面与界面》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液体表面.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