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原理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5章 信道编码(差错控制编码)

第5章信道编码(差错 控制编码) 5.1概述 5.2常用检错码 5.3线性分组码 5.4卷积码 5.5网格编码TCM①
第5章 信道编码(差错 控制编码) 5.1 概 述 5.2 常用检错码 5.3 线性分组码 5.4 卷 积 码 5.5 网格编码(TCM)

5.1概述 5.1.1差错控制的方式 5.1.2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 5.13差错控制编码基本原理 5.1.4香农有扰信道编码定理
5.1 概 述 5.1.1 差错控制的方式 5.1.2 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 5.1.3 差错控制编码基本原理 5.1.4 香农有扰信道编码定理

5.1.1差错控制的方式 图5.1差错控制的基本工作方式 前向纠错记作FEC,又叫自动纠错。 检错重发记作ARQ,又叫反馈重发或判决反馈。 ● 信息反馈记作F,又称反馈检验。 混合纠错记作HEC,是FEC与ARQ的混合
5.1.1 差错控制的方式 图5.1 差错控制的基本工作方式 前向纠错记作FEC,又叫自动纠错。 检错重发记作ARQ,又叫反馈重发或判决反馈。 信息反馈记作IF,又称反馈检验。 混合纠错记作HEC,是FEC与ARQ的混合

图5.1差错控制的基本工作方式 前向纠错 纠错码 发端 收瑞 FEC 检错重发 检错码 ARQ 发端 收端 判决信号 信息反馈 信息信号 IF 发瑞 收端 信息信号 检错和纠错码 混合纠错 收瑞 HEC 发端 判决信号
图5.1 差错控制的基本工作方式 混合纠错 HEC 前向纠错 FEC 纠错码 发端 收端 收端 发端 检错重发 ARQ 判决信号 收端 信息反馈 IF 信息信号 信息信号 收端 发端 判决信号 检错和纠错码 检错码 发端

5.1.2 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 根据纠错码各码组信息元和监督元的函数关系, 可分为线性码和非线性码。 根据上述关系涉及的范围,可分为分组码和卷 积码。 。根据码的用途,可分为检错码和纠错码。 根据纠错码码组中信息元是否隐蔽,可分为系 统码和非系统码
5.1.2 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 根据纠错码各码组信息元和监督元的函数关系, 可分为线性码和非线性码。 根据上述关系涉及的范围,可分为分组码和卷 积码。 根据码的用途,可分为检错码和纠错码。 根据纠错码码组中信息元是否隐蔽,可分为系 统码和非系统码

5.1.3差错控制编码基本原理 1.分组码 2.检错和纠错能力 3.编码效率
5.1.3 差错控制编码基本原理 1. 分组码 2. 检错和纠错能力 3. 编码效率

5.1.4香农有扰信道编码定理 香农有扰信道下的编码定理指出:每个信 道都有一定的信道容量C,对于给定的数据传 输速率R(R,<C)及码长n,存在一种编、译码 方法,使得编码错误概率P满足下式: P≤AenE(Rb) 其中A为一系数,它随n、R,、C变化很慢; R为编译器的输入二进制码元速率;E(R)称 为误差指数,它与R和C的关系如图5.2所示
5.1.4 香农有扰信道编码定理 香农有扰信道下的编码定理指出:每个信 道都有一定的信道容量C,对于给定的数据传 输速率Rb (Rb<C)及码长n,存在一种编、译码 方法,使得编码错误概率P满足下式: P≤A·e -nE(Rb) 其中A为一系数,它随n、Rb、C变化很慢; Rb为编译器的输入二进制码元速率;E(Rb )称 为误差指数,它与Rb和C的关系如 图5.2所示

图5.2误差指数曲线 E(Rp) O 0 Ci C2R
图5.2 误差指数曲线 0 C1 C2 Rb E(Rb ) C4

5.2常用检错码 5.2.1奇偶监督码 5.2.2行列监督码 5.2.3恒比码
5.2 常用检错码 5.2.1 奇偶监督码 5.2.2 行列监督码 5.2.3 恒比码

5.2.1奇偶监督码 奇偶监督码是在原信息码后面附加一个监 督元,使得码组中“1”的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或者说,它是含一个监督元、码重为奇数或偶 数的(n,n-1)系统分组码。奇偶监督码又分为 奇监督码和偶监督码
5.2.1 奇偶监督码 奇偶监督码是在原信息码后面附加一个监 督元,使得码组中“1”的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或者说,它是含一个监督元、码重为奇数或偶 数的(n,n–1)系统分组码。奇偶监督码又分为 奇监督码和偶监督码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现代通信原理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4章 信源及压缩编码.pdf
- 《现代通信原理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3章 模拟通信系统.pdf
- 《现代通信原理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2章 信道与噪声.pdf
- 《现代通信原理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章 绪论.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字逻辑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十一 四路优先判决电路(设计性).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字逻辑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十 数字定时器(设计性).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字逻辑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九 竞争冒险(设计性).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字逻辑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八 555时基电路(设计性).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字逻辑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七 波形产生及单稳态触发器(设计性).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字逻辑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六 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综合性).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字逻辑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五 集成计数器及寄存器(综合性).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字逻辑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四 集成电路测试及研究(设计性).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字逻辑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三 触发器(验证性).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字逻辑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二 组合逻辑电路(综合性).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字逻辑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一 门电路逻辑功能及测试(验证性).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字电子技术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pdf
- 《EDA技术基础与实践(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参考资料)DE2中文用户手册(DE2教学开发板).pdf
- 西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中心内部培训教材《SOPC系统设计入门教程》教学资源(PDF电子书,主编:邵舒渊、卢选民,共六章).pdf
- 《EDA技术基础与实践(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参考资料)FPGA设计流程指南.pdf
- 《EDA技术基础与实践(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参考资料)FPGA基础知识(FPGA设计的指导性原则、FPGA设计的具体准则).pdf
- 《现代通信原理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6章 通信加密.pdf
- 《现代通信原理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7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pdf
- 《现代通信原理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8章 多路复用和数字复接技术.pdf
- 《现代通信原理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9章 数字频带传输系统.pdf
- 《现代通信原理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0章 现代数字调制.pdf
- 《现代通信原理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1章 用户接入网.pdf
- 《现代通信原理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2章 同步原理.pdf
- 《现代通信原理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3章 信息交换.pdf
- 《现代通信原理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4章 数据通信协议.pdf
- 《现代通信原理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5章 数据通信网.pdf
- 《现代通信原理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6章 现代通信系统及技术介绍.pdf
- 《信息论与编码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ding》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章 信息的基本概念.pdf
- 《信息论与编码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ding》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2章 信息的度量.pdf
- 《信息论与编码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ding》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3章 信道模型和信道容量.pdf
- 《信息论与编码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ding》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4章 离散无记忆信源无失真编码.pdf
- 《信息论与编码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ding》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5章 有噪信道编码.pdf
- 《信息论与编码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ding》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6章 限失真信源编码.pdf
- 《现代通信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打印版)第一章 绪论.pdf
- 《现代通信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打印版)第二章 短波通信与短波通信系统.pdf
- 《现代通信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打印版)第三章 微波中继通信系统.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