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1.3)油田水

第三节油田水 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 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油田水的产状 根据水与油、气分布的相对位置,分为底水和边水 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 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从侧面流动的油层 水,实际是底水的外延。在油田范围内非油层水,根据 它们与油层的相对位置,分别称之为是上层水、夹层水 和下层水。油田水存在于储集层的孔隙一裂缝中,按照 水在其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吸附水、毛细管水和自由 水三种。 上层水 边水 油田水与油气藏在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吸附水:呈薄膜状被岩石表面颗粒所吸附,在一般温度和压力下不能自由运动。 毛细管水:存在于毛细管孔隙一裂缝中,当作用于水的外力超过毛细管时才能运动。 自由水:是存在于超毛细管孔隙、洞和缝隙中,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运动
第三节 油田水 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 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一、油田水的产状 根据水与油、气分布的相对位置,分为底水和边水。 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 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从侧面流动的油层 水,实际是底水的外延。在油田范围内非油层水,根据 它们与油层的相对位置,分别称之为是上层水、夹层水 和下层水。油田水存在于储集层的孔隙—裂缝中,按照 水在其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吸附水、毛细管水和自由 水三种。 吸附水:呈薄膜状被岩石表面颗粒所吸附,在一般温度和压力下不能自由运动。 毛细管水:存在于毛细管孔隙—裂缝中,当作用于水的外力超过毛细管时才能运动。 自由水:是存在于超毛细管孔隙、洞和缝隙中,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运动

二、油田水的来源和形成 油田水来源于水盆地的沉积水、大气的渗入水、粘土矿物的初生水和地球深处的深 油田水的形成与多种天然过程有关。最初,雨水与风化的岩石、土壤和有机物质反 应,多余的水不断渗入岩石或土壤而引起岩石和土壤侵蚀,形成槽沟以后,水通过它们更易 流动,重力使水从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随着水的流动,水中溶解固体的浓度逐渐増加,某 些水汇集后流向湖泊和大海,由于矿物溶解度的不同,改变了原来水的离子组合,水和油气 的相互作用,也使得油田水具有一般地下水中不常见的组分 、油田水的化学组成 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包括无机组成、有机组成和溶解气 无机组成:以HC03-、S042-、C1-和Ca2+、Na+、Mg2+6种阴、阳离子为代表以及碘、 溴、硼、钡、锶、铵等微量元素,其组合特征及异常值能反应油田水的地质特征。 有机组成:油田水中含有气态烃、液态烃、苯、酚及环烷酸皂等有机组分,其含量 及比值可作为找油的水化学标志。 溶解气:常见的有02、N2、CO2、H2S、CH4、He等。 四、油田水的矿化度 油田水的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 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1/1、g/1或ppm 分布和特征: 油田水一般具有较高的矿化度,这是由于油田水埋藏地下深处,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缺乏循环所致
二、油田水的来源和形成 油田水来源于水盆地的沉积水、大气的渗入水、粘土矿物的初生水和地球深处的深 成水。 油田水的形成与多种天然过程有关。最初,雨水与风化的岩石、土壤和有机物质反 应,多余的水不断渗入岩石或土壤而引起岩石和土壤侵蚀,形成槽沟以后,水通过它们更易 流动,重力使水从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随着水的流动,水中溶解固体的浓度逐渐增加,某 些水汇集后流向湖泊和大海,由于矿物溶解度的不同,改变了原来水的离子组合,水和油气 的相互作用,也使得油田水具有一般地下水中不常见的组分。 三、油田水的化学组成 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包括无机组成、有机组成和溶解气。 无机组成:以 HCO3-、SO42-、Cl-和 Ca2+、Na+、Mg2+6 种阴、阳离子为代表以及碘、 溴、硼、钡、锶、铵等微量元素,其组合特征及异常值能反应油田水的地质特征。 有机组成:油田水中含有气态烃、液态烃、苯、酚及环烷酸皂等有机组分,其含量 及比值可作为找油的水化学标志。 溶解气:常见的有 O2、N2、CO2、H2S、CH4、He 等。 四、油田水的矿化度 油田水的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 105℃蒸 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 ml/l、g/l 或 ppm。 分布和特征: 油田水一般具有较高的矿化度,这是由于油田水埋藏地下深处,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缺乏循环所致

海相沉积油田水矿化度比陆相高,多数海相油田水总含盐量在5×104~6×104ppm 以上,最高可达642798ppm。陆相油田水的矿化度一般为5×103~3×104pm,最高可达 148900ppm 碳酸盐岩储层油田水矿化度比碎屑岩储层高 保存条件好的储层水矿化度比开启程度高的储层高。 埋藏深的比埋藏浅的地层水矿化度高。 五、油田水的类型 苏林( Sulin)分类: 分类原则是HCO3-、S042-、C1-和Ca2+、Na+、Mg2+6种 阴、阳离子的相对含量,以Na/Cl、(Na-Cl)/S04和(C1-Na)/Mg 这三个成因系数,把天然水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苏林认为,裸露的地质构造中的地下水可能属于硫酸钠型 而与地表大气降水隔绝的封闭水则多属于氯化钙型,两者之间 的过渡带有氯化镁型。在油田剖面上部地段以重碳酸钠型为主 随着埋深增加,过渡为氯化镁型,最后成为氯化钙型。苏林认 为,油田水的水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次之, 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
海相沉积油田水矿化度比陆相高,多数海相油田水总含盐量在 5×104~6×104ppm 以上,最高可达 642798ppm。陆相油田水的矿化度一般为 5×103~3×104ppm,最高可达 148900ppm。 碳酸盐岩储层油田水矿化度比碎屑岩储层高。 保存条件好的储层水矿化度比开启程度高的储层高。 埋藏深的比埋藏浅的地层水矿化度高。 五、油田水的类型 苏林(Sulin)分类: 分类原则是 HCO3-、SO42-、Cl-和 Ca2+、Na+、 Mg2+6 种 阴、阳离子的相对含量,以 Na/Cl、 (Na-Cl)/SO4 和(Cl-Na)/Mg 这三个成因系数,把天然水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苏林认为,裸露的地质构造中的地下水可能属于硫酸钠型, 而与地表大气降水隔绝的封闭水则多属于氯化钙型,两者之间 的过渡带有氯化镁型。在油田剖面上部地段以重碳酸钠型为主, 随着埋深增加,过渡为氯化镁型,最后成为氯化钙型。苏林认 为,油田水的水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次之, 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八章(8.1)地壳上油气分布规律.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八章(8.2)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规律.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7.3)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聚集.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1.2)天然气.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7.1)含油气盆地概述.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7.2)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1.1)石油.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6.4)含油气系统概述.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6.2)油气藏形成的条件.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6.1)油气的聚集.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五章 石油及天然气运移(5.2)油气二次运移.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6.3)油气藏的破坏与再分布.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五章 石油及天然气运移(5.1)油气初次运移.doc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五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四章 矿体变化性及其数学分析方法.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三章 地物化遥关键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二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信息.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一章 找矿地质条件.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土钻掘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讲 钻孔弯曲与测量.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土钻掘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讲 勘探钻进原理.ppt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复习思考题.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1.4)稳定碳同位素.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2.1)储集层的物性参数.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2.2)碎屑岩储集层.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2.3)碳酸盐岩储集层.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2.3)碳酸盐岩储集层.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2.5)盖层.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3.1)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3.2)圈闭的度量.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3.3)油气藏的度量.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3.4)构造圈闭和油气藏.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3.5)地层圈闭和油气藏.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3.6)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3.7)复合圈闭和油气藏.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4.1)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4.2)干酪根热降解成油机理.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4.3)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4.4)天然气的成因类型.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4.5)烃源岩及其地球化学研究.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4.6)油源对比.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