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勘查地质学》第五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五章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一节矿床勘探类型 、概念 划分勘探类型的依据 矿体规模的大小 2、矿体形态复杂程度 3、矿化连续性 4、矿体中主要有用组份分布均匀程度 5、矿体产状的稳定程度 三、勘探类型的划分 见书200页(侯德义教材)
第五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一节 矿床勘探类型 一、概念 按照产生影响矿床勘探难易程度的主要因素, 从矿床勘探出发,对矿床勘探难易进行分类, 将相似特点的矿床加以理论综合与概括而划分 的类型。 二、划分勘探类型的依据 1、矿体规模的大小 2、矿体形态复杂程度 3、矿化连续性 4、矿体中主要有用组份分布均匀程度 5、矿体产状的稳定程度 三、勘探类型的划分 见书200页(侯德义教材)

第五章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一节矿床勘探类型 第二节勘探技术手段的种类 地表坑探(轻型山地工程) 坑探工程 探矿工程一 地下坑探(重型山地工程) 物探化探
第五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一节 矿床勘探类型 第二节 勘探技术手段的种类 探 矿 工 程 坑 探 工 程 物 探 化 探 地表坑探(轻型山地工程) 地下坑探(重型山地工程)

第五章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一节矿床勘探类型 第二节勘探技术手段的种类 、坑探上程 1、地表坑探工程 ★剥士(BT) ●探槽(TC) ★浅井(QJ)( exploring shaft):<30m 断面呈矩形,当围岩易塌时要求支护。丿浮土 · ∵小 矿
第五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一节 矿床勘探类型 第二节 勘探技术手段的种类 一、坑探工程 1、地表坑探工程 ★ 剥土(BT) ● 探槽(TC) h′ h <3~5m 0.5m 布置探槽的原则:应垂直矿体走向方向布置, 尽量布置在勘探线上,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矿体 最大方向的变化。 又分为主干探槽、辅助探槽 ★浅井(QJ)(exploring shaft):<30m, 断面呈矩形,当围岩易塌时要求支护。 ★水平硐:地表有出口的平硐, <30m,当地 形切割强烈,矿体陡倾斜时,水平硐比浅井方 便。 a b c 浮土 矿 体

第五章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一节矿床勘探类型 第二节勘探技术手段的种类 坑探工程 1、地表坑探工程 2、地下坑探工程(重型山地工程) ★大平硐:地表有出口的水平坑道(大型)>30m ★竖井:地表有出口的垂直坑道 ★斜井:地表有出口的倾斜坑道,用作运输 ★石门、穿脉:无出口的水平坑道,垂直矿体走向。穿 脉:矿体中的那部分;石门:围岩中的那部分 ★石巷、沿脉:没有之间出口的水平坑道,沿矿体的 走向掘进,不在矿体中掘进的那部分叫石巷 ★天井、暗井:没有直接出口的垂直坑道 ★上山、下山:没有直接出口的倾斜坑道
第五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一节 矿床勘探类型 第二节 勘探技术手段的种类 一、坑探工程 1、地表坑探工程 2、地下坑探工程(重型山地工程) ★ 大平硐:地表有出口的水平坑道(大型)>30m ★竖井:地表有出口的垂直坑道 ★斜井:地表有出口的倾斜坑道,用作运输 ★石门、穿脉:无出口的水平坑道,垂直矿体走向。穿 脉:矿体中的那部分;石门:围岩中的那部分 ★ 石巷、沿脉:没有之间出口的水平坑道,沿矿体的 走向掘进,不在矿体中掘进的那部分叫石巷 ★天井、暗井:没有直接出口的垂直坑道 ★上山、下山:没有直接出口的倾斜坑道

沿脉一 竖井//平啊 斜井 穿脉 天 石 井 图地下坑探工程
竖井 斜井 平硐 穿脉 石门 天井沿脉

穿脉 石巷 沿脉 平硐 用沿脉、穿脉、石巷、平硐勘查矿体
用沿脉、穿脉、石巷、平硐勘查矿体 平硐 石 巷 沿脉 穿脉

穿脉 平硐 用平硐和暗井圈定矿体
用平硐和暗井圈定矿体 穿脉 平硐

第五章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一节矿床勘探类型 第二节勘探技术手段的种类 坑探工程 、钻探工程 用钻探机械向地下钻进,从中取出岩心或岩粉, 观测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和矿体情况,以及来圈 定矿体,深度从几十米一几千米,一般 100~500m。 ★浅钻:深度小于100米,当地下水很大时, 不能用浅井时,用浅钻。 ●深钻:>100米
第五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一节 矿床勘探类型 第二节 勘探技术手段的种类 一、坑探工程 二、钻探工程 用钻探机械向地下钻进,从中取出岩心或岩粉, 观测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和矿体情况,以及来圈 定矿体,深度从几十米—几千米,一般 100~500m。 ★ 浅钻:深度小于100米,当地下水很大时, 不能用浅井时,用浅钻。 ● 深钻:>100米


第五章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一节矿床勘探类型 第二节勘探技术手段的种类 坑探工程 、钻探工程 据 垂直钻 倾 角扇形钻 类 斜钻 型地∫地表钻 表 下地下钻 地
第五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一节 矿床勘探类型 第二节 勘探技术手段的种类 一、坑探工程 二、钻探工程 类 型 据 倾 角 据 地 表 地 下 垂直钻 斜 钻 扇形钻 地表钻 地下钻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四章 矿体变化性及其数学分析方法.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三章 地物化遥关键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二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信息.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一章 找矿地质条件.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土钻掘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讲 钻孔弯曲与测量.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土钻掘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讲 勘探钻进原理.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土钻掘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讲 岩土钻掘工程学.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土钻掘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讲 钻井液的流变性.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绪论.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八章 矿产储量计算.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七章 地质编录.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六章 固体矿产取样 sampling.ppt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测井沉积相分析》讲义.ppt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五章 石油及天然气运移(5.1)油气初次运移.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6.3)油气藏的破坏与再分布.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五章 石油及天然气运移(5.2)油气二次运移.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6.1)油气的聚集.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6.2)油气藏形成的条件.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6.4)含油气系统概述.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1.1)石油.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7.2)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7.1)含油气盆地概述.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1.2)天然气.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7.3)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聚集.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八章(8.2)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规律.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八章(8.1)地壳上油气分布规律.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1.3)油田水.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复习思考题.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1.4)稳定碳同位素.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2.1)储集层的物性参数.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2.2)碎屑岩储集层.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2.3)碳酸盐岩储集层.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2.3)碳酸盐岩储集层.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