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勘查地质学》第三章 地物化遥关键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第三章地物化遥关键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第一节概述 1、概念 找矿方法:为了找矿所用的工作方法和技才 措施的总称 2、分类 物磁法电法 探地震重力 分类依据:方法的万核地球物理 分为:地质方法、化法 岩石测量 地地质填图法化 水系沉积物测量 质 遥感地质法探 生物测量 方砾石找矿法方 同位素测量 法重砂找矿法」]法 水化学测量 气体测
第三章 地物化遥关键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第一节 概述 1、概念 找矿方法:为了找矿 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技术 措施的总称 2、分类 分类依据: 方法的原理 分为:地质方法、化探方法、物探方法 地 质 方 法 地质填图法 遥感地质法 砾石找矿法 重砂找矿法 化 探 方 法 岩石测量 水系沉积物测量 生物测量 同位素测量 水化学测量 气体测量 物 探 方 法 磁法 电法 地震 重力 核地球物理

第三章地物化遥关键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砾石找矿法 第三节重砂找矿法 基本原理 重砂矿物分散晕(流)的形成 露出地表的矿体或矿化围岩,在风化作 用下,由于淋滤分解,在水动力、重力 作用下,搬离矿体,在矿体周围形成有 用矿物、标型矿物高含量带,形成重砂 矿物的分散晕,又名分散流
第三章 找矿方法及其综合应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砾石找矿法 据矿体露头被风化后,产生的矿砾(或 与矿化有关的岩砾),在重力、水流、 冰川的搬运下,散布的范围大于矿床的 范围;利用此原理,沿山坡、水系或冰 川活动地带研究追索进而寻找矿床的方 法。 第三节 重砂找矿法 一、基本原理 1、重砂矿物分散晕(流)的形成 露出地表的矿体或矿化围岩,在风化作 用下,由于淋滤分解,在水动力、重力 作用下,搬离矿体,在矿体周围形成有 用矿物、标型矿物高含量带,形成重砂 矿物的分散晕,又名分散流。 第三章 地物化遥关键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分散流的范围比矿体露头分布范围大的 多易被发现,并据此追索寻体 矿 体 矿 体 分散流 分散流
矿 体 分 散 流 矿 体 分 散 流 分散流的范围比矿体露头分布范围大的 多,易被发现,并据此追索寻找矿体

第三章地物化遥关键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砾石找矿法 第三节重砂找矿法 、基本原理 1、重砂矿物分散晕(流)的形成 2、影响分散晕(流)的因素 ★重砂矿物的物性、化学性质 ●流水条件流速快,流量大搬运远,形成的分散流大。 ★地貌条件切割强烈,地形陡,分散晕的规模大 ●自然地理条件气候降水量降雨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砾石找矿法 第三节 重砂找矿法 一、基本原理 1、重砂矿物分散晕(流)的形成 2、影响分散晕(流)的因素 ★重砂矿物的物性、化学性质 ●流水条件 流速快,流量大搬运远,形成的分散流大。 ★地貌条件 切割强烈,地形陡,分散晕的规模大。 ●自然地理条件 气候 降水量 降雨量 第三章 地物化遥关键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3586

第三章地物化遥关键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砾石找矿法 第三节重砂找矿法 、基本原理 、重砂找矿法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三、重砂找矿法的种类 据采样对象 ★自然重砂法(松散堆积物) ★人工重砂法(人工破散) 2、任务和工作详细程度 ★路线重砂测量(1:100万—1:50万) ●区域重砂测量(1:10万—1:20万) ◆详细重砂测量(1:5万—1:2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砾石找矿法 第三节 重砂找矿法 一、基本原理 二、重砂找矿法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1、对象 机械分散晕或分散流 2、任务 ★ 找原生矿床 有色 稀有 贵金属 ● 找砂矿 贵金属 稀有 ★ 据重砂矿物的共生组合,推断原生矿 石和岩石的种类,推断矿化类型 三、重砂找矿法的种类 1、据采样对象 ★自然重砂法(松散堆积物) ★人工重砂法(人工破散) 2、任务和工作详细程度 ★ 路线重砂测量(1:100万—1:50万) ● 区域重砂测量(1:10万—1:20万) ◆ 详细重砂测量 (1:5万—1:2千) 第三章 地物化遥关键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第三章地物化遥关键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砾石找矿法 第三节重砂找矿法 基本原理 重砂找矿法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重砂找矿法的种类 四、步骤 ★重砂取样 ★陶冼 ★编录和野外鉴定 ●重砂矿物的分析鉴定 ◆重砂成果图的编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砾石找矿法 第三节 重砂找矿法 一、基本原理 二、重砂找矿法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三、重砂找矿法的种类 四、步骤 ★ 重砂取样 ★ 陶冼 ★ 编录和野外鉴定 ● 重砂矿物的分析鉴定 ◆ 重砂成果图的编制 第三章 地物化遥关键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第三章地物化遥关键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砾石找矿法 第三节重砂找矿法 基本原理 重砂找矿法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三、重砂找矿法的 种类四、步骤 五、重砂取样的样距原则 采样点的布置和选择 1、布置 水系法:均匀分布在取样点上 最小水域法:常采用,取样点控制水域的分布 范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砾石找矿法 第三节 重砂找矿法 一、基本原理 二、重砂找矿法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三、重砂找矿法的 种类 四、步骤 五、重砂取样的样距原则 ★ 大河稀、小河密;主干稀、支流密;河床坡度小、 六、采样点的布置和选择 流量大则稀;河床坡度大,流量小则加密 1、布置 水系法:均匀分布在取样点上 最小水域法:常采用,取样点控制水域的分布 范围 第三章 地物化遥关键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① ◆=● 河流 矿体 ①」水域编号 三级水域界线[▲重砂矿物 四级水域界线●◆ 最小水域/水系法等距 采样点
河流 三级水域界线 四级水域界线 矿体 ▲ 重砂矿物 ●◆ 最小水域/水系法等距 采样点 ① 水域编号

第三章地物化遥关键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砾石找矿法 第三节重砂找矿法 基本原理 重砂找矿法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三、重砂找矿法的 种类四、步骤 五、重砂取样的样距原则 六、采样点的布置和选择 1、布置 2、采样点的布置 1)幼年期河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砾石找矿法 第三节 重砂找矿法 一、基本原理 二、重砂找矿法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三、重砂找矿法的 种类 四、步骤 五、重砂取样的样距原则 ★ 大河稀、小河密;主干稀、支流密;河床坡度小、 六、采样点的布置和选择 流量大则稀;河床坡度大,流量小则加密 1、布置 2、采样点的布置 1)幼年期河流 第三章 地物化遥关键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二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信息.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一章 找矿地质条件.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土钻掘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讲 钻孔弯曲与测量.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土钻掘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讲 勘探钻进原理.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土钻掘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讲 岩土钻掘工程学.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土钻掘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讲 钻井液的流变性.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绪论.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八章 矿产储量计算.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七章 地质编录.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六章 固体矿产取样 sampling.ppt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测井沉积相分析》讲义.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四章 矿体变化性及其数学分析方法.ppt
- 《矿产勘查地质学》第五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ppt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五章 石油及天然气运移(5.1)油气初次运移.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6.3)油气藏的破坏与再分布.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五章 石油及天然气运移(5.2)油气二次运移.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6.1)油气的聚集.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6.2)油气藏形成的条件.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6.4)含油气系统概述.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1.1)石油.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7.2)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7.1)含油气盆地概述.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1.2)天然气.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7.3)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聚集.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八章(8.2)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规律.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八章(8.1)地壳上油气分布规律.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1.3)油田水.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复习思考题.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1.4)稳定碳同位素.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2.1)储集层的物性参数.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2.2)碎屑岩储集层.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