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3.3)油气藏的度量

第三节油气藏的度量 油气藏内油、气、水的分布 在垂向上,由于流体比重的差异,重力分异结果使油、气、水的分布 呈现: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它们之间的分界面为油一气 界面和油-水界面。静水条件下,这些分界面近于水平,而动水条件下 这些分界面发生倾斜,倾斜程度取决于水动力的强弱。由于储集层中的 多孔介质系统有许许多多毛细管及微毛细管孔道存在,毛细管压力的作 用使天然储油中的流体按比重分异是不完整和不明显的,油气、油-水 界面并不是一个截然的界面,而是一个过渡带,过渡带的宽窄取决于储 集层毛细管压力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过渡带越宽。储层物性的不均, 也会造成油气不规则的分布特征 平面上,大多数构造油气藏和某些岩性油气藏都具有环带状分布特征 气顶边界 油边界 1含水边界 60 180 背斜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示意图 即气居高点部位,油环绕气分布于构造高部位,水在油外分布于构造翼部
第三节 油气藏的度量 一、油气藏内油、气、水的分布 在垂向上,由于流体比重的差异,重力分异结果使油、气、水的分布 呈现: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它们之间的分界面为油-气 界面和油-水界面。静水条件下,这些分界面近于水平,而动水条件下, 这些分界面发生倾斜,倾斜程度取决于水动力的强弱。由于储集层中的 多孔介质系统有许许多多毛细管及微毛细管孔道存在,毛细管压力的作 用使天然储油中的流体按比重分异是不完整和不明显的,油-气、油-水 界面并不是一个截然的界面,而是一个过渡带,过渡带的宽窄取决于储 集层毛细管压力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过渡带越宽。储层物性的不均, 也会造成油气不规则的分布特征。 平面上,大多数构造油气藏和某些岩性油气藏都具有环带状分布特征, 即气居高点部位,油环绕气分布于构造高部位,水在油外分布于构造翼部

根据油气藏油、气、水的分布特征,可以确定油气藏的各个度量参数 二、油气藏的度量参数 对于油气藏来讲,其大小通常是用储量来表示的,主要用到以下几个参数和术语 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 油气柱高度:是指油气的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海拨高度 对于油水界面呈水平状态的油气藏(图中②)来说,两者是相同的,但在油 水界面发生倾斜或变曲时(图中①),两者不相同。油气高度是计算储量的重要 参数,而油气柱高度则更多地反应盖层的封闭能力及水动力的条件。 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 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底面的交线称为含油边界。其中与顶面的交线 称为外含油(气)边界,与底面的交界称为内含油(气)边界。若储集层厚且油 水界面较高,与其底面不相交时,只有外含油边界。由相应含油边界所圈定的面 积分别称为内含油面积和外含油面积 气顶和油环 前述油气藏中油、气、水具有气居顶、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气居顶称 为气顶。油在气水之间,平面上是环带状分布,称油环。这种情况下,气柱高度等
根据油气藏油、气、水的分布特征,可以确定油气藏的各个度量参数。 二、油气藏的度量参数 对于油气藏来讲,其大小通常是用储量来表示的,主要用到以下几个参数和术语。 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 油气柱高度:是指油气的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海拨高度。 对于油水界面呈水平状态的油气藏(图中②)来说,两者是相同的,但在油 水界面发生倾斜或变曲时(图中①),两者不相同。油气高度是计算储量的重要 参数,而油气柱高度则更多地反应盖层的封闭能力及水动力的条件。 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 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底面的交线称为含油边界。其中与顶面的交线 称为外含油(气)边界,与底面的交界称为内含油(气)边界。若储集层厚且油 水界面较高,与其底面不相交时,只有外含油边界。由相应含油边界所圈定的面 积分别称为内含油面积和外含油面积。 气顶和油环 前述油气藏中油、气、水具有气居顶、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气居顶称 为气顶。油在气水之间,平面上是环带状分布,称油环。这种情况下,气柱高度等

Hh 油气藏高度、油气柱高度示意图 于油气藏顶到油气界面的垂直距离,油环高度等于油气藏高度减去
于油气藏顶到油气界面的垂直距离,油环高度等于油气藏高度减去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3.2)圈闭的度量.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3.1)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2.5)盖层.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2.3)碳酸盐岩储集层.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2.3)碳酸盐岩储集层.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2.2)碎屑岩储集层.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2.1)储集层的物性参数.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1.4)稳定碳同位素.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复习思考题.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1.3)油田水.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八章(8.1)地壳上油气分布规律.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八章(8.2)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规律.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7.3)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聚集.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1.2)天然气.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7.1)含油气盆地概述.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7.2)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1.1)石油.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6.4)含油气系统概述.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6.2)油气藏形成的条件.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6.1)油气的聚集.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3.4)构造圈闭和油气藏.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3.5)地层圈闭和油气藏.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3.6)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3.7)复合圈闭和油气藏.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4.1)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4.2)干酪根热降解成油机理.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4.3)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4.4)天然气的成因类型.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4.5)烃源岩及其地球化学研究.doc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4.6)油源对比.doc
- 西南石油大学:《油层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绪论(主讲:唐洪俊).ppt
- 西南石油大学:《油层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第五节 地层油的高压物性 第六节 地层水的高压物性.ppt
- 西南石油大学:《油层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油气体系中的气-液分离与溶解.ppt
- 西南石油大学:《油层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 储层烃类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油气的相态.ppt
- 西南石油大学:《油层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ppt
- 西南石油大学:《油层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饱和多相流体的油藏岩石的渗流特性 第一节 油藏流体的界面张力 第二节 油藏岩石润湿性和油水微观分布.ppt
- 西南石油大学:《油层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油藏岩石的物理性质.ppt
- 西南石油大学:《油层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饱和多相流体的油藏岩石的渗流特性 第三节 油藏岩石的毛管力 第四节 饱和多相流体岩石的渗流特征.ppt
- 西南石油大学:《油层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提高采收率原理与方法.ppt
- 《爆破载荷下围岩的稳定性》讲义.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