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参数估计

第七章参数估计 第一节点估计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参数估计的估计值、估计量。 2.掌握矩估计法、最大似然估计法的原理及定义。 3.理解顺序统计量法的定义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参数估计的估计值、估计量等概念、矩估计法、最大似然估计定义、顺序统计 量法的定义 演绎法:详解例题7.1.1~7.1.10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矩估计法、最大似然估计的概念。 难点:矩估计法求解过程及最大似然估计的原理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步骤 一)眀确目标:通过问题引入本次课的教学,明确参数估计的估计值、估计量、掌握矩估 计法、最大似然估计法的原理及定义等概念,通过例题理解定义。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1问题引入:参数的概念引入及实际意义 2内容 (1)估计量、估计值,例7.1.1 (2)定义矩估计法,例71.2-7.1.4 (3)矩估计法使用方法分析。 (4)最大似然估计法的定义及例71.5。 (5)最大似然估计法的求解步骤 (6)最大似然估计法的应用举例716(高散)、7.17(连续)718(特例)、719(重点)。 (7)顺序统计量估计法的定义、定理(了解)及例71.10 (8)课堂训练题。 (三)总结及扩展 结合教材内容要适当补充例题及课堂练习巩固本次课所学内容,最大似然估计法是重点内 容、并注意概念的教学启发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有关概念及定理解决问题,本次课教学概 念较多注意理解。详见教学课件。 (四)布置作业:第7章习题 七、板书设计
第七章 参数估计 第一节 点估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参数估计的估计值、估计量。 2.掌握矩估计法、最大似然估计法的原理及定义。 3.理解顺序统计量法的定义。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参数估计的估计值、估计量等概念、矩估计法、最大似然估计定义、顺序统计 量法的定义。 演绎法:详解例题 7.1.1~7.1.10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矩估计法、最大似然估计的概念。 难点:矩估计法求解过程及最大似然估计的原理。 四、课时安排:2 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通过问题引入本次课的教学,明确参数估计的估计值、估计量、掌握矩估 计法、最大似然估计法的原理及定义等概念,通过例题理解定义。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1 问题引入:参数的概念引入及实际意义。 2.内容: (1)估计量、估计值,例 7.1.1 (2)定义矩估计法,例 7.1.2~7.1.4. (3)矩估计法使用方法分析。 (4).最大似然估计法的定义及例 7.1.5。 (5)最大似然估计法的求解步骤。 (6).最大似然估计法的应用举例 7.1.6(离散)、7.1.7(连续)、7.1.8(特例)、7.1.9(重点)。 (7)顺序统计量估计法的定义、定理(了解)及例 7.1.10 (8).课堂训练题。 (三).总结及扩展 结合教材内容要适当补充例题及课堂练习巩固本次课所学内容,最大似然估计法是重点内 容、并注意概念的教学启发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有关概念及定理解决问题,本次课教学概 念较多注意理解。详见教学课件。 (四)布置作业:第 7 章习题 七、板书设计

参数估计 估计方法对应的例题 矩估计法 例7.1.2~7. 极大似然估计 例7.1.5~7.1.9 顺序统计量估计 例10 课堂训练 总结 布置作业 第二节估计量的评价标准第三节区间估计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估计量的评价标准、区间估计 2.重点掌握矩无偏性标准、置信区间下限、上限的求法 3理解有效性标准和一致性标准、置信区间信度。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的概念及区间估计的有关概念。 演绎法:详解例题72.1~723及7.31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无偏性标准及置信区间的概念。 难点:有效性概念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通过问题引入本次课的教学,明确估计量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的评价 标准、置信区间等概念,通过例题理解定义,学会应用。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1问题引入:提出估计量的评价标准问题。 2内容: (1)无偏性标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及例721 (2)有效性标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及例722(较难) (3)两个重要结果 (4)一致性标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及例7.23。 (5)区间估计的思想 (6)通过例题73.1说明置信区间的求法,置信区间、置信度、置信上限、下限等概念。 (7).课堂训练题 (三)总结及扩展
第二节 估计量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 区间估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估计量的评价标准、区间估计。 2.重点掌握矩无偏性标准、置信区间下限、上限的求法。 3.理解有效性标准和一致性标准、置信区间信度。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的概念及区间估计的有关概念。 演绎法:详解例题 7.2.1~7.2.3 及 7.3.1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无偏性标准及置信区间的概念。 难点:有效性概念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2 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通过问题引入本次课的教学,明确估计量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的评价 标准、置信区间等概念,通过例题理解定义,学会应用。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1 问题引入:提出估计量的评价标准问题。 2.内容: (1)无偏性标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及例 7.2.1 (2)有效性标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及例 7.2.2(较难). (3)两个重要结果。 (4)一致性标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及例 7.2.3。 (5)区间估计的思想。 (6).通过例题 7.3.1 说明置信区间的求法,置信区间、置信度、置信上限、下限等概念。 (7).课堂训练题。 (三).总结及扩展 参数估计 矩估计法 极大似然估计、 顺序统计量估计 估计方法对应的例题 例 7.1.2~7.1.4 例 7.1.5~7.1.9 例 10 课堂训练 总结 布置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要适当补充例题及课堂练习巩固本次课所学内容,无偏性标准是重点内容、 并注意概念的教学启发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有关概念及解决问题。详见教学课件。 (四)布置作业:第7章习题 七、板书设计 无偏性标准 评判标准对应的例题 有效性标准 例7.2.1 致性标准 例722 置信区间 例723 信度、上下限 例7.3.1 课堂训练 总结 布置作业 第四节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区间估计及第五节单侧置信区间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单一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区间估计 2掌握两个正态总体均值之差的区间估计 3.了解两个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 4.了解单侧置信区间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单一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区间估计、两个正态总体均值之差的区间估计、两 个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单侧置信区间。 演绎法:详解例题74.1~749及75.1
结合教材内容要适当补充例题及课堂练习巩固本次课所学内容,无偏性标准是重点内容、 并注意概念的教学启发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有关概念及解决问题。详见教学课件。 (四)布置作业:第 7 章习题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 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区间估计及第五节单侧置信区间 一、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单一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区间估计。 2.掌握两个正态总体均值之差的区间估计。 3.了解两个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 4.了解单侧置信区间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单一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区间估计、两个正态总体均值之差的区间估计、两 个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单侧置信区间。 演绎法:详解例题 7.4.1~7.4.9 及 7.5.1 无偏性标准 有效性标准 一致性标准 置信区间 信度、上下限 评判标准对应的例题 例 7.2.1 例 7.2.2 例 7.2.3 例 7.3.1 课堂训练 总结 布置作业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单一正态总体均值、两个正态总体均值之差的区间估计 难点:单一正态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两个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通过问题引入本次课的教学,明确掌握单一正态总体均值、两个正态总体 均值之差的区间估计,理解单一正态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两个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 学会应用。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1问题引入:提出正态总体区间估计的问题 2内容: (1)单一正态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及例74.1~742 (2)单一正态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方差已知及例743(难点) (3)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的区间估计方差已知及例744 (4)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的区间估计方差未知及例745。 (5)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的区间估计方差未知大样本及例746。 (6)两个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及例747 (7)大样本情形下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例748~749 (8)单侧置信区间 (9)课堂训练题。 (三)总结及扩展 结合教材内容要适当补充例题及课堂练习巩固本次课所学内容,均值的区间估计是重点内 容、并注重例题、概念的教学启发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有关概念及解决问题。详见教学课 件。 (四)布置作业:第7章习题 七、板书设计 单个正态总体均值、方差的区 例74.1 双正态总体均值差的区间估计 例748 (方差已知、未知) 例749 双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 例75.1 大样本、单侧区间估计 总结 课堂训练 布置作业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单一正态总体均值、两个正态总体均值之差的区间估计。 难点:单一正态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两个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 四、课时安排:2 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通过问题引入本次课的教学,明确掌握单一正态总体均值、两个正态总体 均值之差的区间估计,理解单一正态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两个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 学会应用。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1 问题引入:提出正态总体区间估计的问题。 2.内容: (1)单一正态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及例 7.4.1~7.4.2 (2)单一正态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方差已知及例 7.4.3(难点) (3)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的区间估计方差已知及例 7.4.4 (4)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的区间估计方差未知及例 7.4.5。 (5)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的区间估计方差未知大样本及例 7.4.6。 (6)两个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及例 7.4.7。 (7)大样本情形下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例 7.4.8~7.4.9 (8)单侧置信区间 (9).课堂训练题。 (三).总结及扩展 结合教材内容要适当补充例题及课堂练习巩固本次课所学内容,均值的区间估计是重点内 容、并注重例题、概念的教学启发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有关概念及解决问题。详见教学课 件。 (四)布置作业:第 7 章习题 七、板书设计 单个正态总体均值、方差的区间 估计 双正态总体均值差的区间估计 (方差已知、未知) 双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 大样本、单侧区间估计 例 7.4.1~ 例 7.4.8 例 7.4.9 例 7.5.1 课堂训练 总结 布置作业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目录.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八章 二次型(8.1)二次型.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八章 二次型.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七章 向量空间的正交性(7.4)应用实例.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七章 向量空间的正交性(7.2)二次型的标准形.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七章 向量空间的正交性(7.3)正定二次型.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六章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6.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六章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六章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5.2)相似矩阵与矩阵的对角化.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五章 n维向量空间(5.3)向量组的秩.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五章 n维向量空间(5.1)向量与向量空间.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五章 n维向量空间.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五章 n维向量空间(4.2)向量组的线性相关.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五章 n维向量空间(4.4)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四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运算(4.2)向量的乘法.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四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运算(4.3)曲面与空间曲线.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四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运算(4.3)平面.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四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运算(4.4)空间直线.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四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运算(4.1)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向量.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三章 行列式(3.4)矩阵的秩.ppt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假设检验.doc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doc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doc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doc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概率的基本概念.doc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doc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样本及其抽样分布.doc
- 《博弈论》(英文版)STRATEGIC BIDDING IN ELECT.pdf
-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绪论(刘玲).ppt
-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非线性方程与方程组的数值解法.ppt
-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解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 3.1 高斯消元法.ppt
-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解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 3.2 矩阵的三角分解法 3.3 矩阵求逆.ppt
-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解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 3.4 向量和矩阵的范数 3.5 病态方程组与矩阵的条件数 3.6 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ppt
-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4章 函数逼近的插值法与曲线拟和法 4.1 Lagrange插值法 4.2 Newton插值法(1/2).ppt
-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4章 函数逼近的插值法与曲线拟和法 4.2 Newton插值公式(2/2)4.3 Hermite 插值.ppt
-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4章 函数逼近的插值法与曲线拟和法 4.4 三次样条插值 4.5 曲线拟和的最小二乘法.ppt
-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数值积分 5.1 Newton-Cotes求积公式 5.2 复化求积公式 5.3 Romberg求积公式.ppt
-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数值积分 5.4 Gauss求积公式 5.5 数值微分.ppt
-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ppt
-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数值解法 7.1 幂法 7.2 Jacobi法 7.3 QR算法(1/2).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