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词义
第5章词义 第1节词汇和词义 、词和词汇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词和成语等固 定用语的总汇 按照词汇中词和成语等固定语用的用途划分,可以把词汇分为基本词汇和 般词汇两类 1、基本词汇。一个民族的人民日常都使用的,不容易起变化的,比较稳固 的词,可以归入基本词汇。一般情况下,基本词汇不包括成语等固定用语。基本 词汇中的词,大多自古就有,一般都由一个词根构成,也就是一般属于单纯词 这些词根具有比较强的构词能力,成为产生新词的基本语素。因此,基本词汇的 特点简单地概括就是:全民常用,稳固和有构词能力。基本词汇主要包括关于自 然界事物、人体各部分、劳动工具和生活通用品、亲属关系、方位处所和时间、 事物的一般性质和状态、人或事物的行为和变化、数量、指称和代替、人类文化 生活以及常用的虚词等。 2、一般词汇。不是全民常用的,或者在短时期内为全民所常用,但不稳固, 一般没有构词能力或构词能力较弱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可以归入一般词汇, 般词汇所含词的数量要比基本词汇大得多,而且成分复杂,变化也快。一般来 说,一般词汇可以分为新造词、古词、行业用词、科技术语、方言俚语词以及外 来词等 学习一种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习它的基本词汇,掌握了基本词汇就等于掌握了 整个词汇的基础。但基本词汇里的词往往是意义最多和用法最多的,所以也是词 汇中最难掌握的部分。 二、词的词汇意义 词的词汇意义可以简称为词义。词义是指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 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词义中有一种是以现实现象作基础的,不涉及人们的主观态度,我们称为词 的理性意义。如“人”的理性意义就是“用两条腿走路、会说话、会干活的动物”。 词义中还有一些带进了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附加色彩。如“鼓 励”和“怂恿”,理性意义基本相同,但却掺进了褒贬的色彩。 三、词义的概括性 这里的词义指的是词的理性意义。词义的概括性有三个方面: 1、一般性。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 2、模糊性。由于需要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所 以必须抹煞每个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别,这样才能按照其共同的特征归为一体。 3、全民性。由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在一个社会的内部 交际就必须使用语言。同时,语言在使用时是带有强制性的,社会内部必须按照 已有的“约定俗成”使用语言。由于这些制约,词义就必须是全民性的,为社会 全体成员所公认的
第 5 章 词义 第 1 节 词汇和词义 一、词和词汇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词和成语等固 定用语的总汇。 按照词汇中词和成语等固定语用的用途划分,可以把词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 般词汇两类: 1、基本词汇。一个民族的人民日常都使用的,不容易起变化的,比较稳固 的词,可以归入基本词汇。一般情况下,基本词汇不包括成语等固定用语。基本 词汇中的词,大多自古就有,一般都由一个词根构成,也就是一般属于单纯词。 这些词根具有比较强的构词能力,成为产生新词的基本语素。因此,基本词汇的 特点简单地概括就是:全民常用,稳固和有构词能力。基本词汇主要包括关于自 然界事物、人体各部分、劳动工具和生活通用品、亲属关系、方位处所和时间、 事物的一般性质和状态、人或事物的行为和变化、数量、指称和代替、人类文化 生活以及常用的虚词等。 2、一般词汇。不是全民常用的,或者在短时期内为全民所常用,但不稳固, 一般没有构词能力或构词能力较弱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可以归入一般词汇。 一般词汇所含词的数量要比基本词汇大得多,而且成分复杂,变化也快。一般来 说,一般词汇可以分为新造词、古词、行业用词、科技术语、方言俚语词以及外 来词等。 学习一种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习它的基本词汇,掌握了基本词汇就等于掌握了 整个词汇的基础。但基本词汇里的词往往是意义最多和用法最多的,所以也是词 汇中最难掌握的部分。 二、词的词汇意义 词的词汇意义可以简称为词义。词义是指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 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词义中有一种是以现实现象作基础的,不涉及人们的主观态度,我们称为词 的理性意义。如“人”的理性意义就是“用两条腿走路、会说话、会干活的动物”。 词义中还有一些带进了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附加色彩。如“鼓 励”和“怂恿”,理性意义基本相同,但却掺进了褒贬的色彩。 三、词义的概括性 这里的词义指的是词的理性意义。词义的概括性有三个方面: 1、一般性。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 2、模糊性。由于需要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所 以必须抹煞每个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别,这样才能按照其共同的特征归为一体。 3、全民性。由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在一个社会的内部 交际就必须使用语言。同时,语言在使用时是带有强制性的,社会内部必须按照 已有的“约定俗成”使用语言。由于这些制约,词义就必须是全民性的,为社会 全体成员所公认的
第2节词义的聚合 、单义和多义 单义和多义是指一个词只有一种意义或多种意义。 1、单义词。只有一个意义的词称为单义词。一个词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是单 义的。单义词在一种语言中往往是极少数。如“羊”“太阳”、“原子”等 2、多义词。单义词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慢慢就会变成多义 词。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中,我们把其中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做本义,如 “兵”,我们可以查到它最早的意义是“兵器”;由本义逐渐衍生出来的意义叫做 派生意义,如“兵”由原来“兵器”的意义逐渐转变为“拿兵器打仗的人”。另 外,在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中,有一种是人们在一听到这个词首先就想到的也是最 常用的意义,我们把它称为中心意义(也有的语言学家称为基本意义),在如“兵”, 现在我们一听到这个词,首先想到的是“拿兵器打仗的人”,所以不管最早的意 义是什么,“兵”的中心意义就是“拿兵器打仗的人 派生意义的产生途径主要就是意义的引申。意义的引申通俗地说,就是意义 之间可以引起联想。 意义的引申有两种方式,隐喻和换喻 1、隐喻。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由此产生引申 如“眼”的本义是“眼睛”,小洞或窟窿有些像人的眼,所以“眼”就多了一个 意义 2、换喻。两类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由于这种联系经常在人们心目中 出现而固定化。如英语的“pen”本义是“羽毛”,由于欧洲人古时都是用羽毛蘸 着墨水写字的,羽毛和书写工具就联系在一起了,因而“pen”增加了“笔”的 意义。 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在使用中一般不会引起混淆,因为可以从上下文了解其中 最合适的一个意义,其他意义随之就被排除了。如“他蒙住自己的眼还在墙上钻 了一个眼。”中根据上下文很容易区别“眼”的不同意义 多义词和同音词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同音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音相 同,意义完全不同而且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多义词是指一个词内部有不同的 意义,其中的中心意义和其他意义之间有引申和被引申的关系。如“把校徽别在 胸前。”和“别了,康桥!”两个句子中的“别”就属于同音词,因为前一个“别 的意义是“用别针把东西固定在纸或布等物体上”,后一个“别”的意义是“再 见”,两个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因此这是两个不同的词,只不过读音和写法 都一样而已。 二、同义词 同义词是指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称为 等义词,意义基本相同的称为近义词 等义词大多是借用方言词或外来词的结果。如“知道”和“晓得”,“话筒” 和“麦克风”。等义词由于意义完全相等,只会增加人们的记忆负担。因此,有 些等义词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细微的差别,如“医生”和“大夫”,前者已经多 用于书面语,后者则常见于口语;有些随着人们使用习惯的统一,其中一个就逐 渐消失了。如“水泥”和“士敏土”,后者就没有人再使用了 对于近义词,更重要的是找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才能准确地理解各自表
第 2 节 词义的聚合 一、单义和多义 单义和多义是指一个词只有一种意义或多种意义。 1、单义词。只有一个意义的词称为单义词。一个词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是单 义的。单义词在一种语言中往往是极少数。如“羊”、“太阳”、“原子”等。 2、多义词。单义词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慢慢就会变成多义 词。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中,我们把其中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做本义,如 “兵”,我们可以查到它最早的意义是“兵器”;由本义逐渐衍生出来的意义叫做 派生意义,如“兵”由原来“兵器”的意义逐渐转变为“拿兵器打仗的人”。另 外,在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中,有一种是人们在一听到这个词首先就想到的也是最 常用的意义,我们把它称为中心意义(也有的语言学家称为基本意义),在如“兵”, 现在我们一听到这个词,首先想到的是“拿兵器打仗的人”,所以不管最早的意 义是什么,“兵”的中心意义就是“拿兵器打仗的人”。 派生意义的产生途径主要就是意义的引申。意义的引申通俗地说,就是意义 之间可以引起联想。 意义的引申有两种方式,隐喻和换喻。 1、隐喻。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由此产生引申。 如“眼”的本义是“眼睛”,小洞或窟窿有些像人的眼,所以“眼”就多了一个 意义。 2、换喻。两类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由于这种联系经常在人们心目中 出现而固定化。如英语的“pen”本义是“羽毛”,由于欧洲人古时都是用羽毛蘸 着墨水写字的,羽毛和书写工具就联系在一起了,因而“pen”增加了“笔”的 意义。 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在使用中一般不会引起混淆,因为可以从上下文了解其中 最合适的一个意义,其他意义随之就被排除了。如“他蒙住自己的眼还在墙上钻 了一个眼。”中根据上下文很容易区别“眼”的不同意义。 多义词和同音词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同音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音相 同,意义完全不同而且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多义词是指一个词内部有不同的 意义,其中的中心意义和其他意义之间有引申和被引申的关系。如“把校徽别在 胸前。”和“别了,康桥!”两个句子中的“别”就属于同音词,因为前一个“别” 的意义是“用别针把东西固定在纸或布等物体上”,后一个“别”的意义是“再 见”,两个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因此这是两个不同的词,只不过读音和写法 都一样而已。 二、同义词 同义词是指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称为 等义词,意义基本相同的称为近义词。 等义词大多是借用方言词或外来词的结果。如“知道”和“晓得”,“话筒” 和“麦克风”。等义词由于意义完全相等,只会增加人们的记忆负担。因此,有 些等义词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细微的差别,如“医生”和“大夫”,前者已经多 用于书面语,后者则常见于口语;有些随着人们使用习惯的统一,其中一个就逐 渐消失了。如“水泥”和“士敏土”,后者就没有人再使用了。 对于近义词,更重要的是找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才能准确地理解各自表
达的意义并准确的使用。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意义强调的重点和方面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属于理性意义方面的细微 差别。如“成果”和“后果”,前者多用于表示事物顺应发展规律而达到最后状 态,后者则多用于言语和行为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产生的结果 2、词语搭配的习惯不同。如英语的“many”和“much”都表示“多”的意 义,但前者只能和可数名词连用,后者只能和不可数名词连用。 3、意义之间有不同的附加色彩。附加色彩有感情色彩和风格色彩之分。 感情色彩是指人们对同样的现实现象有不同的主观态度,或喜欢或讨厌,或 褒或贬。如“教唆”和“教导”,前者含有贬义,后者含有褒义。 风格色彩是指适应不同场合和不同话题,或口语或书面语,或庄重场合或 般场合。如前面所说的“医生”和“大夫”就分别具有书面语和口语色彩 需要注意的是,一种语言中的词大多是多义词,而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差不多 都有各自的同义词。因此,了解一个多义词的不同同义词还有助于了解这个词的 不同意义。 、反义词 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的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 映 反义词首先必须是两个不同的词。表达反义,有时可以用词组,如“好”的 反义可以是“不好”,但这是语法问题而不是词汇学研究的范围。 反义还必须是两个词的意义相互矛盾对立。如“飞机”和“高射炮”,高射 炮是专用来打飞机的,但飞机并不是专用来打高射炮的。所以“飞机”和“高射 炮”不能算作一对反义词。 反义是人们的主观态度和习惯所决定的,并不一定是科学意义上的相反和对 立。如“黑”和“白”一般认为是一对反义词,但从光学的角度分析,“黑”是 由三原色构成的,“白”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构成的,没有任何对立和矛盾 的关系。 同样,由于一种语言中大多是多义词,因而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往往有各自不 同的反义词。 第3节词义的组合 、词语的搭配 这里的词语搭配主要是指词义上的搭配。当然,词义的搭配必须符合语法规 则,不符合语法规则时,词在词义上也是不能搭配的 词义是把特殊的、复杂的现实现象化做一般的、简单的东西。这就是词义的 概括性。但我们在使用句子交际时,总是个别的、特殊的。因此,具有一般、概 括性的词一进入句子,就得和具体的、特殊的现象联系。如“吃”的中心意义是 “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可以说“猫吃老鼠”但一般不能说“老 鼠吃猫”,因为在具体现实中老鼠一般是是不可能吃猫的,尽管老鼠也能“把食 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 词义的搭配首先是理性意义的搭配。它牵涉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1、语义条件的限制。如“月亮吃苹果”就不能成立,虽然从语法上看符合 述宾谓语句的结构,即“名词主语+(动词述语十名词宾语)”,但从语义上看, 月亮根本不可能吃月饼,除非是童话中把月亮拟人化了
达的意义并准确的使用。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意义强调的重点和方面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属于理性意义方面的细微 差别。如“成果”和“后果”,前者多用于表示事物顺应发展规律而达到最后状 态,后者则多用于言语和行为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产生的结果。 2、词语搭配的习惯不同。如英语的“many”和“much”都表示“多”的意 义,但前者只能和可数名词连用,后者只能和不可数名词连用。 3、意义之间有不同的附加色彩。附加色彩有感情色彩和风格色彩之分。 感情色彩是指人们对同样的现实现象有不同的主观态度,或喜欢或讨厌,或 褒或贬。如“教唆”和“教导”,前者含有贬义,后者含有褒义。 风格色彩是指适应不同场合和不同话题,或口语或书面语,或庄重场合或一 般场合。如前面所说的“医生”和“大夫”就分别具有书面语和口语色彩。 需要注意的是,一种语言中的词大多是多义词,而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差不多 都有各自的同义词。因此,了解一个多义词的不同同义词还有助于了解这个词的 不同意义。 二、反义词 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的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 映。 反义词首先必须是两个不同的词。表达反义,有时可以用词组,如“好”的 反义可以是“不好”,但这是语法问题而不是词汇学研究的范围。 反义还必须是两个词的意义相互矛盾对立。如“飞机”和“高射炮”,高射 炮是专用来打飞机的,但飞机并不是专用来打高射炮的。所以“飞机”和“高射 炮”不能算作一对反义词。 反义是人们的主观态度和习惯所决定的,并不一定是科学意义上的相反和对 立。如“黑”和“白”一般认为是一对反义词,但从光学的角度分析,“黑”是 由三原色构成的,“白”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构成的,没有任何对立和矛盾 的关系。 同样,由于一种语言中大多是多义词,因而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往往有各自不 同的反义词。 第 3 节 词义的组合 一、词语的搭配 这里的词语搭配主要是指词义上的搭配。当然,词义的搭配必须符合语法规 则,不符合语法规则时,词在词义上也是不能搭配的。 词义是把特殊的、复杂的现实现象化做一般的、简单的东西。这就是词义的 概括性。但我们在使用句子交际时,总是个别的、特殊的。因此,具有一般、概 括性的词一进入句子,就得和具体的、特殊的现象联系。如“吃”的中心意义是 “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可以说“猫吃老鼠”但一般不能说“老 鼠吃猫”,因为在具体现实中老鼠一般是是不可能吃猫的,尽管老鼠也能“把食 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 词义的搭配首先是理性意义的搭配。它牵涉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1、语义条件的限制。如“月亮吃苹果”就不能成立,虽然从语法上看符合 述宾谓语句的结构,即“名词主语+(动词述语+名词宾语)”,但从语义上看, 月亮根本不可能吃月饼,除非是童话中把月亮拟人化了
2、社会的使用习惯。如可以说“工作繁重”,但不能说“心情繁重”。 3、词义的附加色彩和修辞需要。如带有褒义色彩的词不能用于表示贬义的 搭配,“良好的行径”就不能搭配。 词义和环境 词义和环境的关系是指在交际时,词义体现出本身以外而由环境附加的意 义 词义的环境大致可分为两类 1、交际时的语言环境。如“我去上课。”教师这样说是指去教课,学生这样 说是指去听课。 2、社会文化历史环境。如“他是一个老实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好 人”的意思,在今天则往往成了“不聪明”的委婉说法 三、“言内意外”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并不是说思维在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语言,在某些特 殊的情况下有些意思也可以用其他非语言的工具来表达。如可以用皱眉来表示不 高兴等。这就是说还有“言不尽意”的现象 由于语言表达时有“言不尽意”的现象,即在表达时留下意思上的空白,所 以人们在文学作品或其他一些场合特意利用这一现象,创造了“言外之意”这种 语言运用的特殊手法。“言内意外”是指:有的时候,特殊的、个别的东西的复 杂性难以用言辞一一穷尽地表达出来,因而在要表达的意思上留下一些空白,由 听话人凭自己的经验、体会去补充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婉转的告诫、含蓄的言 词、辛辣的讽刺等,都属于“言内意外”的现象 但在法令章程等语体中,是不能使用“言内意外”的手法的,因为法令章程 应当避免留下意思上的空白,使执行者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2、社会的使用习惯。如可以说“工作繁重”,但不能说“心情繁重”。 3、词义的附加色彩和修辞需要。如带有褒义色彩的词不能用于表示贬义的 搭配, “良好的行径”就不能搭配。 二、词义和环境 词义和环境的关系是指在交际时,词义体现出本身以外而由环境附加的意 义。 词义的环境大致可分为两类。 1、交际时的语言环境。如“我去上课。”教师这样说是指去教课,学生这样 说是指去听课。 2、社会文化历史环境。如“他是一个老实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好 人”的意思,在今天则往往成了“不聪明”的委婉说法。 三、“言内意外”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并不是说思维在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语言,在某些特 殊的情况下有些意思也可以用其他非语言的工具来表达。如可以用皱眉来表示不 高兴等。这就是说还有“言不尽意”的现象。 由于语言表达时有“言不尽意”的现象,即在表达时留下意思上的空白,所 以人们在文学作品或其他一些场合特意利用这一现象,创造了“言外之意”这种 语言运用的特殊手法。“言内意外”是指:有的时候,特殊的、个别的东西的复 杂性难以用言辞一一穷尽地表达出来,因而在要表达的意思上留下一些空白,由 听话人凭自己的经验、体会去补充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婉转的告诫、含蓄的言 词、辛辣的讽刺等,都属于“言内意外”的现象。 但在法令章程等语体中,是不能使用“言内意外”的手法的,因为法令章程 应当避免留下意思上的空白,使执行者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doc
-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语法.doc
-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语音.doc
-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doc
-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doc
-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导言.doc
- 《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doc
-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教育学院):《认知心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言语.ppt
-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教育学院):《认知心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言语.ppt
-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教育学院):《认知心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推理.ppt
-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教育学院):《认知心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九章 问题解决.ppt
-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教育学院):《认知心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概念.ppt
-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教育学院):《认知心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七章 表象.ppt
-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教育学院):《认知心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长时记忆.ppt
-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教育学院):《认知心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短时记忆.ppt
-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教育学院):《认知心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记忆结构.ppt
-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教育学院):《认知心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注意.ppt
-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教育学院):《认知心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知觉.ppt
-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教育学院):《认知心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主讲:李小融).ppt
-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教案及试题》教育心理学讲义.doc
-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doc
-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doc
-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doc
- 《军事教育心理学—学习的基本理论》讲义.ppt
- 复旦大学:《科研论文的特点、构思和发表过程》讲义.ppt
- 《心理学》课程电子教案(Psychology,共七章).doc
-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讲义)第一章 数学教学目标(1.1)教学目标概述.doc
-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讲义)第一章 数学教学目标(1.2)数学教学目标模型.doc
-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讲义)第一章 数学教学目标(1.3)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doc
-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讲义)第二章 测验的统计指标(2.1)信度.doc
-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讲义)第二章 测验的统计指标(2.2)效度.doc
-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讲义)第二章 测验的统计指标(2.3)难度和区分度.doc
-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讲义)第三章 数学测验的设计(3.1)编制数学测验的步骤.doc
-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讲义)第三章 数学测验的设计(3.2)数学题的拟造.doc
-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讲义)第三章 数学测验的设计(3.3)题库.doc
-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讲义)第四章 教学评估及其方法(4.1)教学评估概述.doc
-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讲义)第四章 教学评估及其方法(4.2)教学评估的方法.doc
-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讲义)第四章 教学评估及其方法(4.3)数学学习水平评估举例.doc
-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讲义)第五章 教学评估的数学模型(5.1)回归模型.doc
-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讲义)第五章 教学评估的数学模型(5.2)齐次马尔可夫链.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