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四章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 第3节 降水过程与入渗过程

第3节降水过程与入渗过程 降水形成过程分析 降水的天气学过程 、降水的云物理过程 四、全球降水量的分布 五、水分的入渗与吸收 土壤水的各种形态
第3节 降水过程与入渗过程 降水过程与入渗过程 一、降水形成过程分析 一、降水形成过程分析 二、降水的天气学过程 二、降水的天气学过程 三、降水的云物理过程 三、降水的云物理过程 四、全球降水量的分布 四、全球降水量的分布 五、水分的入渗与吸收 五、水分的入渗与吸收 六、土壤水的各种形态 六、土壤水的各种形态

降水形成过程分析 1.降水:液态的或固态的水汽凝结物从云中下 降到地面的现象,常见的形式有雨、雪 雹、霰等 2降水的形成降水形成过程 宏观过程 微观过程 天气学条件 云物理条件 水汽条件 垂直运动条件云滴增长条件
一、降水形成过程分析 一、降水形成过程分析 1.降水:液态的或固态的水汽凝结物从云中下 降水:液态的或固态的水汽凝结物从云中下 降到地面的现象,常见的形式有雨、雪、 降到地面的现象,常见的形式有雨、雪、 雹、霰等。 2.降水的形成 水汽条件 垂直运动条件 宏观过程 天气学条件 云滴增长条件 微观过程 云物理条件 降水形成过程

降水的天气学过程 (一)水汽条件 1.水汽源地:具有较强蒸发的水面或其它潮 湿的下垫面,如海洋、湖泊、湿地。 2水汽含量(取决于温度) 3水汽的水平输送
二、降水的天气学过程 二、降水的天气学过程 (一)水汽条件 (一)水汽条件 1.水汽源地:具有较强蒸发的水面或其它潮 具有较强蒸发的水面或其它潮 湿的下垫面,如海洋、湖泊、湿地。 湿的下垫面,如海洋、湖泊、湿地。 2.水汽含量(取决于温度) 水汽含量(取决于温度) 3.水汽的水平输送 水汽的水平输送

水汽通量:垂直于风向平面内一单位面 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汽量=pv p:空气密度(kg·m3) q比湿(g·kg1) V风速(m·s-1) 水汽通量计算举例 设台湾海峡至桂林东西长1000km,700hPa (3000m)以下空气密度为1kg·m-3,比湿为 15g·kg1,风速10m·s-1,向北输送
• 水汽通量:垂直于风向平面内一单位面 水汽通量:垂直于风向平面内一单位面 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汽量 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汽量 =ρqv ρ:空气密度(kg·m-3) q:比湿(g·kg-1) v:风速(m·s-1) • 水汽通量计算举例: 水汽通量计算举例: 设台湾海峡至桂林东西长 设台湾海峡至桂林东西长1000km,700hPa (3000m)以下空气密度为 以下空气密度为1kg·m-3,比湿为 15g·kg-1,风速10m·s-1,向北输送

一秒钟内的水汽输送量为 pqv=(1kg:m-3)×(15g·kg-1)×(10m·s-1) (1000×103m)×3000m=450000t·s-1 1天内的水汽输送量为(1d≈105s): pgv=4.5×105t·s-×105=4.5×1010 如果水汽全部凝结成雨,在1天内降落在 1000km×300km的面积上,则每平方厘米上的平均 日降水量为: 45×1015g·d-1÷3×1015cm2=15g·d-1.cm-2(约 150m·d-1
一秒钟内的水汽输送量为: 一秒钟内的水汽输送量为: ρqv=( 1kg · m - 3 ) × (15 g ·kg - 1 ) × (10 m · s - 1 ) × (1000 ×10 3 m ) ×3000 m =450000t 450000t · s - 1 1天内的水汽输送量为( 天内的水汽输送量为( 1 d ≈10 5s): ρqv =4.5 ×10 5 t · s - 1 ×10 5s=4.5 ×1010 t 如果水汽全部凝结成雨,在 如果水汽全部凝结成雨,在 1天内降落在 1000km ×300km的面积上,则每平方厘米上的平均 的面积上,则每平方厘米上的平均 日降水量为: 45 ×1015 g · d - 1 ÷ 3 ×1015cm 2=15g · d - 1.cm - 2(约 150mm · d - 1 )

(二)垂直运动条件 1.锋面抬升作用 气团的地理分类 名称符号性质 北极大陆气团cA很冷、很干,冬季为主 南极大陆气团cA很冷、很干,冬季为主 极地大陆气团cP冷干,冬季为主 极地海洋气团mP冷湿,冬季为主 热带大陆气团cT暖千 热带海洋气团m暖湿 赤道海洋气团~m。刂暖,很湿
(二)垂直运动条件 1.锋面抬升作用 • 气团的地理分类 名 称 符号 性 质 北极大陆气团 cA 很冷、很干,冬季为主 南极大陆气团 cAA 很冷、很干,冬季为主 极地大陆气团 cP 冷干,冬季为主 极地海洋气团 mP 冷湿,冬季为主 热带大陆气团 cT 暖干 热带海洋气团 mT 暖湿 赤道海洋气团 mE 暖,很湿

气团源地和锋面带 Ang onesand anticyclones Arctic source Group III Ar Continental polar source region Subsidence Group (Land) II MT M tropical source 23与 source region Vertical mIXing vitim Equatorial trough ITC equatorial source convection ME source Maritime (Land) tropical MT source region source source Subsidence→ (Water) Group MP source Antarcti source re Gro
气团源地和锋面带

■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之间狭窄且倾斜的过 渡带。根据锋的移动特征,可将锋分为冷 锋、暖锋、静止锋、锢囚锋。 锋面天气:锋面雨 冷锋 Cirrus 9-630,0004) cumulonimbi 20000 Warm air Cold air mas abruptly Warm air mass 30000 Warm surlace winds Cold front 400km
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之间狭窄且倾斜的过 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之间狭窄且倾斜的过 渡带。根据锋的移动特征,可将锋分为冷 渡带。根据锋的移动特征,可将锋分为冷 锋、暖锋、静止锋、锢囚锋。 锋、暖锋、静止锋、锢囚锋。 锋面天气:锋面雨 锋面天气:锋面雨 冷锋

暖锋 Cirrus 9(3000 Cirrostratus 7 Altostratus 6(2000 Warm air mass Cool air mass 4 (stable conditions) (passive 3-(10.000f) Nimbostratus Stratus 2 Gentle lifting Warm tront 1000km 2低层辐合气流的作用 口由于摩擦效应,低压区和等压线呈气旋式弯 曲的部位,有气流的辐合,盛行上升气流 。 辐合天气:气旋雨
暖锋 2.低层辐合气流的作用 低层辐合气流的作用 由于摩擦效应,低压区和等压线呈气旋式弯 由于摩擦效应,低压区和等压线呈气旋式弯 曲的部位,有气流的辐合,盛行上升气流。 曲的部位,有气流的辐合,盛行上升气流。 辐合天气:气旋雨 辐合天气:气旋雨

锋面气旋:具有锋面的低压系统称为锋面气 旋,多见于温带地区,也叫温带 c)Occluded stage (b)Open stage mP (d)Di mT Pacific mT Gulf/Atlantic Occluded front 400 MLES Winds
锋面气旋:具有锋面的低压系统称为锋面气 锋面气旋:具有锋面的低压系统称为锋面气 旋,多见于温带地区,也叫温带气旋。 旋,多见于温带地区,也叫温带气旋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四章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 第1节 地球上水圈的结构 第2节 蒸发过程与凝结过程.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三章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第3节 表层大洋环流(surface-ocean current).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三章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风与大气环流 第1节 大气运动的驱动力 第2节 大气环流的特征.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二章 地球表层的能量收支 第4节 气温分布.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二章 地球表层的能量收支 第3节 辐射平衡.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二章 地球表层的能量收支 第2节 地球大气.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二章 地球表层的能量收支 第1节 太阳辐射.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 第3节 自然地理学的系统方法.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 第1节 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 第2节 自然地理学的前沿领域.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精品课程)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本科).pdf
- 北京大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精品课程教学大纲(主讲:邬伦).pdf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实习指导书(矿物学基础).pdf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实习指导书(晶体学基础).pdf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思考题(矿物学基础).pdf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思考题(晶体学基础).pdf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矿物学部分)10 其他含氧盐矿物.pps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矿物学部分)09 硅酸盐矿物.pps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矿物学部分)08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pps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矿物学部分)07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pps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矿物学部分)06 卤化物矿物.pps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四章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 第4节 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五章 全球气候与气候变化(课堂讨论).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五章 全球气候与气候变化 第1节 气候的概念 第2节 气候成因与气候类型 第3节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六章 固体地球的物质循环(6.1-6.3)第1节 地球的内部结构 第2节 地球表面的形态 第3节 内力地质作用.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六章 固体地球的物质循环 第4节 外力地质作用(4.1-4.6).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六章 固体地球的物质循环 第4节 外力地质作用(4.7)第5节 岩石圈地质循环.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1节 土壤的组成 第2节 土壤的性质 第3节 物质循环与土壤形成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6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7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8节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八章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 第1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第2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3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模型.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南)北京市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指南.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教学资源_课程简介.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教学资源_教学大纲(一).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教学资源_教学大纲(二).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经典论文_东亚现代人的非洲起源(一万两千条Y染色体故事)2001 Science African Origin of Modern Humans in East Asia A Tale of 12,000 Y Chromosomes.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经典论文_遗传证据支持汉文化传播的人口扩张模式 2004 nature Genetic evidence supports demic diffusion of Han culture.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经典论文_反驳语言多样性支持语言从非洲扩张的系列奠基者效应 2012 Science Comment on ‘Phonemic Diversity Supports a Serial Founder Effect Model of Language Expansion from Africa.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经典论文_亚洲人群遗传多样性图谱 2009 Science Mapping Human Genetic Diversity in Asia.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经典论文_携带受选择EDAR变异在小鼠的表达建模揭示近期人类进化 2013 Cell Modeling Recent Human Evolution in Mice by Expression of a Selected EDAR Variant.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参考文献_分子人类学_12000份Y染色体研究讲述东亚现代人非洲起源的故事.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参考文献_分子人类学_Analysis of one million base pairs of Neanderthal DNA.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