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三章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风与大气环流 第1节 大气运动的驱动力 第2节 大气环流的特征

第3章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引子:风与大气环流 第1节大气运动的驱动力 第2节大气环流的特征 第3节表层大洋环流 第4节深层大洋环流 第5节海洋一大气相互作用
第3章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引子:风与大气环流 第1节 大气运动的驱动力 第2节 大气环流的特征 第3节 表层大洋环流 第4节 深层大洋环流 第5节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引子:风与大气环流 、风的表述与测量 大气环流
一、风的表述与测量 一、风的表述与测量 二、大气环流 引子:风与大气环流

风的表述与测量 1.风的定义 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称为风 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315 N 45° ·风的16方位 NW ·仪器测定:风向标 E 设置高度:10m
一、风的表述与测量 一、风的表述与测量 1.风的定义 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称为风。 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称为风。 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风吹来的方向。 • 风的16方位 • 仪器测定:风向标 仪器测定:风向标 • 设置高度:10 m

3.风速:通常以kmh1或ms1为单位。 仪器测定:风速表 目视测定:风力等级 风的观测 旗形树
风的观测 旗形树 3.风速:通常以km·h-1或m·s-1为单位。 仪器测定:风速表 仪器测定:风速表 目视测定:风力等级 目视测定:风力等级

表7-1风力等级 风海面浪高 相当凤速 力等级一 (米) 海面和渔船征象 陆上地面物征象 (米/秒) 般最高 范围中数 平静 静、烟直上 0.0-0.2 10.10.1有微波 烟能表示风向,树叶略有摇动 0.3-1.5 20.20.3有小波紋,渔船摇动 人面感觉有风,树叶有微响 旗子开始动,高草和庄稼开始播动 1.6-8.3 30.61.0有小浪,渔船渐觉簸动 树叶及小枝摇动不息,旗子展开 高草和庄称摇动不息 3.4—5.4 4.4 1.0 浪顶有些白色泡沫,渔船满帆时,可使能吹起地面灰尘和纸张,树枝摇动。高 1.5船身倾 侧 草和庄稼呈波浪起伏 5.5-7.9 6.7 52.02.5顶白色泡沫较多,渔船收去帆之一有叶的小树部摆,肉陆的水面有小波8.0-10.79.4 63.04.0息色的泡沫开始被风吹离浪顶,渔船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撑伞困难,10.8-13.812.3 1.05.5白色泡沫离开浪顶,被吹成条纹状 全树摇动,大树枝弯下来,迎风步行感139-17.115.5 觉不便 85.57.5色送被欢成明显的条纹状,进港可折毁小树技,人迎风前行感觉阻力17.2-20.719.0 7.010.0 波风吹起的浪花使水平能见度减 草房遭受破坏.屋瓦被掀起,大树枝可 机帆船航行困难 折断 20.8-24.422.6 10 0.0123风起的水平能见度明显减树木可被吹倒,一般建筑物遭破坏2.5-28.42.5 111.516.0被风吹起的浪花使水平能见度显著减大树可被吹倒,一般建筑物遭严重破28.5-32630.6 小,机帆船遇之极危险 坏 12 14.0 海浪滔天 陆上少见,摧毁力极大 32.6 >32.6

二、大气环流(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1定义:行星尺度的大气运动现象。 根据1978年9月14日卫星雷达散射仪测量 的太平洋表面风海流运动推测的风的分布 低纬度地区为偏东风 中纬度地区为东北风 和东南风 中高纬地区为西风, 并形成许多风的旋涡 WIND SPEED, M/S
二、大气环流( 二、大气环流(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1.定义:行星尺度的大气运动现象。 行星尺度的大气运动现象。 根据1978年9月14日卫星雷达散射仪测量 日卫星雷达散射仪测量 的太平洋表面风海流运动推测的风的分布。 的太平洋表面风海流运动推测的风的分布。 • 低纬度地区为偏东风 低纬度地区为偏东风 • 中纬度地区为东北风 中纬度地区为东北风 和东南风 • 中高纬地区为西风, 中高纬地区为西风, 并形成许多风的旋涡 并形成许多风的旋涡

2.本质:地球上能量和物质传输的形式 地表与大气之间能量和物质传输 低纬与高纬之间能量和物质传输 ·海洋和陆地之间能量和物质传输 3.成因:地表冷热源的不均匀分布 地表是热源,大气是热汇 低纬地区是热源,高纬地区是热汇 海洋和陆地为季节性的热源和热汇
2.本质:地球上能量和物质传输的形式 地球上能量和物质传输的形式 • 地表与大气之间能量和物质传输 地表与大气之间能量和物质传输 • 低纬与高纬之间能量和物质传输 低纬与高纬之间能量和物质传输 • 海洋和陆地之间能量和物质传输 海洋和陆地之间能量和物质传输 3.成因:地表冷热源的不均匀分布 地表冷热源的不均匀分布 • 地表是热源,大气是热汇 地表是热源,大气是热汇 • 低纬地区是热源,高纬地区是热汇 低纬地区是热源,高纬地区是热汇 • 海洋和陆地为季节性的热源和热汇 海洋和陆地为季节性的热源和热汇

4.作用 驱动海水运动,产生表层大洋环流 ·影响大气中化学成分和污染物质的扩散 形成地球上水、热状况组合的空间分异 ·影响陆地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的分布 影响人类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的形成 大气环流使地球上各个大陆和大洋中的 生物、人类与非生物环境联系成一个整体
4.作用 • 驱动海水运动,产生表层大洋环流 驱动海水运动,产生表层大洋环流 • 影响大气中化学成分和污染物质的扩散 影响大气中化学成分和污染物质的扩散 • 形成地球上水、热状况组合的空间分异 形成地球上水、热状况组合的空间分异 • 影响陆地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的分布 影响陆地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的分布 • 影响人类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的形成 影响人类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的形成 大气环流使地球上各个大陆和大洋中的 大气环流使地球上各个大陆和大洋中的 生物、人类与非生物环境联系成一个整体。 生物、人类与非生物环境联系成一个整体

第1节大气运动的驱动力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三、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
第1节 大气运动的驱动力 一、气压梯度力 一、气压梯度力 二、地转偏向力 二、地转偏向力 三、惯性离心力 三、惯性离心力 四、摩擦力

气压梯度力 1定义:作用在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净压力,分 为垂直和水平分量。 2.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一、气压梯度力 一、气压梯度力 1.定义:作用在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净压力,分 作用在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净压力,分 为垂直和水平分量。 为垂直和水平分量。 2.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n P Gn ∂ ∂ ρ 1 −=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二章 地球表层的能量收支 第4节 气温分布.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二章 地球表层的能量收支 第3节 辐射平衡.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二章 地球表层的能量收支 第2节 地球大气.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二章 地球表层的能量收支 第1节 太阳辐射.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 第3节 自然地理学的系统方法.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 第1节 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 第2节 自然地理学的前沿领域.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精品课程)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本科).pdf
- 北京大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精品课程教学大纲(主讲:邬伦).pdf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实习指导书(矿物学基础).pdf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实习指导书(晶体学基础).pdf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思考题(矿物学基础).pdf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思考题(晶体学基础).pdf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矿物学部分)10 其他含氧盐矿物.pps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矿物学部分)09 硅酸盐矿物.pps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矿物学部分)08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pps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矿物学部分)07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pps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矿物学部分)06 卤化物矿物.pps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矿物学部分)05 自然元素矿物.pps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矿物学部分)04 矿物的化学组成.pps
- 北京大学:《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矿物学部分)03 矿物的宏观鉴定特征.pps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三章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第3节 表层大洋环流(surface-ocean current).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四章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 第1节 地球上水圈的结构 第2节 蒸发过程与凝结过程.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四章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 第3节 降水过程与入渗过程.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四章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 第4节 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五章 全球气候与气候变化(课堂讨论).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五章 全球气候与气候变化 第1节 气候的概念 第2节 气候成因与气候类型 第3节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六章 固体地球的物质循环(6.1-6.3)第1节 地球的内部结构 第2节 地球表面的形态 第3节 内力地质作用.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六章 固体地球的物质循环 第4节 外力地质作用(4.1-4.6).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六章 固体地球的物质循环 第4节 外力地质作用(4.7)第5节 岩石圈地质循环.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1节 土壤的组成 第2节 土壤的性质 第3节 物质循环与土壤形成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6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7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8节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八章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 第1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第2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3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模型.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南)北京市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指南.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教学资源_课程简介.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教学资源_教学大纲(一).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教学资源_教学大纲(二).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经典论文_东亚现代人的非洲起源(一万两千条Y染色体故事)2001 Science African Origin of Modern Humans in East Asia A Tale of 12,000 Y Chromosomes.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经典论文_遗传证据支持汉文化传播的人口扩张模式 2004 nature Genetic evidence supports demic diffusion of Han culture.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经典论文_反驳语言多样性支持语言从非洲扩张的系列奠基者效应 2012 Science Comment on ‘Phonemic Diversity Supports a Serial Founder Effect Model of Language Expansion from Africa.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经典论文_亚洲人群遗传多样性图谱 2009 Science Mapping Human Genetic Diversity in Asia.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