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八章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 第1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第2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3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模型

第8章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 第1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第2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3节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模型
第8章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 第1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第2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3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模型 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模型

第1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地球表层系统的圈层结构 、地球表层系统的时间结构 、地球表层系统的地域结构 四、地球表层系统的时空尺度
第1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圈层结构 二、地球表层系统的时间结构 二、地球表层系统的时间结构 三、地球表层系统的地域结构 三、地球表层系统的地域结构 四、地球表层系统的时空尺度 四、地球表层系统的时空尺度

系统结构:系统内在的表现形式,包括 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联 系方式、组织秩序、时空关系。其最显著 的表现是: 系统内各个圈层的分化 系统随地域的分异格局 系统随时间的发展变化
系统结构:系统内在的表现形式,包括 结构:系统内在的表现形式,包括 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联 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联 系方式、组织秩序、时空关系。其最显著 系方式、组织秩序、时空关系。其最显著 的表现是: • 系统内各个圈层的分化 系统内各个圈层的分化 • 系统随地域的分异格局 系统随地域的分异格局 • 系统随时间的发展变化 系统随时间的发展变化

地球表层系统的圈层结构 个子系统形成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序 个无机子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个类有机子系统:土壤圈 一个有机子系统:生物圈 一个超有机子系统:人类圈或智慧圈 每个圈层内部又有次级的组分和结构,形 成一个有层序的整体,它们都属于开放系统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圈层结构 六个子系统形成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序。 六个子系统形成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序。 • 三个无机子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三个无机子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 一个类有机子系统:土壤圈 一个类有机子系统:土壤圈 • 一个有机子系统:生物圈 一个有机子系统:生物圈 • 一个超有机子系统 一个超有机子系统 :人类圈或智慧圈 人类圈或智慧圈 每个圈层内部又有次级的组分和结构,形 每个圈层内部又有次级的组分和结构,形 成一个有层序的整体,它们都属于开放系统。 成一个有层序的整体,它们都属于开放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的五大自然圈层 大气圈 生物圈 佾 土壤圈 水圈
地球表层系统的五大自然圈层 地球表层系统的五大自然圈层

(一)大气圈( atmosphere) 1包围地球,空间上连续的圈层 2具有相对小的质量和厚度 3具有较大的可压缩性,小的比热和密度 4.易于流动,具有很大的变率 5对于外界扰动的响应时间最短 6具有混沌性质——非线性 7.系统能量传输和物质循环的重要载体
(一)大气圈( (一)大气圈(atmosphere atmosphere) 1.包围地球,空间上连续的圈层 包围地球,空间上连续的圈层 2.具有相对小的质量和厚度 具有相对小的质量和厚度 3.具有较大的可压缩性,小的比热和密度 具有较大的可压缩性,小的比热和密度 4.易于流动,具有很大的变率 易于流动,具有很大的变率 5.对于外界扰动的响应时间最短 对于外界扰动的响应时间最短 6.具有混沌性质——非线性 7.系统能量传输和物质循环的重要载体 系统能量传输和物质循环的重要载体

(二)水圈( hydrosphere) 1具有空间上不完全连续的性质 2质量仅次于岩石圈 3生命过程的重要介质和活跃的外营力 4不同水体对环境扰动的响应时间差别显著 5能量传输、物质循环的重要载体 6系统排熵最有效的介质 7系统能量储存器和稳定因素(热容量高)
(二)水圈(hydrosphere hydrosphere) 1.具有空间上不完全连续的性质 具有空间上不完全连续的性质 2.质量仅次于岩石圈 质量仅次于岩石圈 3. 生命过程的重要介质和活跃的外营力 生命过程的重要介质和活跃的外营力 4.不同水体对环境扰动的响应时间差别显著 不同水体对环境扰动的响应时间差别显著 5.能量传输、物质循环的重要载体 能量传输、物质循环的重要载体 6.系统排熵最有效的介质 系统排熵最有效的介质 7.系统能量储存器和稳定因素(热容量高) 系统能量储存器和稳定因素(热容量高)

(三)岩石圈( lithosphere) 1.固体地球的一部分,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 2质量最大的圈层 3通过地形对其它圈层的性质产生影响 4对外界环境扰动的响应时间最长 5运动异常缓慢(除地震、火山和外力作用) 6系统中“不变”的因子
(三)岩石圈( (三)岩石圈(lithosphere lithosphere) 1.固体地球的一部分,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 固体地球的一部分,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 2.质量最大的圈层 质量最大的圈层 3.通过地形对其它圈层的性质产生影响 通过地形对其它圈层的性质产生影响 4.对外界环境扰动的响应时间最长 对外界环境扰动的响应时间最长 5.运动异常缓慢(除地震、火山和外力作用) 除地震、火山和外力作用) 6.系统中“不变”的因子

(四)土壤圈( pedosphere) 1呈不连续分布,且质量很小 2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界面 3其他四大圈层之间物能交换的中心场所 4对于外界环境扰动的响应时间很长 5系统中相对稳定的因子
(四)土壤圈 (pedosphere pedosphere) 1.呈不连续分布,且质量很小 呈不连续分布,且质量很小 2.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界面 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界面 3.其他四大圈层之间物能交换的中心场所 其他四大圈层之间物能交换的中心场所 4.对于外界环境扰动的响应时间很长 对于外界环境扰动的响应时间很长 5.系统中相对稳定的因子 系统中相对稳定的因子

(五)生物圈( biosphere) 1.呈不连续分布,且质量很 2延长太阳能在系统中传输、转化的过程 3将负熵流引入系统,促进系统向有序演化 4对大气圈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 5受人类活动的扰动显著,物种呈迅速减少
(五)生物圈 (biosphere biosphere) 1.呈不连续分布,且质量很小 呈不连续分布,且质量很小 2.延长太阳能在系统中传输、转化的过程 延长太阳能在系统中传输、转化的过程 3.将负熵流引入系统,促进系统向有序演化 将负熵流引入系统,促进系统向有序演化 4.对大气圈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 对大气圈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 5.受人类活动的扰动显著,物种呈迅速减少 受人类活动的扰动显著,物种呈迅速减少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6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7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8节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1节 土壤的组成 第2节 土壤的性质 第3节 物质循环与土壤形成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六章 固体地球的物质循环 第4节 外力地质作用(4.7)第5节 岩石圈地质循环.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六章 固体地球的物质循环 第4节 外力地质作用(4.1-4.6).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六章 固体地球的物质循环(6.1-6.3)第1节 地球的内部结构 第2节 地球表面的形态 第3节 内力地质作用.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五章 全球气候与气候变化 第1节 气候的概念 第2节 气候成因与气候类型 第3节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五章 全球气候与气候变化(课堂讨论).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四章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 第4节 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四章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 第3节 降水过程与入渗过程.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四章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 第1节 地球上水圈的结构 第2节 蒸发过程与凝结过程.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三章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第3节 表层大洋环流(surface-ocean current).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三章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风与大气环流 第1节 大气运动的驱动力 第2节 大气环流的特征.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二章 地球表层的能量收支 第4节 气温分布.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二章 地球表层的能量收支 第3节 辐射平衡.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二章 地球表层的能量收支 第2节 地球大气.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二章 地球表层的能量收支 第1节 太阳辐射.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 第3节 自然地理学的系统方法.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 第1节 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 第2节 自然地理学的前沿领域.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精品课程)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本科).pdf
- 北京大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精品课程教学大纲(主讲:邬伦).pdf
-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南)北京市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指南.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教学资源_课程简介.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教学资源_教学大纲(一).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教学资源_教学大纲(二).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经典论文_东亚现代人的非洲起源(一万两千条Y染色体故事)2001 Science African Origin of Modern Humans in East Asia A Tale of 12,000 Y Chromosomes.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经典论文_遗传证据支持汉文化传播的人口扩张模式 2004 nature Genetic evidence supports demic diffusion of Han culture.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经典论文_反驳语言多样性支持语言从非洲扩张的系列奠基者效应 2012 Science Comment on ‘Phonemic Diversity Supports a Serial Founder Effect Model of Language Expansion from Africa.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经典论文_亚洲人群遗传多样性图谱 2009 Science Mapping Human Genetic Diversity in Asia.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经典论文_携带受选择EDAR变异在小鼠的表达建模揭示近期人类进化 2013 Cell Modeling Recent Human Evolution in Mice by Expression of a Selected EDAR Variant.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参考文献_分子人类学_12000份Y染色体研究讲述东亚现代人非洲起源的故事.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参考文献_分子人类学_Analysis of one million base pairs of Neanderthal DNA.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参考文献_分子人类学_ANCIENT DNA.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参考文献_分子人类学_Comment on “Phonemic Diversity Supports a Serial Founder Effect Model of Language Expansion from Africa”.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参考文献_分子人类学_Mitochondrial DNA and human evolution.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参考文献_分子人类学_Neandertal DNA Sequences and the Origin of Modern Humans.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参考文献_分子人类学_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Neanderthal Genomic DNA.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参考文献_分子人类学_The phylogeography of Y chromosome binary haplotypes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 human populations.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参考文献_分子人类学_The recent African genesis of humans.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参考文献_分子人类学_Y chromosome sequence vari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human populations.pdf
-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参考文献_分子人类学_分子人类学与现代人的起源.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