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九 门电路逻辑功能的测试

实验九门电路逻辑功能的测试(2学时) 1实验目的 掌握TTL与非门的参数测试方法,熟悉其逻辑功能。 2实验原理 认真阅读TTL集成门电路一节内容,熟悉TTL与非门的主要特性及参数。 3仪器设备 数字逻辑实验箱 一台 74LS00二输入端四与非门一片 74LS04 输入端四异或门一片 74LS86四组输入与或非门一片 4实验内容与步骤 74LS00为一个包含四个二输入与非门的集成芯片。其第1、2引脚、第4、5引脚、第 9、10引脚、第12、13引脚分别为四个与非门的输入,第3、6、8、11引脚分别为四个与 非门的输出。本实验仅使用其中一个与非门。 对于与非门,当输入中有一个为低电平,输出必为高电平;当输入全为高电平时,输出 才为低电平。当二输入与非门的一个输入接高电平,另一输入对地的电压发生变化时,与非 门的输出对地的电压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按此原理可测量、绘制出与非门的输出特性曲线。 以四个2输入与非门74LS00为例,测试与非门的逻辑功能。按以下实验步骤测量输出 高电平、低电平的值,并测量、绘制输出特性曲线,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Voc 4☒2回回98 432可098 74LS00 1234567 1234567 GND GND (a) (6) 图9-17400引脚图 1.确定74LS00的引脚位置如上图9-1所示: 2.将74LS00插入多孔的实验板上,并准备好电源和电压表等设备:
实验九 门电路逻辑功能的测试(2 学时) 1 实验目的 掌握 TTL 与非门的参数测试方法,熟悉其逻辑功能。 2 实验原理 认真阅读 TTL 集成门电路一节内容,熟悉 TTL 与非门的主要特性及参数。 3 仪器设备 数字逻辑实验箱 一台 74LS00 二输入端四与非门 一片 74LS04 输入端四异或门 一片 74LS86 四组输入与或非门 一片 4 实验内容与步骤 74LS00 为一个包含四个二输入与非门的集成芯片。其第 1、2 引脚、第 4、5 引脚、第 9、10 引脚、第 12、13 引脚分别为四个与非门的输入,第 3、6、8、11 引脚分别为四个与 非门的输出。本实验仅使用其中一个与非门。 对于与非门,当输入中有一个为低电平,输出必为高电平;当输入全为高电平时,输出 才为低电平。当二输入与非门的一个输入接高电平,另一输入对地的电压发生变化时,与非 门的输出对地的电压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按此原理可测量、绘制出与非门的输出特性曲线。 以四个 2 输入与非门 74LS00 为例,测试与非门的逻辑功能。按以下实验步骤测量输出 高电平、低电平的值,并测量、绘制输出特性曲线,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图 9-1 7400 引脚图 1. 确定 74LS00 的引脚位置如上图 9-1 所示; 2.将 74LS00 插入多孔的实验板上,并准备好电源和电压表等设备;

3.按输出高电平测试电路图9-2要求连接好电路,进行输出高电平的测试: 4.按输出低电平测试电路图9-3所示,进行输出低电平的测试: 5.按输出特性测试电路图9-4所示,逐步改变输入端Vi的值,同时测量对应的V0值,并 做好数据记录,描绘输出特性曲线。 +5W 9+5W +5V 图9-2输出高电平测试 图9-3输出低电平测试 图9-4输出特性测试 6.测试结束后,关闭电源,去掉连接线,将实验设备整理好,实验结束。 5实验报告要求 1.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 2.描绘出输出特性曲线: 3.解答以上思考题: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3.按输出高电平测试电路图 9-2 要求连接好电路,进行输出高电平的测试; 4.按输出低电平测试电路图 9-3 所示,进行输出低电平的测试; 5.按输出特性测试电路图 9-4 所示,逐步改变输入端 Vi 的值,同时测量对应的 VO 值,并 做好数据记录,描绘输出特性曲线。 图 9-2 输出高电平测试 图 9-3 输出低电平测试 图 9-4 输出特性测试 6. 测试结束后,关闭电源,去掉连接线,将实验设备整理好,实验结束。 5 实验报告要求 1.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 2. 描绘出输出特性曲线; 3. 解答以上思考题; 4.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八 直流稳压电源.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七 一阶RC电路的矩形脉冲响应.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六 运算放大器实验.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五 单管放大电路实验.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四 正弦交流电路中RLC的特性实验.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三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实验.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二 叠加定理.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一 常用电子实验仪器设备使用.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试卷(含答案).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总复习(主讲:李锋).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冲激函数在动态电路分析中的应用.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第十二章 动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和s域分析法(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S域分析法).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第十章 动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和s域分析法(频率响应、多频正弦稳态电路).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第九章 动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和s域分析法(正弦稳态功率和能量).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第八章 交流动态电路(相量法、阻抗和导纳).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第七章 二阶电路.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第六章 一阶电路.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第五章 电容元件与电感元件.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章 分解方法及单口网络.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第二章 运用独立电流、电压变量的分析方法.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十 组合逻辑电路.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十一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测试.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十二 集成计数器及寄存器.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十三 计数、译码、显示电路.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知识.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叠加定理.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正弦交流电路中RLC的特性.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单管放大电路.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运算放大器.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一阶RC矩形脉冲响应.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直流稳压电源.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组合逻辑电路.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集成计数器和寄存器.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计数译码显示电路.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字电子技术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共七章).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低频电子线路 Linear Electronic Circuit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00 引言.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低频电子线路 Linear Electronic Circuit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01 绪论.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低频电子线路 Linear Electronic Circuit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02 运算放大器.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