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十 组合逻辑电路

实验十组合逻辑电路(2学时) 1实验目的 1.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功能测试。 2.验证半加器和全加器的逻辑功能。 3.学会二进制数的运算规律。 2实验原理 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2.用与非门和异或门构成的半加器、全加器的工作原理。 3.二进制数的运算。 3仪器设备 数字逻辑实验箱 一台 74LS00二输入端四与非门三片 74LS86 输入端四异或门一片 4实验内容与步骤 1.组合逻辑电路功能测试。 12 Ao 13 &山 1 12 G3 1 & G1 &3 Y1 2 G6 4 &6 Bo 5 1 G4 109 G2 4&6y2 2 8 12厂 11 Co 13 2 G5 图10-1组合逻辑电路 (1)用2片74LS00组成图10-1所示逻辑电路。为便于接线和检查,在图中要注明芯编号 及各引脚对应的编号
实验十 组合逻辑电路(2 学时) 1 实验目的 1.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功能测试。 2.验证半加器和全加器的逻辑功能。 3.学会二进制数的运算规律。 2 实验原理 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2.用与非门和异或门构成的半加器、全加器的工作原理。 3.二进制数的运算。 3 仪器设备 数字逻辑实验箱 一台 74LS00 二输入端四与非门 三片 74LS86 输入端四异或门 一片 4 实验内容与步骤 1. 组合逻辑电路功能测试。 图 10-1 组合逻辑电路 (1) 用 2 片 74LS00 组成图 10-1 所示逻辑电路。为便于接线和检查,在图中要注明芯编号 及各引脚对应的编号

(2)图中A、B、C接电平开关,Y1,Y2接发光管电平显示。 (3)按表10-1要求,改变A、B、C的状态填表并写出Y1,Y2逻辑表达式. (4)将运算结果与实验比较 表10-1组合逻辑电路输入输出 输入 输出 A 0 Y Y2 0 0 0 0 0 1 0 1 0 0 1 1 0 0 1 0 1 1 0 1 2.测试用异或门(74LS86)和与非门组成的半加器的逻辑功能。 根据半加器的逻辑表达式可知,半加器Y是A、B的异或,而进位Z是A、B相与,故 半加器可用一个集成异或门和二个与非门组 成如图10-2。 =13 2 (1)在学习机上用异或门和与门接成以上电路。 B。 A、B接电平开关S。Y、Z接电平显示。 图10-2半加器电路 (2)按表9-2要求改变A、B状态,填表。 表10-2半加器电路实验结果 A 0 输入端 B 输出端 Z 3.测试全加器的逻辑功能 (1)写出图10-3电路的逻辑表达式。 (2)根据逻辑表达式列真值表。 (3)根据真值表面逻辑函数SC:的卡诺图
(2) 图中 A、B、C 接电平开关,Y1,Y2 接发光管电平显示。 (3) 按表 10-1 要求,改变 A、B、C 的状态填表并写出 Y1,Y2 逻辑表达式. (4) 将运算结果与实验比较. 表 10-1 组合逻辑电路输入输出 输入 输出 A B C Y1 Y2 0 0 0 0 0 1 0 1 0 0 1 1 1 0 0 1 0 1 1 1 0 1 1 1 2.测试用异或门(74LS86)和与非门组成的半加器的逻辑功能。 根据半加器的逻辑表达式可知,半加器 Y 是 A、B 的异或,而进位 Z 是 A、B 相与,故 半加器可用一个集成异或门和二个与非门组 成如图 10-2。 (1)在学习机上用异或门和与门接成以上电路。 A、B 接电平开关 S。Y、Z 接电平显示。 图 10-2 半加器电路 (2)按表 9-2 要求改变 A、B 状态,填表。 表 10-2 半加器电路实验结果 A 0 1 0 1 输入端 B Y 输出端 Z 3.测试全加器的逻辑功能 (1)写出图 10-3 电路的逻辑表达式。 (2)根据逻辑表达式列真值表。 (3)根据真值表面逻辑函数 Si Ci 的卡诺图

& X2 Aio Si 1 & 3 2 Ci-1 Ci 图10-3与非门组成的全加器电路 表10-3全加器电路实验结果 (a)Si (b)Ci B,C-1 B:Ci-1 00 01 11 10 00011110 Ai 0 Ai 0 (4)填写表10-4各点状态 表10-4与非门组成的全加器实验结果 A B Ci-1 Z X X2 X Si Ci 0 0 0 0 1 0 0 o 1 1 0 0 0 0 1 1 1 0 1 (5)按原理图选择与非门并接线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记入表94,并与上表进行比较看 逻辑功能是否一致。 4.测试用异或、与或和非门组成的全加器的逻辑功能, 全加器可以用两个半加器和两个与门一个或门组成。在实验中,常用一块双异或门、一个 与或非门和一个与非门实现。 (1)画出用异或门、与或非门和非门实现全加器的逻辑电路图,写出逻辑表达式。 (2)找出异或门、与或非门和与门器件按自己画出的图接线。接线时注意与或非门中不用的 与门输入端接地, 当输入端A、B及C-1为下列情况时,用万用表测昙S和C,的电位并将其转为逻辑状态填 入下表。 表10-5异或门组成的全加器实验结果 A C
图 10-3 与非门组成的全加器电路 表 10-3 全加器电路实验结果 (a) Si (b) Ci Bi Ci-1 00 01 11 10 Ai 0 1 (4)填写表 10-4 各点状态 表 10-4 与非门组成的全加器实验结果 Ai Bi Ci-1 Y Z X1 X2 X3 Si Ci 0 0 0 0 1 0 1 0 0 1 1 0 0 0 1 0 1 1 1 0 1 1 1 1 (5) 按原理图选择与非门并接线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记入表 9-4,并与上表进行比较看 逻辑功能是否一致。 4.测试用异或、与或和非门组成的全加器的逻辑功能, 全加器可以用两个半加器和两个与门一个或门组成。在实验中,常用一块双异或门、一个 与或非门和一个与非门实现。 (1) 画出用异或门、与或非门和非门实现全加器的逻辑电路图,写出逻辑表达式。 (2) 找出异或门、与或非门和与门器件按自己画出的图接线。接线时注意与或非门中不用的 与门输入端接地. 当输入端 Ai、Bi 及 Ci-1为下列情况时,用万用表测昙 Si 和 Ci 的电位并将其转为逻辑状态填 入下表。 表 10-5 异或门组成的全加器实验结果 Ai Bi Ci-1 Ci Si Bi Ci-1 00 01 11 10 Ai 0 1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1 1 0 1 1 Ai 0 0 0 1 输入端 Bi 0 0 1 1 0 0 1 1 Ci-1 0 1 0 1 0 0 1 Si 输出端 C 5实验报告要求 1. 整理实验数据,图表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沦。 2.总结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0 0 0 0 1 0 1 0 0 1 1 0 0 0 1 0 1 1 1 0 1 1 1 1 Ai 0 0 0 0 1 1 1 1 Bi 输入端 0 0 1 1 0 0 1 1 Ci-1 0 1 0 1 0 1 0 1 Si 输出端 Ci 5 实验报告要求 1.整理实验数据,图表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沦。 2.总结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九 门电路逻辑功能的测试.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八 直流稳压电源.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七 一阶RC电路的矩形脉冲响应.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六 运算放大器实验.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五 单管放大电路实验.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四 正弦交流电路中RLC的特性实验.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三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实验.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二 叠加定理.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一 常用电子实验仪器设备使用.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试卷(含答案).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总复习(主讲:李锋).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冲激函数在动态电路分析中的应用.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第十二章 动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和s域分析法(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S域分析法).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第十章 动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和s域分析法(频率响应、多频正弦稳态电路).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第九章 动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和s域分析法(正弦稳态功率和能量).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第八章 交流动态电路(相量法、阻抗和导纳).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第七章 二阶电路.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第六章 一阶电路.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第五章 电容元件与电感元件.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章 分解方法及单口网络.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十一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测试.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十二 集成计数器及寄存器.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实验十三 计数、译码、显示电路.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知识.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叠加定理.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正弦交流电路中RLC的特性.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单管放大电路.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运算放大器.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一阶RC矩形脉冲响应.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直流稳压电源.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组合逻辑电路.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集成计数器和寄存器.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计数译码显示电路.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字电子技术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共七章).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低频电子线路 Linear Electronic Circuit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00 引言.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低频电子线路 Linear Electronic Circuit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01 绪论.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低频电子线路 Linear Electronic Circuit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02 运算放大器.pdf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低频电子线路 Linear Electronic Circuit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03 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