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想象和思维
第五章想象和思维 本章主要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对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可以说是心理 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第一节想象 想象的特点及功能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 动。例如,人们在听广播,看小说时,在头脑中所呈现的各种各样的情景,人物形象:发明家设计 新机器时,在头脑中创造出的新产品的形象;作家根据生活体验,创造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些 根据别人的口头或文字描述,或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新形象都是想象活 动的结果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 理过程。它是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人们头脑中,而不是词或者符号。而且想象中出现的形象是新的 它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的结果。例如,当我们读着马志远的《天 净沙·秋思》时,头脑中出现一幅苍凉的画面。虽然这样的场景我们没有亲眼见到过,但是我们头脑 里储存的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夕阳、瘦马等表象,人脑就对这些表象加工组合而形 成一幅这样的画面。想象不仅可以创造出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出现实中根本 不可能存在的形象。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以及妖魔鬼怪等等。尽管这一类形象离奇古 怪,有时甚至荒诞无稽,但它们仍来自现实之中,来自对人脑中记忆表象的加工,孙悟空是人的特 征和猴子的习性、动作等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猪八戒则是对人和猪的某些特征加工改造的结 果……。想象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它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 想象虽然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但表象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而想象与思维 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当人们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运用想象 来解决问题。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一天清晨日出时,一个修道士开始沿着盘旋的山路爬山,到 山顶的一个寺庙。山路狭窄只有一两步宽,这个修道士爬山时,时快时慢,一路上多次停下来休息, 他在日落前不久到达寺庙,在寺庙停留几天后他开始沿原路下山,也是日出时起程,以变化的速度 行走,同样在路上多次休息,当然他下山的速度要比上山时快。试证明修道士在往返途中将于一天 中的同一时刻经过同一地点。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运用想象,你只要想象出有两个修道士同时起程,一个人从山脚向上爬, 一个人从山顶往下走。无论他们的速度如何,都会在途中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相遇。由此可以看出, 解决问题的想象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不同的,思维是有计划、有步骤、连贯地思考,而想象可以跳 过中间好几个步骤,而达到对问题解决的构想 想象的种类
第五章 想象和思维 本章主要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对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可以说是心理 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第一节 想象 一、想象的特点及功能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 动。例如,人们在听广播,看小说时,在头脑中所呈现的各种各样的情景,人物形象;发明家设计 新机器时,在头脑中创造出的新产品的形象;作家根据生活体验,创造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些 根据别人的口头或文字描述,或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新形象都是想象活 动的结果。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 理过程。它是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人们头脑中,而不是词或者符号。而且想象中出现的形象是新的, 它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的结果。例如,当我们读着马志远的《天 净沙•秋思》时,头脑中出现一幅苍凉的画面。虽然这样的场景我们没有亲眼见到过,但是我们头脑 里储存的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夕阳、瘦马等表象,人脑就对这些表象加工组合而形 成一幅这样的画面。想象不仅可以创造出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出现实中根本 不可能存在的形象。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以及妖魔鬼怪等等。尽管这一类形象离奇古 怪,有时甚至荒诞无稽,但它们仍来自现实之中,来自对人脑中记忆表象的加工,孙悟空是人的特 征和猴子的习性、动作等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猪八戒则是对人和猪的某些特征加工改造的结 果……。想象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它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 映。 想象虽然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但表象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而想象与思维 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当人们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运用想象 来解决问题。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一天清晨日出时,一个修道士开始沿着盘旋的山路爬山,到 山顶的一个寺庙。山路狭窄只有一两步宽,这个修道士爬山时,时快时慢,一路上多次停下来休息, 他在日落前不久到达寺庙,在寺庙停留几天后他开始沿原路下山,也是日出时起程,以变化的速度 行走,同样在路上多次休息,当然他下山的速度要比上山时快。试证明修道士在往返途中将于一天 中的同一时刻经过同一地点。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运用想象,你只要想象出有两个修道士同时起程,一个人从山脚向上爬, 一个人从山顶往下走。无论他们的速度如何,都会在途中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相遇。由此可以看出, 解决问题的想象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不同的,思维是有计划、有步骤、连贯地思考,而想象可以跳 过中间好几个步骤,而达到对问题解决的构想。 二、想象的种类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类。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 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例如,人们观察天上的白云时,有时把它想象成棉花,有时 又像仙女,有时又像野兽等:还有人们在睡眠时做的梦,精神病患者在头脑中产生的幻觉等,这些 都是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它是人们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巴甫洛夫认为,梦是 人们在睡眠状态下,大脑皮层处于不平衡的抑制状态,少数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一些表象被激活,这 些被激活的表象由于缺乏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以料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结合而产生的形象。 人是不是一睡觉就要做梦,而且不停地做梦呢?根据脑电和眼动的硏究,发现人的睡眠有两个时 相。快速眼动睡眠时相和慢速眼动睡眠时相,简称为快波时相和慢波时相。人刚开始入睡时,脑电 出现幅度大、频率低的慢波,人的意识消失,心率、呼吸、体温、血压代谢率等都降低,眼球只有 缓慢的运动,做梦少,这一时期被称为慢波时相。它大约持续90分钟后,就转入快波时相,脑电呈 低幅高频的快波,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眼球转动速度快,每秒大约50-60次,梦一般是在快波时 相产生。这一时相持续约20—30分钟,又转入慢波时相,如此交替往复直至觉醒,一般交替出现3 -5次。只是在睡眠后期,快波时相的持续时间相应延长了。这说明正常人每夜大约有25%的时间 在做梦,只是人们有时意识得到,有时意识不到 离奇性和逼真性是梦的两个特点。人在梦中会出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如何也不会经历的事 情,而在梦中出现的情境都是可见的,常常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主要是由于人在做梦时,大脑皮 层处于抑制状态,缺乏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使激活的表象形成了离奇的结合。 梦虽然是无意想象,但它也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梦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生理变化引起的。如小腿肚生疮,容易梦到被狗咬伤了腿。二是外界刺激引起的。如有人曾让自己 的助手在自己睡觉时给予各种不同的刺激。结果发现,当助手抓他的嘴唇和鼻子时,他梦到自己受 刑,遭到折磨,当助手在室内喷洒香水时,他梦到自己在逛鲜花店,当他的床铺在脑后部位突然塌 下时,他梦到自己被砍头了。三是大脑皮层神经联想的暂时接通,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日有所 思,夜有所梦。”白天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引起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使这部分细胞不容易抑制,就会 构成梦景。美国赫威发明缝纫机就是得之于梦的帮助,当时他的设计在缝纫针的环节上停滞了,百 思不解,一天夜里,他梦见国王强令他在24小时内必须造出缝纫机,否则将他用长矛刺死,突然他 惊奇地发现长矛的尖上有眼睛一般的小洞,这个启示使他顿悟出针眼应靠近针尖,从而解决了问题。 做梦是脑的正常功能的表现,它不仅无损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脑的正常功能的维持是必要的。 研究表明,如果人为地连续几天剥夺人的快波时相的睡眠,人就会出现紧张、焦虑,注意力涣散 易激怒,甚至出现幻觉等反常现象。 2、幻觉 幻觉是一种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不随意想象。精神病患者由于意识发生混乱,第二信号系统 的作用失调,病人头脑中常常产生超常的幻觉。有些药物也会导致人产生幻觉,例如,大麻、迷幻 剂等 梦和幻觉均属特殊情况下产生的不随意想象。但这绝不意味着不随意想象经常在这种特殊的、 甚至是不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在正常生活情况下,无意想象也经常发生。例如,学生上课时的“分 心”现象;诗人、作家的“浮想连翩”等。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为塑造某种事物形象而 进行的想象活动,这种想象活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方向性。根据想象的创新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 同,可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类。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 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例如,人们观察天上的白云时,有时把它想象成棉花,有时 又像仙女,有时又像野兽等;还有人们在睡眠时做的梦,精神病患者在头脑中产生的幻觉等,这些 都是无意想象。 1、梦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它是人们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巴甫洛夫认为,梦是 人们在睡眠状态下,大脑皮层处于不平衡的抑制状态,少数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一些表象被激活,这 些被激活的表象由于缺乏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以料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结合而产生的形象。 人是不是一睡觉就要做梦,而且不停地做梦呢?根据脑电和眼动的研究,发现人的睡眠有两个时 相。快速眼动睡眠时相和慢速眼动睡眠时相,简称为快波时相和慢波时相。人刚开始入睡时,脑电 出现幅度大、频率低的慢波,人的意识消失,心率、呼吸、体温、血压代谢率等都降低,眼球只有 缓慢的运动,做梦少,这一时期被称为慢波时相。它大约持续 90 分钟后,就转入快波时相,脑电呈 低幅高频的快波,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眼球转动速度快,每秒大约 50—60 次,梦一般是在快波时 相产生。这一时相持续约 20—30 分钟,又转入慢波时相,如此交替往复直至觉醒,一般交替出现 3 —5 次。只是在睡眠后期,快波时相的持续时间相应延长了。这说明正常人每夜大约有 25%的时间 在做梦,只是人们有时意识得到,有时意识不到。 离奇性和逼真性是梦的两个特点。人在梦中会出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如何也不会经历的事 情,而在梦中出现的情境都是可见的,常常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主要是由于人在做梦时,大脑皮 层处于抑制状态,缺乏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使激活的表象形成了离奇的结合。 梦虽然是无意想象,但它也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梦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生理变化引起的。如小腿肚生疮,容易梦到被狗咬伤了腿。二是外界刺激引起的。如有人曾让自己 的助手在自己睡觉时给予各种不同的刺激。结果发现,当助手抓他的嘴唇和鼻子时,他梦到自己受 刑,遭到折磨,当助手在室内喷洒香水时,他梦到自己在逛鲜花店,当他的床铺在脑后部位突然塌 下时,他梦到自己被砍头了。三是大脑皮层神经联想的暂时接通,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日有所 思,夜有所梦。”白天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引起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使这部分细胞不容易抑制,就会 构成梦景。美国赫威发明缝纫机就是得之于梦的帮助,当时他的设计在缝纫针的环节上停滞了,百 思不解,一天夜里,他梦见国王强令他在 24 小时内必须造出缝纫机,否则将他用长矛刺死,突然他 惊奇地发现长矛的尖上有眼睛一般的小洞,这个启示使他顿悟出针眼应靠近针尖,从而解决了问题。 做梦是脑的正常功能的表现,它不仅无损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脑的正常功能的维持是必要的。 研究表明,如果人为地连续几天剥夺人的快波时相的睡眠,人就会出现紧张、焦虑,注意力涣散, 易激怒,甚至出现幻觉等反常现象。 2、幻觉 幻觉是一种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不随意想象。精神病患者由于意识发生混乱,第二信号系统 的作用失调,病人头脑中常常产生超常的幻觉。有些药物也会导致人产生幻觉,例如,大麻、迷幻 剂等。 梦和幻觉均属特殊情况下产生的不随意想象。但这绝不意味着不随意想象经常在这种特殊的、 甚至是不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在正常生活情况下,无意想象也经常发生。例如,学生上课时的“分 心”现象;诗人、作家的“浮想连翩”等。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为塑造某种事物形象而 进行的想象活动,这种想象活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方向性。根据想象的创新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 同,可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例如,我们 在阅读小说,听广播时,在头脑中产生的有关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活动场面的过程就是再造想象 的过程。建筑工人根据设计图纸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等,也属于再造想象。再造想象的新形象不是 想象者自己独立的创造出来的,而是再现他人描述的形象,所以,言语描述或图样示意越详细,主 体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再造想象的形象也越完善。但再造想象并不是别人想象的简单再现,而是依 据自己以往经验再造出来的,由于个体之间在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每 个人再造出来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再造想象中也有创造性的成分,但创造性的水平较低 再造想象是人们接受知识、理解教材内容不可缺少的条件,它能帮助人们更加具体的、生动的 正确的理解和记忆所学习的知识,形成明确的观念和概念,它能帮助人们摆脱狭小的生活圈子,形 象的掌握不曾感知或无法感知的事物,例如,学习古代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根据词的描述,通过 再造想象去获得历史知识。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在创造新产品、新艺术、新作品、新理论时,人脑中构成的新事物的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创造想 象不是根据现成的描述再造出事物的形象,而是在头脑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创作 的“阿Q”形象,工程师构建的建筑物的形象,发明家构思的新作品的形象等都是创造性的新形象。 因此,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创造想象所形成的新形象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或是 从来没有见过的,所以它比再造想象要复杂和困难。创造想象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综合,根据实践的需要,在头脑里进行创造性的构思。例如,“阿Q”形象就是作者经过选取材料, 在高度的创造性构思的基础上独立地创造出来的,这当然要比读者通过阅读《阿Q正传》在头脑中 再造出“阿Q”的形象要复杂和困难得多。 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科学发明与发现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 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 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个想象力指的就是创造想象的能力,可见创造想象在 科学创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幻想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科学幻想中的形象, 宗教迷信中的形象,各种神话、童话中的形象都属于幻想。幻想的形象是人们希望所寄托的东西 幻想不一定是有语言符号的描述所引起,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不一定直接指向物质产品 的创造,所以,幻想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不同。幻想是指向未来,代表着想象者目前所没有的东 西,与当前的创造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并不一定立即去实现,他体现着想象者的愿望,幻想的东 西就是直接满足个人愿望的东西。例如,古书中所描述的腾云驾雾、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等, 在当时就代表了人们的幻想。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过去的幻想,现在都逐渐变成了现实 根据幻想能否实现,又可以把幻想分为理想和空想。理想是以客观现实的发展为依据,能 够实现的可能性很大。例如共产主义的理想,四化建设的理想,建设祖国边疆的理想等,这种对未 来的向往,顺乎潮流,合乎规律,只要为之奋斗,人们的理想总是要实现的。幻想是完全脱离现实 生活发展的规律,而且毫无实现的可能性。大家都知道“守株待兔”的寓言,一个懒惰的农夫在路 旁捡到一只撞死在树上的兔子,便坐在树下,等着另外的兔子来送死,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这个 农夫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偶然发生的事件上,而不愿付出辛勤的劳动,他的希望是一定要落空的。 所以,理想是一种积极的想象,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人的激励作用很大,是鼓舞人们前 进的重要精神支柱,而幻想是一种消极的想象,它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 观进程,对人的精神起着瓦解和销蚀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 的理想,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和消除学生的不切实际的空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例如,我们 在阅读小说,听广播时,在头脑中产生的有关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活动场面的过程就是再造想象 的过程。建筑工人根据设计图纸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等,也属于再造想象。再造想象的新形象不是 想象者自己独立的创造出来的,而是再现他人描述的形象,所以,言语描述或图样示意越详细,主 体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再造想象的形象也越完善。但再造想象并不是别人想象的简单再现,而是依 据自己以往经验再造出来的,由于个体之间在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每 个人再造出来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再造想象中也有创造性的成分,但创造性的水平较低。 再造想象是人们接受知识、理解教材内容不可缺少的条件,它能帮助人们更加具体的、生动的、 正确的理解和记忆所学习的知识,形成明确的观念和概念,它能帮助人们摆脱狭小的生活圈子,形 象的掌握不曾感知或无法感知的事物,例如,学习古代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根据词的描述,通过 再造想象去获得历史知识。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在创造新产品、新艺术、新作品、新理论时,人脑中构成的新事物的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创造想 象不是根据现成的描述再造出事物的形象,而是在头脑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创作 的“阿 Q”形象,工程师构建的建筑物的形象,发明家构思的新作品的形象等都是创造性的新形象。 因此,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创造想象所形成的新形象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或是 从来没有见过的,所以它比再造想象要复杂和困难。创造想象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综合,根据实践的需要,在头脑里进行创造性的构思。例如,“阿Q”形象就是作者经过选取材料, 在高度的创造性构思的基础上独立地创造出来的,这当然要比读者通过阅读《阿Q正传》在头脑中 再造出“阿Q”的形象要复杂和困难得多。 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科学发明与发现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 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 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个想象力指的就是创造想象的能力,可见创造想象在 科学创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幻想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科学幻想中的形象, 宗教迷信中的形象,各种神话、童话中的形象都属于幻想。幻想的形象是人们希望所寄托的东西。 幻想不一定是有语言符号的描述所引起,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不一定直接指向物质产品 的创造,所以,幻想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不同。幻想是指向未来,代表着想象者目前所没有的东 西,与当前的创造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并不一定立即去实现,他体现着想象者的愿望,幻想的东 西就是直接满足个人愿望的东西。例如,古书中所描述的腾云驾雾、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等, 在当时就代表了人们的幻想。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过去的幻想,现在都逐渐变成了现实。 根据幻想能否实现,又可以把幻想分为理想和空想。理想是以客观现实的发展为依据,能 够实现的可能性很大。例如共产主义的理想,四化建设的理想,建设祖国边疆的理想等,这种对未 来的向往,顺乎潮流,合乎规律,只要为之奋斗,人们的理想总是要实现的。幻想是完全脱离现实 生活发展的规律,而且毫无实现的可能性。大家都知道“守株待兔”的寓言,一个懒惰的农夫在路 旁捡到一只撞死在树上的兔子,便坐在树下,等着另外的兔子来送死,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这个 农夫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偶然发生的事件上,而不愿付出辛勤的劳动,他的希望是一定要落空的。 所以,理想是一种积极的想象,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人的激励作用很大,是鼓舞人们前 进的重要精神支柱,而幻想是一种消极的想象,它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 观进程,对人的精神起着瓦解和销蚀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 的理想,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和消除学生的不切实际的空想
三、想象的形成方式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他要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 抽取出必要的原素,进行加工,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的形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 加工改造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综合 综合就是把生活中各个领域和各种现象的不同方面和特征组合在一起。例如,神话故事中美人 鱼的形象,就是把美丽的少女的头与鱼的身子组合在一起;孙悟空的形象就是把猴子和人的某些特 征组合在一起。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中也有运用这种方式的,例如水陆两用的坦克,就是把坦克与 船的某些特征组合在一起。这种形成方式不是按照事物的特征和方面之间固有的相互关系进行组合 的,而是按照人们的要求,把分析出来的事物的各种特征重新配置,综合起来,构成人们所渴求的 形象,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二)夸张 夸张又称为强调,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例如,千手观音就是对观音的手进行夸张后想象出来的新形象,还有七头龙、九头鸟、《西游记》中 大人国、小人国的形象等,都是运用夸张方式而形成的新形象。夸张也是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作者往往通过夸张的描述,在读者头脑里形成较形象具体的想象 (三)拟人化 拟人化是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例如,神话故事里面所描 述的,海里有龙王,天上有雷公、王母,月亮上有嫦娥等。这些形象就是用拟人化的方法想象出来 的 四)典型化 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形成新形象最复杂、最高级的过程 它首先要对某一类型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找出其共同的具有典型化的、最有代表性的特 征,然后在某一对象身上生动、具体并且集中地表现出来。它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例如, 装饰图案画中的花瓣、树叶等形象,就是来自各种植物的共同特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创造,也 是作家综合某些人物的特点之后创造出来的。高尔基在谈艺术创作时就曾指出:主人公的性格是由 他的社会集团中、各种不同人的许多特征构成的,为了能近乎真实地描写一个工人、和尚、小商人 的肖像,就必须去观察一百个其他的和尚、小商人、工人。典型化使作家和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形象 更逼真,更感人。 四、想象的作用 1、预见作用 想象是一种超前反映现实的形式,具有预见性。人们在生活劳动中总是先想象出劳动的成果, 再进行某项工作,比如做一张桌子,要先想出桌子的形状、长、宽和高等。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更 是如此,例如,科学家的发明、作家的人物塑造、艺术家的艺术造型、工人的技术革新,所有这些 活动都是建立在想象的超前认识基础上。没有想象便没有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 2、补充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东西,例如宇宙间的星球,原始人类生活 的情景,历史上的事件等,这些遥远的东西,人们要直接感知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 我们可以借助言语描述通过想象补充感知上的不足,扩大认识范围 3、代替作用 由于现实生活的局限,人们的某些需要有时不能实际得到满足,他们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 或实现。例如,儿童想当一名医生,但由于他们的能力所限而不能实现,于是他们就在游戏中,扮 演医生的角色,给布娃娃看病、打针、吃药,从而满足自己想当一名医生的愿望。通过想象来满足 实际上难以满足的愿望是实现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心理健康
三、想象的形成方式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他要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 抽取出必要的原素,进行加工,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的形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 加工改造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综合 综合就是把生活中各个领域和各种现象的不同方面和特征组合在一起。例如,神话故事中美人 鱼的形象,就是把美丽的少女的头与鱼的身子组合在一起;孙悟空的形象就是把猴子和人的某些特 征组合在一起。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中也有运用这种方式的,例如水陆两用的坦克,就是把坦克与 船的某些特征组合在一起。这种形成方式不是按照事物的特征和方面之间固有的相互关系进行组合 的,而是按照人们的要求,把分析出来的事物的各种特征重新配置,综合起来,构成人们所渴求的 形象,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二)夸张 夸张又称为强调,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例如,千手观音就是对观音的手进行夸张后想象出来的新形象,还有七头龙、九头鸟、《西游记》中 大人国、小人国的形象等,都是运用夸张方式而形成的新形象。夸张也是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作者往往通过夸张的描述,在读者头脑里形成较形象具体的想象。 (三)拟人化 拟人化是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例如,神话故事里面所描 述的,海里有龙王,天上有雷公、王母,月亮上有嫦娥等。这些形象就是用拟人化的方法想象出来 的。 (四)典型化 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形成新形象最复杂、最高级的过程。 它首先要对某一类型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找出其共同的具有典型化的、最有代表性的特 征,然后在某一对象身上生动、具体并且集中地表现出来。它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例如, 装饰图案画中的花瓣、树叶等形象,就是来自各种植物的共同特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创造,也 是作家综合某些人物的特点之后创造出来的。高尔基在谈艺术创作时就曾指出:主人公的性格是由 他的社会集团中、各种不同人的许多特征构成的,为了能近乎真实地描写一个工人、和尚、小商人 的肖像,就必须去观察一百个其他的和尚、小商人、工人。典型化使作家和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形象 更逼真,更感人。 四、想象的作用 1、 预见作用 想象是一种超前反映现实的形式,具有预见性。人们在生活劳动中总是先想象出劳动的成果, 再进行某项工作,比如做一张桌子,要先想出桌子的形状、长、宽和高等。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更 是如此,例如,科学家的发明、作家的人物塑造、艺术家的艺术造型、工人的技术革新,所有这些 活动都是建立在想象的超前认识基础上。没有想象便没有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 2、 补充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东西,例如宇宙间的星球,原始人类生活 的情景,历史上的事件等,这些遥远的东西,人们要直接感知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 我们可以借助言语描述通过想象补充感知上的不足,扩大认识范围。 3、 代替作用 由于现实生活的局限,人们的某些需要有时不能实际得到满足,他们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 或实现。例如,儿童想当一名医生,但由于他们的能力所限而不能实现,于是他们就在游戏中,扮 演医生的角色,给布娃娃看病、打针、吃药,从而满足自己想当一名医生的愿望。通过想象来满足 实际上难以满足的愿望是实现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心理健康
4、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人在想象时,有机体常出现心理的乃至病理的变化,它表明了想象对有机体本身的反作用。例 如,我们想象自己右手靠在燃烧的火炉旁,左手握着冰块,过一段时间两手温差最大可达3℃ 4℃;想象令自己激动和兴奋的事情,会使自己的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这些都表明了想象对机 体的调节作用 总之,想象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认识不可能亲自 感知的世界,而且对于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特别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起着重要作用, 凡是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无一不是想象的结晶 第二节思维 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和感知觉一样都是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属于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所不同的是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而且反映的是外在特征或外在联系,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思维是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上的,人只 有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种种推论,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露感知觉所 不能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另外,感知觉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 即感性认识阶段,而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二)、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 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 物进行间接的反映,这是思维的间接性。例如,考古学家通过古生物化石、地层结构及挖掘出来的 文物等,推测生物进化历程及历史的发展;医生根据病人的脉博跳动、体温、病状等判断病人的疾 病;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测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思维间接性的表现。由此可见, 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事物的 属性,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 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 2、概括性 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例如,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称之为“枣树”;人们 根据日常生活中长期的观察得出“燕子低飞要下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结论。思维 概括性促使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在关系及其规律性加以认识,有利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改 造。人类思维的概括性是借助语言实现的,正是由于语言的无限丰富的内容,才使思维的概括活动 成为可能。所以思维概括的水平,无论是从个体发生来讲,还是从种系发展来看,都是随着语言的 发展,知识经验的积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 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 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是互相联系的,人之所以能够间接的认识事物,是因为人们掌握了有关 的概括性理论知识。例如,气象工作者之所以能够作出准确的天气预报,是因为他们根据掌握了的 气象学理论知识对大量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思考的结果 二、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又称操作思维,是在实际动作中进行的思维。它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边动手操作 边思考。3岁以前的幼儿的思维基本就属于动作思维。例如,幼儿在做“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游
4、 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人在想象时,有机体常出现心理的乃至病理的变化,它表明了想象对有机体本身的反作用。例 如,我们想象自己右手靠在燃烧的火炉旁,左手握着冰块,过一段时间两手温差最大可达3℃—— 4℃;想象令自己激动和兴奋的事情,会使自己的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这些都表明了想象对机 体的调节作用。 总之,想象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认识不可能亲自 感知的世界,而且对于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特别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起着重要作用, 凡是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无一不是想象的结晶。 第二节 思维 一、 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和感知觉一样都是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属于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所不同的是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而且反映的是外在特征或外在联系,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思维是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上的,人只 有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种种推论,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露感知觉所 不能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另外,感知觉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 即感性认识阶段,而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二)、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 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 物进行间接的反映,这是思维的间接性。例如,考古学家通过古生物化石、地层结构及挖掘出来的 文物等,推测生物进化历程及历史的发展;医生根据病人的脉博跳动、体温、病状等判断病人的疾 病;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测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思维间接性的表现。由此可见, 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事物的 属性,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 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 2、概括性 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例如,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称之为“枣树”;人们 根据日常生活中长期的观察得出“燕子低飞要下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结论。思维的 概括性促使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在关系及其规律性加以认识,有利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改 造。人类思维的概括性是借助语言实现的,正是由于语言的无限丰富的内容,才使思维的概括活动 成为可能。所以思维概括的水平,无论是从个体发生来讲,还是从种系发展来看,都是随着语言的 发展,知识经验的积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 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 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是互相联系的,人之所以能够间接的认识事物,是因为人们掌握了有关 的概括性理论知识。例如,气象工作者之所以能够作出准确的天气预报,是因为他们根据掌握了的 气象学理论知识对大量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思考的结果。 二、 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又称操作思维,是在实际动作中进行的思维。它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边动手操作 一边思考。3 岁以前的幼儿的思维基本就属于动作思维。例如,幼儿在做“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游
戏时,就是一边做着动作一边思考自己生病时医生是如何给自己看病的,当游戏结束后,这种思维 也就随之停止。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只能在动作中进行思考,他们思考的对象是当时正在做的事情 当然,成年人也有动作思维,例如,体育运动员在比赛中一边运动一边思考取胜的策略。但是成年 人的动作思维与没有完全掌握语言的幼儿的动作思维不同,成人的整个动作思维过程是由词进行调 节和控制的。 2、形象思维是运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的思维。它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想象活动。学前儿童的 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例如,让3、4岁的儿童计算加减法,虽然也能计算出3+2=5,但实际上他们 并不是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和综合,而主要是凭借头脑中两块糖和三块糖的实物表象进行相加计算 出来的,这只是初级经验的概括。研究表明,形象思维是个体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发明家利用形 象思维从事技术发明,作家、艺术家运用形象思维塑造艺术形象,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来理解抽象的 文字或概念 3、抽象思维又叫逻辑思维,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所进行的思维。在个体思维发展中, 只有到青年后期才能具有较发达的抽象思维。抽象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 和论证。例如,数学定理的证明,科学假设的提出,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人物性格的分析等都要 运用这种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上述三种思维在思维过程中并不是截然划分的。从个体思维发展的角度看,儿童的思维发展经 历着从直观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而在成人的思维活动中,三种思维 形式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人们常常综合起来运用它们。 (二)、根据思维过程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1、集中思维又叫辐合思维、聚合思维,是指思维沿着单一的方向,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 辑结论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这种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 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例如,已知A>B,B>C,其结果必然是A>C。 2、发散思维又叫分散思维,是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信息,或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自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例如,某仓库发生 了火灾,这火灾是怎样引起的?人们就开始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漏电引起、烤火引起、抽烟引 起、坏人故意放火或其它。这种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多种答案、结论或假说, 究竟哪种答案最好或哪种假说是正确的,则要通过实践检验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是紧密联系的,当人们对某一问题作出各种假设 时是发散思维:但通过验证最后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则又是集中思维。 (三)、根据思维活动的指向,可将思维分为对外思维和对内思维。 1、对外思维是指思维活动指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是对外界信息的思维加工。例如 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或生产劳动知识的思维活动。 2、对内思维是指对头脑内部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和调控,又称为元认知或元思维。也就是对头 脑内部进行的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通过自我反馈,发现偏差,然后进行自我调控。例如,在解决 问题时,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是如何一步步推理论证的。 (四)、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性思维是运用己有的知识经验,按照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思维。例如,学生运 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这种思维的创造性水平较低,往往缺乏新颖性和独创性 2、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现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这种思 维没有现成的或固定的答案,哪种方法能更简单,更快速地解决问题,就越好。例如,德国数学家 高斯在小学时就能找出解答“1+2+3+…+100”的简便方法:还有历史上的“田忌赛马”的故 事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三、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来实现的,它具体表现为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时,人脑对
戏时,就是一边做着动作一边思考自己生病时医生是如何给自己看病的,当游戏结束后,这种思维 也就随之停止。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只能在动作中进行思考,他们思考的对象是当时正在做的事情。 当然,成年人也有动作思维,例如,体育运动员在比赛中一边运动一边思考取胜的策略。但是成年 人的动作思维与没有完全掌握语言的幼儿的动作思维不同,成人的整个动作思维过程是由词进行调 节和控制的。 2、形象思维是运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的思维。它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想象活动。学前儿童的 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例如,让 3、4 岁的儿童计算加减法,虽然也能计算出 3+2=5,但实际上他们 并不是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和综合,而主要是凭借头脑中两块糖和三块糖的实物表象进行相加计算 出来的,这只是初级经验的概括。研究表明,形象思维是个体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发明家利用形 象思维从事技术发明,作家、艺术家运用形象思维塑造艺术形象,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来理解抽象的 文字或概念。 3、抽象思维又叫逻辑思维,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所进行的思维。在个体思维发展中, 只有到青年后期才能具有较发达的抽象思维。抽象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 和论证。例如,数学定理的证明,科学假设的提出,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人物性格的分析等都要 运用这种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上述三种思维在思维过程中并不是截然划分的。从个体思维发展的角度看,儿童的思维发展经 历着从直观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而在成人的思维活动中,三种思维 形式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人们常常综合起来运用它们。 (二)、根据思维过程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1、集中思维又叫辐合思维、聚合思维,是指思维沿着单一的方向,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 辑结论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这种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 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例如,已知A﹥B,B﹥C,其结果必然是A﹥C。 2、发散思维又叫分散思维,是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信息,或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自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例如,某仓库发生 了火灾,这火灾是怎样引起的?人们就开始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漏电引起、烤火引起、抽烟引 起、坏人故意放火或其它。这种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多种答案、结论或假说, 究竟哪种答案最好或哪种假说是正确的,则要通过实践检验。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是紧密联系的,当人们对某一问题作出各种假设 时是发散思维;但通过验证最后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则又是集中思维。 (三)、根据思维活动的指向,可将思维分为对外思维和对内思维。 1、对外思维是指思维活动指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是对外界信息的思维加工。例如, 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或生产劳动知识的思维活动。 2、对内思维是指对头脑内部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和调控,又称为元认知或元思维。也就是对头 脑内部进行的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通过自我反馈,发现偏差,然后进行自我调控。例如,在解决 问题时,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是如何一步步推理论证的。 (四)、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思维。例如,学生运 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这种思维的创造性水平较低,往往缺乏新颖性和独创性。 2、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现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这种思 维没有现成的或固定的答案,哪种方法能更简单,更快速地解决问题,就越好。例如,德国数学家 高斯在小学时就能找出解答“1+2+3+…+100”的简便方法;还有历史上的“田忌赛马”的故 事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三、 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来实现的,它具体表现为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时,人脑对
各种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方面或各特征。例如把一株花分解为根、茎 叶、花、果实等:把一道题目分解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等。人们对事物的了解 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通过分析活动,可以把实际上不能分解的事物在头脑里分 开,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事物的内部,研究它们的细节,为从整体上认识事物作好准备。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综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 系,形成一个整体。例如,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我们就可以判断是什么植物,属于哪 科、哪一类。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就可以推测他的职业或性格。综合是思维的重要 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最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在思维活动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相依赖 互为条件。只有综合而没有分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只能是笼统的、空洞的: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 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分析必须发展为综合,分析才有意义;综合必须 以分析为基础,否则综合就是无本之木。例如,解答数学题,既要通过分析区分出题目中的已知条 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又要进行综合,把分析出的各已知条件和要求相互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 和关系。可见,分析与综合是辨证统一的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里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建 立在分析基础上的,只有通过分析,把事物分解为各个不同的部分,区分出其特征,同时把它们相 应的部分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才能确定异同。例如,比较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 形的相同和不同的方面,使学生了解它们各自的特征,对于图形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了。比较必须要 确定一个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比较,也就是说只有同类的或某些相似的事物才能进行比较, 完全不同的事物是无法比较的。同时,比较还要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 过程。例如人们挑选计算机,首先要了解各种型号的特点、性能、外型结构以及价格等,这是分析: 当把不同型号的计算机进行对比时,还要把各种特性结合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是综合。只有这样才 能最后确定选择哪一种型号的计算机 分类是在头脑里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种类。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只有 通过比较才能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将事物归于不同的类别。分类也必须要确定一个标 准,按标准来进行,而且每次分类只能用一个标准。例如,我们对人进行分类,有时以性别为标准 分类,有时以年龄为标准分类等。 比较与分类是重要的思维认知加工方法,也是重要的思维环节。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 比较才能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庸俗。只有经过比 较才能进行选择,作出决定;才能找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和差异:才能够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 行抽象与概括。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而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例 如,人们从手表,怀表、电子钟,石英钟,闹钟、座钟、挂钟等对象中,在思想上抽出它们共同的, 本质的特征即“能计时”,舍弃它们的非本质特征,如不同的大小,形状,构造等。人们对各种鸟进 行比较后,抽取出鸟的本质特征是“有羽毛”、“卵生”,而舍弃“会飞”、“羽毛的颜色”、“体形的大 小”等非本质特征。抽象是非常复杂的思维加工方式,它首先要通过分析找出事物的个别特征;其 次要通过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确定哪些是本质特征,哪些是非本质特征;最后通过抽象, 抽取出本质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特征。 概括就是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例 如,把有生命的物质叫生物。即不论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是植物还是动物,是低等动物还是高等
各种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方面或各特征。例如把一株花分解为根、茎、 叶、花、果实等;把一道题目分解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等。人们对事物的了解, 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通过分析活动,可以把实际上不能分解的事物在头脑里分 开,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事物的内部,研究它们的细节,为从整体上认识事物作好准备。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综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 系,形成一个整体。例如,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我们就可以判断是什么植物,属于哪 一科、哪一类。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就可以推测他的职业或性格。综合是思维的重要 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最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在思维活动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相依赖、 互为条件。只有综合而没有分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只能是笼统的、空洞的;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 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分析必须发展为综合,分析才有意义;综合必须 以分析为基础,否则综合就是无本之木。例如,解答数学题,既要通过分析区分出题目中的已知条 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又要进行综合,把分析出的各已知条件和要求相互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 和关系。可见,分析与综合是辨证统一的。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里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建 立在分析基础上的,只有通过分析,把事物分解为各个不同的部分,区分出其特征,同时把它们相 应的部分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才能确定异同。例如,比较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 形的相同和不同的方面,使学生了解它们各自的特征,对于图形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了。比较必须要 确定一个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比较,也就是说只有同类的或某些相似的事物才能进行比较, 完全不同的事物是无法比较的。同时,比较还要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 过程。例如人们挑选计算机,首先要了解各种型号的特点、性能、外型结构以及价格等,这是分析; 当把不同型号的计算机进行对比时,还要把各种特性结合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是综合。只有这样才 能最后确定选择哪一种型号的计算机。 分类是在头脑里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种类。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只有 通过比较才能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将事物归于不同的类别。分类也必须要确定一个标 准,按标准来进行,而且每次分类只能用一个标准。例如,我们对人进行分类,有时以性别为标准 分类,有时以年龄为标准分类等。 比较与分类是重要的思维认知加工方法,也是重要的思维环节。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 比较才能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庸俗。只有经过比 较才能进行选择,作出决定;才能找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和差异;才能够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 行抽象与概括。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而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例 如,人们从手表,怀表、电子钟,石英钟,闹钟、座钟、挂钟等对象中,在思想上抽出它们共同的, 本质的特征即“能计时”,舍弃它们的非本质特征,如不同的大小,形状,构造等。人们对各种鸟进 行比较后,抽取出鸟的本质特征是“有羽毛”、“卵生”,而舍弃“会飞”、“羽毛的颜色”、“体形的大 小”等非本质特征。抽象是非常复杂的思维加工方式,它首先要通过分析找出事物的个别特征;其 次要通过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确定哪些是本质特征,哪些是非本质特征;最后通过抽象, 抽取出本质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特征。 概括就是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例 如,把有生命的物质叫生物。即不论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是植物还是动物,是低等动物还是高等
的人类,只要它们具有生命这个特征就之为生物。这个思维过程就是概括 抽象与概括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如果不能抽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无法对这类事物 进行概括。而如果没有概括性的思维,就抽不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的程度越高,所要舍弃 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特征就越多,思维就愈加抽象。人类借助于抽象与概括,其认识便从感性上升 到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指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理论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例如,鸟的 概念是指有羽毛的卵生的动物。鸡有羽毛,是卵生,所以鸡属于鸟类。具体化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有助于检验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准确。 系统化就是把本质属性相同的东西,分成一定的类别并归纳到一定的类别系统中去,使之建立 联系的过程。例如,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动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种,脊椎动物 又包括鱼类、鸟类、哺乳类等,这样就把有关生物的知识系统化了。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形成 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提高学习效率。 上述各种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分析就无法综合:没有比较就不 能分类;没有抽象也无法概括。完成一项思维活动的任务,往往需要多种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四、问题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 方式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艾德森认为问题解决有三个特征 1、目的指向性 问题解决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活动必须是目的指向活动,它总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终 结状态。做梦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所以就不是问题解决 2、操作序列 问题解决必须包括心理过程的操作序列。有的活动虽然也有明确目的性,如回忆朋友的电话号 码,但是这种活动只需要简单的记忆提取,因此也不是问题解决。 3、认知操作 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须由认知操作来进行。有些活动,如洗碗碟、打绳结,虽然也含有目的和一 系列的操作,但没有思维的认知操作参与,因此也不属于问题解决 这三个特征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必须全部具备,否则就不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实验研究 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实验的对象是一只猫,他设计了一个“问 题箱”。箱子里有一按钮,按动这个按钮,门就会自动打开。这个实验的任务就是让猫学会打开门。 实验时,首先把一只饿猫放入箱子里,箱子外放有食物,猫进入箱子后便毫无目的的冲撞,抓挠着 要出去。桑代克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行为,猫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偶然碰到按钮,门 就被打开,猫就吃到了食物。等它饿了以后再将它放入箱内,经过多次这样的尝试后,猫的错误行 为越来越少,最后便学会了开门。实验过程中记录每次从猫进入箱内到它从箱子出来所花费的时间, 从第一次需要十几分钟到最后需要几秒钟。从这个实验过程中,桑代克认为动物解决问题是一个尝 试错误的渐进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不同意桑代克的观点,他对黑猩猩的思维活动进行了研究,发现动物解决问 题是将问题情景改组成一种新结构的过程,表现出对整个情景的顿悟。例如,在房间中央的天花板 上吊一串香蕉,猩猩站在地面够不到,房间的四周放了一些箱子。面对这样一个情景,猩猩开始企 图采取跳跃的方式获取香蕉,但是没有达到目的。于是它不再跳,而在房间内走来走去。突然它站 在箱子面前不动,过一会它很快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爬上箱子,取到香蕉,有时一个箱子不够 还能把两个或几个箱子叠起来。这便是对问题情景的一种“顿悟”,对问题情景的改组,使问题得到
的人类,只要它们具有生命这个特征就之为生物。这个思维过程就是概括。 抽象与概括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如果不能抽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无法对这类事物 进行概括。而如果没有概括性的思维,就抽不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的程度越高,所要舍弃 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特征就越多,思维就愈加抽象。人类借助于抽象与概括,其认识便从感性上升 到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指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理论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例如,鸟的 概念是指有羽毛的卵生的动物。鸡有羽毛,是卵生,所以鸡属于鸟类。具体化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有助于检验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准确。 系统化就是把本质属性相同的东西,分成一定的类别并归纳到一定的类别系统中去,使之建立 联系的过程。例如,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动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种,脊椎动物 又包括鱼类、鸟类、哺乳类等,这样就把有关生物的知识系统化了。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形成一 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提高学习效率。 上述各种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分析就无法综合;没有比较就不 能分类;没有抽象也无法概括。完成一项思维活动的任务,往往需要多种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四、 问题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 方式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艾德森认为问题解决有三个特征: 1、 目的指向性 问题解决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活动必须是目的指向活动,它总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终 结状态。做梦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所以就不是问题解决。 2、 操作序列 问题解决必须包括心理过程的操作序列。有的活动虽然也有明确目的性,如回忆朋友的电话号 码,但是这种活动只需要简单的记忆提取,因此也不是问题解决。 3、 认知操作 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须由认知操作来进行。有些活动,如洗碗碟、打绳结,虽然也含有目的和一 系列的操作,但没有思维的认知操作参与,因此也不属于问题解决。 这三个特征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必须全部具备,否则就不是问题解决。 (二)问题解决的实验研究 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实验的对象是一只猫,他设计了一个“问 题箱”。箱子里有一按钮,按动这个按钮,门就会自动打开。这个实验的任务就是让猫学会打开门。 实验时,首先把一只饿猫放入箱子里,箱子外放有食物,猫进入箱子后便毫无目的的冲撞,抓挠着 要出去。桑代克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行为,猫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偶然碰到按钮,门 就被打开,猫就吃到了食物。等它饿了以后再将它放入箱内,经过多次这样的尝试后,猫的错误行 为越来越少,最后便学会了开门。实验过程中记录每次从猫进入箱内到它从箱子出来所花费的时间, 从第一次需要十几分钟到最后需要几秒钟。从这个实验过程中,桑代克认为动物解决问题是一个尝 试错误的渐进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不同意桑代克的观点,他对黑猩猩的思维活动进行了研究,发现动物解决问 题是将问题情景改组成一种新结构的过程,表现出对整个情景的顿悟。例如,在房间中央的天花板 上吊一串香蕉,猩猩站在地面够不到,房间的四周放了一些箱子。面对这样一个情景,猩猩开始企 图采取跳跃的方式获取香蕉,但是没有达到目的。于是它不再跳,而在房间内走来走去。突然它站 在箱子面前不动,过一会它很快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爬上箱子,取到香蕉,有时一个箱子不够, 还能把两个或几个箱子叠起来。这便是对问题情景的一种“顿悟”,对问题情景的改组,使问题得到
解决。桑代克与苛勒所研究的动物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动物的生活中都存在,由于动物发展的水平 不同,问题的性质不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表现为试误,有时表现为顿悟。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把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解决问题是人 或计算机系统寻找操作序列以达到目标的过程。认为问题有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 状态,解决问题就是在问题空间进行探索,通过探索最后达到目标。例如,解决“河内塔”问题 初始状态有A、B、C三根柱子,在A柱上有中间带孔从大到小由下到上重叠象“塔”一样的若干 圆盘。目标状态是将“塔”移到C柱上,B柱作为过渡。规定每次只能移动最上面的一个圆盘,大 圆盘不能压在小圆盘上。要求探索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通路,每移动一次都要改变问题的状态, 直达到目标状态,问题才算得到解决。 (三)、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般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一般来讲,问题是客观存在 的,但有的人善于发现问题,有的人则对问题熟视无睹。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思维具有较高的积极 性,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牛顿从“苹果向 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的现象中,发现了地球引力。善于发现问题是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爱 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发现 问题则是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分析问题就是弄清问题的要求是什么,哪些是已知条件,已知条件与要求之间有什么联系,从 而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分析问题能否抓住关键,既取决 于人的知识经验的多寡,又取决于人的分析能力。分析问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问题产生的 原因,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提出假设就是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和方法,也就是要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推测解决 题的可能途径。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只有提出合理的假设,找出正确的方法或答案, 问题才能得以解决,离开合理的假设问题就无法解决。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符合实际,是否与某些原理、原则、公式 相符合。检验假设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检验,就是通过实践进行实际操作,检验成功 说明假设正确,检验失败,说明假设错误,那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重新提出假设。例 如,科学家的新发明,生产中的设计方案,都要通过实践检验。另一种是间接经验,即通过思维活 动来检验。有的假设不能在实践上立即进行检验,如作战方案,医疗方案等,必须凭借已有的知识 经验,通过逻辑推理,从理论上检验假设的正确性,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当然,最终还得由实践来 检验 以上是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它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解决问题时,由于过程短, 难以区分它们的界限。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这些阶段往往相互重叠,循环往复,需要在不同的方向 和问题的情景中进行探索,最后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法国心理学家杜克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实 验要求柏林大学的学生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某一胃病患者需要进行放射治疗,怎样在不伤害健康组 织的原则下达到放射治疗的目的?对被试的思考过程进行了口述记录:(如图5-1)
解决。桑代克与苛勒所研究的动物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动物的生活中都存在,由于动物发展的水平 不同,问题的性质不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表现为试误,有时表现为顿悟。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把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解决问题是人 或计算机系统寻找操作序列以达到目标的过程。认为问题有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 状态,解决问题就是在问题空间进行探索,通过探索最后达到目标。例如,解决“河内塔”问题, 初始状态有 A、B、C 三根柱子,在 A 柱上有中间带孔从大到小由下到上重叠象“塔”一样的若干 圆盘。目标状态是将“塔”移到 C 柱上,B 柱作为过渡。规定每次只能移动最上面的一个圆盘,大 圆盘不能压在小圆盘上。要求探索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通路,每移动一次都要改变问题的状态, 一直达到目标状态,问题才算得到解决。 (三)、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般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一般来讲,问题是客观存在 的,但有的人善于发现问题,有的人则对问题熟视无睹。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思维具有较高的积极 性,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牛顿从“苹果向 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的现象中,发现了地球引力。善于发现问题是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爱 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发现 问题则是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分析问题就是弄清问题的要求是什么,哪些是已知条件,已知条件与要求之间有什么联系,从 而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分析问题能否抓住关键,既取决 于人的知识经验的多寡,又取决于人的分析能力。分析问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问题产生的 原因,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提出假设就是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和方法,也就是要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推测解决问 题的可能途径。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只有提出合理的假设,找出正确的方法或答案, 问题才能得以解决,离开合理的假设问题就无法解决。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符合实际,是否与某些原理、原则、公式 相符合。检验假设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检验,就是通过实践进行实际操作,检验成功, 说明假设正确,检验失败,说明假设错误,那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重新提出假设。例 如,科学家的新发明,生产中的设计方案,都要通过实践检验。另一种是间接经验,即通过思维活 动来检验。有的假设不能在实践上立即进行检验,如作战方案,医疗方案等,必须凭借已有的知识 经验,通过逻辑推理,从理论上检验假设的正确性,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当然,最终还得由实践来 检验。 以上是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它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解决问题时,由于过程短, 难以区分它们的界限。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这些阶段往往相互重叠,循环往复,需要在不同的方向 和问题的情景中进行探索,最后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法国心理学家杜克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实 验要求柏林大学的学生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某一胃病患者需要进行放射治疗,怎样在不伤害健康组 织的原则 下达到 放射 治疗的 目的? 对被试 的思考 过程进 行了口 述记 录:( 如图 5 —1)
放射线通过导管 经过食 ? 键组织 插入隔 翻 离物? 用插入隔离法使 服用药 放射线与健康组 织分开 物? 将癌组织的位置 使用压 则 移近身体表 力? 注射化学药物 害线 康组织 健治 的敏感 康疗 先用微弱放射线 建康组织多次 放射使之产生免 疫作用 过健康组织时 度减弱等接触 放射线 到癌体组织时强 经过健 度增高 时使其 此法可 强度减 使之在癌体 用聚光 组织上集中的办 透镜? 之导出 正确答 法以破坏之 图5-1思考问题流程 从上图可以看到被试的思维过程,他进行了三方面的试探。首先是避免放射线与健康组织接触, 提出四种假设,结果困难重重。第二个方案是降低健康组织对放射线的敏感,问题仍然不能解决。 第三个方案是用聚光透镜的方法,这样既可以避免伤害健康组织,又可使癌组织受到破坏,最后才 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情绪状态和动机强度 人的情绪状态对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欢乐、愉快、自信、乐观等 积极的情绪状态能激励人们勤于思考,思路畅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苦闷、失望、悲观、烦躁 等消极的情绪状态往往会妨碍人的智力活动,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动机是促进人去解决问题的动力。它虽然不直接调节人的思维活动,但会影响个体思维活动的 积极性。当人们认识到问题的解决对社会或个人具有某种意义,或符合自己的愿望或兴趣时,就会 产生探索的动机,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内,动机的 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因为动机过强,使人的 情绪过于紧张会抑制主体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动机过低,又使人易被无关因素分散注意力。只有 中等强度的动机状态下,人的思维活动才有较大的准确性与灵活性,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并且这 动机强度的适中点还会随问题解决的难度而变化。一般说,越是复杂的问题,其动机强度的适中 点越是偏低些。(图5-2)
图 5-1 思考问题流程 从上图可以看到被试的思维过程,他进行了三方面的试探。首先是避免放射线与健康组织接触, 提出四种假设,结果困难重重。第二个方案是降低健康组织对放射线的敏感,问题仍然不能解决。 第三个方案是用聚光透镜的方法,这样既可以避免伤害健康组织,又可使癌组织受到破坏,最后才 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 情绪状态和动机强度 人的情绪状态对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欢乐、愉快、自信、乐观等 积极的情绪状态能激励人们勤于思考,思路畅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苦闷、失望、悲观、烦躁 等消极的情绪状态往往会妨碍人的智力活动,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动机是促进人去解决问题的动力。它虽然不直接调节人的思维活动,但会影响个体思维活动的 积极性。当人们认识到问题的解决对社会或个人具有某种意义,或符合自己的愿望或兴趣时,就会 产生探索的动机,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内,动机的 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因为动机过强,使人的 情绪过于紧张会抑制主体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动机过低,又使人易被无关因素分散注意力。只有 中等强度的动机状态下,人的思维活动才有较大的准确性与灵活性,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并且这 一动机强度的适中点还会随问题解决的难度而变化。一般说,越是复杂的问题,其动机强度的适中 点越是偏低些。(图 5---2)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记忆.doc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doc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注意.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性格.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三章 儿童与青少年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个性及倾向性.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能力.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意志.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记忆.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气质.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感觉与知觉.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情绪、情感.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想象与思维.pps
- 广州大学:《高等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讲 高等教育结构与管理体制.ppt
- 广州大学:《高等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讲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ppt
- 广州大学:《高等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讲 高等学校德育.ppt
- 广州大学:《高等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讲 高等学校制度.ppt
- 广州大学:《高等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讲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ppt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doc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doc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气质.doc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意志.doc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doc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一章 性格.doc
-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语觉论(PPT讲稿)儿童语言获得新论(何克抗).ppt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印象管理.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社会化.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自我意识.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社会角色.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社会态度.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人际关系.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侵犯(主讲:姜俊和).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亲社会行为.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从众、服从、依从.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