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
第十二章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 本章主要概念: 个体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持续的系列变化,它是生理的自然成熟与通过环境和教育获得知识 经验这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指经过受孕时到个体生命开始之初,父母的身心特征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历程 亲孑沟通:父母管教子女时,如何说明行为规范之意义,如何纠正孩子的过失,如何解释是非 善恶的道理,如何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必须经由教与导的沟通方式。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旨在从个体身心 发展的过程中,分析探讨其行为与心理历程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原理原则,建立系统的发展心理学 理论,作为解释、预测或改变生长环境以利于个体发展的依据。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史上,曾过多 关注儿童心理的成长。1922年霍尔(G.S.Ha)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成为最早正式研究 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则率先对个体生命全程展开了研究。至此,对个 体毕生的心理研究开始全面和完整。 近30年来,西方国家出版了大量的关于人生发展的著作。埃里克森( EH Erikson)于20世纪 60年代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论。正是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将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扩充到 了老年期。当然,现代心理学也十分注重早期教育的探讨,有关研究已向前延伸到了生命的开始, 如受精过程,孕妇怀孕期的环境条件、心理感受、生理状况等方面。如果罗列出所有关于发展心理 学的书籍,其中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生命的前15至20年间,许多著名的关于发展的思想、名句中 都表达了这种观念。 而第一步,如你所知,总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当我们面对的是幼弱的儿童。”(柏拉图, Plato, 公元前428-348) 教养儿童,使他走该走的路,当他老时他也不会偏离它。”(《圣经》26.22) 给我儿童的前七年,之后你可以对他为所欲为。”(耶稣会会员资料,见文森特·利恩) 儿童是成人之父。”(威廉·华滋华斯 William Word- awith,1770-1950) 同时,向生命后半期的研究,有成年期和老年期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这些研究假定个体生 命的各个阶段对个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研究已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的主流,它扩大了传统儿童心理学的研 究领域,并且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为全面充分地认识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变化 的规律奠定了基础。当然,本章只对心理发展的部分主题进行讨论。 第一节心理发展理论 关于个体的发展,西方心理学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虽然每种理论都有一定 的缺陷,但是,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
第十二章 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 本章主要概念: 个体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持续的系列变化,它是生理的自然成熟与通过环境和教育获得知识 经验这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指经过受孕时到个体生命开始之初,父母的身心特征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历程。 亲子沟通:父母管教子女时,如何说明行为规范之意义,如何纠正孩子的过失,如何解释是非 善恶的道理,如何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必须经由教与导的沟通方式。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旨在从个体身心 发展的过程中,分析探讨其行为与心理历程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原理原则,建立系统的发展心理学 理论,作为解释、预测或改变生长环境以利于个体发展的依据。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史上,曾过多 关注儿童心理的成长。1922 年霍尔(G.S.Hall)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成为最早正式研究 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则率先对个体生命全程展开了研究。至此,对个 体毕生的心理研究开始全面和完整。 近 30 年来,西方国家出版了大量的关于人生发展的著作。埃里克森(E.H.Erikson)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论。正是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将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扩充到 了老年期。当然,现代心理学也十分注重早期教育的探讨,有关研究已向前延伸到了生命的开始, 如受精过程,孕妇怀孕期的环境条件、心理感受、生理状况等方面。如果罗列出所有关于发展心理 学的书籍,其中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生命的前 15 至 20 年间,许多著名的关于发展的思想、名句中 都表达了这种观念。 “而第一步,如你所知,总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当我们面对的是幼弱的儿童。”(柏拉图,Plato, 公元前 428—348) “教养儿童,使他走该走的路,当他老时他也不会偏离它。”(《圣经》26.22) “给我儿童的前七年,之后你可以对他为所欲为。”(耶稣会会员资料,见文森特•利恩) “儿童是成人之父。”(威廉•华滋华斯 William Word—awrth,1770—1950) 同时,向生命后半期的研究,有成年期和老年期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这些研究假定个体生 命的各个阶段对个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研究已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的主流,它扩大了传统儿童心理学的研 究领域,并且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为全面充分地认识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变化 的规律奠定了基础。当然,本章只对心理发展的部分主题进行讨论。 第一节 心理发展理论 关于个体的发展,西方心理学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虽然每种理论都有一定 的缺陷,但是,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约从本世纪50年代起,皮亚杰对儿童认知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研究,他把儿童认知的发 展划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 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经由感觉与动作,婴儿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是 分别存在的。六个月以前,婴儿对物体的认知是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球滚如床下,因目看不 见,他认为球不存在了。接近两岁的幼儿就会知道球仍在床下,只是眼睛看不见而已。按皮亚杰的 解释,这表明两岁的幼儿在认知能力上已经知道了物体恒存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个体开始用语言符号去吸收知识,也可以运用简单的符号从事思 考活动。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认知上起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从而儿童能用 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扩展了儿童心理活动的范围。但在这一时期,他还没有所谓 “守恒”和“可逆性”,只能从自我考虑问题,不能从多方面条件考虑问题(如只能从自身位置来 辨别对面的人的左右),皮亚杰称此现象为自我中心主义,这也就限制了他掌握逻辑概念的能力。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个体能按具体事例,从事推理思考。儿童开始出现“守恒”, 如将同样两杯果汁中的一杯,倒入另一细又高的杯中时,五岁以下的儿童虽然相信果汁还是一样的 (质未变),但他们都认为果汁加多了(水面增高,量变了)。七岁儿童就不会再有此种“只顾高度 而忽略宽度”的不合逻辑的概念。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但还离不开具体 事物或形象的帮助。这一时期的运算,主要属于群集运算(即分类和序列)。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 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能用抽象的、合于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这一时期 儿童期即将结東,青年期即将开始,生理上接近成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接近于成熟的程度。在 这一转折点上,有的人忽然觉得世界上知识套多,而自己懵然无知:也有的人忽然觉得心开目朗, 而自信无所不知。类似现象可另行讨论。 皮亚杰的理论在近代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但是, 皮亚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认知的发展上,对于其他心理方面的发展并未涉及,而且儿童十五六 岁以后认知是否还在发展、怎样发展,皮亚杰并未作出回答。因此,从心理发展而不仅仅是认知发 展的角度来看,皮亚杰的理论还是不够全面。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弗洛伊德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又引起争议的奥地利心理学家。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 格是由“伊底”、“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人格的发展过程就是由这三部分的交互作 用所决定的 弗洛伊德把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伊底”(又称“本我”)。“伊底”是人 格的基本结构,在人的医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伊底”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 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如果受抑制就会出现烦忧和焦虑,但不是“伊底”的减弱或消失, 相反,获得快感和满足欲望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和强烈了。根据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 称为“自我”。“自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伊底”的一部分获得了 特殊的发展。“自我”是“伊底”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 若能满足则产生快感:反之就产生不了快感:若遇到可能增加不快感受的情况,则产生焦虑不安。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大程 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在人格结构中正是“超我”表达了人的性格特征,使人按照价值观念和各 自的理想行事。一旦“超我”形成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足“伊底”、“超我”和现实三方 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使“伊底”要求获得满足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 虑“超我”是否认可。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伊底”、“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
一、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约从本世纪 50 年代起,皮亚杰对儿童认知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研究,他把儿童认知的发 展划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 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经由感觉与动作,婴儿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是 分别存在的。六个月以前,婴儿对物体的认知是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球滚如床下,因目看不 见,他认为球不存在了。接近两岁的幼儿就会知道球仍在床下,只是眼睛看不见而已。按皮亚杰的 解释,这表明两岁的幼儿在认知能力上已经知道了物体恒存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个体开始用语言符号去吸收知识,也可以运用简单的符号从事思 考活动。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认知上起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从而儿童能用 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扩展了儿童心理活动的范围。但在这一时期,他还没有所谓 “守恒”和“可逆性”,只能从自我考虑问题,不能从多方面条件考虑问题(如只能从自身位置来 辨别对面的人的左右),皮亚杰称此现象为自我中心主义,这也就限制了他掌握逻辑概念的能力。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个体能按具体事例,从事推理思考。儿童开始出现“守恒”, 如将同样两杯果汁中的一杯,倒入另一细又高的杯中时,五岁以下的儿童虽然相信果汁还是一样的 (质未变),但他们都认为果汁加多了(水面增高,量变了)。七岁儿童就不会再有此种“只顾高度 而忽略宽度”的不合逻辑的概念。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但还离不开具体 事物或形象的帮助。这一时期的运算,主要属于群集运算(即分类和序列)。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 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能用抽象的、合于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这一时期 儿童期即将结束,青年期即将开始,生理上接近成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接近于成熟的程度。在 这一转折点上,有的人忽然觉得世界上知识套多,而自己懵然无知;也有的人忽然觉得心开目朗, 而自信无所不知。类似现象可另行讨论。 皮亚杰的理论在近代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但是, 皮亚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认知的发展上,对于其他心理方面的发展并未涉及,而且儿童十五六 岁以后认知是否还在发展、怎样发展,皮亚杰并未作出回答。因此,从心理发展而不仅仅是认知发 展的角度来看,皮亚杰的理论还是不够全面。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弗洛伊德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又引起争议的奥地利心理学家。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 格是由“伊底”、“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人格的发展过程就是由这三部分的交互作 用所决定的。 弗洛伊德把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伊底”(又称“本我”)。“伊底”是人 格的基本结构,在人的医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伊底”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 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如果受抑制就会出现烦忧和焦虑,但不是“伊底”的减弱或消失, 相反,获得快感和满足欲望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和强烈了。根据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 称为“自我”。“自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伊底”的一部分获得了 特殊的发展。“自我”是“伊底”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 若能满足则产生快感;反之就产生不了快感;若遇到可能增加不快感受的情况,则产生焦虑不安。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大程 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在人格结构中正是“超我”表达了人的性格特征,使人按照价值观念和各 自的理想行事。一旦“超我”形成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足“伊底”、“超我”和现实三方 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使“伊底”要求获得满足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 虑“超我”是否认可。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伊底”、“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
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 三、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的制约。他把人的一生分为连 续而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每个阶段都能完成其特定的发展 任务,符合社会文化的要求,这个阶段就能取得平衡而顺利通过,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如不能完 成这一任务,或完成得不好,不符合社会文化要求,就会遇到困难不能顺利通过,这样心理发展就 会出现危机,而且为以后的发展带来困难,甚至出现病态。因此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发展危机论。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一生的发展经历以下八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0—2岁)。婴儿所面临的危机是信任或不信任。如果父母给予婴儿适当的照 顾,关心爱抚,则婴儿与父母产生真挚的感情,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从而发展对他人信任的 人格。反之则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怀疑感。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信任感。, 2、自主对羞怯(2-4岁)。这时期儿童学会了走路、跳跃、推拉等动作,而且什么都想自己 动手,不愿他人干涉。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则儿童逐渐体会到自己的能力, 养成自主性的性格;反之,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者急躁,事事为其代劳,则儿童易形成缺乏 自信的人格。在成人关怀安全的条件下,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是这时期的发展任务,处理不好使依赖 性长期保持,儿童会变得羞怯和怀疑 3、主动创造对内疚(4-6或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活动可以超出家庭控制的范围,在活动 中能否发展主动创造性,克服内疚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父母对其主动创造性作出什么反应。 如果父母对儿童提出的问题耐心听取并作出回答,对他们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儿童的主动创造 性可得到加强。如果父母对儿童提出的问题感到厌烦,或对儿童提出的建议不是讽刺就是禁止,儿 童则易发展成拘谨被动或内疚的人格。 4、勤奋对自卑(6或7—12岁)。这时期儿童进入学校学习,艾里克森又把它称为潜伏期,在 心理发展上转为平静,在父母和教师的帮助下,儿童勤奋学习,参加学习上的各种竞争,发展得好 就为今后的勤奋工作打下基础,形成进取与奋发的人格。反之,对儿童教育不当,或儿童在生活中 屡遭失败,或其努力受到成年人的过多指责,不可避免地使儿童自视不如他人,形成自卑的人格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这时期是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对周围世界的新 的观察和思考方法,自我意识增强,情感更加丰富。但他们又缺乏对世界的实际了解,缺乏独立的 自立能力,思想、情感经常处于一种冲突的混乱之中,如何形成统一的自我,克服自我角色的混乱 是这一时期所面临的任务。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性的发展与前几个阶段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前 几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完成的好,这个阶段发展就容易:前几个阶段遗留下不信任、怀疑、内疚或自 卑等心理,就容易出现角色混乱的情况 6、亲近与孤立(18-25岁)。这一时期已是青年晚期,要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建立友谊、爱情、亲密合作等关系,否则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7、创造感对停滞感(25-65岁)。这是中年和壮年期。“创造感”指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现有的 小家庭,并且关心整个社会与国家,发展得好就显示创造力,事业上成功,家庭生活美满。否则就 会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和舒适,甚至颓废消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回顾医生感到满意,有完满之感,或是感到医生中走 错了方向,失去了很多机会,产生一种悲观绝望的感觉 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比,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艾里克森认为 人格的发展持续人的一生,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认为的童年期的经验就决定了人的一生。第二,注意 到了主体的自我作用与社会文化的影响。第三,对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心理社 会问题,对学校教育中人格的培养,对精神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他未能 从根本上超脱弗洛伊德本能论的观点,同时他的立论多以经验观察所得,缺乏客观的科学实验依据
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 三、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的制约。他把人的一生分为连 续而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每个阶段都能完成其特定的发展 任务,符合社会文化的要求,这个阶段就能取得平衡而顺利通过,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如不能完 成这一任务,或完成得不好,不符合社会文化要求,就会遇到困难不能顺利通过,这样心理发展就 会出现危机,而且为以后的发展带来困难,甚至出现病态。因此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发展危机论。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一生的发展经历以下八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0—2 岁)。婴儿所面临的危机是信任或不信任。如果父母给予婴儿适当的照 顾,关心爱抚,则婴儿与父母产生真挚的感情,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从而发展对他人信任的 人格。反之则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怀疑感。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信任感。 2、自主对羞怯(2—4 岁)。这时期儿童学会了走路、跳跃、推拉等动作,而且什么都想自己 动手,不愿他人干涉。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则儿童逐渐体会到自己的能力, 养成自主性的性格;反之,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者急躁,事事为其代劳,则儿童易形成缺乏 自信的人格。在成人关怀安全的条件下,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是这时期的发展任务,处理不好使依赖 性长期保持,儿童会变得羞怯和怀疑。 3、主动创造对内疚(4—6 或 7 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活动可以超出家庭控制的范围,在活动 中能否发展主动创造性,克服内疚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父母对其主动创造性作出什么反应。 如果父母对儿童提出的问题耐心听取并作出回答,对他们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儿童的主动创造 性可得到加强。如果父母对儿童提出的问题感到厌烦,或对儿童提出的建议不是讽刺就是禁止,儿 童则易发展成拘谨被动或内疚的人格。 4、勤奋对自卑(6 或 7—12 岁)。这时期儿童进入学校学习,艾里克森又把它称为潜伏期,在 心理发展上转为平静,在父母和教师的帮助下,儿童勤奋学习,参加学习上的各种竞争,发展得好 就为今后的勤奋工作打下基础,形成进取与奋发的人格。反之,对儿童教育不当,或儿童在生活中 屡遭失败,或其努力受到成年人的过多指责,不可避免地使儿童自视不如他人,形成自卑的人格。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岁)。这时期是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对周围世界的新 的观察和思考方法,自我意识增强,情感更加丰富。但他们又缺乏对世界的实际了解,缺乏独立的 自立能力,思想、情感经常处于一种冲突的混乱之中,如何形成统一的自我,克服自我角色的混乱 是这一时期所面临的任务。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性的发展与前几个阶段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前 几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完成的好,这个阶段发展就容易;前几个阶段遗留下不信任、怀疑、内疚或自 卑等心理,就容易出现角色混乱的情况。 6、亲近与孤立(18—25 岁)。这一时期已是青年晚期,要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建立友谊、爱情、亲密合作等关系,否则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7、创造感对停滞感(25—65 岁)。这是中年和壮年期。“创造感”指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现有的 小家庭,并且关心整个社会与国家,发展得好就显示创造力,事业上成功,家庭生活美满。否则就 会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和舒适,甚至颓废消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5 岁以后)。回顾医生感到满意,有完满之感,或是感到医生中走 错了方向,失去了很多机会,产生一种悲观绝望的感觉。 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比,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艾里克森认为 人格的发展持续人的一生,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认为的童年期的经验就决定了人的一生。第二,注意 到了主体的自我作用与社会文化的影响。第三,对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心理社 会问题,对学校教育中人格的培养,对精神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他未能 从根本上超脱弗洛伊德本能论的观点,同时他的立论多以经验观察所得,缺乏客观的科学实验依据
四、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关于人的道德发展的学说是当前最有影响的学说之一。他把人的道德发展过程分为前 习俗、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又各分为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他设计了一些两难故事来测定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例如,一个叫海因斯的人,其妻患癌病危, 有特效药的医生索价太高,海因斯家境清贫无力支付,为其妻窃取了特效药。柯尔伯格真正关心的 不是这个故事的回答“是”与“否”,而是支持回答的推理,即“该偷”或“不该偷”的理由是什 么 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如下: 道德判断基础 发展阶段 对偷盗药品的反应 1、前世俗的道德价值根据对善恶知1、把服从和惩罚看成是权威性的,如果他被逮捕,被惩罚是因为他 道德性 识掌握程度为基础依奖逃避痛苦 做了偷窃的坏事。 罚为准则 2、以是否满足自己和别人的需要作他为了妻子偷药当然是应该的 为评判行为是否正确的标准 2、世俗的道道德价值是符合社会的3、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决定于如果出自于对妻子的爱,应该偷 准则,满足别人的期望,是否为别人和社会所公认,正确的行药,否则会被别人耻笑 保持传统的秩序 为应该符合大多数人的典型印象。 4、为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所进行丈夫不应该偷药,因为这是法律 的行动是正确的行动 所不允许的,如果人们都任意而 为就要产生混乱 3、后世俗的道德价值是基于社会准5、社会契约原则:义务以不侵犯别一般说必须遵从法律,但生命比 则、义务和正义。 人的意志和权利为原则。 钱财更重要,为了救命,在这种 场合偷窃是正当的。 6、良心的原则:在判断道德行为时,正义、爱、生活权利等等是人间 不仅依据社会所规定的准则,同时考的最高价值,并且对所有这些价 虑到伦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贯的值必须给予优先满足 道德准则。行为的决定应该基于良 心,相互尊敬和信赖。 柯尔伯格指出,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不能超越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他 认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因素外,还有赖于智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他的理论已成为 美国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依据,对西欧某些国家的影响也不小。经验表明,他的理论特别是道德两 难法,对于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他的理论也受许多人的批评,如有人认为 他的量表指标太不严密了,或者说仅仅用对假设的事实所做的道德判断去说明道德行为的发展是不 全面的,而且忽视了道德感方面的研究 第二节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 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这段时期是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又可称为青春期。这一时期极富挑 战性,甚至是困难的、危险的。在生理上,出现了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加速期,孩子身体的各个 方面都迅速发育并达到成熟,特别是性的成熟,这种生理成熟的速度相当快,是前所未有的。另 方面,他们面临着更多的社会要求,如:独立性、改变与同伴和成人的关系、性的调节、学业的压 力等等。身体、性、心理和认知以及社会需要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由于生理成熟的速度超过 了心理发展的速度,出现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这一切都使少年期充满挑战、充满危机,也使少 年面临众多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在这一节中我们重点对这一时期的少年进行生理和心理的分析 、生理发展与心理危机
四、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关于人的道德发展的学说是当前最有影响的学说之一。他把人的道德发展过程分为前 习俗、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又各分为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他设计了一些两难故事来测定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例如,一个叫海因斯的人,其妻患癌病危, 有特效药的医生索价太高,海因斯家境清贫无力支付,为其妻窃取了特效药。柯尔伯格真正关心的 不是这个故事的回答“是”与“否”,而是支持回答的推理,即“该偷”或“不该偷”的理由是什 么。 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如下: 水平 道德判断基础 发展阶段 对偷盗药品的反应 1、前世俗的 道德性 道德价值根据对善恶知 识掌握程度为基础依奖 罚为准则。 1、把服从和惩罚看成是权威性的, 逃避痛苦。 如果他被逮捕,被惩罚是因为他 做了偷窃的坏事。 2、以是否满足自己和别人的需要作 为评判行为是否正确的标准。 他为了妻子偷药当然是应该的。 2、世俗的道 德性 道德价值是符合社会的 准则,满足别人的期望, 保持传统的秩序。 3、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决定于 是否为别人和社会所公认,正确的行 为应该符合大多数人的典型印象。 如果出自于对妻子的爱,应该偷 药,否则会被别人耻笑。 4、为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所进行 的行动是正确的行动。 丈夫不应该偷药,因为这是法律 所不允许的,如果人们都任意而 为就要产生混乱。 3、后世俗的 道德性 道德价值是基于社会准 则、义务和正义。 5、社会契约原则:义务以不侵犯别 人的意志和权利为原则。 一般说必须遵从法律,但生命比 钱财更重要,为了救命,在这种 场合偷窃是正当的。 6、良心的原则:在判断道德行为时, 不仅依据社会所规定的准则,同时考 虑到伦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贯的 道德准则。行为的决定应该基于良 心,相互尊敬和信赖。 正义、爱、生活权利等等是人间 的最高价值,并且对所有这些价 值必须给予优先满足。 柯尔伯格指出,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不能超越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他 认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因素外,还有赖于智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他的理论已成为 美国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依据,对西欧某些国家的影响也不小。经验表明,他的理论特别是道德两 难法,对于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他的理论也受许多人的批评,如有人认为 他的量表指标太不严密了,或者说仅仅用对假设的事实所做的道德判断去说明道德行为的发展是不 全面的,而且忽视了道德感方面的研究。 第二节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 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这段时期是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又可称为青春期。这一时期极富挑 战性,甚至是困难的、危险的。在生理上,出现了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加速期,孩子身体的各个 方面都迅速发育并达到成熟,特别是性的成熟,这种生理成熟的速度相当快,是前所未有的。另一 方面,他们面临着更多的社会要求,如:独立性、改变与同伴和成人的关系、性的调节、学业的压 力等等。身体、性、心理和认知以及社会需要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由于生理成熟的速度超过 了心理发展的速度,出现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这一切都使少年期充满挑战、充满危机,也使少 年面临众多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在这一节中我们重点对这一时期的少年进行生理和心理的分析。 一、生理发展与心理危机
(一)生理发育成熟 少年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进入了身体发育的第二加速阶段,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童年期身 体发展相对说来是平稳的,身高每年平均增长3-5cm,体重增长2.5kg,骨骼、心脏、大脑的发育 也较为平稳。进入少年期,生理机体出现了急剧变化,每年身高至少要增长6-—8cm,体重增长5kg 左右。骨骼增长比肌肉增长快,四肢增长比躯干增长快,体形像“豆芽”。男性和女性的发育存在 差异。男性生长高峰年龄是在14岁左右,女性比男性提早2年,约在1岁。少年期,少年的身 高和体重已接近成人 同时,少年身体的各项机能迅速发展并逐渐达到成熟。此时,少年的脑重和脑容积已基本达到 成人水平,现在的发育主要是神经纤维的增长和脑功能的复杂化。脑电研究显示,儿童脑的发育有 严格的程序,它是逐渐地、连续地发育,不是直线的和等速的。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期,第一次是在 幼儿期,第二次就是在少年期,十三四岁左右。在十三四岁脑基本成熟,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趋于 平衡,睡眠时间由7岁时的11小时,减少到9小时左右。条件反射形成加快,内抑制加强 另外,肺是发育明显加速,肺小叶结构完善,肺泡容量増加,从而呼吸功能得到加强,肺活量 增强。心脏机能也有提高,在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上,男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少年期出现了身体发育的第二加速期,但心脏的发育跟不上血管和各器官系统的增长,容易发 生心脏机能障碍,引起头昏、头痛、心跳加速、血管偏髙、容易疲劳等现象。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 节也落后于身体的增长。因此,少年的动作显得笨拙、不自在。 (二)性成熟 在人体各系统中,生殖系统是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性的发 育成熟是少年期生理发展的一大标志,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激素增多 在青春期的突飞猛长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性激素的分泌。性激素是由脑垂体控制的,青春发育 期前,人体就有性激素,但含量很少。进入青春期后,“成熟”信号传到脑垂体,脑垂体受到刺激 它就释放先前被抑制的性激素,导致性激素水平提高。男女体内同时含有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只 是男性雄性激素含量高,女性雌性激素含量高。同时,性腺激素水平也提高了,它促进性腺的发育, 女性的性腺是卵巢,男性的性腺的睾丸。性腺的发育成熟使女性岀现月经,男性岀现遗精 2、第二性征的出现 少年的外形发生很大的变化,其重要特征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少年从童年期的中性状态发展到两性分化状态,这时,你就很容易能从外形 上分辨出男性和女性。 男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是:喉结明显突出,嗓音降低,出现胡子、腋毛和阴毛,肌肉发达, 体格高大,显现男子体格 女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是:乳房隆起,骨盆增大,声音变细,出现阴毛和野猫,体态丰满,显 现女子体形 3、性机能的发育 进入青春期后,男女性器官发育加速。女性性器官包括:卵巢、子宫、阴道:男性性器官包括: 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阴茎。正如身高体重的生长突增存在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性的成熟 也有早有晚。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出现遗精,这标志着男女性机能发育成熟了。 少年期生理发展是以青春期发育为特征的。影响青春期个体生长发育的原因有很多,如:遗传、 营养、生活条件、气候环境等。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营养的提高,个体发育 的时间有提前的趋势。 少年期心理冲突 进入少年期,大人会觉得孩子变了,变的不顺从、不听话,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不太自然、不
(一) 生理发育成熟 少年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进入了身体发育的第二加速阶段,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童年期身 体发展相对说来是平稳的,身高每年平均增长 3—5cm,体重增长 2.5kg,骨骼、心脏、大脑的发育 也较为平稳。进入少年期,生理机体出现了急剧变化,每年身高至少要增长 6—8cm,体重增长 5kg 左右。骨骼增长比肌肉增长快,四肢增长比躯干增长快,体形像“豆芽”。男性和女性的发育存在 差异。 男性生长高峰年龄是在 14 岁左右,女性比男性提早 2 年,约在 12 岁。少年期,少年的身 高和体重已接近成人。 同时,少年身体的各项机能迅速发展并逐渐达到成熟。此时,少年的脑重和脑容积已基本达到 成人水平,现在的发育主要是神经纤维的增长和脑功能的复杂化。脑电研究显示,儿童脑的发育有 严格的程序,它是逐渐地、连续地发育,不是直线的和等速的。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期,第一次是在 幼儿期,第二次就是在少年期,十三四岁左右。在十三四岁脑基本成熟,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趋于 平衡,睡眠时间由 7 岁时的 11 小时,减少到 9 小时左右。条件反射形成加快,内抑制加强。 另外,肺是发育明显加速,肺小叶结构完善,肺泡容量增加,从而呼吸功能得到加强,肺活量 增强。心脏机能也有提高,在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上,男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少年期出现了身体发育的第二加速期,但心脏的发育跟不上血管和各器官系统的增长,容易发 生心脏机能障碍,引起头昏、头痛、心跳加速、血管偏高、容易疲劳等现象。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 节也落后于身体的增长。因此,少年的动作显得笨拙、不自在。 (二) 性成熟 在人体各系统中,生殖系统是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性的发 育成熟是少年期生理发展的一大标志,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性激素增多 在青春期的突飞猛长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性激素的分泌。性激素是由脑垂体控制的,青春发育 期前,人体就有性激素,但含量很少。进入青春期后,“成熟”信号传到脑垂体,脑垂体受到刺激, 它就释放先前被抑制的性激素,导致性激素水平提高。男女体内同时含有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只 是男性雄性激素含量高,女性雌性激素含量高。同时,性腺激素水平也提高了,它促进性腺的发育, 女性的性腺是卵巢,男性的性腺的睾丸。性腺的发育成熟使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出现遗精。 2、第二性征的出现 少年的外形发生很大的变化,其重要特征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少年从童年期的中性状态发展到两性分化状态,这时,你就很容易能从外形 上分辨出男性和女性。 男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是:喉结明显突出,嗓音降低,出现胡子、腋毛和阴毛,肌肉发达, 体格高大,显现男子体格; 女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是:乳房隆起,骨盆增大,声音变细,出现阴毛和野猫,体态丰满,显 现女子体形。 3、性机能的发育 进入青春期后,男女性器官发育加速。女性性器官包括:卵巢、子宫、阴道;男性性器官包括: 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阴茎。正如身高体重的生长突增存在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性的成熟 也有早有晚。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出现遗精,这标志着男女性机能发育成熟了。 少年期生理发展是以青春期发育为特征的。影响青春期个体生长发育的原因有很多,如:遗传、 营养、生活条件、气候环境等。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营养的提高,个体发育 的时间有提前的趋势。 二、少年期心理冲突 进入少年期,大人会觉得孩子变了,变的不顺从、不听话,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不太自然、不
太和谐,有时甚至是对抗的。总之,这时的孩子像个小大人。他们的情感既强烈又温和细腻,既固 执又可变,同时他们开始把真实的情绪情感藏于内心而不表露,控制情绪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父 母常感到自己的孩子变得难以捉摸,与父母疏远了。事实上,他们希望得到大人的理解、指导和帮 助。我们知道,心理发展是与生理发展紧密相联的,很多时候这两者是协调发展的。但在少年期, 生理发育太迅速,以至于心理发展显得跟不上生理发展的速度。因此,少年的身心发展处于不平衡 状态,也就是说,少年在身体各方面逐渐达到了成熟,而在心理上却还处于不够成熟的状态,如果 父母不理解这一规律,孩子与父母之间就产生了隔阂,引起了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和问题 1、性成熟的冲击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的成熟,性意识被唤醒,少儿产生了性心理并受到性 成熟的冲击。性的成熟使女子出现月经,男子出现遗精,这使少男少女感到困惑和不安。女孩可能 由此而产生自卑、害羞甚至对女性的愤慨,而男孩往往会出现手淫并由于手淫而诅咒自己,体验到 可耻等消极情绪情感。另一方面,性的成熟使少男少女开始关心异性,对异性发生了极大的好奇和 兴趣,滋生了对性的渴望,祈望有所尝试,并且产生了与性有关联的一些以前没有的新的情绪情感。 但由于羞耻感的发展,他们不敢公开表露这种愿望和情绪,因而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这 时,男女间反而出现了相互排斥的现象 2、成人感和幼稚感的冲突 身体的成熟使少年有了成人的感觉。一方面,少年迅速长高,骨骼、体型都接近成人。另一方 面,性的成熟使少年觉得他们已经不同于过去,他们已经“发身”,他们是大人了,他们已经具备 了跟成人一样的性能力。在这种感受下,他们产生一种惶恐的感觉,使其思想意识重新指向主观自 我,自觉地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情感表达和外部行为上都作出明显的变化。他们力求摆脱对成 人的依赖,反抗成人的干涉,岀现“第二次反抗期”。同时,也期望社会、学校、家长能给予他们 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但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跟不上生理的发展进程。他们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和社会经 验等方面的不够成熟的,是显得幼稚的。他们抽象思维水平较低,思想方式上是片面的和表面的 情绪情感不够深刻、不够稳定,意志力相对还很薄弱,挫折耐受力差,社会经验十分欠缺。因此在 心理上充满矛盾和冲突。他们既反抗又依赖,既开放又封闭,既勇敢又胆怯,既自尊又自卑 3、独立与无法独立的矛盾 生理上的迅速生长使少年儿童在心理上渴望能够独立。他们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 子了,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对许多事情都 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以及他人的意见,而希望自己独立自立,希望人们把他当大人一样 看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还常常把他们当孩子对待,从头到脚都要一一关照,有时还不分场 合地指责孩子,处处限制孩子,这种做法会激起孩子对父母的不满,从而出现孩子顶撞父母,或对 父母的教导不理不睬等现象。父母也感觉到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常常会埋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 另一方面,少年在内心世界中也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有所变化。孩子希 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保护、理解和支持。 因此,独立性在少年身上的表现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们在心理上期望表现出独立的人格,而在 实际生活中,在许多方面还必须依赖成人的帮助,特别是当他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 4、心理和行为偏差 传统上一直都认为少年期比童年期困难,问题很多。亚里士多德抱怨少儿是“暴躁的、易怒的 易为冲动所驱使而失去控制的”。美国心理学会创始人霍尔认为,少年期孩子的身体、心理、情绪 方面都蕴藏着极大的潜能,青春期的确是“风暴和紧张”的时期:也有人把青春期称为危险期,似 乎这也不为过。青春期的确是极具挑战性的,一方面身心发展失衡,另一方面又面临众多的社会问 题,感受着压力、心理冲突和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可能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偏差
太和谐,有时甚至是对抗的。总之,这时的孩子像个小大人。他们的情感既强烈又温和细腻,既固 执又可变,同时他们开始把真实的情绪情感藏于内心而不表露,控制情绪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父 母常感到自己的孩子变得难以捉摸,与父母疏远了。事实上,他们希望得到大人的理解、指导和帮 助。我们知道,心理发展是与生理发展紧密相联的,很多时候这两者是协调发展的。但在少年期, 生理发育太迅速,以至于心理发展显得跟不上生理发展的速度。因此,少年的身心发展处于不平衡 状态,也就是说,少年在身体各方面逐渐达到了成熟,而在心理上却还处于不够成熟的状态,如果 父母不理解这一规律,孩子与父母之间就产生了隔阂,引起了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和问题。 1、性成熟的冲击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的成熟,性意识被唤醒,少儿产生了性心理并受到性 成熟的冲击。性的成熟使女子出现月经,男子出现遗精,这使少男少女感到困惑和不安。女孩可能 由此而产生自卑、害羞甚至对女性的愤慨,而男孩往往会出现手淫并由于手淫而诅咒自己,体验到 可耻等消极情绪情感。另一方面,性的成熟使少男少女开始关心异性,对异性发生了极大的好奇和 兴趣,滋生了对性的渴望,祈望有所尝试,并且产生了与性有关联的一些以前没有的新的情绪情感。 但由于羞耻感的发展,他们不敢公开表露这种愿望和情绪,因而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这 时,男女间反而出现了相互排斥的现象。 2、 成人感和幼稚感的冲突 身体的成熟使少年有了成人的感觉。一方面,少年迅速长高,骨骼、体型都接近成人。另一方 面,性的成熟使少年觉得他们已经不同于过去,他们已经“发身”,他们是大人了,他们已经具备 了跟成人一样的性能力。在这种感受下,他们产生一种惶恐的感觉,使其思想意识重新指向主观自 我,自觉地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情感表达和外部行为上都作出明显的变化。他们力求摆脱对成 人的依赖,反抗成人的干涉,出现“第二次反抗期”。同时,也期望社会、学校、家长能给予他们 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但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跟不上生理的发展进程。他们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和社会经 验等方面的不够成熟的,是显得幼稚的。他们抽象思维水平较低,思想方式上是片面的和表面的, 情绪情感不够深刻、不够稳定,意志力相对还很薄弱,挫折耐受力差,社会经验十分欠缺。因此在 心理上充满矛盾和冲突。他们既反抗又依赖,既开放又封闭,既勇敢又胆怯,既自尊又自卑。 3、独立与无法独立的矛盾 生理上的迅速生长使少年儿童在心理上渴望能够独立。他们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 子了,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对许多事情都 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以及他人的意见,而希望自己独立自立,希望人们把他当大人一样 看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还常常把他们当孩子对待,从头到脚都要一一关照,有时还不分场 合地指责孩子,处处限制孩子,这种做法会激起孩子对父母的不满,从而出现孩子顶撞父母,或对 父母的教导不理不睬等现象。父母也感觉到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常常会埋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 另一方面,少年在内心世界中也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有所变化。孩子希 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保护、理解和支持。 因此,独立性在少年身上的表现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们在心理上期望表现出独立的人格,而在 实际生活中,在许多方面还必须依赖成人的帮助,特别是当他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 4、心理和行为偏差 传统上一直都认为少年期比童年期困难,问题很多。亚里士多德抱怨少儿是“暴躁的、易怒的、 易为冲动所驱使而失去控制的”。美国心理学会创始人霍尔认为,少年期孩子的身体、心理、情绪 方面都蕴藏着极大的潜能,青春期的确是“风暴和紧张”的时期;也有人把青春期称为危险期,似 乎这也不为过。青春期的确是极具挑战性的,一方面身心发展失衡,另一方面又面临众多的社会问 题,感受着压力、心理冲突和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可能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偏差
三、认知发展 少年的认知能力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在继续发展。他们比年龄小的儿童更快、更容易、更 有效地完成智力任务,解释和推论问题的基本心理过程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认知发展进入了一个 新的、更高级的阶段。 (一)记忆的发展 记忆和智力化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大部分少年已经能较好地运用有意识记和理解识记的方法 来记所学到的知识和各种材料,但也有一部分少年仍然用机械识记的方法来识记材料。这样,对于 他们来说,如不及时改变学习方法,学习就会越来越困难。因此,成人要注意孩子记忆能力的培养, 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和学习习惯 1、明确记忆的目的性,培养孩子的有意识记能力 在充分利用少年的无意记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少年有目的识记的习惯。有意识记首先必须 明确记忆的目的,它直接影响记忆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向少年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 让少年带者任务和要求去进行活动,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其有意识记的习惯,增强记忆的 效果 2、培养少年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识记材料 记忆是一种认识过程,它常常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有些材料必须通过分析综合,消化 理解,掌握规律才能记住,特别是比较抽象的公式、定理等。因此,要培养少年的记忆活动中进行 思维活动,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提高记忆效果,并促进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 3、让少年学会运用各种记忆方法并形成记忆策略 记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少年识记能力的强弱关键在于识记方法和策略的 运用。成人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培养他们使用各种记忆方法,同时教给他们一些常用的识记策略,对 少年记忆能力有促进作用。 4、培养少年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记忆的效果和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少年对学习有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 能促进记忆,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反之,被迫去学习去记忆只能引起消极的情绪,必然影响记忆 效果。所以,承认应将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放在首位,激发学生对识记材料的兴趣,帮助儿童树 立学习信心,从而使少年在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效果。 (二)思维的发展 这一阶段少年的思维能力达到承认的准备阶段,主要特点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 开,思维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具体的感知,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占主要地位 与以前相比,他们的思维范围扩大了,概括能力加强了,创造力也增强了,认知发展可能达到新的 境界。 1、出现假设思维,运用逻辑推理。形式水平的特征是系统的假设思维,它是由生活体验、逻 辑思维和辨证形式所指导,而不是由具体的思考能力决定的。有了假设思维,青少年就能用假设 演义推理的形式进行科学思考。青少年在面临智力问题时,并不是直接去抓结论,而是能够提出一 定的思想、观点、假定,甚至新的设想,运用逻辑分析和实验等方法来检验和证实。因此,青少年 的思维比童年期儿童更具深度和广度,也更加精确和灵活。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果说小学生是好奇地、安然地观察和认识周围 世界的,那么少年则是警觉地、怀疑地评价着这一切。少年认知的发展已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他们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加上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已不像小学生那样盲 从,而是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他们喜欢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评价周围的人和时,如父母 教师、同伴、小说、电影等,也喜欢评论社会现实。他们已不满足于现有的结论,而喜欢自己去思 考、去探究,哪怕发生争论也互不相让。当然,受实际经验的限制,这种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带
三、认知发展 少年的认知能力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在继续发展。他们比年龄小的儿童更快、更容易、更 有效地完成智力任务,解释和推论问题的基本心理过程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认知发展进入了一个 新的、更高级的阶段。 (一)记忆的发展 记忆和智力化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大部分少年已经能较好地运用有意识记和理解识记的方法 来记所学到的知识和各种材料,但也有一部分少年仍然用机械识记的方法来识记材料。这样,对于 他们来说,如不及时改变学习方法,学习就会越来越困难。因此,成人要注意孩子记忆能力的培养, 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和学习习惯。 1、明确记忆的目的性,培养孩子的有意识记能力 在充分利用少年的无意记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少年有目的识记的习惯。有意识记首先必须 明确记忆的目的,它直接影响记忆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向少年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 让少年带者任务和要求去进行活动,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其有意识记的习惯,增强记忆的 效果。 2、培养少年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识记材料 记忆是一种认识过程,它常常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有些材料必须通过分析综合,消化 理解,掌握规律才能记住,特别是比较抽象的公式、定理等。因此,要培养少年的记忆活动中进行 思维活动,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提高记忆效果,并促进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 3、让少年学会运用各种记忆方法并形成记忆策略 记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少年识记能力的强弱关键在于识记方法和策略的 运用。成人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培养他们使用各种记忆方法,同时教给他们一些常用的识记策略,对 少年记忆能力有促进作用。 4、培养少年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记忆的效果和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少年对学习有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 能促进记忆,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反之,被迫去学习去记忆只能引起消极的情绪,必然影响记忆 效果。所以,承认应将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放在首位,激发学生对识记材料的兴趣,帮助儿童树 立学习信心,从而使少年在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效果。 (二)思维的发展 这一阶段少年的思维能力达到承认的准备阶段,主要特点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 开,思维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具体的感知,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占主要地位。 与以前相比,他们的思维范围扩大了,概括能力加强了,创造力也增强了,认知发展可能达到新的 境界。 1、出现假设思维,运用逻辑推理。形式水平的特征是系统的假设思维,它是由生活体验、逻 辑思维和辨证形式所指导,而不是由具体的思考能力决定的。有了假设思维,青少年就能用假设— 演义推理的形式进行科学思考。青少年在面临智力问题时,并不是直接去抓结论,而是能够提出一 定的思想、观点、假定,甚至新的设想,运用逻辑分析和实验等方法来检验和证实。因此,青少年 的思维比童年期儿童更具深度和广度,也更加精确和灵活。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果说小学生是好奇地、安然地观察和认识周围 世界的,那么少年则是警觉地、怀疑地评价着这一切。少年认知的发展已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他们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加上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已不像小学生那样盲 从,而是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他们喜欢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评价周围的人和时,如父母、 教师、同伴、小说、电影等,也喜欢评论社会现实。他们已不满足于现有的结论,而喜欢自己去思 考、去探究,哪怕发生争论也互不相让。当然,受实际经验的限制,这种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带
有片面性和主观性。青少年有时爱钻牛角尖,一些想法未免固执和偏激,甚至有点轻率和蛮不讲理。 四、情绪情感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情绪情感特点 少年表达出的情绪充满矛盾,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随着他们心理能力的提高,生活 经验的丰富,其情绪情感的感受和表达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 既强烈又温和细腻 少年的情绪表现有时非常清冽,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可能会引起极端强烈的情绪反应。但 他们有时也会表现出温和、细腻的一面。他们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明白了不同的情绪会导致不 同的结果。因此,他们的情绪表达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随心所欲,完全表现出来,而是有所 保留、不充分地表露。 2、既固执又可变 从表面上看,少年的情绪情感非常强烈,爆发力很强,但那只是情绪反应上的,事实上,其体 验并不深刻。因此,少年的情绪是很容易转移的,情绪体验不稳定,可变性大 3、情绪情感转向内心 少年的情绪情感已不像儿童那么单纯、率真和自然,他们开始把真实的情绪情感藏于内心而不 表露。小学儿童对父母往往是无话不谈的,心里的喜怒哀乐都形于色,但到了少年期,随着言语能 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他们开始学会掩饰酌情许情感。这一变化使 有的父母感到自己的孩子变得难以捉摸,孩子好象一下子显得陌生,并且与父母疏远了。事实上, 少年是非常希望得到大人的理解、指导和帮助的。但父母难以理解这一变化,他们还把孩子当作小 孩,而孩子认为自己已今非昔比,是个大人了。由此,孩子和父母之间就产生了隔阂,在情感上也 产生了距离。渐渐地,孩子倾向于把心灵的门户关上,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深藏在内心,不轻易表露 当然,这一特点少年与青年在表现程度上还是有所不同的。少年的情绪情感虽然开始转向内心 但体验不够深刻,有不够持久,直到青年期才逐渐达到比较深沉的情感体验,形成比较丰富的内心 世界。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少年期出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少年期是儿童向青年过渡时期,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同外界 交往的发展,自我意识出现了新的特征 1、产生了“成人感” 青春期的到来,使身体迅速发育、成熟,体型与面貌接近承认。这一变化很突然,使少年产生 了一种惶恐感,也使他们的思想意识重新指向主观自我。他们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反抗成人的 干涉,出现“第二次反抗期 他们常常认为自己与成人没有什么区别,自己己经长大了。因此,他们试图摆脱成人的干涉, 期望得到成人的重视和尊重。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内心的行为标准。他们的“成人感”大 大地增强了,表现出独断专行,自我中心倾向。 2、独立感增强 独立感是与成人感一起产生的另一种变化。到了少年期,孩子变得越来越有主见,他们喜欢发 表自己的意见,并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对父母的意见往往不理睬,有时还会提出批评,甚至顶撞 父母。他们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内心渐渐产生了一种他希望成为的“形象”,并以此来努 力塑造自己。他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开始有了一定的自制力 3、自我意识转向内心世界 少年把视线转向内心世界,他们不仅仅关心自己的内部世界,也开始对别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 浓厚兴趣。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就事论事,他们的自我评价也不是简单的表面现象的描述,而开 始比较全面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道德和个性品质
有片面性和主观性。青少年有时爱钻牛角尖,一些想法未免固执和偏激,甚至有点轻率和蛮不讲理。 四、情绪情感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情绪情感特点 少年表达出的情绪充满矛盾,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随着他们心理能力的提高,生活 经验的丰富,其情绪情感的感受和表达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 1、既强烈又温和细腻 少年的情绪表现有时非常清冽,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可能会引起极端强烈的情绪反应。但 他们有时也会表现出温和、细腻的一面。他们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明白了不同的情绪会导致不 同的结果。因此,他们的情绪表达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随心所欲,完全表现出来,而是有所 保留、不充分地表露。 2、既固执又可变 从表面上看,少年的情绪情感非常强烈,爆发力很强,但那只是情绪反应上的,事实上,其体 验并不深刻。因此,少年的情绪是很容易转移的,情绪体验不稳定,可变性大。 3、情绪情感转向内心 少年的情绪情感已不像儿童那么单纯、率真和自然,他们开始把真实的情绪情感藏于内心而不 表露。小学儿童对父母往往是无话不谈的,心里的喜怒哀乐都形于色,但到了少年期,随着言语能 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他们开始学会掩饰酌情许情感。这一变化使 有的父母感到自己的孩子变得难以捉摸,孩子好象一下子显得陌生,并且与父母疏远了。事实上, 少年是非常希望得到大人的理解、指导和帮助的。但父母难以理解这一变化,他们还把孩子当作小 孩,而孩子认为自己已今非昔比,是个大人了。由此,孩子和父母之间就产生了隔阂,在情感上也 产生了距离。渐渐地,孩子倾向于把心灵的门户关上,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深藏在内心,不轻易表露。 当然,这一特点少年与青年在表现程度上还是有所不同的。少年的情绪情感虽然开始转向内心, 但体验不够深刻,有不够持久,直到青年期才逐渐达到比较深沉的情感体验,形成比较丰富的内心 世界。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少年期出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少年期是儿童向青年过渡时期,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同外界 交往的发展,自我意识出现了新的特征。 1、产生了“成人感” 青春期的到来,使身体迅速发育、成熟,体型与面貌接近承认。这一变化很突然,使少年产生 了一种惶恐感,也使他们的思想意识重新指向主观自我。他们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反抗成人的 干涉,出现“第二次反抗期”。 他们常常认为自己与成人没有什么区别,自己已经长大了。因此,他们试图摆脱成人的干涉, 期望得到成人的重视和尊重。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内心的行为标准。他们的“成人感”大 大地增强了,表现出独断专行,自我中心倾向。 2、独立感增强 独立感是与成人感一起产生的另一种变化。到了少年期,孩子变得越来越有主见,他们喜欢发 表自己的意见,并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对父母的意见往往不理睬,有时还会提出批评,甚至顶撞 父母。他们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内心渐渐产生了一种他希望成为的“形象”,并以此来努 力塑造自己。他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开始有了一定的自制力。 3、 自我意识转向内心世界 少年把视线转向内心世界,他们不仅仅关心自己的内部世界,也开始对别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 浓厚兴趣。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就事论事,他们的自我评价也不是简单的表面现象的描述,而开 始比较全面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道德和个性品质
第三节个体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 个体的毕生发展,是个体心理的不断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往往是指一种较为持久的、有规 律的改变,而一些暂时性的、偶然的改变,如由疾病、疲劳、药物等原因所引起的个体行为暂时的 变化,则不属于发展。因为这种改变是可以通过休息或治疗等得以恢复的 在日常生活中,“发展”与“发育”及“成长”虽然经常混用,不加严格的区分,但其涵义并 不完全相同。“发育”和“成长”多指身体、生理方面的生长成熟,是随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 个体变化过程。“发展”则指连续的系列变化。个体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持续的系列变化,它是 生理的自然成熟与通过环境和教育获得知识经验这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每个人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从受精卵形成开始,经过胚胎发育、出生、成熟, 最后过渡到衰老和生命终止。个体心理的发展同样是一个生命全程的变化过程。临床研究表明,不 同胎儿的心跳加快程度和身体活动程度就已有着显著的差异;人在出生时,有的哭哭闹闹,有的十 分安静,这些都是人的个性的最初显露。随着后天社会环境,特别是教育的影响,人的个性逐步地 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因此,心理毕生发展的涵义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受精卵形成胚胎)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 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全程。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不仅包含 量的变化,而且还有质的飞跃:既包括个体心理的不断完善,也包括心理的衰退过程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自古以来,哲学家和教育家就先天和后天对人性发展的影响孰重孰轻的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 观念。有的认为先天确定一切,有的认为一切决定于后天。在现代心理学上,由于受到遗传学发展 的影响,一般倾向于将传统的先天后天决定发展的问题,转变为个体心理发展决定于遗传和环境交 互作用的观点。 遗传是指经过受孕时到个体生命开始之初,父母的身心特征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历程。 环境乃是指个体生命开始之后,其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一切因素。所以,基于这一界定 个体一生有两个环境,一个是出生前在母体内的环境,一个为出生后周围的世界。 遗传的概念起源于达尔文,他在研究进化论的同时,广泛地注意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其后, 许多学者对遗传问题进行了研究。高尔顿依据达尔文的生物遗传理论首次提出行为遗传学说,他对 心理能力的遗传性问题作了家系调査,经过数据统计,他确认著名人物多出于优良家系。他的思想 都写入他在1869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许多学者对家系研究资料的可靠性提出疑义 认为家系研究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环境因素从遗传因素中分离出来,同一个家系中不只是在遗传方 面有共性,在环境条件方面也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基于这种情况,许多学者对通过家系研究个 性形成而得出由遗传决定的结论是有异议的 以双生子对对象研究个性心理遗传问题是从19世纪后半期由高尔顿开始进行的,他对比调査 了许多对养育在不同环境中的同卵双生子和养育在相同环境中异卵双生子,其结果表明,前者在发 展中其行为仍然相类似而后者类似的程度则很少。之后,不少学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但是对 卵性双生的判别诊断技术只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伴随卵性诊断技术的发展,依据双 生儿法的一硏究也开展起来。在过去的硏究中,多半是硏究遗传在能力中的作用,但不能确切地证 明遗传对能力形成影响的程度。至于性格方面的研究材料还不多见,这可能是由性格结构比能力更 加复杂的缘故所至。双生儿法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也还必须进一步解决卵性诊断问题,解决遗传 力和环境力的定量计算问题,要阐明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问题。而且这种研究也是以假定两 类双生儿有相同的环境影响为前提的,并没有排除环境因素的作用,因此也没有给遗传决定论提供 什么新的证据。同时许多研究表明,身体器官构造和机能及身体的外表都直接或间接地对个性给以 影响。苏联的HC布列奧布拉斯卡娅和CA沙尔科索夫的研究发现,人的个性差异和人的大脑皮
第三节 个体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 个体的毕生发展,是个体心理的不断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往往是指一种较为持久的、有规 律的改变,而一些暂时性的、偶然的改变,如由疾病、疲劳、药物等原因所引起的个体行为暂时的 变化,则不属于发展。因为这种改变是可以通过休息或治疗等得以恢复的。 在日常生活中,“发展”与“发育”及“成长”虽然经常混用,不加严格的区分,但其涵义并 不完全相同。“发育”和“成长”多指身体、生理方面的生长成熟,是随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 个体变化过程。“发展”则指连续的系列变化。个体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持续的系列变化,它是 生理的自然成熟与通过环境和教育获得知识经验这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每个人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从受精卵形成开始,经过胚胎发育、出生、成熟, 最后过渡到衰老和生命终止。个体心理的发展同样是一个生命全程的变化过程。临床研究表明,不 同胎儿的心跳加快程度和身体活动程度就已有着显著的差异;人在出生时,有的哭哭闹闹,有的十 分安静,这些都是人的个性的最初显露。随着后天社会环境,特别是教育的影响,人的个性逐步地 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因此,心理毕生发展的涵义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受精卵形成胚胎)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 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全程。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不仅包含 量的变化,而且还有质的飞跃;既包括个体心理的不断完善,也包括心理的衰退过程。 一、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自古以来,哲学家和教育家就先天和后天对人性发展的影响孰重孰轻的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 观念。有的认为先天确定一切,有的认为一切决定于后天。在现代心理学上,由于受到遗传学发展 的影响,一般倾向于将传统的先天后天决定发展的问题,转变为个体心理发展决定于遗传和环境交 互作用的观点。 遗传是指经过受孕时到个体生命开始之初,父母的身心特征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历程。 环境乃是指个体生命开始之后,其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一切因素。所以,基于这一界定, 个体一生有两个环境,一个是出生前在母体内的环境,一个为出生后周围的世界。 遗传的概念起源于达尔文,他在研究进化论的同时,广泛地注意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其后, 许多学者对遗传问题进行了研究。高尔顿依据达尔文的生物遗传理论首次提出行为遗传学说,他对 心理能力的遗传性问题作了家系调查,经过数据统计,他确认著名人物多出于优良家系。他的思想 都写入他在 1869 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许多学者对家系研究资料的可靠性提出疑义。 认为家系研究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环境因素从遗传因素中分离出来,同一个家系中不只是在遗传方 面有共性,在环境条件方面也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基于这种情况,许多学者对通过家系研究个 性形成而得出由遗传决定的结论是有异议的。 以双生子对对象研究个性心理遗传问题是从 19 世纪后半期由高尔顿开始进行的,他对比调查 了许多对养育在不同环境中的同卵双生子和养育在相同环境中异卵双生子,其结果表明,前者在发 展中其行为仍然相类似而后者类似的程度则很少。之后,不少学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但是对 卵性双生的判别诊断技术只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伴随卵性诊断技术的发展,依据双 生儿法的一研究也开展起来。在过去的研究中,多半是研究遗传在能力中的作用,但不能确切地证 明遗传对能力形成影响的程度。至于性格方面的研究材料还不多见,这可能是由性格结构比能力更 加复杂的缘故所至。双生儿法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也还必须进一步解决卵性诊断问题,解决遗传 力和环境力的定量计算问题,要阐明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问题。而且这种研究也是以假定两 类双生儿有相同的环境影响为前提的,并没有排除环境因素的作用,因此也没有给遗传决定论提供 什么新的证据。同时许多研究表明,身体器官构造和机能及身体的外表都直接或间接地对个性给以 影响。苏联的 H.C.布列奥布拉斯卡娅和 C.A.沙尔科索夫的研究发现,人的个性差异和人的大脑皮
层细胞群配置特点,以及细胞曾结构的个体特点有关。这些特点既影响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特点,也 影响人的能力的个体差异 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哪一方面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较大?经过多年发展心理学的相 继研究,对此大致达成以下共识 1、个体在出生前的发展,主要有遗传环境因素所决定 2、个体出生后的幼稚阶段,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影响之大小,在身心两方面有所不同 属于身体方面的特征,遗传的影响大于环境,属于心理方面的特征,环境的影响大于遗传 3、待个体发展趋于成熟阶段,影响个体身心发展者,则主要为环境因素。 在个体身心发展历程中,其身心特征之改变有阶段性的特征,它不只是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 改变。人类一生全程的发展,有如毛虫变蝴蝶,其中必须经卵、毛虫、蛹、蝴蝶四个阶段,阶段的 分期以及各分期内所表现的行为特征,是由个体本身决定的。由于发展历程中个阶段的行为各有特 征,因此就有了关键期的研究 1937年医学诺贝尔奖得主劳伦茨( Lorenz, Konrad)对动物行为的观察研究,发表了《鸟类的 感情世界》一文中首次提出印记一词,用以结实动物的社会行为。印记指个体出生后不久的一种本 能性的特殊学习方式。如刚孵出的雏鸭,对初次见到的活动对象(母鸡、人、自动玩具等),很快 就会与之亲近,就象雏鸭跟随母鸭一样的关系。但如孵出较久才接触到外界的活动对象,雏鸭就不 会出现印记现象。这种印记现象在其他动物如狗、羊、猴子以至蝌蚪等行为中都存在。劳伦茨所发 现的印记现象,显示出遗传与环境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遗传只提供个体某种行为的基架,而该行 为的建立,则有赖个体发展过程中适当的环境因素予以促成。就像一粒种子一样,种子内已蕴藏了 将来成长一棵大树的一切遗传条件,但能否在土壤里发芽生长,那要看这种字落地的季节与生态环 境。因此,印记现象在何时出现的问题,就演变了另一观念,即关键期问题 研究印记现象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海斯(Hass,1972)曾从事一项有趣的观察实验。海斯发现, 野鸭孵卵时,在雏鸭破壳出生之前一周内,即在壳内发出声音,母鸭随之以嘎嘎之声回应。海斯认 为那就是印记的开始。他以机器孵化法取代母鸭的工作,并在听到卵壳内有声音时,以“come,come, come”之声回应。结果发现,雏鸭自破壳而出起,就会随“come,come,come”之声与人亲近。 有关研究认为,印记现象以及形成印记行为的关键期,在人类行为中也同样存在。如产前环境对胎 儿的影响,儿童期语言学习机会被剥夺,以后语言发展困难 、家庭环境与个体发展 一般说家庭是由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等社会成员组成的特定形成的集团。儿童出生后,长 期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父母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水平,教育态度和教 育方法,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他们所处地位等,对儿童发展都有非常 大的影响。T帕金斯曾点破了问题,他把家庭看成是“制造人的工厂”,一方面,家庭把基因传递 给后代:另一方面,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环境,是最早向儿童传播社会经验的场所。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最初的教育场所。以母亲为中心的各种刺激对婴幼儿个性的发展影响很 大,儿童不仅体验着由家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一切影响,也在萌发着个性特征,为今后个性的发展 打下基础。没有受到母爱教育的儿童,其心理的正常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亲子交往的过程中,不 仅对儿童的言语和智力发展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而且通过相互的反馈,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孩 子的社会化过程可以通过家庭成员对人对事的态度发挥作用。有的家庭夫妻之间表现得彬彬有礼 和蔼可亲,家庭成员对邻居和气,处事通情达理,孩子也就善于与人交往,团结伙伴。也有许多研 究表明儿童出生的顺序和所扮演的角色也因家庭对待的态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状态。最重要 的还应该是父母亲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有影响,下表是对多种研究概括出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 童个性的影响。 父母的态度 孩子的个性
层细胞群配置特点,以及细胞曾结构的个体特点有关。这些特点既影响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特点,也 影响人的能力的个体差异。 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哪一方面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较大?经过多年发展心理学的相 继研究,对此大致达成以下共识: 1、 个体在出生前的发展,主要有遗传环境因素所决定; 2、 个体出生后的幼稚阶段,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影响之大小,在身心两方面有所不同; 属于身体方面的特征,遗传的影响大于环境,属于心理方面的特征,环境的影响大于遗传。 3、 待个体发展趋于成熟阶段,影响个体身心发展者,则主要为环境因素。 在个体身心发展历程中,其身心特征之改变有阶段性的特征,它不只是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 改变。人类一生全程的发展,有如毛虫变蝴蝶,其中必须经卵、毛虫、蛹、蝴蝶四个阶段,阶段的 分期以及各分期内所表现的行为特征,是由个体本身决定的。由于发展历程中个阶段的行为各有特 征,因此就有了关键期的研究。 1937 年医学诺贝尔奖得主劳伦茨(Lorenz,Konrad)对动物行为的观察研究,发表了《鸟类的 感情世界》一文中首次提出印记一词,用以结实动物的社会行为。印记指个体出生后不久的一种本 能性的特殊学习方式。如刚孵出的雏鸭,对初次见到的活动对象(母鸡、人、自动玩具等),很快 就会与之亲近,就象雏鸭跟随母鸭一样的关系。但如孵出较久才接触到外界的活动对象,雏鸭就不 会出现印记现象。这种印记现象在其他动物如狗、羊、猴子以至蝌蚪等行为中都存在。劳伦茨所发 现的印记现象,显示出遗传与环境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遗传只提供个体某种行为的基架,而该行 为的建立,则有赖个体发展过程中适当的环境因素予以促成。就像一粒种子一样,种子内已蕴藏了 将来成长一棵大树的一切遗传条件,但能否在土壤里发芽生长,那要看这种字落地的季节与生态环 境。因此,印记现象在何时出现的问题,就演变了另一观念,即关键期问题。 研究印记现象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海斯(Hass,1972)曾从事一项有趣的观察实验。海斯发现, 野鸭孵卵时,在雏鸭破壳出生之前一周内,即在壳内发出声音,母鸭随之以嘎嘎之声回应。海斯认 为那就是印记的开始。他以机器孵化法取代母鸭的工作,并在听到卵壳内有声音时,以“come,come, come”之声回应。结果发现,雏鸭自破壳而出起,就会随“come,come,come”之声与人亲近。 有关研究认为,印记现象以及形成印记行为的关键期,在人类行为中也同样存在。如产前环境对胎 儿的影响,儿童期语言学习机会被剥夺,以后语言发展困难。 二、家庭环境与个体发展 一般说家庭是由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等社会成员组成的特定形成的集团。儿童出生后,长 期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父母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水平,教育态度和教 育方法,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他们所处地位等,对儿童发展都有非常 大的影响。T.帕金斯曾点破了问题,他把家庭看成是“制造人的工厂”,一方面,家庭把基因传递 给后代;另一方面,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环境,是最早向儿童传播社会经验的场所。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最初的教育场所。以母亲为中心的各种刺激对婴幼儿个性的发展影响很 大,儿童不仅体验着由家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一切影响,也在萌发着个性特征,为今后个性的发展 打下基础。没有受到母爱教育的儿童,其心理的正常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亲子交往的过程中,不 仅对儿童的言语和智力发展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而且通过相互的反馈,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孩 子的社会化过程可以通过家庭成员对人对事的态度发挥作用。有的家庭夫妻之间表现得彬彬有礼, 和蔼可亲,家庭成员对邻居和气,处事通情达理,孩子也就善于与人交往,团结伙伴。也有许多研 究表明儿童出生的顺序和所扮演的角色也因家庭对待的态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状态。最重要 的还应该是父母亲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有影响,下表是对多种研究概括出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 童个性的影响。 父母的态度 孩子的个性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意志.doc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气质.doc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doc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doc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想象和思维.doc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记忆.doc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doc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注意.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性格.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三章 儿童与青少年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个性及倾向性.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能力.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意志.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记忆.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气质.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感觉与知觉.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情绪、情感.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想象与思维.pps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一章 性格.doc
-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语觉论(PPT讲稿)儿童语言获得新论(何克抗).ppt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印象管理.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社会化.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自我意识.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社会角色.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社会态度.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人际关系.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侵犯(主讲:姜俊和).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亲社会行为.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从众、服从、依从.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doc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ppt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ppt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社会化.ppt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班级的日常管理——对偶发事件的处理.ppt
-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侵犯.ppt
- 四川教育学院(成都师范学院):《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李小融).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