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人际关系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20
文件大小:74.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人际关系是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与 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 位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态度、信仰与观点,因此,人与人之间的阶级 关系表现为政治关系。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关系。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八章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与 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 位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态度、信仰与观点,因此,人与人之间的阶级 关系表现为政治关系。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关系 另一类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的直接的、接触到的人与入之间的心理关系,即 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如家庭中的亲属关系、工作单位的同事关系、市 场上的卖方与买方关系。学校中的师生关系。这种直接的人际关系反映了阶级关 系与政治关系。也就是说,深刻的社会关系制约着人们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制约 着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的远近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或竞赛关系 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基础,人际关系对于人们的 日常生活、各种社会活动都是不可缺少的,而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等 深刻的社会关系正是透过人们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这一中介因素,才能对每个 人发生作用。 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课题,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关系网。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 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 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如果双方在相互交往中都获得了各自的社会需要的满 足,相互之间才能发生并保持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示为友好的情感。 例如,甲想去市中心买棉衣,乙也正想去那儿买鞋子,他们都想找一个伴作 参谋,于是甲乙两人结伴而行,都买到了满意的东西,两人之间关系十分融洽, 彼此对对方感到满意。这说明甲乙两人的相处都能满足双方的需要,他们两人的 关系是肯定的、积极的关系。相反,如果其中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不真诚 或发生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不安,这时,双方的友好关系就中 止,或发生疏远关系,或发生敌对的关系。不论是亲密关系、疏远关系,还是敌

1 第八章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与 人之间的生产 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 位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态度、信仰与观点,因此,人与 人之间的阶级 关系表现为政治关系。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政 治关系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关系。 另一类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的直接的、接触到的人与入之间的心理关系,即 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如家庭中的亲属关系、工作单位的同事关系、市 场上的卖方与买方关系。学校中的师生关系。这种直接的人际关系反映了阶级关 系与政治关系。也就是说,深刻的社会关系制约着人们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制约 着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的远近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或竞赛关系。 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基础,人际关系对于人们的 日常生活、各种社会活动都是不可缺少的,而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等 深刻的社会关系正是透过人们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这一中介因素,才能对每个 人发生作用。 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课题,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关系网。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 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 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如果双方在相互交往中都获得了各自的社会需要的满 足,相互之间才能发生并保持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示为友好的情感。 例如,甲想去市中心买棉衣,乙也正想去那儿买鞋子,他们都想找一个伴作 参谋,于是甲乙两人结伴而行,都买到了满意的东西,两人之间关系十分融洽, 彼此对对方感到满意。这说明甲乙两人的相处都能满足双方的需要,他们两人的 关系是肯定的、积极的关系。相反,如果其中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不真诚 或发生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不安,这时,双方的友好关系就中 止,或发生疏远关系,或发生敌对的关系。不论是亲密关系、疏远关系,还是敌

对关系,都是心理上的距离,统称为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情绪体验 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则 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无所不谈。在一个和睦的家庭里,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关 心,相互体贴,彼此在情感上十分融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由于人与人心理 上距离很小,都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若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很大,彼此都会产生不愉快 的情绪体验,心情抑郁,孤立,忧伤,从而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导 致心理失常。有少数家庭里婆媳关系紧张,婆媳双方都会产生不良情绪,如老人 受到媳妇虐待,生活不安宁,身心遭到极大的挫折,就有可能抑郁而死,或走上 绝路。 人际关系的特点 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入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比 之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有其自身明显的特点 (一)个人性 和社会关系不同,人际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中。在人际关 系中,“教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这些角色因素退居到了次要地位; 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乐意亲近的对象,成了主要的问题。这就是人际关系 的个人性特征的表现 (二)直接性可感性 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且人们可以 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一般来说,没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是不会产生人际关系 的,而只要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也一定为人们所直接体验到。人们之间在心理 上的距离趋近,则会感到心情愉快舒畅;若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则会感到抑郁和 孤立。这些感受几乎是每个人能体验到的。 (三)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活动。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的 主要特点。概括起来,人际间的情感倾向可以归结为两大类:第一,使人们互相 接近或吸引的情感,即联合情感。第二,使人们互相排斥和反对的情感,即分离

2 对关系,都是心理上的距离,统称为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情绪体验 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则 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无所不谈。在一个和睦的家庭里,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关 心,相互体贴,彼此在情感上十分融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由于人与人心理 上距离很小,都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若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很大,彼此都会产生不愉快 的情绪体验,心情抑郁,孤立,忧伤,从而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导 致心理失常。有少数家庭里婆媳关系紧张,婆媳双方都会产生不良情绪,如老人 受到媳妇虐待,生活不安宁,身心遭到极大的挫折,就有可能抑郁而死,或走上 绝路。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入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比 之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有其自身明显的特点。 (一)个人性 和社会关系不同,人际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中。在人际关 系中,“教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这些角色因素退居到了次要地位; 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乐意亲近的对象,成了主要的问题。这就是人际关系 的个人性特征的表现。 (二)直接性 可感性 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且人们可以 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一般来说,没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是不会产生人际关系 的,而只要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也一定为人们所直接体验到。人们之间在心理 上的距离趋近,则会感到心情愉快舒畅;若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则会感到抑郁和 孤立。这些感受几乎是每个人能体验到的。 (三)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活动。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的 主要特点。概括起来,人际间的情感倾向可以归结为两大类:第一,使人们互相 接近或吸引的情感,即联合情感。第二,使人们互相排斥和反对的情感,即分离

的情感。在第一种情况下,对方总是所希望的、满意的客体,个体有强烈的与其 合作或结合的行为倾向。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对方则是不能被接受的、难以容忍 的,甚至是感到厌恶的客体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遍布于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由于人们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和人们交 往行为的多样性,使人际关系也呈现出千姿百态。心理学家雷维奇利用“雷维奇 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通过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如下 8种类型。 ()主从型 主从型的人际关系特点是,一方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 配或服从的地位。主从型的人际关系是8种类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几乎在所有的 人际关系中都有主从型的因素。同时,主从型的人际关系也是最牢固的一种关系。 属于这种关系的夫妇在共同的生活中,虽然一方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但是他们不 会轻易离婚。 (二)合作型 在合作型的人际关系中,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他们 能配合默契、互相让步和忍耐。在双方发生分歧时,往往能够互相谦让。一般来 说,人们都希望与他人结成这种,类型的关系。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合作型关 系的双方更适宜做好朋友,而并不十分适宜做夫妇。因为尽管这样的夫妇能够和 睦相处,但是他们也会感到单调乏味,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 (三)竞争型 竞争型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令人兴奋、又使人精疲力竭的不安宁的关系。竞争 的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常常会竭尽全力去争取胜利。这种人际关系的主要 优点是有生气、有活力,缺点是竞争时间过久,难免令人感到精疲力竭。 (四)主从一-竞争型 这是一种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双方在相互作用时,有时呈;现为主从型的 人际关系,有时则呈现为竞争型的人际关系。这种不断的变化使双方不得安宁 无所适从。而且,在这种混合型的关系中,常常包含了主从和竞争型中最不好的 特点。这种关系的结局常常是在他们忍无可忍时,不得不中断他们的联系

3 的情感。在第一种情况下,对方总是所希望的、满意的客体,个体有强烈的与其 合作或结合的行为倾向。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对方则是不能被接受的、难以容忍 的,甚至是感到厌恶的客体。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遍布于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由于人们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和人们交 往行为的多样性,使人际关系也呈现出千姿百态。心理学家雷维奇利用“雷维奇 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通过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如下 8 种类型。 (一)主从型 主从型的人际关系特点是,一方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 配或服从的地位。主从型的人际关系是 8 种类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几乎在所有的 人际关系中都有主从型的因素。同时,主从型的人际关系也是最牢固的一种关系。 属于这种关系的夫妇在共同的生活中,虽然一方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但是他们不 会轻易离婚。 (二)合作型 在合作型的人际关系中,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他们 能配合默契、互相让步和忍耐。在双方发生分歧时,往往能够互相谦让。一般来 说,人们都希望与他人结成这种,类型的关系。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合作型关 系的双方更适宜做好朋友,而并不十分适宜做夫妇。因为尽管这样的夫妇能够和 睦相处,但是他们也会感到单调乏味,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 (三)竞争型 竞争型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令人兴奋、又使人精疲力竭的不安宁的关系。竞争 的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常常会竭尽全力去争取胜利。这种人际关系的主要 优点是有生气、有活力,缺点是竞争时间过久,难免令人感到精疲力竭。 (四)主从---竞争型 这是一种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双方在相互作用时,有时呈;现为主从型的 人际关系,有时则呈现为竞争型的人际关系。这种不断的变化使双方不得安宁、 无所适从。而且,在这种混合型的关系中,常常包含了主从和竞争型中最不好的 特点。这种关系的结局常常是在他们忍无可忍时,不得不中断他们的联系

(五)主从一合作型 这是一种互补和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此种人际关系较为理想,在这种关 系中双方能够和谐共处,即使有些磨擦也没有多大危害性。如果在这种关系中合 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那么双方会感到更加融洽。 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混合型人际关系。此种人际关系的双方,时而呈现出竞 争关系,时而呈现出合作关系,如此反复循环。这种关系类型最适合朋友之间, 而对夫妻关系来说则不甚适合,这是因为,要维持这种关系需要有一定的距离以 避免双方过于频繁的互动。 (七)主从-合作-竞争型 这也是一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属于这种关系的双方,往往陷入困境,因为 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同时具有主从、合作,竞争3大类人际关系的特点,所以 他们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比其他类型的关系要多 (八)无原则型 无规则型的人际关系,在8种人际关系中所占的比例最小,属于这种人际关 系类型的双方毫无组织能力,往往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相 互关系显得毫无规则,只要对他们施加一种外力,就会转变成其他类型的人际关 系。 雷维奇的8种人际关系类型,尽管是来自对夫妇关系的测试,但是对于大部 分具有经常性的互动者之间的关系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的。对于人们选 择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另外,心理学家舒兹也从人际反应倾向的角度研究了人际关系的类型。舒兹 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因此都具有人际关系的需求。在人们的交往中,每个 人对别人的需求方式不同,因而也就使每个人对他人的基本反应倾向有所不同, 这种基本的人际反应倾向叫作人际反应特质。舒兹把人际关系的需求分为3类。 1.包容的需求。表现出愿意与人交往、愿意与别人建立与维持和谐的关系, 出于这种动机产生的行为是沟通、融合、参与、随同等。与此动机相反而产生的 人际反应特质是排斥、对立、疏远、退缩等。 2.控制的需求。表现在权力或权威上建立与维持良好关系的 愿望,其行为特征表现为使用权力、权威、威信去影响、支配、控

4 (五)主从---合作型 这是一种互补和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此种人际关系较为理想,在这种关 系中双方能够和谐共处,即使有些磨擦也没有多大危害性。如果在这种关系中合 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那么双方会感到更加融洽。 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混合型人际关系。此种人际关系的双方,时而呈现出竞 争关系,时而呈现出合作关系,如此反复循环。这种关系类型最适合朋友之间, 而对夫妻关系来说则不甚适合,这是因为,要维持这种关系需要有一定的距离以 避免双方过于频繁的互动。 (七)主从--合作--竞争型 这也是一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属于这种关系的双方,往往陷入困境,因为 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同时具有主从、合作,竞争 3 大类人际关系的特点,所以 他们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比其他类型的关系要多。 (八)无原则型 无规则型的人际关系,在 8 种人际关系中所占的比例最小,属于这种人际关 系类型的双方毫无组织能力,往往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相 互关系显得毫无规则,只要对他们施加一种外力,就会转变成其他类型的人际关 系。 雷维奇的 8 种人际关系类型,尽管是来自对夫妇关系的测试,但是对于大部 分具有经常性的互动者之间的关系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的。对于人们选 择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另外,心理学家舒兹也从人际反应倾向的角度研究了人际关系的类型。舒兹 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因此都具有人际关系的需求。在人们的交往中,每个 人对别人的需求方式不同,因而也就使每个人对他人的基本反应倾向有所不同, 这种基本的人际反应倾向叫作人际反应特质。舒兹把人际关系的需求分为 3 类。 1.包容的需求。表现出愿意与人交往、愿意与别人建立与维持和谐的关系, 出于这种动机产生的行为是沟通、融合、参与、随同等。与此动机相反而产生的 人际反应特质是排斥、对立、疏远、退缩等。 2.控制的需求。表现在权力或权威上建立与维持良好关系的 愿望,其行为特征表现为使用权力、权威、威信去影响、支配、控

制、领导他人等。与此动机相反而产生的人际反应特质则是服从权威、追随他人、 模仿他人、受人支配等 3.感情的需求。在感情上愿意与他人建立与维持良好的关系,其行为特征 是同情、热情、喜爱、亲密等。与此动机相反的人际反应特质是冷淡、疏远、厌 恶、憎恨等。 根据以上6类人际反应特质,舒兹把他们分为主动的表现者和被动的期待他 人的行为者,从而得出6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倾向(如表8-1所示) 表8-1人际关系倾向 需求种类主动性 被动性 包容需求主动与别人交往 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控制需求支配他人 期待别人支配自己 感情需求对别人表示亲热期待别人对自己表示亲热 舒兹认为,一个包容需求动机很强的人,同时又是行为的主动者,他一定是 一个性格外倾的人,喜欢与人交往,热情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果他又是一个感 情要求动机很强的人,他不仅喜欢与人交往,而且还关心别人、同情别人,那么 他就会受到别人的爱戴。 第二节人际吸引 如果把人际关系看作是一幅人们相互作用的动态图,那么它最直接的表 现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人们之间的这些感情状况,除了受深刻的社 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之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还受其他一些更为 直接的、更为具体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之间的吸引或排斥的具体 机制。我们关于人际吸引的讨论正是对这种机制的探讨。 、能力与喜欢 个人的能力大小与使他人喜欢程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在其 他条件相当时,一个人越有能力就越受人喜欢。但是,能力与喜欢并不永远成正 比。阿伦森等人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能力与吸引之间的关系。实验中让每一组被试 听一个录音。录音带有4种,显示出4种不同能力条件的人 ①能力超凡的人,②能力超凡但是犯了错误的人,⑧能力平庸的人,④能力 平庸而又犯了错误的人

5 制、领导他人等。与此动机相反而产生的人际反应特质则是服从权威、追随他人、 模仿他人、受人支配等。 3.感情的需求。在感情上愿意与他人建立与维持良好的关系,其行为特征 是同情、热情、喜爱、亲密等。与此动机相反的人际反应特质是冷淡、疏远、厌 恶、憎恨等。 根据以上 6 类人际反应特质,舒兹把他们分为主动的表现者和被动的期待他 人的行为者,从而得出 6 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倾向(如表 8—l 所示)。 表 8—1 人际关系倾向 需求种类 主 动 性 被 动 性 包容需求 控制需求 感情需求 主动与别人交往 支配他人 对别人表示亲热 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期待别人支配自己 期待别人对自己表示亲热 舒兹认为,一个包容需求动机很强的人,同时又是行为的主动者,他一定是 一个性格外倾的人,喜欢与人交往,热情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果他又是一个感 情要求动机很强的人,他不仅喜欢与人交往,而且还关心别人、同情别人,那么 他就会受到别人的爱戴。 第二节 人际吸引 如果把人际关系看作是一幅人们相互作用的动态图,那么它最直接的表 现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人们之间的这些感情状况,除了受深刻的社 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之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还受其他一些更为 直接的、更为具体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之间的吸引或排斥的具体 机制。我们关于人际吸引的讨论正是对这种机制的探讨。 一、能力与喜欢 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与使他人喜欢程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在其 他条件相当时,一个人越有能力就越受人喜欢。但是,能力与喜欢并不永远成正 比。阿伦森等人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能力与吸引之间的关系。实验中让每一组被试 听一个录音。录音带有 4 种,显示出 4 种不同能力条件的人: ①能力超凡的人,②能力超凡但是犯了错误的人,⑧能力平庸的人,④能力 平庸而又犯了错误的人

结果发现,最受人喜欢的并不是能力非凡的超人,而是有着非凡的能力但也 犯了错误的人,对仅仅是具有非凡能力的人的喜欢处在第二位,第三位是能力 般的人,最不受喜欢的当然是能力平庸而又犯丁错误的人。犯错误导致了人们对 有能力的人的更加喜欢,这叫作“犯错误效应”。这或许是人们感到犯了错误的 有能力的人,比起那些十全十美,白璧无暇的人更加亲近。因为这种人是可望也 可及的,而不象那些真人圣贤,只可望而不可及,只好多敬仰而少喜欢,或者是 敬而远之。另外,在十全十美能力非凡的人面前,或许会使自己感到自惭形秽, 降低了自我形象,所以人们不十分喜欢这种十全十美的“超人”。 另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男性更喜欢犯了错误的能力非凡的男人:女性往往 喜欢没有犯过错误的能力非凡的人,而不考虑此人是男性还是女性。还有,“犯 错误效应”与自尊心有着某种联系,有着中等自尊心的男性更喜欢犯过错误的有 能力的人,而自尊心低的男性则更加喜欢没有犯过错误的能力非凡的人 、外貌与喜欢 外貌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人们更加喜欢那些外貌 漂亮的人。为什么漂亮的人受人喜欢呢?伯斯奇德和沃尔斯特举出了如下4个理 由:第一,我们从各方面的习得知道,漂亮的人才值得爱,不论电影还是其他文 学作品中,被爱的人常常是漂亮的,因此,吴貌起到了爱的反应线索的作用。第 二,同漂亮的人在一起,在别人面前就显得荣耀和光彩,第三,人们有个老框框, 就是认为漂亮的人还有其他方面好的属性,这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中所说的光环 效应。第四,漂亮的人看着就舒服,使人有美的满足感。 然而,外貌也并不是万能的,随着人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外貌的作用是会 不断减弱。人们更注重道德品质方面的特征,假如一个人道德品质低下,人们或 许会更加厌恶其漂亮的外貌.特别是当恶劣行为与其外貌有关时,这种情况更加 明显。西格尔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如果一位漂亮的被告所犯的罪行与她的外 貌魅力有关.法官会给她更重的惩罚。可见,外貌与喜欢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 美丽的外貌也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导致喜欢,在美貌与喜欢之间还常常有其他 变量在起作用 三、报酬与喜欢 我们喜欢某人与否还受他是否能给我们报酬的影响。这里所说的报酬含义

6 结果发现,最受人喜欢的并不是能力非凡的超人,而是有着非凡的能力但也 犯了错误的人,对仅仅是具有非凡能力的人的喜欢处在第二位,第三位是能力一 般的人,最不受喜欢的当然是能力平庸而又犯丁错误的人。犯错误导致了人们对 有能力的人的更加喜欢,这叫作“犯错误效应”。这或许是人们感到犯了错误的 有能力的人,比起那些十全十美,白璧无暇的人更加亲近。因为这种人是可望也 可及的,而不象那些真人圣贤,只可望而不可及,只好多敬仰而少喜欢,或者是 敬而远之。另外,在十全十美能力非凡的人面前,或许会使自己感到自惭形秽, 降低了自我形象,所以人们不十分喜欢这种十全十美的“超人”。 另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男性更喜欢犯了错误的能力非凡的男人;女性往往 喜欢没有犯过错误的能力非凡的人,而不考虑此人是男性还是女性。还有,“犯 错误效应”与自尊心有着某种联系,有着中等自尊心的男性更喜欢犯过错误的有 能力的人,而自尊心低的男性则更加喜欢没有犯过错误的能力非凡的人。 二、外貌与喜欢 外貌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人们更加喜欢那些外貌 漂亮的人。为什么漂亮的人受人喜欢呢?伯斯奇德和沃尔斯特举出了如下 4 个理 由:第一,我们从各方面的习得知道,漂亮的人才值得爱,不论电影还是其他文 学作品中,被爱的人常常是漂亮的,因此,吴貌起到了爱的反应线索的作用。第 二,同漂亮的人在一起,在别人面前就显得荣耀和光彩,第三,人们有个老框框, 就是认为漂亮的人还有其他方面好的属性,这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中所说的光环 效应。第四,漂亮的人看着就舒服,使人有美的满足感。 然而,外貌也并不是万能的,随着人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外貌的作用是会 不断减弱。人们更注重道德品质方面的特征,假如一个人道德品质低下,人们或 许会更加厌恶其漂亮的外貌.特别是当恶劣行为与其外貌有关时,这种情况更加 明显。西格尔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如果一位漂亮的被告所犯的罪行与她的外 貌魅力有关.法官会给她更重的惩罚。可见,外貌与喜欢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 美丽的外貌也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导致喜欢,在美貌与喜欢之间还常常有其他 变量在起作用。 三、报酬与喜欢 我们喜欢某人与否还受他是否能给我们报酬的影响。这里所说的报酬含义

极广,可以市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报酬与喜欢之间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 喜欢的相互性,即人们喜欢的是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许多研究都已证明,决定 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的最强有力的因素就是这另一个人是否也喜欢他。 同其他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一样,喜欢的相互性或者说喜欢与报酬之间的 关系也是复杂的。阿伦森和兰迪的研究就证明,喜欢不仅与报答的量相关,更重 要的是与报答是逐渐增加的还是逐渐减少的相联系。阿伦森认为,人们最喜欢的 和最不喜欢的并不是那些一贯喜欢和一贯不喜欢自己的人。人们更加喜欢那些对 自己的喜欢程度逐渐增加的人,即使这对自己递增的喜欢的总量没有一贯喜欢自 己的总量大,情况也依然如此。同样一个逐渐对我们减少喜欢程度的人,比一向 就不喜欢我们的人更不受我们的喜欢。阿伦森将此称为“增--减”理论。按照这 种理论,我们并不对那些对我们很稳定地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人做出什么极端的 反应 在报酬与喜欢之间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喜欢的不对称性,或者说喜欢 的相互性原则的例外。常常有这种情况,我们有时会喜欢某个不喜欢我们的人, 而有时候我们又不喜欢某个喜欢我们的人。看来报酬与喜欢之间也投有一成不变 的公式。一些实验表明,在“人际市场”里打交道时,总是通过看自己并通过评 价自己的成就和吸引力来判断自己的价值,然后调整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目标。 四、相似、互补与喜欢 (-)相似 人们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特征是导致相互喜欢与吸引的重要因素。“物以类 聚,人以群分”,人们通常喜欢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存在着某种程度相似的人。 人们为什么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呢?强化理论的解释是,他人表现出与自己相似 态度以及其他的一些特征,对自己是一种社会性支持,具有相当高的强化力量。 所以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便产生了。从认知理论来考虑,类似的东西往往被作为同 一体而感知,一般来说我们是喜欢自己的,所以就会对被归纳为与自己同一的人 怀有好感。另外,在相似引起喜欢的问题上有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对于相似性 过分夸大的倾向。如果一些人与我们有相似性,并且我们喜欢他们,这种相似性 往往会被夸大。因此,在喜欢与我们相似的人的同时,往往会把他看得比他的实 际情况与我们更相似。同样如果我们不喜欢某人,也会夸大这种区别性。结果就

7 极广,可以市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报酬与喜欢之间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 喜欢的相互性,即人们喜欢的是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许多研究都已证明,决定一 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的最强有力的因素就是这另一个人是否也喜欢他。 同其他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一样,喜欢的相互性或者说喜欢与报酬之间的 关系也是复杂的。阿伦森和兰迪的研究就证明,喜欢不仅与报答的量相关,更重 要的是与报答是逐渐增加的还是逐渐减少的相联系。阿伦森认为,人们最喜欢的 和最不喜欢的并不是那些一贯喜欢和一贯不喜欢自己的人。人们更加喜欢那些对 自己的喜欢程度逐渐增加的人,即使这对自己递增的喜欢的总量没有一贯喜欢自 己的总量大,情况也依然如此。同样一个逐渐对我们减少喜欢程度的人,比一向 就不喜欢我们的人更不受我们的喜欢。阿伦森将此称为“增---减”理论。按照这 种理论,我们并不对那些对我们很稳定地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人做出什么极端的 反应。 在报酬与喜欢之间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喜欢的不对称性,或者说喜欢 的相互性原则的例外。常常有这种情况,我们有时会喜欢某个不喜欢我们的人, 而有时候我们又不喜欢某个喜欢我们的人。看来报酬与喜欢之间也投有一成不变 的公式。一些实验表明,在“人际市场”里打交道时,总是通过看自己并通过评 价自己的成就和吸引力来判断自己的价值,然后调整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目标。 四、相似、互补与喜欢 (一)相似 人们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特征是导致相互喜欢与吸引的重要因素。“物以类 聚,人以群分”,人们通常喜欢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存在着某种程度相似的人。 人们为什么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呢?强化理论的解释是,他人表现出与自己相似 态度以及其他的一些特征,对自己是一种社会性支持,具有相当高的强化力量。 所以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便产生了。从认知理论来考虑,类似的东西往往被作为同 一体而感知,一般来说我们是喜欢自己的,所以就会对被归纳为与自己同一的人 怀有好感。另外,在相似引起喜欢的问题上有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对于相似性 过分夸大的倾向。如果一些人与我们有相似性,并且我们喜欢他们,这种相似性 往往会被夸大。因此,在喜欢与我们相似的人的同时,往往会把他看得比他的实 际情况与我们更相似。同样如果我们不喜欢某人,也会夸大这种区别性。结果就

是,我们喜欢的人最终被认为与我们极端地相似,而不喜欢的人最终被认为与我 们极端地不相似。所以,已经强烈地影响了喜欢和不喜欢的相似性的作用就被更 大地加强了。 相似的范围很广,但主要在态度、信仰、爱好。兴趣等方面。其中,态 度、价值观念的相似尤为重要。研究证明.由于价值观和态度的相似,甚至在其 他方面不太合意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喜欢。伯雷达于1974年作的实验发现,给 被试一张问卷,假设问卷是另一个人填写的,只要问卷的回答符合被试的态度, 即使这个填写人有其他方面的缺点,也能引起被试对这个人强烈的喜欢。 二)互补 相似固然对人际吸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有时同不相似的人相互作用 会得到更多的报偿。罗伯特·温奇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对已婚和已经订婚的 若干对伴侣的个性特征作了详尽的研究后发现,在某些条件下存在着互补吸引, 也就是说,人们往往选择那些能够补充自己人格的人。例如,支配型的男性和服 从型的女性能相处得很好,爱唠叨的女子也许会嫁给一个少言寡语的男子而生活 得很安宁。在某些人格范围内,相反的品质会使人们更加喜欢 互补对于喜欢的作用,明显地表现在需要满足的条件下。当两个人的特 征可以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时.两个人就趋向于互相喜欢。从这个意义上说,互 补之所以导致喜欢仍然是一种报答作用,人们可以从这种相互报答中建立起感情 的桥梁。由此也决定了互补对喜欢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即当我们说互补导致喜 欢时需要考虑是哪些人格特征的组合。髙雅与平庯、庄重与轻浮等,尽管特征相 反,但它们却不能互补,原因是这些特征不能够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另外,从 某种意义上说相似与互补又是一致的。例如,在支配—一服从型的婚姻中,双方 之所以能够互相吸引,说明他们对婚姻中男性和女性的作用有着一致的或相似认 识。这种人格特征上的互补正表明了态度和价值观上的相似或相同 至于相似与互补的重要性问题,需要同角色作用联系起来考虑。在角色 作用相同时,人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当角色作用不同时,互补 性就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五、邻近、熟悉与喜欢 在空间上的邻近也是导致人们之间相互吸引的重要条件。怀特于1956

8 是,我们喜欢的人最终被认为与我们极端地相似,而不喜欢的人最终被认为与我 们极端地不相似。所以,已经强烈地影响了喜欢和不喜欢的相似性的作用就被更 大地加强了。 相似的范围很广,但主要在态度、信仰、爱好。兴趣等方面。其中,态 度、价值观念的相似尤为重要。研究证明.由于价值观和态度的相似,甚至在其 他方面不太合意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喜欢。伯雷达于 1974 年作的实验发现,给 被试一张问卷,假设问卷是另一个人填写的,只要问卷的回答符合被试的态度, 即使这个填写人有其他方面的缺点,也能引起被试对这个人强烈的喜欢。 (二)互补 相似固然对人际吸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有时同不相似的人相互作用 会得到更多的报偿。罗伯特·温奇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对已婚和已经订婚的 若干对伴侣的个性特征作了详尽的研究后发现,在某些条件下存在着互补吸引, 也就是说,人们往往选择那些能够补充自己人格的人。例如,支配型的男性和服 从型的女性能相处得很好,爱唠叨的女子也许会嫁给一个少言寡语的男子而生活 得很安宁。在某些人格范围内,相反的品质会使人们更加喜欢。 互补对于喜欢的作用,明显地表现在需要满足的条件下。当两个人的特 征可以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时.两个人就趋向于互相喜欢。从这个意义上说,互 补之所以导致喜欢仍然是一种报答作用,人们可以从这种相互报答中建立起感情 的桥梁。由此也决定了互补对喜欢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即当我们说互补导致喜 欢时需要考虑是哪些人格特征的组合。高雅与平庸、庄重与轻浮等,尽管特征相 反,但它们却不能互补,原因是这些特征不能够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另外,从 某种意义上说相似与互补又是一致的。例如,在支配——服从型的婚姻中,双方 之所以能够互相吸引,说明他们对婚姻中男性和女性的作用有着一致的或相似认 识。这种人格特征上的互补正表明了态度和价值观上的相似或相同。 至于相似与互补的重要性问题,需要同角色作用联系起来考虑。在角色 作用相同时,人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当角色作用不同时,互补 性就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五、邻近、熟悉与喜欢 在空间上的邻近也是导致人们之间相互吸引的重要条件。怀特于 1956

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几乎是完全偶然地住到一个居民区的人中,成为朋友的多 是居住比较近的人。费斯汀格等人也做过类似的研究,他们发现,居住在同一层 楼上的人认为他们和隔壁邻居要比隔一个门的邻居更亲密一些。人们选择朋友的 百分之四十一是隔壁邻居,而隔一个门的邻居只有百分之二十二,住在过廊尽头 的只被选择了百分之十。西格尔于1974年在马里兰警察训练学校的一项研究也 说明了这种邻近作用。在这个学校里,学员是按照名字的字母拼写顺序而被指定 教室的座位和宿舍的。这样,名字在字母拼写顺序上越是接近,在课内外就越容 易相处在一起。6个月后,要求每个学员确切地写出3个最亲密的朋友,结果发 现他们的朋友大多是名字的字母顺序和自己相近的人。 那么,邻近性为什么会产生喜欢呢?首先,邻近是有用的。因为邻近的人 们在生活上彼此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互相帮助和照顾。从邻近的人那里可以得到更 多的报答,所以邻近的人也就更容易成为朋友。其次,邻近作用也还在于人们的 积极性偏见。当某个人知道他要处在某一环境时,他常常会试图说服自己,这个 环境是令人愉快的,至少不特别让人不好受。他期望在这个环境里愉快地生活 下去,就需要和他邻近的人保持友好的关系。这样,人们就会从积极的方面去认 识和自己邻近的人,所以在以后的交往中就会增加他们之间的喜欢程度。 然而,邻近作用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相互邻近的人们因频繁的接触而导致 的熟悉,熟悉是喜欢的重要条件。查琼克于1968年的研究发现,被试对于看到 次数多的突厥语单词强烈地倾向于赋予它以好的意义。另外还发现,被试看到某 张人像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个人。可见,熟悉在人们的相互吸引中有着 特殊的意义。因为,当我们非常熟悉某人时,实际上对他也就更加了解,这样就 能更好地预言他在不同情况中的行为反应。当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某人如何行为 以及如何对我们所做的事做出反应时,就不太容易做出令他烦恼的事。同样,当 他了解我们的情况后,也就不太容易使我们烦恼。在相互熟悉的情况下,每个人 都学着如何行动避免不愉快的相互作用,并有意识地不去造成不愉快的后果,所 以邻近的人最容易成为朋友。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邻近都会导致喜欢。很清楚,那些我们不喜欢的 人,也常常是和我们邻近和熟悉的人。如果人们之间的接触一开始就有敌对情绪, 那么邻近便不是产生喜欢的条件,这已被实验所证明。另外,邻近导致喜欢也还

9 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几乎是完全偶然地住到一个居民区的人中,成为朋友的多 是居住比较近的人。费斯汀格等人也做过类似的研究,他们发现,居住在同一层 楼上的人认为他们和隔壁邻居要比隔一个门的邻居更亲密一些。人们选择朋友的 百分之四十一是隔壁邻居,而隔一个门的邻居只有百分之二十二,住在过廊尽头 的只被选择了百分之十。西格尔于 1974 年在马里兰警察训练学校的一项研究也 说明了这种邻近作用。在这个学校里,学员是按照名字的字母拼写顺序而被指定 教室的座位和宿舍的。这样,名字在字母拼写顺序上越是接近,在课内外就越容 易相处在一起。6 个月后,要求每个学员确切地写出 3 个最亲密的朋友,结果发 现他们的朋友大多是名字的字母顺序和自己相近的人。 那么,邻近性为什么会产生喜欢呢?首先,邻近是有用的。因为邻近的人 们在生活上彼此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互相帮助和照顾。从邻近的人那里可以得到更 多的报答,所以邻近的人也就更容易成为朋友。其次,邻近作用也还在于人们的 积极性偏见。当某个人知道他要处在某一环境时,他常常会试图说服自己,这个 环境是令人愉快的,至少不特别让人不好受。他期望在这个环境里愉 快地生活 下去,就需要和他邻近的人保持友好的关系。这样,人们就会从积极的方面去认 识和自己邻近的人,所以在以后的交往中就会增加他们之间的喜欢程度。 然而,邻近作用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相互邻近的人们因频繁的接触而导致 的熟悉,熟悉是喜欢的重要条件。查琼克于 1968 年的研究发现,被试对于看到 次数多的突厥语单词强烈地倾向于赋予它以好的意义。另外还发现,被试看到某 张人像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个人。可见,熟悉在人们的相互吸引中有着 特殊的意义。因为,当我们非常熟悉某人时,实际上对他也就更加了解,这样就 能更好地预言他在不同情况中的行为反应。当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某人如何行为 以及如何对我们所做的事做出反应时,就不太容易做出令他烦恼的事。同样,当 他了解我们的情况后,也就不太容易使我们烦恼。在相互熟悉的情况下,每个人 都学着如何行动避免不愉快的相互作用,并有意识地不去造成不愉快的后果,所 以邻近的人最容易成为朋友。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邻近都会导致喜欢。很清楚,那些我们不喜欢的 人,也常常是和我们邻近和熟悉的人。如果人们之间的接触一开始就有敌对情绪, 那么邻近便不是产生喜欢的条件,这已被实验所证明。另外,邻近导致喜欢也还

有赖于邻近对象本身的性质。如果和我们邻近的人确实不具有肯定的品质,这时 邻近只能増加不喜欢程度。所以,人们常常会躲避不愉快的事物,以便“眼不见 心不烦”。 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 、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是一种测定个体在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喜爱、冷淡 或反感的数量指标的方法。1934年莫里诺首次使用7这种方法,后来经过许多 社会心理学家的进一步探讨,这种方法有所改进,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社会 测量方法的目的就是要了解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并予以数量化的表 示,这是对小群体心理结构研究特别有效的一种方法。 (一)社会测量标准 要进行社会测量,需要对群体诸成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你愿意跟 谁同座位?”“你希望跟谁一块准备考试?”诸如此类的.问题称为社会测量标准。 标准有强弱之分。涉及到被试生活中最重要与意义最大的方面的标准称之为强标 准,如工作、学习、公益活动等等;而有关瞬息即逝的情景性因素方面的问题, 就是弱标准,如完成一次性的任务、挑选值日、游戏等。 在进行社会测量时经常使用的强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角色标准, 就是要求被试从自己的角色或职位出发,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作同伴,如,“假 如你是一个组长,你选择谁为自己的同伴或组员。”第二,感受标准,是让被试 设想,对于某一个职位或角色会有谁选择自己,如,“如果在你们班内挑选一名 班长,你认为会有谁提你的名。”第三,功能标准,就是让被试选择适合某种功 能活动的角色人选,如,“你们的团体将参加竞赛,你认为谁会被推选为代表。” 至于在进行社会测量时使用几个标准,没有确定的数目,通常多则使用 5-17个,少则2一3个,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再就是被试的选择数目对测量的 准确性也具有重大意义,选择数目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是固定的。一般来说在 成员数目是10-15人时,不限制选择的数目会更好一些;而在成员是30-40人 时,允许选择的数目最好是3-5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选择的顺序问题,选 择的先后次序对分析人际交往的性质与规律性具有重大意义,如在选择中有人6 次名列前茅和有人lo次是名次靠后,这两种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在测

10 有赖于邻近对象本身的性质。如果和我们邻近的人确实不具有肯定的品质,这时 邻近只能增加不喜欢程度。所以,人们常常会躲避不愉快的事物,以便“眼不见 心不烦”。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 一、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是一种测定个体在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喜爱、冷淡 或反感的数量指标的方法。1934 年莫里诺首次使用 7 这种方法,后来经过许多 社会心理学家的进一步探讨,这种方法有所改进,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社会 测量方法的目的就是要了解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并予以数量化的表 示,这是对小群体心理结构研究特别有效的一种方法。 (一)社会测量标准 要进行社会测量,需要对群体诸成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你愿意跟 谁同座位?”“你希望跟谁一块准备考试?”诸如此类的.问题称为社会测量标准。 标准有强弱之分。涉及到被试生活中最重要与意义最大的方面的标准称之为强标 准,如工作、学习、公益活动等等;而有关瞬息即逝的情景性因素方面的问题, 就是弱标准,如完成一次性的任务、挑选值日、游戏等。 在进行社会测量时经常使用的强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角色标准, 就是要求被试从自己的角色或职位出发,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作同伴,如,“假 如你是一个组长,你选择谁为自己的同伴或组员。”第二,感受标准,是让被试 设想,对于某一个职位或角色会有谁选择自己,如,“如果在你们班内挑选一名 班长,你认为会有谁提你的名。”第三,功能标准,就是让被试选择适合某种功 能活动的角色人选,如,“你们的团体将参加竞赛,你认为谁会被推选为代表。” 至于在进行社会测量时使用几个标准,没有确定的数目,通常多则使用 5---7 个,少则 2—3 个,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再就是被试的选择数目对测量的 准确性也具有重大意义,选择数目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是固定的。一般来说在 成员数目是 10---15 人时,不限制选择的数目会更好一些;而在成员是 30--40 人 时,允许选择的数目最好是 3--5 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选择的顺序问题,选 择的先后次序对分析人际交往的性质与规律性具有重大意义,如在选择中有人 6 次名列前茅和有人 lo 次是名次靠后,这两种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在测

共20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