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呼吸功能不全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呼吸衰竭(Respiratoryfailure)2.肺性脑病(Pulmonaryencephalopathy)3.死腔样通气(Deadspace-likeventilation)4.功能性分流(Functionshunt)5.CO2麻醉(carbondioxide)6.ARDS7.COPD8.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hypoventilation)9.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hypoventilation)10.肺源性心脏病(Pulmonaryheartdisease)二。填空题1.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是Pa02和/或PaCO22.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时,血气变化是PaO2,PaCO2这一变化特点主要与和 特性有关。3.中央气道阻塞时,阻塞若位于胸外,吸气时气道内压大气压,故患者表现为性呼吸困难。如阻塞位于胸内,病人表现为性呼吸困难。和心输出4.急性低氧血症初期血压、心率量5.呼吸衰竭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清钾浓度、血清氯浓度血清HCO3浓度及肺6.弥散面积减少常由水肿所引起。7.较长时间通气障碍导致的呼吸衰竭引起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平衡改变,可出现中毒、中毒,此时血清钾浓度8.ARDS病人通常发生I型呼吸衰竭,在早、中期,由于发生酸碱、水电平衡改变表现为中毒,血清钾浓度三.单选题1.呼吸衰竭最常见病因是A.上呼吸道感染B.炎症使中央气道狭窄,阻塞D.肺栓塞C.过量麻醉药,镇静药应用E.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复 习 思 考 题 ••••一.名词解释 •1.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2.肺性脑病(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 3.死腔样通气(Dead space-like ventilation) 4.功能性分流(Function shunt ) 5.CO2麻醉(carbon dioxide) 6.ARDS 7. COPD 8.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 9. 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10. 肺 源性心脏病(Pulmonary heart disease) ••••二.填空题 ••••1.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是 PaO2_和/或 PaCO2_。 ••••2.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时,血气变化是 PaO2_,PaCO2_,这一变化 特点主要与 _和_特性有关。 ••••3.中央气道阻塞时,阻塞若位于胸外,吸气时气道内压_大气压,故患者表 现为_性呼吸困难。如阻塞位于胸内,病人表现为_性呼吸困难。 4. 急 性低 氧血 症 初期 血压 、 心率 和心 输 出 量 。 5.呼吸衰竭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清钾浓度 、血清氯浓度 血清 HCO3 -浓度 。 6.弥散面积减少常由 、 、 及肺 水肿所引起。 7.较长时间通气障碍导致的呼吸衰竭引起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平衡改变,可 出现 中毒、 中毒,此时血清钾浓度 。 8.ARDS 病人通常发生Ⅰ型呼吸衰竭,在早、中期,由于发生 , 酸碱、水电平衡改变表现为 中毒,血清钾浓度 。 •••三.单选题 ••••1.呼吸衰竭最常见病因是 •• A.上呼吸道感染 •••••••••••• B.炎症使中央气道狭窄,阻塞 •••• C.过量麻醉药,镇静药应用 D.肺栓塞 •••• E.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2.限制性通气不足是由于A.中央气道阻塞B.外周气道阻塞C.肺泡膜面积减少D.肺泡扩张受限E.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3.阻塞性通气不足是由于A.肺顺应性↓B.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C.非弹性阻力 tD.肺泡扩张受限制E.肺循环短路增加4.影响气道阻力增加最主要因素是A.气道内径B.气道长度和形态D.气流速度C.气道密度和粘度E.气流形成5.出现严重胸膜病变时,病人可发生A.弥散障碍B.限制性通气不足C阻塞性通气不足D.死腔气量增加E.肺表面活性物质受破坏6.肺泡膜病变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机制是A.肺泡膜厚度增加B.肺泡膜面积减少C.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D.呼吸功及耗能增加E.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过短7.呼吸衰竭伴发右心衰竭的机制主要是A.外周血管扩张,静脉回流量1B.慢性缺氧所致血量增多C.血液粘样性增高D.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E.肺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8.神经肌肉麻痹所致呼吸衰竭时血气变化特点是A.PaCO2升高比PaO,降低明显B.PaO2降低比PaCO2升高明显C.PaO2降低和PaCO2升高呈一定比例加重D.单纯PaCO2升高E.单纯PaO2降低9.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生呼吸衰竭的中心环节是A.肺顺应性B.支气管粘膜水肿
••••2.限制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 A.中央气道阻塞 • •••••••••••B.外周气道阻塞 •••• C.肺泡膜面积减少 •••••• •••••D.肺泡扩张受限 •••• E.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3.阻塞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 A.肺顺应性↓ •••••• •••••••••B.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 C.非弹性阻力↑ •••••••••• •••D.肺泡扩张受限制 •••• E.肺循环短路增加 ••••4.影响气道阻力增加最主要因素是 •• A.气道内径 B.气道长度和形态 C.气道密度和粘度 D.气流速度 E.气流形成 ••••5.出现严重胸膜病变时,病人可发生 •• A.弥散障碍 B.限制性通气不足 C 阻塞性通气不足 D.死腔气量增加 E.肺表面活性物质受破坏 ••••6.肺泡膜病变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机制是 •• A.肺泡膜厚度增加 •••••••••••B.肺泡膜面积减少 •••• C.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 •D.呼吸功及耗能增加 •••• E.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过短 ••••7.呼吸衰竭伴发右心衰竭的机制主要是 •• A.外周血管扩张,静脉回流量↑ B.慢性缺氧所致血量增多 •• C.血液粘样性增高 •••••• D.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 •• E.肺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 ••••8.神经肌肉麻痹所致呼吸衰竭时血气变化特点是 •• A.PaCO2升高比 PaO2降低明显 B.PaO2降低比 PaCO2升高明显 •• C.PaO2降低和 PaCO2升高呈一定比例加重 D.单纯 PaCO2升高 •••• E.单纯 PaO2降低 ••••9.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生呼吸衰竭的中心环节是 •• A.肺顺应性↓ B.支气管粘膜水肿

C.有效肺泡通气量!D.小气道阻塞E.肺组织弹性+10.功能性分流是指A.肺动-静脉短路开放B.部分肺泡Va/Q比值tC.死腔气量tD.V/V比值tE.部分肺泡Va/Q比值!11.呼吸衰竭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最重要机制是A.缺氧直接损伤肾脏功能B.反射性肾血管收缩C.并发心功能不全D.并发DICE.并发休克12.真性分流是指A.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未相应↓B.部分肺泡完全不通气但仍有血流C.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tD.部分肺泡血流不足E.肺泡膜面积减少和增厚影响气体交换13.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A.用力呼气使胸内压升高,影响心脏舒张功能B.用力呼气使胸内压降低,使心脏外负荷增加C.缺氧酸中毒导致肺小动脉收缩D.血液粘度增加E.肺毛细血管床大量破坏14.II型呼衰在导致肺性脑病的发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缺氧使脑血管扩张B.缺氧导致脑细胞酸中毒C.缺氧导致血管通透性升高形成脑间质水肿D.PaCO2t导致脑血流量增高和脑细胞酸中毒E.缺氧使细胞内ATP生成减少,影响Na-K泵功能15.ARDS时形成肺水肿的主要发病环节是A.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形成B.肺微血管内静水压升高C.血液中胶体渗透压降低D.肺淋巴液回流障碍
C.有效肺泡通气量↓ D.小气道阻塞 E.肺组织弹性↓ ••••10.功能性分流是指 • A.肺动-静脉短路开放 B.部分肺泡 VA/Q 比值↑ C.死腔气量↑ D.VD/VT比值↑ E.部分肺泡 VA/Q 比值↓ ••••11.呼吸衰竭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最重要机制是 • A.缺氧直接损伤肾脏功能 •••••B.反射性肾血管收缩 •••• C.并发心功能不全 •••••••••• D.并发 DIC •••• E.并发休克 ••••12.真性分流是指 • A.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未相应↓ B.部分肺泡完全不通气但仍有血 流 • C.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 D.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 E.肺泡膜面积减少和增厚影响气体交换 ••••13.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用力呼气使胸内压升高,影响心脏舒张功能 •B.用力呼气使胸内压降低,使心脏外负荷增加 •C.缺氧酸中毒导致肺小动脉收缩 D.血液粘度增加 •E.肺毛细血管床大量破坏 ••••14.Ⅱ型呼衰在导致肺性脑病的发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缺氧使脑血管扩张 ••••••••• B.缺氧导致脑细胞酸中毒 C.缺氧导致血管通透性升高形成脑间质水肿 D.PaCO2↑导致脑血流量增高和脑细胞酸中毒 E.缺氧使细胞内 ATP 生成减少,影响 Na+ -K +泵功能 ••••15.ARDS 时形成肺水肿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 A.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形成 B.肺微血管内静水压升高 •C.血液中胶体渗透压降低 D.肺淋巴液回流障碍

E.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使其通透性↑16.ARDS的主要发病机制是A.细胞毒素直接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B.中性粒细胞在肺血管中物理性扣留C.中性粒细胞在肺内释放氧自由基和蛋白酶等D.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导致压力性肺水肿E.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物质17.肺部疾患引起呼吸衰竭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机制是:A.V/Q比例失调B.气道阻力增加C.呼吸抑制D.弥散障碍E.肺和胸壁顺应性降低18.以下哪项最符合呼吸衰竭的概念A. Pa02 ↓B.PaO2伴有或不伴有PaCO2C.PaO2+,PaCO2t伴有明显的症状体征D.等张性低氧血症E.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的低张性低氧血症19.通气功能障碍时,血气变化的特点是:A.PaO2+B.Pa02t,PaCO2+C.PaO2+,PaCO2tD.PaO2正常,PCO2↑E.PaO2+,PaCO2正常20.呼吸衰竭时,合并下列哪一项酸碱失衡易发生肺性脑病?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混合性碱中毒21.一叶肺发生肺不张患者,其血气变化为:A.PaO2,V/Q>正常B.PaCO21,V/Q>正常C.PaO,正常,V/Q>正常D.PaO,+,V/Q<正常E.PaO,↓,V/Q=正常22.死腔样通气见于:A.肺不张B.肺小动脉栓塞C.肺实变D.支气管扩张E.肺水肿23.一个肺叶发生了肺不张的病人和一个肺叶切除的病人所发生的变化:A.肺不张病人PaO2+,肺切除病人PaO2B.肺不张病人V/Q=0.8,肺切除病人V/Q<0.8
•E.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使其通透性↑ ••••16.ARDS 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细胞毒素直接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 B.中性粒细胞在肺血管中物理性扣留 C.中性粒细胞在肺内释放氧自由基和蛋白酶等 D.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导致压力性肺水肿 E.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17.肺部疾患引起呼吸衰竭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机制是: A.V/Q 比例失调 B.气道阻力增加 C.呼吸抑制 D.弥散障碍 E.肺和胸壁顺应性降低 18.以下哪项最符合呼吸衰竭的概念: A.PaO2↓ B.PaO2↓伴有或不伴有 PaCO2↑ C.PaO2↓,PaCO2↑伴有明显的症状体征 D.等张性低氧血症 E.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的低张性低氧血症 19.通气功能障碍时,血气变化的特点是: A.PaO2↓ B.PaO2↑,PaCO2↓ C.PaO2↓,PaCO2↑ D.PaO2正常,PCO2↑ E.PaO2↓,PaCO2正常 20.呼吸衰竭时,合并下列哪一项酸碱失衡易发生肺性脑病?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21.一叶肺发生肺不张患者,其血气变化为: A.PaO2↓,V/Q>正常 B.PaCO2↑,V/Q >正常 C.PaO2 正常, V/Q > 正常 D. PaO2↓,V/Q<正常 E. PaO2↓,V/Q=正常 22.死腔样通气见于: A.肺不张 B.肺小动脉栓塞 C.肺实变 D.支气管扩张 E.肺水肿 23.一个肺叶发生了肺不张的病人和一个肺叶切除的病人所发生的变化: A.肺不张病人 PaO2↓,肺切除病人 PaO2↓ B. 肺不张病人 V/Q=0.8, 肺切除病人 V/Q<0.8

C.肺不张病人PaOz→,V/Q0.8,肺切除病人Pa0z正常,V/Q>0.8E.肺不张的病人和肺叶切除的病人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24.肺性脑病是指:A.肺通气不足引起的脑功能素乱B肺换气不足引起的脑功能紊乱C.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紊乱D.“二氧化碳”麻醉引起的脑功能紊乱E.PaO2↑引起的脑功能紊乱25.呼吸衰竭通常是因为:A.内呼吸功能严重障碍B.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C.内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D.吸气功能严重障碍E.呼气功能严重障碍四.多选题1.声带炎症麻痹时产生吸气性呼吸困难的机制是A.吸气时胸内压降低B.吸气时气流经病灶部位引起气道内压+C.吸气时气道内压明显低于大气压D.吸气时气道内压>胸内压2.慢阻肺所致呼吸衰竭产生严重低氧血症的最主要的机制是A.通气不足、B.弥散障碍C.解剖分流1D.通气-血流失调3.ARDS的特征是A.严重二氧化碳潴留B.肺顺应性C.大量肺分流D.严重低氧血症4.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产生血气变化特征是A.PaCO2↑B.PaO2C.PaCO,正常D.PaCO25.在正常肺泡通气条件下肺弥散障碍时血气变化的特征是A.PaO, tB.PaO,+C.PaCO, 1D. PaCO,+6.肺泡通气不足的血气变化特征是A.PaOz↓B.PaCO2 tC.PaCO2正常D.PA02+7.呼吸衰竭是指A.肺泡气体与外界空气之间气体交换障碍B.血液携带,释放,运输氧障碍C.肺泡气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障碍D.细胞利用氧障碍
C. 肺不张病人 PaO2↓, V/Q0.8 , 肺切除病人 PaO2正常,V/Q>0.8 E. 肺不张的病人和肺叶切除的病人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24.肺性脑病是指: A.肺通气不足引起的脑功能紊乱 B 肺换气不足引起的脑功能紊乱 C.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紊乱 D.“二氧化碳”麻醉引起的脑功能紊 乱 E.PaO2↑引起的脑功能紊乱 25.呼吸衰竭通常是因为: A.内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B.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C.内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D.吸气功能严重障碍 E.呼气功能严重障碍 ••••四.多选题 ••••1.声带炎症麻痹时产生吸气性呼吸困难的机制是 •• A.吸气时胸内压降低 • B.吸气时气流经病灶部位引起气道内压 ↓ ••C.吸气时气道内压明显低于大气压 D.吸气时气道内压>胸内压 ••••2.慢阻肺所致呼吸衰竭产生严重低氧血症的最主要的机制是 ••A.通气不足 B.弥散障碍 C.解剖分流↑ •D.通气-血流失调 ••••3.ARDS 的特征是 ••A.严重二氧化碳潴留 •B.肺顺应性↓ •C.大量肺分流 •D.严重低氧血症 ••••4.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产生血气变化特征是 •• A.PaCO2↑ B.PaO2↓ C.PaCO2正常 •D.PaCO2↓ ••••5.在正常肺泡通气条件下肺弥散障碍时血气变化的特征是 ••A.PaO2↑ B.PaO2↓ C.PaCO2↑ D.PaCO2↓ ••••6.肺泡通气不足的血气变化特征是 ••A.PaO2↓ B.PaCO2↑ ••C.PaCO2正常 •D.PAO2↓ ••••7.呼吸衰竭是指 •• A.肺泡气体与外界空气之间气体交换障碍 B.血液携带,释放,运输氧障碍 ••C.肺泡气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障碍 •••••D.细胞利用氧障碍

8.呼吸衰竭导致机体功能损害的始动因素是A.低氧血症B.高碳酸血症C.酸碱平衡紊乱D.电解质紊乱9.呼吸衰竭并发右心衰竭的主要原因是A.肺动脉高压B.低氧血症使循环中枢受损C.心肌受损D.CO2潴留导致外周血管扩张,低氧血症10.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可见于:A.休克B.氧中毒C.肺水肿中D.急性胰腺炎11.I型呼吸衰竭常见的病因有:A.呼吸中枢的抑制B.通气/血流比例失调C.中央气道阻塞D.弥散障碍12.因气体弥散障碍导致呼吸衰竭的因素有:A.中央气道阻塞B.周围气道阻塞C.呼吸膜面积减少D.呼吸膜厚度增加13.体内CO02潴留可引起的全身血管变化是:A.脑血管扩张B.皮肤血管扩张C.肾小动脉和肺小动脉收缩D.脑血管收缩14.II型呼吸衰竭常见的病因有:A.呼吸中枢抑制B.呼吸肌麻痹C.中央气道阻塞D.慢性阻塞性肺疾患15.限制性通气不足可见于:A.慢性阻塞性肺疾患B.肺栓塞C.重症肌无力D.胸腹水16.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因素有A.缺氧使肺血管收缩B.二氧化碳潴留,使肺血管对缺氧的敏感性增强C.原发性肺疾患引起小动脉狭窄和纤维化D.慢性缺氧,红细胞增多使血液粘滞性增高17.呼吸加深加快可见于:A心力衰竭B.氰化物中毒D.阻塞性肺气肿C.CO中毒18.引起肺泡通气/血流比例降低的原因有:
••••8.呼吸衰竭导致机体功能损害的始动因素是 ••A.低氧血症 •B.高碳酸血症 •C.酸碱平衡紊乱 •D.电解质紊乱 ••••9.呼吸衰竭并发右心衰竭的主要原因是 ••A.肺动脉高压 •••••••••••• B.低氧血症使循环中枢受损 ••C.心肌受损 ••••••••••••• D.CO2 潴留导致外周血管扩张,低氧血 症 10.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可见于: A.休克 B.氧中毒 C.肺水肿 D.急性胰腺炎 11.Ⅰ型呼吸衰竭常见的病因有: A .呼吸中枢的抑制 B.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C.中央气道阻塞 D.弥散障碍 12.因气体弥散障碍导致呼吸衰竭的因素有: A.中央气道阻塞 B.周围气道阻塞 C.呼吸膜面积减少 D.呼吸膜厚度增加 13.体内 CO2潴留可引起的全身血管变化是: A.脑血管扩张 B.皮肤血管扩张 C.肾小动脉和肺小动脉收缩 D.脑血管收缩 14.Ⅱ型呼吸衰竭常见的病因有: A.呼吸中枢抑制 B.呼吸肌麻痹 C.中央气道阻塞 D.慢性阻塞性肺 疾患 15.限制性通气不足可见于: A.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B.肺栓塞 C.重症肌无力 D.胸腹水 16.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因素有: A.缺氧使肺血管收缩 B.二氧化碳潴留,使肺血管对缺氧的敏感性增强 C.原发性肺疾患引起小动脉狭窄和纤维化 D.慢性缺氧,红细胞增多使血液粘滞性增高 17.呼吸加深加快可见于: A 心力衰竭 B.氰化物中毒 C.CO 中毒 D.阻塞性肺气肿 18.引起肺泡通气/血流比例降低的原因有:

A.肺栓塞B.严重阻塞性肺气肿C.肺萎陷D.支气管哮喘19.下列哪些原因可引起呼吸衰竭?A.吸入气氧减少B.亚硝酸钠中毒C.氧中毒D.气胸五.是非题1.所有呼衰都有PaO2和PaCO212.死腔样通气是指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不相应减少3.外周气道阻塞时患者可出现明显呼气性呼吸困难4.II型呼吸衰竭时可引起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六.简答题1.呼吸衰竭患者常见哪些类型酸碱平衡素乱?2.为什么呼吸衰竭的病人需吸氧?给氧的原则和机理是什么?3.一叶肺切除与一叶肺不张患者血气变化为什么不同?4.举例说明导致气体弥散障碍的因素有哪些?5.为什么单纯弥散障碍主要导致Pa02降低,一般不导致PaC02升高?七.论述题1.肺水肿引起呼吸衰竭时血气会有怎样变化?为什么?此时呼吸衰竭发生机制是什么?2.试述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机制?3.肺性脑病的概念及发生机制如何?
A.肺栓塞 B.严重阻塞性肺气肿 C.肺萎陷 D.支气管哮喘 19.下列哪些原因可引起呼吸衰竭? A.吸入气氧减少 B.亚硝酸钠中毒 C.氧中毒 D.气胸 ••••五.是非题 ••••1.所有呼衰都有 PaO2↓和 PaCO2↑ ••••2.死腔样通气是指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不相应减少 ••••3.外周气道阻塞时患者可出现明显呼气性呼吸困难 ••••4.Ⅱ型呼吸衰竭时可引起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 ••••六.简答题 ••••1.呼吸衰竭患者常见哪些类型酸碱平衡紊乱? ••••2.为什么呼吸衰竭的病人需吸氧?给氧的原则和机理是什么? 3.一叶肺切除与一叶肺不张患者血气变化为什么不同? 4.举例说明导致气体弥散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5.为什么单纯弥散障碍主要导致 PaO2 降低,一般不导致 PaCO2 升高? ••••七.论述题 ••••1.肺水肿引起呼吸衰竭时血气会有怎样变化? 为什么?•此时呼吸衰竭发生 机制是什么? ••••2.试述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机制? ••••3.肺性脑病的概念及发生机制如何?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细胞凋亡与疾病.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水电解质代谢紊乱.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心功能不全.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休克.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缺血再灌注.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缺氧.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绪论、疾病概论.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发热.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应激.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应激.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缺血-再灌注损伤.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细胞凋亡与疾病.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水电解质代谢紊乱.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呼吸功能不全.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肾功能不全.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休克,酸碱平衡紊乱.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酸碱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肝功能不全.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心功能不全.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肾功能不全.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肝功能不全.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酸碱平衡紊乱.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哺乳类实验动物基本手术操佣?.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高血钾症.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家兔实验性肺水肿.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缺氧.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呼吸功能不全.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肾功对药物作用的影响.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急性心肌梗塞.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性急性心力衰竭.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酸碱平衡紊乱.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doc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1 Conspectus Of Disease.ppt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2 Disorders Of Water And Electrolyte Metabolism(1/3).ppt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2 Disorders Of Water And Electrolyte Metabolism(3/3).ppt
-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2 Disorders Of Water And Electrolyte Metabolism(2/3).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