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一章 绪论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4
文件大小:400.44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一章 绪论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一节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 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干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具有体形微 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点。 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 类。 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 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其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 很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 长繁殖。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空气、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数量不等、种 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多种微生物存 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而必需的。自然界中氨、碳、硫等多种元 素循环靠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例如空气中的大量氮气只有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被植物 吸收,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动、植物蛋白质转化为无机含氨化合物,以供植物生长的需要,而 植物又为人类和动物所利用。因此,没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新陈代谢,而人类和动物也将无 法生存。 在农业方面,人类广泛利用一些微生物的特性,开辟了以菌造肥、以菌催长、以菌防病、 以菌治病等农业增产新途径。在工业方面,微生物在食品、制革、纺织、石油、化工等领域的 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医药工业方面,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另外还 可利用微生物来制造一些维生素、辅酶等药物。 即使是许多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腔道中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也是无害的,而且有的还具 有拮抗外来菌的侵袭和定居,以及提供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等)的作 用。 有一小部分微生物能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 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而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称为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进化、分类,在一定条件 下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人类、运动、植物、自然界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科学。随 着研究范围的日益扩大和深入,微生物学又逐渐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着重研究微生物学基本 问题的有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分子 微生物学等。按研究对象可分为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等。按研究和应用领域可分为农业微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 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具有体形微 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点。 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 类。 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 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 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其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 很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 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 长繁殖。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空气、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数量不等、种 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多种微生物存 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而必需的。自然界中氮、碳、硫等多种元 素循环靠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例如空气中的大量氮气只有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被植物 吸收,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动、植物蛋白质转化为无机含氮化合物,以供植物生长的需要,而 植物又为人类和动物所利用。因此,没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新陈代谢,而人类和动物也将无 法生存。 在农业方面,人类广泛利用一些微生物的特性,开辟了以菌造肥、以菌催长、以菌防病、 以菌治病等农业增产新途径。在工业方面,微生物在食品、制革、纺织、石油、化工等领域的 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医药工业方面,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另外还 可利用微生物来制造一些维生素、辅酶等药物。 即使是许多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腔道中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也是无害的,而且有的还具 有拮抗外来菌的侵袭和定居,以及提供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等)的作 用。 有一小部分微生物能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 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而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称为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进化、分类,在一定条件 下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人类、运动、植物、自然界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科学。随 着研究范围的日益扩大和深入,微生物学又逐渐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着重研究微生物学基本 问题的有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分子 微生物学等。按研究对象可分为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等。按研究和应用领域可分为农业微

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土壤 微生物学等。 第二节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 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 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 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 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为 学习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有关学科打下基础,并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对传染性疾病病原性质的认识和疾病防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门科学。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将有助于我们总结规律,寻找正确的研究方 向和防治方法,进一步发展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 古代人类虽未观察到微生物,但早已将微生物学知识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疾病防治中,公元 前二千多年的夏禹时代,就有仪狄酿酒的记载。北魏(公元386~534年)《齐民要术》一书中 详细记载了制醋的方法。长期以来民间常用的盐腌、糖渍、烟熏、风干等保存食物的方法,实 际上正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而防止食物的腐烂变质。 关于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在11世纪初时,我国北宋末年刘真人就提出肺痨由虫引起。意 大利Fracastoro(1483~1553)认为传染病的传播有直接、间接和通过空气等几种途径。奥地利 Plenciz(1705~1786)认为传染病的病因是活的物体,每种传染病由独特的活物体所引起。18世 纪清乾隆年间,我国师道南在《天愚集》鼠死行篇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鼠疫流行的凄惨景况, 并正确地指出了鼠疫与鼠的关系。 在预防医学方面,我国自古就有将水煮沸后饮用的习惯。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 出,将病人的衣服蒸过后再穿就不会传染上疾病,说明已有消毒的记载。大量古书证明,我国 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就已广泛应用人痘来预防天花,并先后传至俄国、朝鲜、日 本、土耳其、英国等国家,这是我国对预防医学的一大贡献。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微生物的发现首先观察到微生物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ry Van Leeuwenhoek,I632 ~1723)。他于1676年用自磨镜片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约放大40~270倍),并从雨 水、池塘水等标本中第一次观察和描述了各种形态的微生物,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 据,亦为微生物形态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世纪6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占重要经济地位的酿酒的工业和蚕丝业发生酒类变质和蚕病 危害等,促进了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首先 实验证明有机物质的发酵与腐败是由微生物所引起。而酒类变质是因污染了杂菌,从而推翻了

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土壤 微生物学等。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 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 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 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 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为 学习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有关学科打下基础,并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对传染性疾病病原性质的认识和疾病防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 门科学。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将有助于我们总结规律,寻找正确的研究方 向和防治方法,进一步发展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 古代人类虽未观察到微生物,但早已将微生物学知识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疾病防治中,公元 前二千多年的夏禹时代,就有仪狄酿酒的记载。北魏(公元386~534年)《齐民要术》一书中 详细记载了制醋的方法。长期以来民间常用的盐腌、糖渍、烟熏、风干等保存食物的方法,实 际上正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而防止食物的腐烂变质。 关于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在11世纪初时,我国北宋末年刘真人就提出肺痨由虫引起。意 大利Fracastoro(1483~1553)认为传染病的传播有直接、间接和通过空气等几种途径。奥地利 Plenciz(1705~1786)认为传染病的病因是活的物体,每种传染病由独特的活物体所引起。18世 纪清乾隆年间,我国师道南在《天愚集》鼠死行篇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鼠疫流行的凄惨景况, 并正确地指出了鼠疫与鼠的关系。 在预防医学方面,我国自古就有将水煮沸后饮用的习惯。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 出,将病人的衣服蒸过后再穿就不会传染上疾病,说明已有消毒的记载。大量古书证明,我国 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就已广泛应用人痘来预防天花,并先后传至俄国、朝鲜、日 本、土耳其、英国等国家,这是我国对预防医学的一大贡献。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微生物的发现 首先观察到微生物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ry Van Leeuwenhoek,1632 ~1723)。他于1676年用自磨镜片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约放大40~270倍),并从雨 水、池塘水等标本中第一次观察和描述了各种形态的微生物,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 据,亦为微生物形态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世纪6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占重要经济地位的酿酒的工业和蚕丝业发生酒类变质和蚕病 危害等,促进了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首先 实验证明有机物质的发酵与腐败是由微生物所引起。而酒类变质是因污染了杂菌,从而推翻了

当时盛行的自然发生说。巴斯德的研究开创了微生物的生理学时代。人们认识到不同微生物间 不仅有形态学上的差异,在生理学特性上亦有所不同,进一步肯定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 重要作用。自此,微生物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巴斯德创用的加温处理以防酒类变质的消毒法,就是至今仍沿用于酒类和乳类的巴氏消毒 法。在巴斯德的影响下,英国外科医生李斯德(Joseph Lister,.1827~1912)创用石炭酸喷洒手术 室和煮沸手术用具,为防腐、消毒以及无菌操作打下基础。 微生物学的另一奠基人是德国学者郭霍(Robert Koch,1843~1910)。他创用固体培养 基,可将细菌从环境或病人排泄物等标本中分离成单一菌落,便于对各种细菌分别研究。同时 又创用了染色方法和实验性动物感染,为发现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提供了有利条件。在19世纪 的最后20年中,大多数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体由郭霍和在他带动下的一大批学者发现并分离培 养成功。 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NBaHOBCKH)于1892年发现了第一种病毒即烟草花叶病病毒。 1897年Loeffler和Frosch发现动物口蹄疫病毒。I901年美国学者Walter--Reed首先分离出对人类 致病的黄热病毒。1915年英国学者Tvot发现了细菌病毒(噬菌体)·以后相继分离出人类和 动、植物的许多病毒。 免疫学的兴起18世纪末,英国琴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创用牛痘预防天花: 随后巴斯德研制鸡霍乱、炭疸和狂犬病疫苗成功,为免疫学和预防医学开辟了途径。人们对抗 感染免疫的本质的认识是从19世纪未开始的。德国学者Behring在1891年用含白喉抗毒素的动 物免疫血清成功地治愈一白喉患儿,引起科学家们注意从血清中寻找杀菌物质,导致血清学的 发展。由于各人研究的领域和重点有别,当时关于机体抗感染免疫的解释存在两种不同的学术 观点:以欧立希(Poul Ehrlich,1854~1916)为代表的体液免疫学派认为机体的免疫力与血 液及其他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有关,主要是特异性抗体的作用;而以梅契尼科夫(M©4 HHKOB H.1.,1845~1916)为代表的细胞免疫学派则认为吞噬细胞的作用才是机体免疫力的主要因 素。不久,Wright在血清中发现了调理素,并证明吞噬细胞的作用在体液因素参与下可大为增 强,两种免疫因素是相辅相成的,从而使人们对免疫机理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促进了免疫学的 进一步发展。 化学治疗剂和抗生素的发明首先合成化学治疗剂的是欧立希,他在1910年合成治疗梅毒的 砷凡纳明,后又合成新砷凡纳明,开创了微生物性疾病的化学治疗途径。以后又有一系列磺胺 药相继合成,在治疗传染性疾病中广泛应用。1929年Fleming首先发现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能 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但直到1940年Florey等将青霉菌培养液加以提纯,才获得青霉素 纯品,并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取得了惊人的效果。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鼓舞了微生物 学家,随后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抗生素不断被发现并广泛应 用于临床。 三、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近几十年来,由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电子 显微镜、气相、液相色谱技术、免疫学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促进

当时盛行的自然发生说。巴斯德的研究开创了微生物的生理学时代。人们认识到不同微生物间 不仅有形态学上的差异,在生理学特性上亦有所不同,进一步肯定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 重要作用。自此,微生物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巴斯德创用的加温处理以防酒类变质的消毒法,就是至今仍沿用于酒类和乳类的巴氏消毒 法。在巴斯德的影响下,英国外科医生李斯德(Joseph Lister, 1827~1912)创用石炭酸喷洒手术 室和煮沸手术用具,为防腐、消毒以及无菌操作打下基础。 微生物学的另一奠基人是德国学者郭霍(Robert Koch,1843~1910)。他创用固体培养 基,可将细菌从环境或病人排泄物等标本中分离成单一菌落,便于对各种细菌分别研究。同时 又创用了染色方法和实验性动物感染,为发现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提供了有利条件。在19世纪 的最后20年中,大多数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体由郭霍和在他带动下的一大批学者发现并分离培 养成功。 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Nвановский)于1892年发现了第一种病毒即烟草花叶病病毒。 1897年Loeffler和Frosch发现动物口蹄疫病毒。1901年美国学者Walter-Reed首先分离出对人类 致病的黄热病毒。1915年英国学者Twort发现了细菌病毒(噬菌体)。以后相继分离出人类和 动、植物的许多病毒。 免疫学的兴起 18世纪末,英国琴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创用牛痘预防天花; 随后巴斯德研制鸡霍乱、炭疸和狂犬病疫苗成功,为免疫学和预防医学开辟了途径。人们对抗 感染免疫的本质的认识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德国学者Behring在1891年用含白喉抗毒素的动 物免疫血清成功地治愈一白喉患儿,引起科学家们注意从血清中寻找杀菌物质,导致血清学的 发展。由于各人研究的领域和重点有别,当时关于机体抗感染免疫的解释存在两种不同的学术 观点:以欧立希(Poul Ehrlich,1854~1916)为代表的体液免疫学派认为机体的免疫力与血 液及其他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有关,主要是特异性抗体的作用;而以梅契尼科夫(Mечников и.и. ,1845~1916)为代表的细胞免疫学派则认为吞噬细胞的作用才是机体免疫力的主要因 素。不久,Wright在血清中发现了调理素,并证明吞噬细胞的作用在体液因素参与下可大为增 强,两种免疫因素是相辅相成的,从而使人们对免疫机理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促进了免疫学的 进一步发展。 化学治疗剂和抗生素的发明首先合成化学治疗剂的是欧立希,他在1910年合成治疗梅毒的 砷凡纳明,后又合成新砷凡纳明,开创了微生物性疾病的化学治疗途径。以后又有一系列磺胺 药相继合成,在治疗传染性疾病中广泛应用。1929年Fleming首先发现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能 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但直到1940年Florey等将青霉菌培养液加以提纯,才获得青霉素 纯品,并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取得了惊人的效果。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鼓舞了微生物 学家,随后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抗生素不断被发现并广泛应 用于临床。 三、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近几十年来,由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电子 显微镜、气相、液相色谱技术、免疫学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促进

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得以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结构与功能、致病的物 质基础及诊断方法,使人们对病原微生物的活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继发现了一些新的 病原微生物,如军团菌、弯曲菌、拉沙热病毒、马堡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1967~1971年美国植物病毒学家Diener等发现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的原原是一种不具有蛋 白质的RNa,分子量约为100,000,这类致病因子被称为类病毒(Viroid)。随后在研究类病毒 的过程中又发现一种引起苜蓿等植物病害的拟病毒(Virusoid)。1982年发现引起羊搔痒病的病 原为一分子量27KD的蛋白,称朊病毒(Virino)。1983年有关国际会议上将这些病原因子统称为 亚病毒(Subvirus)。人类中亦可能存在亚病毒,例如人类的C-J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库鲁病(Kuru disease)等可能由阮病毒或蛋白侵染因子(Prion)引起。 近十几年来,病原微生物迅速检验诊断方法发展很快。ELISA快速检测抗原及抗体技术已 被普遍应用,简化了过去繁琐的微生物学检验手续,特别是通过采用单克隆抗体,进一步提高 了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目前已制备出许多诊断试剂盒,其中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的广泛应 用,使过去长期难以实现的病毒病的快速实验室诊断成为现实。目前许多实验室正在探索将基 因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用于微生物的快速检验中。 在传染病的预防方面,目前大多数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原微生物均已研制出相应的疫 苗。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全球消灭了天花,这是人类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彻底消灭的第 种烈性传染病,其最根本的措施即是牛痘苗的普遍接种。各种疫苗的广泛接种,已成为当今人 类对付许多传染病的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 在传染病的治疗方面,新的抗生素不断被制造出来,有效地控制了细菌性传染病的流行。 相比之下,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较慢。近年来应用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Ⅱ、干扰素等) 治疗某些病毒性疾病,已取得一定疗效。另外,单克隆抗体及基因治疗等手段在病毒性疾病治 疗中的应用研究也日益广泛和深入。 I957年澳大利亚学者伯内特(Burnet..F.M)根据前人的工作和他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著名 的“细胞系选择学说”,使免疫学进入了生物医学新领域。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免疫学发展十分 迅速,其范围涉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生物学的许多方面和临床各学科, 远远超出了以往感染免疫的传统概念,已独立成为医学和生物学中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虽然人类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及控制传染病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至今仍有一些传染病 的病原体尚未完全认识,某些疾病还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今后要加强对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研究,建立特异的快速、早期诊断方法:研制新疫苗和改进 原有疫苗,以提高防治效果。要加强感染免疫的研究,寻找或人工合成能调动和提高机体防御 机能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物质。要加强基因工程学的研究,除制备供诊断、预防、治疗及研究 用的制剂外,并能对一些与微生物感染有关的遗传性疾病采用基因疗法,以彻底治愈这类病 症。要继续加强与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病理学等学科的联系和 协作,采用先进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为 早日控制和消灭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传染病作出贡献

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得以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结构与功能、致病的物 质基础及诊断方法,使人们对病原微生物的活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继发现了一些新的 病原微生物,如军团菌、弯曲菌、拉沙热病毒、马堡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1967~1971年美国植物病毒学家Diener等发现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的原原是一种不具有蛋 白质的RNa ,分子量约为100,000,这类致病因子被称为类病毒 (Viroid)。随后在研究类病毒 的过程中又发现一种引起苜蓿等植物病害的拟病毒(Virusoid)。1982年发现引起羊搔痒病的病 原为一分子量27KD的蛋白,称朊病毒(Virino)。1983年有关国际会议上将这些病原因子统称为 亚病毒(Subvirus)。人类中亦可能存在亚病毒,例如人类的C-J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库鲁病(Kuru disease)等可能由朊病毒或蛋白侵染因子(Prion)引起。 近十几年来,病原微生物迅速检验诊断方法发展很快。ELISA快速检测抗原及抗体技术已 被普遍应用,简化了过去繁琐的微生物学检验手续,特别是通过采用单克隆抗体,进一步提高 了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目前已制备出许多诊断试剂盒,其中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的广泛应 用,使过去长期难以实现的病毒病的快速实验室诊断成为现实。目前许多实验室正在探索将基 因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用于微生物的快速检验中。 在传染病的预防方面,目前大多数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原微生物均已研制出相应的疫 苗。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全球消灭了天花,这是人类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彻底消灭的第一 种烈性传染病,其最根本的措施即是牛痘苗的普遍接种。各种疫苗的广泛接种,已成为当今人 类对付许多传染病的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 在传染病的治疗方面,新的抗生素不断被制造出来,有效地控制了细菌性传染病的流行。 相比之下,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较慢。近年来应用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Ⅱ、干扰素等) 治疗某些病毒性疾病,已取得一定疗效。另外,单克隆抗体及基因治疗等手段在病毒性疾病治 疗中的应用研究也日益广泛和深入。 1957年澳大利亚学者伯内特(Burnet. F. M)根据前人的工作和他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著名 的“细胞系选择学说”,使免疫学进入了生物医学新领域。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免疫学发展十分 迅速,其范围涉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生物学的许多方面和临床各学科, 远远超出了以往感染免疫的传统概念,已独立成为医学和生物学中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虽然人类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及控制传染病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至今仍有一些传染病 的病原体尚未完全认识,某些疾病还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今后要加强对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研究,建立特异的快速、早期诊断方法;研制新疫苗和改进 原有疫苗,以提高防治效果。要加强感染免疫的研究,寻找或人工合成能调动和提高机体防御 机能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物质。要加强基因工程学的研究,除制备供诊断、预防、治疗及研究 用的制剂外,并能对一些与微生物感染有关的遗传性疾病采用基因疗法,以彻底治愈这类病 症。要继续加强与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病理学等学科的联系和 协作,采用先进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为 早日控制和消灭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传染病作出贡献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