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国文化概说》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

第五章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是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几千年 来,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居于中心地位。 伦理道德不仅体现于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规 范之中,而且和国家、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 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联系
第五章 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是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几千年 来,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居于中心地位。 伦理道德不仅体现于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规 范之中,而且和国家、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 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联系

第一节传统伦理道德的发展历程 考古发现,殷商甲骨文字中有“礼”、“德” 孝”等文字,说明商朝末期已有伦理道德思 想产生 ■西周时期,周人汲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 “以德配天” 敬德保民”的思想,首次把 道德和政治加以联系,开创了中国文化“德治” 传统的先河。 春秋战国是伦理道德思想极大发展的时期, 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主要学派几乎都有伦理道 德学说,其中主要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第一节 传统伦理道德的发展历程 ◼ 考古发现,殷商甲骨文字中有“礼” 、 “德” 、 “孝”等文字,说明商朝末期已有伦理道德思 想产生。 ◼ 西周时期,周人汲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 “以德配天 ” 、 “敬德保民 ”的思想,首次把 道德和政治加以联系,开创了中国文化“德治” 传统的先河。 ◼ 春秋战国是伦理道德思想极大发展的时期,当 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主要学派几乎都有伦理道 德学说,其中主要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 将其他的道德规范如“礼”、“信 “孝”、“悌”等置于其下,构建了中国 历史上最早的成体系的伦理道德思想。 IL 子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伦说 性善论、修养论,并论证了仁、义、礼 智在道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和完善 了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
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 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 将其他的道德规范如“礼” 、 “信” 、 “孝” 、 “悌”等置于其下,构建了中国 历史上最早的成体系的伦理道德思想。 ◼ 孟子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伦说、 性善论 、修养论,并论证了仁、义、礼、 智在道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和完善 了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

墨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墨家把“义”作为最高的伦理道德准贝 墨家的“义”与儒家倡导的“义”有所不 同,儒家的“义”是“仁”的延伸,而墨 家的“义”是独立的,其基本内涵为墨家 倡导的“兼爱”与“互利
墨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 墨家把“义”作为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 墨家的“义”与儒家倡导的“义”有所不 同,儒家的“义”是“仁”的延伸,而墨 家的“义”是独立的,其基本内涵为墨家 倡导的“兼爱 ”与“互利”

法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以管仲为代表的早期法家把“礼”作为最 高的伦理道德准则。管仲提出“礼、义、 廉、耻”是国之四维,其所说的“礼”偏 重于法度等礼的外在形式,而儒家对于 “礼”的理解偏重于内心自觉遵守的道德 规范。由于法家崇尚外在的约束力量,因 此,后期的法家如韩非子极端崇尚法律在 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以至于完全否定伦理 道德的教化作用
法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 以管仲为代表的早期法家把“礼”作为最 高的伦理道德准则。管仲提出“礼、义、 廉、耻”是国之四维 ,其所说的“礼”偏 重于法度等礼的外在形式,而儒家对于 “礼”的理解偏重于内心自觉遵守的道德 规范。由于法家崇尚外在的约束力量,因 此,后期的法家如韩非子极端崇尚法律在 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以至于完全否定伦理 道德的教化作用

道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为最 高的伦理道德准则。道家认为,“道”的 本质是无为,因而,他们对道德的看法与 儒家有根本不同,如庄子就提出,一个人 行善要为名所累,作恶则为刑所累,因而 人生固然不可作恶,也不必行善。这种看 法实际是以无道德作为最高的道德
道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为最 高的伦理道德准则。道家认为,“道”的 本质是无为 ,因而,他们对道德的看法与 儒家有根本不同,如庄子就提出,一个人 行善要为名所累,作恶则为刑所累,因而 人生固然不可作恶,也不必行善。这种看 法实际是以无道德作为最高的道德

西汉时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只是诸 多伦理道德思想中的一家,但是,西汉时 期,自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被汉武帝接受以后,儒家的伦理道德 就成为统治阶级肯定的意识形态,受到大 力提倡和发扬。 当然,董仲舒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先秦 需家的伦理道德,他提出了“三纲五常”和 “天人感应”的说法
西汉时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 ◼ 春秋战国时,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只是诸 多伦理道德思想中的一家,但是,西汉时 期,自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被汉武帝接受以后,儒家的伦理道德 就成为统治阶级肯定的意识形态,受到大 力提倡和发扬。 ◼ 当然,董仲舒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先秦 儒家的伦理道德,他提出了“三纲五常”和 “天人感应”的说法

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是用作调整、规范君臣、父子 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关系的行为准 纲”从“五伦”发展而来,先秦 儒家的“五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具有较多的人情味,而“三纲”则强调单 向的绝对服从关系,它显示了君主专制体 制下伦理道德思想的变化
三纲五常 ◼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五常:仁、义、礼、智、信” ; ◼ 三纲五常是用作调整、规范君臣、父子、 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关系的行为准 则。“三纲”从“五伦”发展而来,先秦 儒家的“五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具有较多的人情味,而“三纲”则强调单 向的绝对服从关系,它显示了君主专制体 制下伦理道德思想的变化

天人感应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其思想源于先秦时代, 西汉董仲舒正式提出此术语,其意为天和 人是相通的,能够互相感应,天能干预人 事,人亦能感应上天。人间君主如不仁不 义,违背天意,天就会出现灾异以示警告, 反之,人间君主施行仁义,政通人和,天 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天人感应 ◼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其思想源于先秦时代, 西汉董仲舒正式提出此术语,其意为天和 人是相通的,能够互相感应,天能干预人 事,人亦能感应上天。人间君主如不仁不 义,违背天意,天就会出现灾异以示警告, 反之,人间君主施行仁义,政通人和,天 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魏晋南北朝时期 玄学和佛教对儒家伦理的冲击 董仲舒之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 家伦理成为正统的伦理思想。然而,魏晋 南北朝时期,这一思想受到玄学和佛教思 想的冲击。玄学倡导无君论,而且推崇纵 欲行乐,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反叛。佛教 宣扬善恶因果报应,和儒家的伦理思想亦 有陌路之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 玄学和佛教对儒家伦理的冲击 ◼ 董仲舒之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 家伦理成为正统的伦理思想。然而,魏晋 南北朝时期,这一思想受到玄学和佛教思 想的冲击。玄学倡导无君论,而且推崇纵 欲行乐,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反叛。佛教 宣扬善恶因果报应,和儒家的伦理思想亦 有陌路之感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复旦大学:《中国文化概说》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解说中国文化生成的地理、经济、社会因素.ppt
- 复旦大学:《中国文化概说》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中国文化界说.ppt
- 中国文化概说——文化类词语总表.pdf
- 广东人民出版社:《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PDF电子书(黄伯荣,2001年7月).pdf
- 《方言》: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2003年第1期,P6-P27).pdf
- 《汉语方言学》:方言调查字表(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pdf
- 《方言》:汉语方言语法调查问卷(2017年第1期,P1-P10).pdf
- 《汉语方言学》参考材料:汉语音韵讲义(上海教育出版社,丁声树,1984年02月第1版).pdf
- 复旦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材料)上海市区方言志(PDF电子版).pdf
- 复旦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参考材料_国际音标(IPA_Chinese,修订至2005年).pdf
- 复旦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参考材料_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revised to 2005).pdf
- 复旦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参考材料_自编讲义(汉语方言调查).doc
- 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留学生)》PPT教学课件_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ppt
- 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留学生)》PPT教学课件_中国当代文学概述.ppt
- 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留学生)》研究论文_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_以上海某高校本科生为例_杨蓉蓉.pdf
- 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留学生)》研究论文_韩国留学生本科生汉语学习动机变化动态研究.docx
- 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留学生)》研究论文_国内外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学研究述评(作者:杨蓉蓉).docx
- 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留学生)》研究论文_海外在校汉语教育发展趋势初探_以英国为例.pdf
- 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留学生)》研究论文_谈电影_请给我们生命的响应.pdf
- 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留学生)》研究论文_人间天国_里的真实_读苗长水_御花园_杨蓉蓉.pdf
- 复旦大学:《中国文化概说》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源头、历史分期).ppt
- 复旦大学:《中国文化概说》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中国的传统宗教(概况、特点、对文化的影响).ppt
- 复旦大学:《中国文化概说》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中国的传统教育(古代的学校教育、文化印记、思想的精华).ppt
- 复旦大学:《中国文化概说》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中国的古代典籍.ppt
- 复旦大学:《中国文化概说》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中国的传统艺术(书画艺术、园林艺术、戏曲表演、文化精神).ppt
- 复旦大学:《中国文化概说》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中国传统文学(发展历程、文化特征).ppt
- 复旦大学:《中国文化概说》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汉语、汉字的文化映射、形成和发展、文化意蕴).ppt
- 复旦大学:《中国文化概说》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三章 中国的传统科学技术(特征、古代科学成就、在近代落伍的社会原因).ppt
- 复旦大学:《中国文化概说》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ppt
- 复旦大学:《中国文化概说》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中国的传统民俗(产生背景、地位及分类、特点和社会作用).ppt
- 复旦大学:《中国文化概说》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形成、模式、价值).ppt
- 复旦大学:《汉语口语(1-2)Spoken Chinese(1-2)》教学资源_《拾级汉语 第5-6级 中级口语》教学计划.pdf
- 复旦大学:《汉语口语(1-2)Spoken Chinese(1-2)》教学资源_教学理念与教材编写-拾级汉语第5-8级次口语课本编写札记(陶炼&王小曼).pdf
- 复旦大学:《汉语口语(1-2)Spoken Chinese(1-2)》教学资源_漫话内容优先与语言关注.pdf
- 复旦大学:《汉语口语(1-2)Spoken Chinese(1-2)》教学资源_汉语口语教学模式的新思路(王小曼).pdf
- 复旦大学:《汉语口语(1-2)Spoken Chinese(1-2)》教学资源_拾级汉语第5-8级口语课本课堂教学活动组织——汉语输出教学的合理模式(王小曼).ppt
- 复旦大学:《汉语口语(1-2)Spoken Chinese(1-2)》教学资源_拾级汉语第5-8级精读课本和口语课本生词状况统计分析(陶炼).pdf
- 复旦大学:《汉语口语(1-2)Spoken Chinese(1-2)》教学资源_如何有效地参与并完成课程学习(王一平).pdf
- 复旦大学:《汉语口语(1-2)Spoken Chinese(1-2)》教学资源_《拾级汉语第5第6级口语课本》学习要求(王一平).ppt
- 复旦大学:《汉语口语(1-2)Spoken Chinese(1-2)》口语课本_第5级第2课PPT.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