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中国政法大学:2012版人文学院中文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共五十一门)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870
文件大小:6.77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中国涉法文学个案分析》(案例课)教学大纲 《外国文学史》(上)(西方文学部分)教学大纲 《中文读写基础》(下) 《中文读写基础》(上)教学大纲 《论语》讲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研究》教学大纲 《美学导论》教学大纲 《逻辑导论》教学大纲 《鲁迅研究》教学大纲 《话语分析》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上)》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上、下)》教学大纲 《法律语言》教学大纲 《儿童文学》教学大纲 《东方文学》教学大纲 《大众文化研究》教学大纲 《楚辞研究》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汉字学》教学大纲 《文学经典精读》教学大纲 《文学创作与实践》教学大纲 《西方美学思想史》教学大纲 《文学批评》教学大纲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教学大纲 《西方文论经典选读》教学大纲 《西方文论史》教学大纲 《王国维文艺美学研究》教学大纲 《现代汉语》教学大纲 《现代汉语语法学》教学大纲 《戏剧研究与实践》教学大纲 《现代汉语语音研究》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方法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教学大纲 《阅读与写作》教学大纲 《英美文学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教学大纲 《文学与法律》教学大纲 《影视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教学大纲 《作家作品专论》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批判性思维》教学大纲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教学大纲 黄震云 编写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1 目 录 前 言.3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3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3 三、学时安排,总 36 学时.3 四、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4 第一章 导 论.5 复习与思考题.5 拓展阅读书目.5 第二章 先秦文论选读.6 第一节 《尚书·尧典》选读.6 第二节 《论语》选读.6 第三节 《孟子》选读.6 第四节 《荀子》选读.7 第五节 《庄子》选读.7 复习与思考题.7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7 第三章 两汉文论选读.8 第一节 《毛诗序》.8 第二节 司马迁文论选读.9 第三节 王充《论衡》选读.9 复习与思考题.9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9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读.10 第一节 曹丕《典论.10 第二节 陆机《文赋》.10 第三节 刘勰《文心雕龙》选读. 11 第四节 钟嵘《诗品序》. 11 复习与思考题. 11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12 第五章 隋唐五代文论选读.13 第一节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13 第二节 皎然《诗式》选读.13 第三节 白居易《与元九书》.14 第四节 韩愈《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14 一 “不平则鸣”说.14 二 “气盛言宜”说.14 第五节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 .15 一、“韵味”说.15 二、“思与境偕”说.15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 三、“韵味象景”论.15 复习与思考题.16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16 第六章 宋金元文论选读.17 第一节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17 第二节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送参寥师》.18 一、《书黄子思诗集后》.18 二、《送参寥师》.19 第三节 李清照《论词》.19 第四节 严羽《沧浪诗话》选读.20 第五节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21 第六节 张炎《词源》.22 复习与思考题.23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23 第七章 明清文论选读.24 第一节 李贽《童心说》.24 第二节 袁宏道《叙小修诗》.24 第三节 叶燮《原诗》选读.25 第四节 袁枚《随园诗话》选读.25 第五节 李渔《闲情偶寄》选读.26 一、“立主脑” .26 二、“密针线”.26 三、“审虚实”.26 四、典型性.26 第六节 金圣叹批评《水浒传》选读.26 一、关于才子书.27 二、关于“因文生事”.27 三、关于创作个性.27 复习与思考题.27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27 第八章 近代文论选读.28 第一节 刘熙载《艺概》选读.28 第二节 王国维《人间词话》选读.29 一、境界说.29 二、“隔”与“不隔”说.29 三、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说.29 四、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的意义和影响.29 复习与思考题.29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30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3 前 言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教育部颁布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指定的必修课程,是结合古代文学批 评与理论、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教学的相关配套课程。为了规范教学内容、指导教学工作、加强 教材建设、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编写了《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是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结合中国古 代文学理论批评史课程开设的著作解读与实证教学。 编写目的:学习本课,能够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知识体系 和理论素养,对学生深入阅读和钻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以及理论研究都具有直接的指导 意义;对学生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外国文学作品和现象,也具有间接的借鉴意义;而对于学生 思考和把握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更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课程简介:本课程的内容以时间为脉络,从上自先秦、下迄近代的丰富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中, 精选出既重要又精彩的部分进行讲解,使学生在以往学过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 上,了解和掌握前人留下的重要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著作的经典精彩部分。通过学习,能够简要 阐述中国各历史时期文学理论批评著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各家各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文学理论观点, 概括说明中国各历史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情况及其与时代思潮、文学创作实践的关系,能够学 会解读中国古代文论相关著作,利用所学内容,深入解读、鉴赏文学史上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全 面增强知识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 学目的,是在学生己有中国文学知识与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研读古代文论名著选篇,把握中国古代 文艺思想发展脉络,深入了解古代文论经典作家文艺思想与话语表达,学会解读中国古代文论著作, 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学创作及其理论的理解。 基本要求:能够认真阅读原文和注释,准确把握各家论著的含义,结合“题解”,掌握各家论 著的主要文艺思想和学说,注意理论知识的前后照应和连贯,理清发展脉络,正确解答每章的思考 练习题。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重点:主要讲解从先秦诸子(包括孔子、庄子等人),到魏晋南 北朝时期(以刘勰为代表)的文论名篇,以及唐宋诗论,明清小说、戏曲理论,以把握中国古代文 论家丰富的理论成果。难点、重点在唐代以前。 三、学时安排,总 36 学时 理论学时:30 学时;讨论练习学时:6 学时。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学时安排表 章节 内容 课堂讲授讨论 实践 其他 课堂设计 小计 第一章 导言 2 2 第二章 先秦文论选读 8 2 2 10 第三章 两汉文论选读 4 6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读 6 2 10 第五章 隋唐五代文论选读 4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 第六章 宋辽金元文论选读 4 第七章 明清文论选读 4 4 第八章 近代文论选读 2 2 4 四、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在知识学习、思维训练的前提下,加强学生的运用能力。选择 一些论题开设讨论课、辩论课及学生话题性质讲课等形式。为了更清晰地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并注意网络技术的作用。 (二)作业与讨论: 次数以 1—2 次为宜。选题以中国文学理论中影响较大的问题,培养学生治学的基本能力等, 要求资料诠释客观准确,理解思路多样创新、发挥有理有据,字数在千字以内。 (三)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试卷内容的范围以本课程大纲为依据。考试题型有填空、 默写、判断、解析、简答、论述等。 (四)研究课题发布与兴趣学习小组建设 (五)主要阅读参考文献 1.著作 张少康、卢永璘选编《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郁元、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版。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丁福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张少康《文赋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与《人间词话讲疏》合刊本,成都古籍书店 1983 年版。 2.论文 林衡勋《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建构的启示和构想》,《文艺理论研究》2005 年 3 期 李建中《儒道释文化的诗性精神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文艺理论研究》2003 年 1 期 蒋述卓《对中国文学批评及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反思》,《中山大学学报》2001 年 2 期 江涌豪《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统序特征》,《文学评论》2000 年 3 期 陈良运《当代文论建设中的古代文论》,《文学评论》,2000 年 2 期 陈昌恒《古代文论的百年研究与世纪前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 年 4 期 罗宗强《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文学评论》1997 年 2 期 党圣元《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文学评论》1997 年 1 期 包兆会《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江海学刊》2001 年 5 期 蒲震元《现代诠释与微观考辨——再谈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转型》,《文艺研究》1998 年 3 期 代迅《中国古代文论:两种言说方式及其现代命运》,《文艺理论研究》2005 年 3 期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5 第一章 导 论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8 学时) 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课程和古代文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本课程又一个大致 的了解。 一、中国古文论的基本资料 二、中国古文论的创作构思、方法论 三、中国古文论的创作源泉、风格论 四、中国古文论的创作价值、审美理想论 五、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六、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 复习与思考题 1.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2.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 拓展阅读书目 1.山东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料目录汇编》,1981 年 8 月版 2.韩传达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版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 第二章 先秦文论选读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8 学时) 了解先秦文论的主要典籍,了解儒家文论的特点与著作,了解道家文论的基本典籍;并能进行 一般的解读,背诵一些关键词语概念。 第一节 《尚书·尧典》选读 关于《尚书》。①什么是尚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集,汉以后被尊为儒家的 经典之一。原名书,后称尚书,尚即上,上古之书意,也叫书经,主要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词, 讲话,文告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语言古拙,诘屈聱牙。但无逸一篇,记录周公对成王的训诫, 宣传敬天保民思想,论点集中,条理清楚,语言明畅,字里行间充满感情,是一篇杰出的作品。主 要作品,盘庚上。②体例:包括虞、夏、商、周四部分,分篇记载古代帝王诏令、言辞和官方文告, 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③记事年代,记载殷商、西周和春秋以前的历史。④成书过程和影响。 虞书、夏书为后世伪作,商、周为商周史官所记。孔子用尚书教过学生。《论语·述而》:“子所雅 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宪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汉书》言经过孔子增删, 上至尧下至秦 100 篇,孔子作序。秦王焚书,传之无之。汉景帝派晁错向伏生(90 多岁)记其背 诵,只有 28 篇②,加上方言漏风,已十不得一,为今文尚书。汉鲁恭王造房子,将孔子世家房子 一拆,发现不少籍文书,经孔安国整理,称古文尚书。后来不见了,东晋时有个投机分子梅颐说找 到了,诈言甚多,唐时正对古文尚书进行了整理。清人考证古尚民假,为三国时魏王箫作。现在认 为盘庚(上中下)、无逸、皋陶谟、禹贡、甘誓等还是可信的。总之,在尚书中已出现了结构比较 完整的散文形式,具备了表情达意说里记事的题材,论证和比喻大量运用,成语谚语大量出现虚词, 转折词,连接词,语气词都用得自然恰当,已经表现了我国散文中最早的文学因素,也涉及到三代 以来的文艺思想。 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准确翻译解释本段文字,了解《尚书》中的“诗言志”的含义与发展。 第二节 《论语》选读 《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下来的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 育思想,是研究孔子学说的重要文献。《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与弟子相 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论语。”论语 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书中生动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语言精简含蓄,概括力强,并富于启发 性、哲理性。 理解《论语》写作的背景,了解孔子提出的 “思无邪”、“兴观群怨”说、“尽善尽美” 的含义,了解孔子关于礼乐关系,风雅正变论述的内容。 第三节 《孟子》选读 《孟子》七篇是记载孟子的言行和学说。为孟子及其门人万年等所著。孟子是通过对话展开论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7 辩的说理文章,比《论语》篇幅加长,议论增多,有较强的文学性,具有感情充沛、笔带锋芝、驰 骋自如的气势,并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逻辑推理和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孟子 七章,每章又分上下,细分为 261 章,34685 字(《论语》是 20 篇 486 章,13700 字)掌握孟子提 出的“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和“知言养气”说含义及其影响。 第四节 《荀子》选读 《荀子》一书大部分荀况自撰。按照刘向《校书序录》,最早是 323 篇,经删空去重为 33 篇。 刘向命名为《孙卿新书》。宋,王应麟考证为 32 篇,即为今通行本卷目。唐杨近第一个为荀子所注, 改为荀子,今流传即此本。清王先谦有荀子集注。 了解荀子的学术地位,掌握荀子关于言和道的关系的表达,宗经、征圣、明道三位一体的文学 思想体系,了解荀子论乐的基本观点。 第五节 《庄子》选读 《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可能是庄子自撰,外、杂篇为庄子弟子及后学 所著。庄子散文历来评价很高。先秦散文,以文学见长者三,儒家孟子发家韩非和庄子。晋郭象《庄 子注序》称为“百家之冠”。近人写叙伦说“辞趣华深,度越晚周诸子”。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 “其文则汪洋癖阖,仪志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郭沫若《闻一多全集序》:“古今独步的文 笔。”庄子散文的特色。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注释本有清王先谦《庄 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其中,《庄子》在进行哲学思考中有大量关于文学创作理性的论 述与思辩。 了解道家的基本情况,分析庄子的“天籁”、“天乐”说、“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虚 静”和“物化”说及其影响。 复习与思考题 1.文化转型与“诗言志”的内涵的变迁 2.孔子的诗学思想 3.孟子的诗学思想 4.庄子的文艺思想 5.荀子的文艺思想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 1.毛毓松《关于孔子诗学观的评价》,《广西师院学报》1981 年 4 期 2.顾易生《孟子的文艺思想》,《复旦学报》1985 年 2 期 3.吴调公《庄子美学思想平议》,《人文杂志》1984 年 3 期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 第三章 两汉文论选读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4 学时) 掌握了解本节讲述内容,了解四家传诗情况,了解汉代文化转型与《毛诗序》的关系。了解“发 愤抒情”到“发愤著书”的历程,中国古代的人生理想“三立”与《史记》的写作,了解《太史公 自序》的主要内容。掌握谶纬之学与《论衡》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毛诗序》 相传为汉初学者毛亨和毛萇所传。据称其学出于孔子弟子子夏。《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毛 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故称。《毛诗》在西汉未立学官,属经古文学派。东汉时著 名学者郑众、贾逵、马融、郑玄等皆治《毛诗》。郑玄作《毛诗传笺》。魏晋以后,今文齐、鲁、韩 三家《诗》渐散亡或无传者,唯《毛诗》独盛。至唐孔颖达定《五经正义》,于《诗》取毛传与郑 笺,乃更为后世所宗尚。至宋,始有人怀疑出于子夏说为伪托。清儒治《毛诗》者颇多,以陈奂《诗 毛氏传疏》为精确详备。关于诗言志:“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郑国君在垂陇设宴招待 晋国大臣赵文子(孟)的故事,在子展等人分别赋《诗》以称美郑伯与赵伯之后,赵孟对叔向说: “《诗》以言志。”这是《诗》与志的首次直接联系。赵孟要求子展等人育读“《诗》三百”中篇章。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学的开山纲领,光被千载,影响深远。闻一多《歌与诗》以为藏在心里,停在 心上。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色和万虑,其名曰心”,《孟子·告子》说:“心之官,则思。”就 是说心是思想、情感的基地,先有心后有志。孔颖达《礼记·乐记》疏云:“先心而后志”,表明志 是从心里产生,但还藏在那里,是一种精神现象,一种内意识,未经外化的内在的思想感情,便是 原本意义上的志。 志从何来?唐孔颖达运用发展先秦的感物说理论指出:“感物而动,乃呼为志,志之所适,万 物感焉“(《毛诗正义》)《孟子·尽心》注云:”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众理, 指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也就是志,它的产生,是万事万物感动人心的结果。志的本质是什么?《文 心雕龙·物色》以为,心感事物而生志,是人的本性,为了区别才能了令、情、意、理、欲之类名 称。荀悦《申鉴·杂言》云:“凡情、意、心、志者,皆性动之别也。”就是说情、意与志本质上是 相同的。如图: 万物感动人心,必然会产生万虑,众理(孔颖达等语)。万虑、众理总称为志。事、物变化无 穷,志亦变化无穷。《礼记·乐记》去:“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可见志,在本质上是一个 非常丰富而无限广阔的心理世界。外在世界有多大,志这个内在的心理世界也就有多大,甚至比外 在世界不要大得多。《孟子·公孙丑》:“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古人故尚志《论语·述 而》志于道,子罕言匹夫不可夺志,孟子,尽心则拜尚志为“仁义而已矣。”由此顺推志的功能应 气 —— 性 —— 情 —— 意 欲 —— 恶 —— 爱 —— 惧 事 物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9 是滋生诗情的人性沃壤。诗人特殊的世界。诗歌创作的原动力,是一种心态、情绪、意向、灵感、 或内心世界里酝酿完成的潜在的诗。这种原动力的发扬渠道为:一是灵感的冲动,心感物而生志, 这种志如还未转化为一种诗情,便寻求不到表达,就会从意识层转入无意识层积淀下来,如果积淀 多了,就由量(志)向质(诗情)跃动,这时只要遇到外界同类性质的物的触发就会引动无意识积 淀向意识层急剧回归,从而形成强在的灵感冲动力。沈约说:“志动于中,歌咏外发”(《宋书·谢 灵运传》)袁枚称“偶然只到,流连光景,即事成诗之志。志在欣赏、批评、理论中也具有自己的 功能。 “言”,作诗要有发言过程。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存在(即事物)的符号系统。言在 存在的关系是名与实的指代性关系。言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又是工具。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 思想感情的一种工具。言不仅是外化了的符号系统,也是一种心理现实。即未外化的内在的符号系 统。言包括内心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在内的符号系统。 如何发言?就是将内心语言外化为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内心语言——寻找诗情的表达符号。(必须试这于口即吟诗)。书面语言——诗情的定型。 学生修读了本讲后,应能达到下列要求:概括阐述《毛诗序》中“情志”说、“六义”说、“变 风变雅”说等主要内容。 第二节 司马迁文论选读 《史记·周本纪》:“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张守节正义:“諸國皆有史以記事, 故曰史記。”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宋·曾巩《李清臣 等转官制》:“然史記册書,國家之典.傳之萬世,宜有論次。”后用以专称《太史公书》,遂成 为书名。《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全面阐释自己创作《史记》的动机、历史观和创作精神的著作, 要求学生能准确理解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第三节 王充《论衡》选读 阴阳术至东汉成为政治文化,因此谶纬之学成为国学,王充《论衡》以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 比较客观地表达了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也阐发了他关于为人为文的主张。在《超奇》中表达了他部 分的看法。通过学习,要了解王充的“疾虚妄”说、“为世用”说、“造新文”说。 复习与思考题 1.四家传诗与《毛诗序》 2.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与屈原“发愤抒情”说比较 3.《论衡》概述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 1.汪春泓《关于<毛诗大序〉的重新解读》,《北京大学学报》1999 年 6 期 2.陈子谦《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及其历史发展》,《厦门大学学报》1981 年 1 期 3.朱德民《论王充的文学批评标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 年 2 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