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中国政法大学:《古文字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0
文件大小:503.4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古文字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1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古文字学通论》课程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古文字学通论 授课对象 全校本科 课程类型 选修课 学 分 数 2 教学时数 36 学时,周5晚,共 12 次课 授课人单位 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授课人 南玉泉 二、课程目标和任务(500 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许多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 和文字,本课程所指古文字是中国古代的汉字。古文字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汉字的起源、发展 及字形、字音、字义的专门学科。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中国古文字至少已有 5000 年的 发展历程,因此,古文字承载着不同时代大量的历史信息;解读它们不但对于研究文字本身 是必要的,对于解读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中国传世和出土的甲骨文、 金文、简帛数量越来越多,内中记载了丰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方面的内容, 掌握古文字不但对于研读中国古代典籍有极大的帮助,对于从事先秦史的研究更是须臾不可 缺少。当前,通过文字学的手段研究这些珍贵资料,有的已发展成为专门的学科,如甲骨学 和简帛学,本课程有别于专门的甲骨学和简帛学,是专门研究古文字的起源、变化、字义的 学科。识读古文字是本学科的最基本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对汉字的发展历史、 字形变化有着最基本的了解,要求学生熟记 1000 个古文字单字,掌握古文字学最基本的理 论知识。 三、课程基本要求(1000 字) 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体了解、掌握哪些基本原理、方法、知识以及 应具备怎样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具备哪些相关学科的知识等。 文字是先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发明的,但中国古文字走了一条不同于音标字母的发展 道路。不同字母的组合形成单词,需要若干发音不同的字母,这个系统的产生过程是在成熟 的语言基础之上经过一些人缜密的排列组合从而形成初期的字母文字;因此,这一系统文字 的产生有一个比较集中的时段。汉字最初是象形文字,它可以渐进的方式逐步产生,所以象 形文字是汉字的最基本元素。很多汉字最初笔划多,看起来繁杂。汉字产生后,又有一个长 期的简化过程,因此,掌握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非常重要。在学习研究汉字起源的问题时, 要参考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和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字起源问题的成果,比较研究能够更清楚地看 到汉字起源的独特性。 学习古文字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排列倒推,即先识读现代汉字,掌握其最基本的内容, 再溯源而上,去识读那些还未被认识古文字。在古文字学中,也称这种方法为推堪比较法。 所谓推勘比较包含两重意思,一是要求了解、研究每个单字的最初、最基本含义,它所要表

2 达的内容是什么。引申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延续推广的。二是要将不同时期的同一字、同类 字做比较,从而确定每个字的形义。辞例比较、文献校勘都离不开这个最基本的方法。 古文字学的基本理论是古人总结的“六书”说,即象形、会意、指示、假借、形声、转 注,“六书”不但是战国秦汉代以来关于造字的方法与理论,也是我们研究、识读古文字的 重要方法。虽然近现代学者对此提出了诸多疑义,但并不否认其中积极的因素。古文字学家 唐兰提出了“三书”说,即象形、会意、形声。陈梦家先生提出了自己的“三书”说,即象 形、假借、形声。裘锡圭先生同意陈梦家的新“三书”说,但认为仍然有很多字并不能纳入 新“三书”体系。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六书”与“三书”理论的基本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认 识。 学习掌握古文字的基本理论,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识读文字。为此不但要掌握文字的理论 知识,还是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从而更好地为识读文字服务。古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 面,字形与字义是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从这个角度讲形义一体。字音虽然离不开单字,但字 形义却可以脱离字音而存在。现在很多古文字的发音已经不可确读,或发音已不能真正反映 当时的音素。音韵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与古文字相关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音韵 学的基本知识。 与古文字学密切相关的学科还有古文献学。学习、研究中国古文献自然离不开古文字, 古文字的研读也不能脱离古文献,特别是先秦文献,二者的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四、课程内容、教学要求(1.2-1.5 万字) 本部分系课程大纲的核心,主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参考文献、学习要求 等。可以分章节、专题编写,内容至少包括但不限于: (一)什么是古文字学,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 古文字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汉字的一门学科,包括形、义、音三个方面,而以形、义为主。 这门学科除研究汉字在形音义方面的历史变化外,还为识读、研究中国传世古籍和地下出土 的文字资料提供科学的方法。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秦篆之前的文字。汉代的学者就把 此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如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叙》中说:“郡国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 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班固在《汉书·郊祀志》中说:“张敞好古文字。”这里所说的古文字 都是秦篆(包括秦篆)之前的文字,汉隶一般不划在古文字范畴。因此,古文字学所研究的 对象包括金石并用时代的陶文、商代的甲骨文、商周春秋及战国的金文、春秋的石鼓文、战 国、秦的简帛、竹书以及这一时期的玺印文字等。 虽然古文字属于“死文字”,但因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不曾间断,从甲骨文到金文, 从金文到篆书,再到隶楷,其演变轨迹十分清晰、紧密,就是现代汉字也仍然保存着丰富的 古文字、古文化信息。再者,古文字学属于汉语语言学范畴,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是识读、 研究中国传世典籍和地下出土资料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古文字学有着极大的应用性。 (二)我国、域外的基本实践,历史和现状 古文字学是我国传统而古老的一门学科,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及汉代。产生于战国秦时的 《尔雅》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做 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秦相李斯曾整理诸国文字,对秦篆进行了整理和 推广。大概在秦汉之际产生了文字的“六书”理论,“六书”这个概念始见于《周礼·地官·保 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 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 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 会意、转注、假借。当时学者对“六书”的具体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 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

3 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这些理论,对于分析当时文字的结构、探讨文字 的原始意义都具有重大帮助。“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 况的认识。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之上的,是对汉字的造字理论与应用是一个不够完 善,不够周密的归纳和总结。但是,它对于大多数的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六书”的分 析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建。经过现代诸学者的 科学分析,一般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属于造字之法;假借则属于用 字之法,即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东汉许慎的《说文》对“六书”做了较 为权威的解释,对字义、字形解析和探源方面有着巨大成就。《说文》的问世,标志着中国 古文字学的初步建立。 “六书”是秦汉以来关于造字的方法与理论,虽然近现代学者对此提出了诸多疑义,但 并不否认其中的积极因素。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在总结“六书”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书”说, 他在 1935 年写的《古文字导论》和 1949 年写的《中国文字学》中都讲了“三书”说,即 象形、会意、形声三类文字“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 归于声”。陈梦家先生在 1956 年出版的《殷墟卜辞综述》中,认为唐兰先生的“三书”并不 合理,提出了自己的“三书”说,他认为假借字必须列为汉字的基本类型之一,象形、象意 应该合并,故陈氏的“三书”是象形、假借、形声。 裘锡圭先生同意陈梦家的新“三书”说,并进一步诠释说:“表意字使用意符,也可以 称为意符字。假借字使用音符,也可以称为表音字或音符字。形声字同时使用意符和音符, 也可以称为半表意半表音或意符音符字。”但裘先生认为仍然有很多字并不能纳入新“三书” 体系,这些不能纳入“三书”的文字主要有:a 记号字,如五、六、七、八等;b 半记号字, 如丛、义等字;c 变体表音字,如乒、乓、刁等;d 合音字,如甭、羟等;e 两声字,如啎 等字。一般而言,这新 “三书”是造字的最基本方法,其它类型字少且有争议,如甭、歪、 尖等也可称为新型的会意字。本学科要求学生了解“六书”、“三书”的产生和基本意义, 了解近现代古文字学界对“六书”的质疑与批评,从而掌握、发展古文字学的基本理论。 自宋朝的金石学兴起以后,对于古文字的识读和研究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这时著录与 研究的书籍出现了一些,但在清末才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1899 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 为古文字的研究和发展带来契机。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了龙骨,辗转到了罗振玉手中。 其后,罗振玉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资料进行了考据,证实了这些就是盘庚迁殷的商代文字。 前中央研究院又对殷墟小屯进行了科学发掘,其后,诸多学者对甲骨文进行了多方位的考释 及各项研究,这其中以古文字界的三堂为代表: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又名 郭鼎堂。他们对古文字考证和方法的总结有着极大的贡献。其后,唐兰、于省吾、董作宾、 胡厚宣亦成为甲文字学界的翘楚。五四以后,随着西方科学的传入,人文科学的方法也不断 影响着我国,从传统的训诂,到全面的、科学的、历史的考察文字的形、音、义,使古文字 学的方法更加科学。朱德熙、李学勤、裘锡圭等都对古文字的研究有着巨大贡献。 (三)学术前沿、改革前沿、发展趋势与展望等 中国历史上对汉字有意识的进行整理当首推秦朝丞相李斯。秦相李斯配合秦国统一六国 的军事行动,对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归纳,最后推出秦篆这种适用全国的统一文字。可以说, 这是一种官方行动。而东汉许慎编纂《说文》则应是个人行为。他首创以偏旁、部首拆分汉 字,然后将其归入不同的部类。这是对分析汉字、整理汉字以集后来编纂辞书都具有重大意 义,是许氏在文字学上的一大贡献

4 从许慎《说文》算起,古文字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程,其理论经过前辈的潜心研究已基 本成熟。时人的“六书”虽然不够严密,但近人的“三书”说,即形意、形声、假借基本能 够概括汉字的构造方法。指示可以看作是会意一种;假借是用字的方法,虽不会产生新字, 但在字义上却发生质变;转注之类归纳、要概括的并不科学,或归形声,或归会意,不应为 一类。此外,有些汉字属于形声兼会意,而数字符号有些可归入会意,有些可另辟一类。这 些已逐渐被古文字学界所认同。而在字音方面,学人已完成了上古、中古的音韵分类,对于 字音的识读有极大的帮助。古文字学以形义为主要研究对象,自许氏的《说文》问世后,人 们已渐渐重视形旁的分类、归纳。这对于已有文字的分类、准确理解其含义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近年来,高明的《古文字类编》、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的《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都这 方面成果的代表。这些工作还应继续进行。 古文字学的理论是总结现存已识文字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其正确与否,一方面要 看其是否符合逻辑,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即验证、破译那些未识的文字。因为, 古文字学的最终目的是要破解那些不识的文字。以甲骨文为例,目前已发现近 4500 多个单 字及字符,能够准确识读的不到 2000 多个。那么,通过同类偏旁、部首的归类,解析字符 的含义就成为必要的途径。这就要求各类偏旁、部首的归类要准确,在此基础上解析字符的 含义才能准确。准确的解析其含义只有单个字是不行的,因为单字不便验证解析的含义是否 正确,只有经过若干文句的验证才能最后确认。正确的识读古文字至少需要三个步骤:一是 正确的隶定,即摹写要正确;二是解析要正确;三是在若干文句中去检验。如果没有第三个 步聚,文字的解析则类似于猜谜而得不到肯定性的答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将现存的 所有古文字收集、编辑,再按不同标准将其分类;如按部类划分、已识未识、按时代排列等 等。在此基础上再将文字出处标注,使单个文字在文句中的语境得以识别,从而加大正确隶 定、正确识读单个文字的机率。这一工作将是今后古文字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当前,这一工 作已有一定的基础,如高明先生编著有《古文字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徐中舒先生编 有《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年版),戴家祥、马承源主编的《金文大字典》 (学林出版社 1995 年版)、何琳仪先生编有《战国古文字字典》(中华书局 1998 年版)等。 下一步将各时代排列、未识字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载入将是应当完成的任务。 (四)文献阅读 本课程共分为六大部分,或称之为六章,因此,所列阅读文献即分布于六章之内。 第一章:古文字学的一般理论 本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古文字的起源 古文字的起源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汉字的起源问题,对此历来观点不一。关于汉字的 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主要有: A、结绳记事说。B、刻契说。C、图画说。D、仓 颉造字说。 图画说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一书中也说到: “文字 的产生, 本是很自然的, 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已经有很好的绘画, 这些画 大抵是动物和人像, 这是文字的前驱。”古文字的六书中也有很多象形字,从这个意义 上来看, 图画对文字的起源作用最大。 也有观点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只有那些 记录语言的专用符号才是真正的文字,因此,从文字的各种类型分型,文字的起源恐怕 不只是一种途径。 2﹒古文字学的六书与三书 六书是战国至汉人总结的文字造字理论,也是分析文字归类的方法。虽表述各不相 同,但大至意思相类。主要表述有: A、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5 B、班固《汉书•艺文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C、许慎《说文•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近人唐兰、陈梦家、裘锡圭主张三书说,而以裘锡圭的论述较为详备,即表意、假借、 形声。但仍有一些是三书所不能概括的文字,这些当是特殊途径产生的。 3﹒古音韵与古音韵学 传统音韵学研究的是古音、今音、等音。古音即“上古音”,是指周、秦、汉时代的汉 语语音。因研究这个主要的依据文献是《诗经》,所以这一时期的语音又被称为“诗经音”。 “今音”又叫“中古音”,是指隋唐时代的汉语语音。研究今音主要依据的文献是《切韵》, 所以这一时期的语音又称“切韵音”。等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音理的一门学科,这部分与本 课程相距甚远,故不讲述。 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 年第1期。 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 1978 年第 3 期。 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 年第 1 期。 唐 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林 沄:《古文字研究简论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 》,《文物》1973 年第 2 期。 何九盈:《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李丛芹:《汉字与中国设计》,荣宝斋出版社 2007 年版。 朱琚元(彝族):《中华万年文明的曙光》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李学勤:《古文字初阶》,中华书局 1985。 张桂光:《古文字中的形体讹变》,《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 中华书局 1986 于省吾:《说俗书每合于古文 》,《中国语文研究》第五辑 香港中文大学 1984 赵 诚:《古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调整》,《古文字研究》第十辑 中华书局 1983 裘锡圭:《汉字的性质 》,《中国语文》1985、1 张亚初:《谈古文字中的变形造字法》,《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 社 1989 裘锡圭 :《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1979、6 裘锡圭:《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远东出版社,1995 姚孝遂:《古文字的符号化问题 》,《古文字论集》初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83 姚孝遂:《再论古汉字的性质》,《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 中华书局 1989 徐中舒:《怎样研究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 15 辑,中华书局,1984 年。 于省吾:《从古文字学方面来评判清代文字、声韵、训诂之学的得失》,《历史研究》 1962 年第 6 期。 龙宇纯(台湾):《中国文字学》 孙常叙:《假借形声和先秦文字的性质》,《古文字研究》第十辑 中华书局 1983 陈世辉:《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中华书局 1979 孙雍长《转注论》,1991,长沙岳麓书社

6 陈 芳:《辨“古音韵至谐说”——兼谈古音学研究的立论基础》,《福建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04 期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史存直、 乾剑华:《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胡 杰:《先秦楚系简帛语音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9 年 第二章 甲骨文综述 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成篇、成系统的文字是商代的文字。商代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铜 器铭文、陶文、玉石器上的文字等,其中以甲骨文发现最多。甲骨文,是指古代殷商时期刻 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又称“卜辞”或“龟甲”文字。目前,共发现单字 4500 左右。可 识者近 2000 字。本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1甲骨文的发现与分期断代 甲骨文是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 距今已 3000 多年,目前出土的甲骨已达 15 万片之多。甲骨文主要见于晚商都城殷墟,但在 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等地也有发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据估计总数达 15 万片之多,但是经 过科学发掘所得的甲骨文则大约只有 3.5 万片左右。 董作宾在上世纪 30 年代创立了甲骨断代学,意义重大。40 年代,他提出了“文武丁 卜辞时代之谜”的分期说。分期主要是据骨文的字型风格、内容、贞人、坑位等将殷墟甲骨 文按时王分为若干时段。新编《甲骨文字典文字典》(1989 年)为四期。目前,分期有多种 分法,观点颇多分歧。但分期对于进一步研究殷商制度和文字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2甲骨性质与文字释例。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见比较成熟的文字,但肯定不是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卜辞,是当 时占卜遗留下来的记录。因此,当时的政事记录肯定不是用甲骨。文献记载有“典”、“册”, 甲骨文中亦见“典”、“册”二字,因此,当时政事的一般载体当为竹简,即竹书。虽然甲骨 文不是当时朝政记载的文字,但其内容亦极为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 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从文字结构看, 甲骨文不仅具备现代汉字的方块字特点,符合汉字造字的“六书”理论,而且,由甲骨文、 两周金文,到春秋战国的大篆、小篆,再到汉魏的隶书以及以后的行书、楷书,其嬗变轨迹 清晰可见。本节分析若干甲骨文字的破译对于识读古文字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如下: 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 1996 年。 黄天树《殷墟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年。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年 5 月 1 日。 孙海波 :《甲骨文编》中华书局 1965 李孝定 :《甲骨文字集释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 1965 郭沫若:《卜辭通纂》科学出版社, 1983。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 1956。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科学出版社 1982 全集本 唐 兰:《殷墟文字记 》中华书局 1981。 岛邦男 :《殷墟卜辞综类》汲古书院 1971 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7 于省吾:《释中国》, 《中华学术论文集》1983《怎样研究古文字》, 《古文字研究》 第 15 辑,中华书局本年出版,1984 年。 林 沄:《说王》,《考古》1965、6 胡厚宣 :《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 《复旦大学学报》1956,1 于省吾 :《商代的谷类作物》《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1,1 于省吾 、陈世辉 :《释庶》,《考古》1959,10 于省吾 :《略论图腾与宗教起源和夏商图腾》,《历史研究》1959,11 《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并释 二字》 于省吾 :《释羌、苟、敬、美》,《吉林大学学报》1963、1 张政烺 :《释甲骨文俄、隶、蕴三字》,《中国语文》1965、4 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见的儒》,《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本年第 4 期,1975 年。 于豪亮:《说引字 》, 《考古》1977、5 张政烺 :《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中华书局 1979 胡厚宣 :《说我王》,《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中华书局 1979 裘锡圭:《说弜》,《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中华书局 1979 姚孝遂 :契文考释辩举《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中华书局 1979 姚孝遂 :商代的俘虏《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中华书局 1979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 1979 刘宗汉:《释七、甲 》,《古文字研究》第四辑 中华书局 1980 张亚初:《甲骨金文零拾 》,《古文字研究》第六辑 中华书局 1981 张桂光:《古文字考释四则 》,《华南师院学报》1982、4 张勋燎:《“七”“十”考 》,《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 辑 1982 于省吾:《释从天从大从人的一些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 中华书局 1986 李裕民:《古字新考 》,《古文字研究》第十辑 ,中华书局 1983 裘锡圭:《畀字补释 》,《语言学论丛》第六辑 ,商务印书馆 1980 裘锡圭:《说字小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8、2 裘锡圭:《古文字释读三则》,《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 徐中舒:《周原甲骨初论》,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 10 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 本年 5 月出版,1982 年。 第三章 青铜器铭文与篆书 1﹒青铜器铭文 青铜器铭文又称为金文,即铸刻在青铜彝器上的一种文字。因通常铸刻于钟鼎之上, 也称为钟鼎文。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两周,总的时代晚于甲骨文。金文约有 3000 多 字,其中可识者有 1804 字。青铜器铭文少者 1――2 字,多者可达上百字,很多铭文记 录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事项,对于研究当时的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现 在我们看不到商周时期的简牍文本,因此从历史所遗留载体的文字看,金文上承甲骨文, 下启秦代小篆,对于研究文字演化亦弥足珍贵。 2﹒石鼓文与篆书 石鼓文属于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 10 枚,高约 2 尺,径约 3 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 10 首,计 718 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 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论” 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

8 公时物。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存 465 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 462 字。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馆。石鼓文字体端庄凝重,笔力稳健。上承西周金文,下 启秦代小篆。其书为秦篆的先声。 秦篆即'小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小篆”:“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 也。增损大篆,皆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 概》:“秦篆简直,如《峄山》、《琅琊台》等碑是也。”许氏《说文》所载字体即为秦篆。 秦篆是我们识读古文字的基础,相对于甲骨、金文,秦篆则易识易辩,学好秦篆对于深 入研究更古的文字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主要有: 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人民出版社 1954 年第 1 版。 霍彦儒等编:《商周金文编》三秦出版社 2009 年版。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 1958 年版。 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 唐 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华书局 86 年。 罗卫东:《读〈五年琱生尊〉铭文札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 年第 3 期。 张懋镕:《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 科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版,北京,中华书局,2007 版。 张再兴(华东师范大学):《近十年新发表西周金文中的若干新见字和新见字形》, “中 国古代铜器:最近发现、最近发展”国际研讨会 2010 年 11 月·芝加哥 Ancient 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Shouyang Studio and Elsewher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mmemorating Twenty Years of Discoveries 张桂光主编 、秦晓华副主编 : 《商周金文摹释总集》(全八册)中华书局 2010-04 王 晶:《两周涉法铭文汇释及考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版。 林 沄:《豊豐辨 》,《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 中华书局 1985。 第四章 字体及形旁部首演变解析 本章通过分析常见常用古文字字体及形旁的演变,进而推广、识记更多的相关联的文字。 这个方法对于今后研究、识读古文字资料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章也是识读、记识古文字 的重要的步聚。本课程要求学生识读 600 字上以古文字,识记这些文字的方法和基础就是对 具有演变系列的文字要牢牢掌握。 主要参考文献: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 版。 高 明:《略论汉字形体研究的一些规律》,《考古与文物》1980、2。 高 明:《古体汉字义近形旁通用例 》,《中国语文研究》第四辑香港中文大学 1982 版。 高 明:《古陶文汇编》,1990,中华书局 《古文字类编》 张亚初:《谈古文字中的变形造字法》,《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 社 1989 版。 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 》,《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 中华书局 1989。 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岳麓书社,1997 版。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通论》,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版。 王宏源:《汉字形体源流》,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刘家军:《晋以前的草势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姚孝遂:《古文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 》,《古文字研究》第四辑 中华书局 1980

9 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版。 刘 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5 第五章 古文字资料选释 章从古文字的起源、理论、字体演变做了分析和介绍,这些主要涉及单个字体的识 读和分析。本章主要选取甲骨、金文等在内容上可联缀成篇的文字进行解读、分析,这 一方面可通过在整篇资料中识读分析古分字,另一方面可通过整篇古文字资料的研读探 讨当时的社会制度,为历史学、法史学的研究奠定基础。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1甲骨文资料选释;2金文资料选释。 本章将选取甲文卜辞 3 篇、金文 3 篇、石鼓文 1 篇、战国秦汉印 5 枚进行通篇释读。 本篇选取的甲文取自《甲骨文合集》,金文主要有《利簋》、《五祀卫鼎》、《匫鼎》、 《训匜》等,金文资料一般选自《金文总集》。玺印篆书选自《石钟山房印举》及《汉 印文字征》等。 主要参考文献有: 葛英会: 《商代大鼎的“司” 、“ 后”之争》, 《殷都学刊》2012 年期 1 期。 王 晶:《五祀卫鼎铭文集释及西周土地违约案件审理程序窥探》,《贵州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06 期。 袁俊杰:《柞伯鼎铭补论》,《中原文物》 2008 年 01 期 。 胡平 王晓朴:《利簋铭文“岁鼎”探析》,《华章》 2009 年 15 期 。 徐中舒:《西周利簋铭文笺释》,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 2 期,1980 年。 徐中舒:《西周墙盘铭文笺释》, 《考古学报》本年第 2 期,1978 年。 李学勤:《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卷,《古鼓文研究﹒ 诅楚文考释》科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高 明:《古陶文汇编》,中华书局出版 1990 年版。 罗福颐主编著:《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文物出版社 1987 版。 (六)实物参观与临摹 本课程希望学生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或保利艺术博物馆参观先秦时期甲骨文、青铜器等出 土文物。对所参观文物最好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拍照或临摹,将甲骨文、青铜器的铭文 描绘下来,以加深对实物感观的印象。 (七)作业 按课次留作业,依次有甲骨文 1 篇、金文 2 篇、各朝篆书玺印 5 枚。同时要求学生将主 要部首相关联的文字熟记。 五、学时分配 课 次 单元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备注 1 (一) 古 文 字 学 的 一般理论 古代汉字的起源与古文字学 2 “六书”说与“三书”说 2 2 古音韵的一般知识 4 3 (二) 甲骨文的发现与分期断代 2

10 甲骨文综述 甲骨性质与通用文字 2 4 (三) 青 铜 器 铭 文 与篆书 青铜器与青铜器铭文 4 5 石鼓文与秦篆 4 6 (四) 形旁及字体 演变解析 字形演变的一般规律 2 字形演变(人部类) 2 7 字形演变(物部类) 4 8 9 (五) 古文字资料 选释 甲骨卜辞举要 2 青铜铭文举要 6 六、其他和备注 由于本课程的专业性较强,选修本专业会消耗学生很大精力,因此,希望今后有志于法 史研究、中国古代史研究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学生选修。不排除因个人爱好而选修本课 程。 编写人签字:南玉泉 研究所负责人签字:徐世虹 编制时间:2014年5月 20 日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