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教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24
文件大小:444.68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教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大学语文》教案系部:师范教育系教师:林佳颖

1 《大学语文》 教案 系部:师范教育系 教师:林佳颖

2

2

授课时间第1、2周课次第1次章节第一讲《论语》三则名称授课教学理论课()、实践课()其它()4)、习题题(方式时数1.语言建构与运用:正确理解“学而时习之”的内涵。教学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文段理解孔子的修养过程,学习。目的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孔子少年立志,树立远大理想与信念,身处逆境仍然保要求持乐观精神,信念坚定。教学讲解法、阅读分析法方法教学重点: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重点难点:孔子的理念与修养过程。难点教学步骤及内容:教学导入:视频导入:《西周东周》教学内容:一、历史背景1.社会动荡,礼崩乐坏2.思想解放,百家争鸣二、史料出处儒家经典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上古典籍: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语录体著作,言简意,饱含深意,许多言论成为后世的格言和成语,对文学语言影响深远三、文段学习第一则重点字词:“习”重点学习:孔门三乐的内涵与外延第二则重点字词:“志”、“三十而立”“耳顺”、“知天命”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修养学问,三十岁能够立身行事合乎法度,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3

3 授课时间 第 1、2 周 课 次 第 1 次 章 节 名 称 第一讲 《论语》三则 授 课 方 式 理论课( )、实践课( )、习题题( )、其它( ) 教学 时数 4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1.语言建构与运用:正确理解“学而时习之”的内涵。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文段理解孔子的修养过程,学习。 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孔子少年立志,树立远大理想与信念,身处逆境仍然保 持乐观精神,信念坚定。 教 学 方 法 讲解法、 阅读分析法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重点: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难点:孔子的理念与修养过程。 教学步骤及内容: 教学导入: 视频导入:《西周东周》 教学内容: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2.思想解放,百家争鸣 二、史料出处 儒家经典 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 上古典籍: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 语录体著作,言简意赅,饱含深意,许多言论成为后世的格言和成语,对文学语言影响 深远 三、文段学习 第一则 重点字词:“习” 重点学习:孔门三乐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则 重点字词:“志”、“三十而立”、“耳顺”、“知天命”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修养学问,三十岁能够立身行事合乎法度,四十岁遇 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 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重点学习:孔子(儒家学者)的修养过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孔子自强不息的人生修养态度。第三则重点字词:“莫能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重点学习:陈蔡绝粮的典故、孔子的信念与追求四、知识链接孔子学琴《典籍里的中国一一论语》引导学生学习孔子身处逆境依然保持乐观心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追求。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谈谈对孔门三乐的理解2、说说孔子具有哪些珍贵的品质下次课预习要点1、《大学之道》教学后记

4 重点学习:孔子(儒家学者)的修养过程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孔子自强不息的人生修养态度。 第三则 重点字词:“莫能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重点学习:陈蔡绝粮的典故、孔子的信念与追求 四、知识链接 孔子学琴 《典籍里的中国——论语》 引导学生学习孔子身处逆境依然保持乐观心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追求。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谈谈对孔门三乐的理解 2、说说孔子具有哪些珍贵的品质 下次课预习要点 1、《大学之道》 教 学 后 记

第授课时间3、4周课次第1次章节第二讲大学之道名称授课教学理论课(2)、实践课()、习题题()、其它(4方式时数教学1.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的目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要求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本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教学讲解法、讨论法方法教学教学重点: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重点教学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难点及其内部关联。教学步骤及内容:教学导入:出示相关大学的校训,这些校训基本使用“格物、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些词。这些词都出自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中的“大学”篇。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大学》。教学内容:一、课题简介1.《大学》是儒家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大学之道”。“大学”一词在古代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大学之道”,指格物致知,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二、全文通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重点字词:(1)道:宗旨,根本原则。(2)明:使动,使…彰明。(3)明:美好,明德:美好的德行。(4)亲民:“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一说亲近爱抚5

5 授课时间 第 3、4 周 课 次 第 1 次 章 节 名 称 第二讲 大学之道 授 课 方 式 理论课( 2 )、实践课( )、习题题( )、其它( ) 教学 时数 4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1.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本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教 学 方 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 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步骤及内容: 教学导入: 出示相关大学的校训,这些校训基本使用“格物、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些词。这 些词都出自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中的“大学”篇。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大 学》。 教学内容: 一、课题简介 1.《大学》是儒家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经北宋 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 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 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大学之道”。“大学”一词在古代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 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 政治、哲学等学问。“大学之道”,指格物致知,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二、全文通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重点字词: (1)道:宗旨,根本原则。 (2)明:使动,使.彰明。 (3)明:美好,明德:美好的德行。 (4)亲民:“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一说亲近爱抚

民众。(5)止:至,达到。(6)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7)静:心不妄动。(8)安:性情安和。(9)虑:思虑精祥。(10)得:处事合宜。(11)物有本末:分清主次,集中力量抓住事物的关键。(“三纲”)(12)事有终始:做事力求善终,因而须“慎始”,谨慎规划第一步。(“七证”)(13)近道:认识的局限性,对真理的探寻无穷尽。必须敬畏真理,与时俱进,上下求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重点字词:(1)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2)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3)正其心:端正其心。朱熹说:“心者,身之主也。”(4)诚其意:使其意念诚实。(5)致其知:获得知识。格:至;物:事物。“格物”一词,解说颇有分歧,依朱熹的解释,应理解为“穷究事物的道理”,但依陆、王心学的解释,则是格除物欲的意思。(6)壹是:一律。(7)本:指“修身”。末:指修身以外的种种事务。否:意为“不可能”。(8)所厚者:指“本”。所薄者:指“末”。指该重视的不重视。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9)知之至:智慧的极致。知,即“智”三、三纲与八目的关系“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现实意义6

6 民众。 (5)止:至,达到。 (6)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7)静:心不妄动。 (8)安:性情安和。 (9)虑:思虑精祥。 (10)得:处事合宜。 (11)物有本末:分清主次,集中力量抓住事物的关键。(“三纲”) (12)事有终始:做事力求善终,因而须“慎始”,谨慎规划第一步。(“七证”) (13)近道:认识的局限性,对真理的探寻无穷尽。必须敬畏真理,与时俱进,上下求 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重点字词: (1)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2)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3)正其心:端正其心。朱熹说:“心者,身之主也。” (4)诚其意:使其意念诚实。 (5)致其知:获得知识。格:至;物:事物。“格物”一词,解说颇有分歧,依朱熹的 解释,应理解为“穷究事物的道理”,但依陆、王心学的解释,则是格除物欲的意思。 (6)壹是:一律。 (7)本:指“修身”。末:指修身以外的种种事务。否:意为“不可能”。 (8)所厚者:指“本”。所薄者:指“末”。指该重视的不重视。未之有也:即未有之 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9)知之至:智慧的极致。知,即“智”。 三、三纲与八目的关系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内 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 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现实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朱熹推崇《大学》,正是看到了它对调适人们的心态、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潜力。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本篇的现实意义。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本文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在于什么?下次课预习要点1、《诗经》相关常识教学后记/

7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 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 国家就无法前进。”(2014 年 5 月 4 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朱熹推崇《大学》,正是看到了它对调适人们的心态、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 贯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潜力。 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本篇的现实意义。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本文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在于什么? 下次课预习要点 1、《诗经》相关常识 教 学 后 记

第授课时间周课次第1次5章节第三讲《诗经·兿》名称授课教学理论课(1)、实践课()、习题题()其它(2方式时数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蓼》全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诗人无法奉养父母的哀痛之情,培养孝敬父母的良好品目的德。要求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儒家的家庭伦理观念以及现实意义。教学讲解法、讨论法方法教学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抒发的父母去世后,子女无法回报父母恩德的终身长恨。重点教学难点:《诗经》的内容以及赋、比、兴表现手法的理解。难点教学步骤及内容:教学导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诗经》以其伟大的文学成就彪炳史册。教学内容:一、概说1、释名:《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土,《诗》于是才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所以称为《诗经》。2、《诗经》的篇数为305篇,不包括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它是一部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3、《诗经》的收集和编订。《诗经》的编集问题,历来众说纷绘,主要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4、《诗经》的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风”也称“国风”,“国”犹“方”,指地域;“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shao)南、邯(bei)风、(yong)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kuai)风、曹风、幽(bin)风等15个地区的乐歌,共160篇。“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小雅”和“大雅”两部分。“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8 授课时间 第 5 周 课 次 第 1 次 章 节 名 称 第三讲 《诗经•蓼莪》 授 课 方 式 理论课( 1 )、实践课( )、习题题( )、其它( ) 教学 时数 2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1. 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蓼莪》全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诗人无法奉养父母的哀痛之情,培养孝敬父母的良好品 德。 3.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儒家的家庭伦理观念以及现实意义。 教 学 方 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抒发的父母去世后,子女无法回报父母恩德的终身长恨。 教学难点:《诗经》的内容以及赋、比、兴表现手法的理解。 教学步骤及内容: 教学导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诗经》以其伟大 的文学成就彪炳史册。 教学内容: 一、 概说 1、释名:《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 典,汉 置“五经”博土,《诗》于是才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 所以称为《诗经》。 2、《诗经》的篇数为 305 篇,不包括有目无辞的 6 篇“笙诗”,它是一部为配乐演唱的 乐歌总集。 3、《诗经》的收集和编订。《诗经》的编集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采诗、献诗、 删诗之说。 4、《诗经》的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 《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 即风、雅、颂三类。 “风”也称“国风”,“国”犹“方”, 指地域;“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 周南、召(shào) 南、邶(bèi) 风、鄘(yōng) 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 秦风、陈风、桧(kuài)风、曹风、豳(bīn) 风等 15 个 地区的乐歌,共 160 篇。“雅”, 正也,即标准音, 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小雅”和“大雅” 两部分。“小雅”74 篇, “大雅”31 篇, 共 105 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 40 篇, 其中“周 颂”31 篇, “鲁 颂”4 篇,“商颂”5 篇

二、《蓼莪》赏析1、词语解释:(1)蓼(lu)蓼:长又大的样子。(é):一种草,即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从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2)匪:同“非”。伊:是。(3)劭(qu)劳:与下章“劳痒”皆劳累之意。(4)蔚(wei):一种草,即牡蒿。(5)瓶:汲水器具。罄(qing):尽。(6)豊(lei):盛水器具。以瓶喻父母,以喻子。因瓶从豊中汲水,瓶空是豊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赠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7)鲜(xian):指寡、孤。民:人。(8)恬(hu):依靠。(9)衔恤:含忧。小结:这一首是儿子悼念父母的诗。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遗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报恩德于万一。子女赠养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直至今日,仍然是一项必须提倡的公德,人人都应尽这个责任。3、多种形式诵读。三、延伸活动(思政元素)古人云“百德孝为本”,“百行孝为先”。“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孝亲的典范,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榜样的力量吧!1、观看相关视频。(学生交流分享看法)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孝亲故事。四、本课总结鸟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恩。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学会孝亲!学会感恩!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阅读《合欢树》,谈谈它与本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点。下次课预习要点1、汉乐府《有所思》教学后记

9 二、《蓼莪》赏析 1、词语解释: ⑴蓼(lù) 蓼: 长又大的样子。 莪(é):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莪香美 可食用, 并且环根丛生, 故又名抱娘蒿, 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 皆散生, 蒿 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 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 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 (诗 人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 ⑵匪: 同“非”。伊:是。 ⑶劬(qú) 劳: 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⑷蔚(wèi):一种草,即牡蒿。 ⑸瓶: 汲水器具。罄(qìng):尽。 ⑹罍(lěi):盛水器具。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 所 以为 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 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 ⑺鲜(xiǎn):指寡、孤。民:人。 ⑻怙(hù):依靠。 ⑼衔恤:含忧。 小结: 这一首是儿子悼念父母的诗。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遗养育了他, 而他却不能报恩德 于万一。 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直至今日,仍然是 一项必须提倡的公德,人人都应尽这个责任。 3、多种形式诵读。 三、延伸活动(思政元素) 古人云“百德孝为本”,“百行孝为先”。“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教化的源泉。我国 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孝亲的典范,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榜样的力量吧! 1、观看相关视频。(学生交流分享看法) 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孝亲故事。 四、本课总结 鸟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恩。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学会孝亲!学会感恩!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阅读《合欢树》,谈谈它与本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点。 下次课预习要点 1、汉乐府《有所思》 教 学 后 记

第授课时间6周课次第1次章节第四讲《汉乐府·有所思》名称授课教学理论课(1)、实践课()、其它(2)、习题题(方式时数教学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所思》作品的分析。目的2.思维发展与提升:有关汉乐府的知识介绍。要求教学讲解法、讨论法方法教学教学重点:《汉乐府》的有关常识,体会诗中汉代女子的抒情方式,重点教学难点:总结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难点教学步骤及内容:教学导入:播放音乐视频。教学内容:一、概说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汉族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二、赏析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有所思”到“用玉绍缭之”,写热恋。“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意思是说,有一个我所思念的人,他却远在大海的南边。男女相爱,只想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可他们却天各一方,这怎能不令她朝思暮想呢?一个“乃”字,表达了她十分调帐而又无可奈何的悲苦心情。然而,人虽千里,她的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他,爱着他。她要怎么办呢?于是她选择了“双珠”。“箸”本来已极精美,而她却仍觉得不足以寄托她的满腔情思,还要“用玉绍缭之”,其情意何等真挚,何等深厚!这里面,凝聚着她的多少心血,寄托着她的多少情意啊!第二部分,从“闻君有他心”到“相思与君绝”,写绝交。“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当意识到自己纯真的情感被玩弄、10

10 授课时间 第 6 周 课 次 第 1 次 章 节 名 称 第四讲 《汉乐府•有所思》 授 课 方 式 理论课( 1 )、实践课( )、习题题( )、其它( ) 教学 时数 2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1. 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所思》作品的分析。 2. 思维发展与提升:有关汉乐府的知识介绍。 教 学 方 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汉乐府》的有关常识,体会诗中汉代女子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总结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及内容: 教学导入: 播放音乐视频。 教学内容: 一、概说 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汉族民间流传,经由乐 府保 存下来, 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 亦称“乐府诗”。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 文人的诗 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 府诗”,或简称“乐府”,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二、赏析 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从“有所思”到“用玉绍缭之”,写热恋。 “有所思, 乃在大海南。”意思是说, 有一个我所思念的人,他却远在大海的南边。 男女相爱,只想 朝夕相伴, 形影不离,可他们却天各一方,这怎能不令她朝思暮想呢? 一个“乃”字, 表达了她十 分惆怅而又无可奈何的悲苦心情。然而,人虽千里, 她 的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他,爱着他。她要 怎么办呢? 于是她选择了 “双珠瑇瑁簪”。 “簪”本来已极精美,而她却仍觉得不足以寄托她的满腔 情思, 还要“用玉绍缭之”, 其情意何等真挚, 何等深厚! 这里面, 凝聚着她的多少心血,寄托着她 的多少情意 啊! 第二部分, 从“闻君有他心”到“相思与君绝”,写绝交。 “闻君有他心, 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当意识到自己纯真的情感被玩弄

共24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