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2006年司考试卷四第六题——由本题看如何弥补制定法之不足

2006年司考试卷四第六题 由本题看如何弥补制定法之不足 汪占毛 发布时间:2006-12-12 某民法典第一条规定:民事活动,法律有规定的,依法律;法律无规定的, 依习惯:无习惯,依法理。笔者认为,该条解决的是大陆法系裁判依据问题,共 分三个层次即法律渊源、补充裁判依据和克服制定法之不足 一、法律渊源 法律渊源,即法律效力的表现形式。英美法系也有制定法,但以判例法为 法的主要表现形式;大陆法系以制定法为正式渊源,习惯、判例、法理等为非正 式渊源。上述民法典明确将“法律、习惯和法理”规定为裁判依据,反映了立法者 视野的开阔、技术的成熟和逻辑的缜密,尤为重要的是为法官裁判提供了完整的 法律依据。而我国民法通则是将法律、政策、习惯作为法律渊源,并无法理之位 置,实显不足,使我们在司法实践中遇到无直接法律规定的疑难案件时,束缚了 法官的手脚,影响了法的适用,也不利于民事裁判文书充分而深刻地说理 、补充裁判依据 笔者认为,法理主要是作为裁判依据而非行为规则。虽然法律、习惯和法 理都是裁判依据但其地位不同。法律是主要而首选依据,习惯和法理是补充依 据只有当无法律规定时才考虑习惯和法理,后者相当于前者的替补队员。法理, 作为补充裁判依据,一方面授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为法官的能动性留下了 空间;另一方面又约束法官,使法官不能任意妄为。对法官的信任与限制,在这里 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克服制定法之不足
2006 年司考试卷四第六题—— 由本题看如何弥补制定法之不足 汪占毛 发布时间:2006-12-12 某民法典第一条规定:民事活动,法律有规定的,依法律;法律无规定的, 依习惯;无习惯,依法理。笔者认为,该条解决的是大陆法系裁判依据问题,共 分三个层次,即法律渊源、补充裁判依据和克服制定法之不足。 一、法律渊源 法律渊源,即法律效力的表现形式。英美法系也有制定法,但以判例法为 法的主要表现形式;大陆法系以制定法为正式渊源,习惯、判例、法理等为非正 式渊源。上述民法典明确将“法律、习惯和法理”规定为裁判依据,反映了立法者 视野的开阔、技术的成熟和逻辑的缜密,尤为重要的是为法官裁判提供了完整的 法律依据。而我国民法通则是将法律、政策、习惯作为法律渊源,并无法理之位 置,实显不足,使我们在司法实践中遇到无直接法律规定的疑难案件时,束缚了 法官的手脚,影响了法的适用,也不利于民事裁判文书充分而深刻地说理。 二、补充裁判依据 笔者认为,法理主要是作为裁判依据,而非行为规则。虽然,法律、习惯和法 理都是裁判依据,但其地位不同。法律是主要而首选依据,习惯和法理是补充依 据,只有当无法律规定时才考虑习惯和法理,后者相当于前者的替补队员。法理, 作为补充裁判依据,一方面授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为法官的能动性留下了 空间;另一方面又约束法官,使法官不能任意妄为。对法官的信任与限制,在这里 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三、克服制定法之不足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制定法存在不周延性、滞后性等不足,在社会迅速发展 时期,尤为显著。为了克服制定法的不足,英美法系采取判例,通过法官“造法” 予以解决:而大陆法系采取将法理等作为补充裁判依据予以处理。这样,法官就 能够及时定分止争、解决疑难案件、实现公平正义,也使有限的法律与无限的生 活之间保持适度的动态平衡。从这个角度看,上述民法典的规定实有精深的法理。 而我国对制定法不足的克服,尚未与世界接轨,并未将法理作为裁判依据,主要 是通过修改法律解决由于修改法律程序的严格性,此办法不能满足现实的急需, 也不能解决疑难个案的问题,从而留下许多盲点。 综上所述,该民法典第一条的规定,解决了裁判依据问题,将习惯特别是 法理作为补充裁判依据,克服了制定法之不足,有利于及时解决现实中的疑难案 件,从而有助于树立司法权威维持社会发展中的动态平衡 我国正处于历史转型期社会迅猛发展,司法实践中新问题层出不穷,也空前 暴露了制定法之不足,迫切需要解决裁判依据问题。我们不妨放眼望世界,借鉴 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将上述规定吸收进我们正在起草的民法典中,那样将会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法院)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制定法存在不周延性、滞后性等不足,在社会迅速发展 时期,尤为显著。为了克服制定法的不足,英美法系采取判例,通过法官“造法” 予以解决;而大陆法系采取将法理等作为补充裁判依据予以处理。这样,法官就 能够及时定分止争、解决疑难案件、实现公平正义,也使有限的法律与无限的生 活之间保持适度的动态平衡。从这个角度看,上述民法典的规定实有精深的法理。 而我国对制定法不足的克服,尚未与世界接轨,并未将法理作为裁判依据,主要 是通过修改法律解决。由于修改法律程序的严格性,此办法不能满足现实的急需, 也不能解决疑难个案的问题,从而留下许多盲点。 综上所述,该民法典第一条的规定,解决了裁判依据问题,将习惯特别是 法理作为补充裁判依据,克服了制定法之不足,有利于及时解决现实中的疑难案 件,从而有助于树立司法权威,维持社会发展中的动态平衡。 我国正处于历史转型期,社会迅猛发展,司法实践中新问题层出不穷,也空前 暴露了制定法之不足,迫切需要解决裁判依据问题。我们不妨放眼望世界,借鉴 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将上述规定吸收进我们正在起草的民法典中,那样将会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法院 )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华东政法学院:《民法总论》瑞士民法典的特征(朱淑丽).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2006 年司考试卷四第六题——法律渊源的扩充和限缩(戴顺娟).doc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法总论》西方民法史上的“骄子” ——论《法国民法典》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叶秋华).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民事活动行为正当性的判断.doc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法总论》民事习惯及其法律意义(春杨).doc
-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五十号).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大陆法系的基本特征(朱淑丽).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大陆法演进趋势略谈(朱淑丽).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在自由与规范之间(周斌).doc
- 复旦大学法学院:《民法总论》司法判例与中国民事法律(刘士国教授).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公法与私法的分立与结合.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人身损害赔偿(2/3).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人身损害赔偿(1/3).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不能拒绝裁判引申出的法律适用准则(何雅静).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一统六合的法典化运动(韩强).doc
- 华东政法学院:《民法总论》德国民法典的基本特点(朱淑丽).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之探研(费安玲).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民法概述(刘春彦).ppt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宪法效力的界定及其对私法的影响(张千帆).doc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法总论》由物权法的争论想到的若干宪法问题(韩大元).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2006年司考试卷四第六题——由本题看民法法源的涵义及效力(李克才).doc
- 华东政法学院:《民法总论》罗马法的复兴(朱淑丽).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罗马法的特点.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罗马法的特质(朱淑丽).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认真对待作为“动态法典”的案例(蒋惠岭).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话说“民法”.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输出与回归:法学名词在中日之间(王健).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这笔债务要不要还?.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阅读材料1-1:注释法学派(沈宗灵).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阅读材料1-2:历史法学派述评.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阅读材料1-3: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是法的发展规律(张文显).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阅读材料1-4:佟柔先生与中国民法学(周大伟).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阅读材料1-5:民俗习惯司法运用的理论与实践(蒋飞、陈益群).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适用物权法判案 离婚协议分割单元房无效.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不当得利.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姓名权.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损害赔偿请求权.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无因管理(徐爱民).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无极违约案.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肖像权(林劲标).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