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三章 协方差传播律及权

测量平差CAI 测绘工程等专业应用
测量平差CAI 测绘工程等专业应用

第三章 协方差传播律及权
第 三 章 协方差传播律及权

第三节协方差传播律的应用 授课目的要求:掌握协方差传播律应用方法 重点、难点:测量上精度计算的方法及应用
第三节 协方差传播律的应用 授课目的要求: 掌握协方差传播律应用方法 重 点、难 点: 测量上精度计算的方法及应用

本次课主要内容: 水准测量的精度 同精度观测算数平均值的精度 若干独立误差的联合影响 平面控制点的点位精度
本次课主要内容: 水准测量的精度 同精度观测算数平均值的精度 若干独立误差的联合影响 平面控制点的点位精度

*水准测量的精度 设水准测量中每一测站观测高差hi的精度相同,其 方差均为,则具有N个测站的水准路线的总高差为 h=h1+h,+.+h 应用协方差传播公式可得 g2 O.+On+… N 站 √N 在平坦地区的水准测量中,每公里的测站数大致相 等,因此,每公里观测高差的方差相等,设其均为n,则 S公里观测高差的方差和中误差分别为 2 S· 其估值公式为 OL=S h h SG,例题
水准测量的精度 设水准测量中每一测站观测高差hi的精度相同, 其 方差均为 , 则具有N个测站的水准路线的总高差为 h = h + h + + hN ... 1 2 应用协方差传播公式可得 2 2 2 2 2 h = h1 + h2 ++ hn = N 站 h = N 站 在平坦地区的水准测量中, 每公里的测站数大致相 等, 因此, 每公里观测高差的方差相等, 设其均为 , 则 S公里观测高差的方差和中误差分别为 2 km 2 2 h S km = h = S km 其估值公式为 2 2 ˆ ˆ h S km = km ˆ S ˆ h = 例题

水准测量中若要求每公里观测高差中误差不超过 10mm,水准路线全长高差中误差不超过60mm,则该 水准路线长度不应超过多少公里 解:由公式 2 ● k 得 2 60 S 36 答:该水准路线长度不应超过36公里
例题 水准测量中若要求每公里观测高差中误差不超过 10mm,水准路线全长高差中误差不超过60mm, 则该 水准路线长度不应超过多少公里? 解:由公式 2 2 h S km = 可得 36 10 60 2 2 2 2 = = = km h S 答:该水准路线长度不应超过36公里

*同精度独立观测算数平均值的精度 设L1,L2,Ln为一组等精度的独立观测值(方差均 为σ2),其算术平均值为 (L1+L2+…+L入) 2+.…+D 应用协方差传播公式得 2 O 例题
同精度独立观测算数平均值的精度 设L1 ,L2 ,…,Ln为一组等精度的独立观测值(方差均 为σ 2 ) , 其算术平均值为 ( ) L L LN N x = + +...+ 1 1 2 LN N L N L N 1 ... 1 1 = 1 + 2 + + 应用协方差传播公式得 N x 2 2 = N x = 例题

*例题 已知某台经纬仪一测回的测角中误差为±6",如 果要使各测回的平均值的中误差不超过士2,则至少 应测多少测回? 解:由公式 可得 答:至少应测9测回
例题 已知某台经纬仪一测回的测角中误差为±6'',如 果要使各测回的平均值的中误差不超过±2'',则至少 应测多少测回? 解:由公式 N x 2 2 = 可得 9 2 6 2 2 2 2 = = = x N 答:至少应测9测回

*若干独立误差的联合影响 设若干独立误差的联合影响下观测结果的真误差 为 △=△,+△。+∵+△ 由协方差传播律可得 2 2 O1+O+…+O 即,观测结果的方差σ2,等于各独立误差所对应的方 差之和
若干独立误差的联合影响 设若干独立误差的联合影响下观测结果的真误差 为 z = 1 + 2 ++ n 由协方差传播律可得: 2 2 2 2 1 2 Z = + ++ n 即, 观测结果的方差 ,等于各独立误差所对应的方 差之和 。 2 Z

*平面控制点的点位精度 如下图所示导线,A为已知点,0.为AB方向的方位 角,β为观测角,其方差为±40(")2,观测边长S为6000 m,其方差为0.5cm2,试求C点的点位方差 B 解法二 解法二
平面控制点的点位精度 如下图所示导线, A为已知点, α0为AB方向的方位 角, β为观测角, 其方差为±4.0(″) 2 , 观测边长S为600.00 m, 其方差为0.5cm2 , 试求C点的点位方差。 解法一 解法二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二章 精度指标与误差传播.ppt
-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ppt
-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平差应用实例.ppt
- 《测量学 Engineering Surveying》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概述.ppt
- 中国地质大学:《数字测图》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6章 数字测图成果的三维可视化.ppt
- 中国地质大学:《数字测图》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5章 数字测图软件系统(MAPSUV)的设计.ppt
- 中国地质大学:《数字测图》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4章 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数学基础.ppt
- 中国地质大学:《数字测图》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3章 数字测图外业.ppt
- 中国地质大学:《数字测图》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2章 数字测图系统硬件.ppt
- 中国地质大学:《数字测图》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章 数字测图概述.ppt
- 中国地质大学:《数字测图》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导学(樊文有).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试验理论和现代测量技术》第五章 信号的指示和记录.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试验理论和现代测量技术》第二章 传感器的基本类型和工作原理.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试验理论和现代测量技术》第三章 信号的调理和运算.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试验理论和现代测量技术》第一章 测量、仪表及其标定.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试验理论和现代测量技术》第四章 信号的传输.ppt
- 广东工业大学:《工程测量》课程电子教案(实验实习指导书,共三部分,主编:张坤宜).doc
- 广东工业大学:《工程测量》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距离测量.pps
- 广东工业大学:《工程测量》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角度测量.pps
- 《GIS应用与开发》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讲 表格操作与应用(1/2).ppt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案讲义(下册)第10讲 曲线详细测设的直角坐标法.doc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案讲义(下册)第11讲 桥梁施工测量.doc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案讲义(下册)第12讲 直线桥墩台定位及其纵横轴线测设.doc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案讲义(下册)第13讲 隧道施工测量.doc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案讲义(下册)第14讲 隧道洞内控制测量.doc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案讲义(下册)第1讲 工程测量概述.doc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案讲义(下册)第2讲 三角网的角度观测.doc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案讲义(下册)第3讲 控制网平差.doc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案讲义(下册)第4讲 条件平差算例.doc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案讲义(下册)第5讲 线路测量.doc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案讲义(下册)第6讲 定测放线和中桩测设.doc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案讲义(下册)第7讲 线路施工测量.doc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案讲义(下册)第8讲 第5章.doc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案讲义(下册)第9讲 缓和曲线偏角计算公式.doc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制作:罗新宇,姚德新,王丹英).ppt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七章 隧道施工测量.ppt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控制网平差.ppt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施工控制测量.ppt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曲线测设.ppt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桥梁施工测量.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