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一章 气相色谱法

第十一章气相色谱法 ■流动相:气体 ■固定相:液体气一液分配色谱 固体气一固吸附色谱 ■气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 分析速度快及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第十一章 气相色谱法 流动相:气体 固定相:液体 气-液分配色谱 固体 气-固吸附色谱 气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 分析速度快及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11.1气相色谱仪 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温控系统、检测和记录系 统 减 压 压力 进样放空 阀表 /载净化器 放大 器 钢瓶 沛/龙 0 记录仪 室 计 恒温室 皂膜流量计 气相色谱仪示意图
11.1 气相色谱仪 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温控系统、检测和记录系 统

气路系统 载气:H2,N,He,Ar等,载气的选择主要由 检测器性质及分离要求决定。 2.气路结构: ■单柱单气路:恒温 ■双柱双气路:程序升温(补偿由于固定液的流 失和载气流量不稳等因素引起的检测器噪声和 基线漂移) 3.净化器:提高载气纯度 4.稳压恒流装置
一、气路系统 1. 载气:H2,N2,He,Ar等,载气的选择主要由 检测器性质及分离要求决定。 2. 气路结构: 单柱单气路:恒温 双柱双气路:程序升温(补偿由于固定液的流 失和载气流量不稳等因素引起的检测器噪声和 基线漂移) 3. 净化器:提高载气纯度 4. 稳压恒流装置

二、进样系统 1.进样器: 微量注射器、六通阀 2.气化室:瞬间气化,死体积尽可能 、分离系统 色谱柱有填充柱和开管柱(亦称毛细 管柱)两大类 分离效果
二、进样系统 1. 进样器: 微量注射器、六通阀 2. 气化室:瞬间气化,死体积尽可能 小 三、分离系统 色谱柱有填充柱和开管柱(亦称毛细 管柱)两大类 分离效果

四、温控系统 ■色谱柱、气化室、检测室三处温度控制 气化室温度应使试样瞬间气化但又不分解; n检测器除氢火焰外都对温度敏感; 柱温的变化影响柱的选择性和柱效,因此柱室的温 度控制要求精确,温控反复根据需要可以恒温,也 可以程序升温。 (b) 200 100 0102030 010203040 程序升温方式
四、温控系统 色谱柱、气化室、检测室三处温度控制 气化室温度应使试样瞬间气化但又不分解; 检测器除氢火焰外都对温度敏感; 柱温的变化影响柱的选择性和柱效,因此柱室的温 度控制要求精确,温控反复根据需要可以恒温,也 可以程序升温

Cu c 0510152025304550559095 C1 (b) C 50°~250℃/8° C 04812162024283236 恒温色谱(a)与程序升温色谱(b)分离直链烷烃的比较

五、检测器 ■把柱后流出的组分信号转变为可测量的信号 (一般是电信号) 1.分类 ■浓度型:热导池检测 ss ap 器、电子捕获检测器 Am n质量型:氢火焰检测器浓度型:S=ACF (m·mL:mg 2.性能 灵敏度被测组分改交质量型:S=04C (ms·g) △m时所响应的信号 3R D 检测限
五、检测器 把柱后流出的组分信号转变为可测量的信号 (一般是电信号) 1. 分类 浓度型:热导池检测 器、电子捕获检测器 质量型:氢火焰检测器 2. 性能 灵敏度 被测组分改变 Δ m时所响应的信号 检测限 S R D mv s g C m A C S mv mL mg C m A C F S m R S 3 N 60 1 2 1 1 2 1 0 = ⋅ ⋅ ⋅ ⋅ ⋅ = ⋅ ⋅ ⋅ ⋅ ⋅ = = − − ( ) ( ) 质量型: 浓度型: Δ Δ

3.类型 ■(1)热导池检测器(TCD) ■通用型检测器:无机、有机都响应 MA 调零 样品 参比 R4 R R 2 衰减器 热导池惠斯通电桥测量线路
3. 类型 (1)热导池检测器(TCD) 通用型检测器:无机、有机都响应

(2)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仅对含碳有机化合物有响应 收集极 喷嘴圖 空气 温乳昏雪 载气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2)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仅对含碳有机化合物有响应

(3)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只对具有电负性的物质有响应 聚四氟 阳极 乙烯 载气出口放大器>记录器 阴极 筒状放射源 电源 载气入口 电子捕获检测器
(3)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只对具有电负性的物质有响应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章 色谱分析导论.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绪论(徐开来).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光分析导论.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超导核磁共振仪操作图示.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基本原理和分析技术.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原子发射光谱实验讲座.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气相色谱法的基本知识及应用.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X-射线衍射.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离子色谱方法及应用.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热分析及其应用.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红外光谱.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核磁共振.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应用.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电化学分析法.ppt
- 暨南大学:《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高分子的化学反应.ppt
- 暨南大学:《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逐步聚合反应.ppt
- 暨南大学:《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配位聚合.ppt
- 暨南大学:《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离子聚合.ppt
- 暨南大学:《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自由基共聚.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二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三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九章 电解和库仑分析法.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五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六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七章 电分析化学导论.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八章 电位分析法.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四章 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pdf
- 卫生部规划教材:《天然药物化学》第四版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共九章(PDF版).pdf
- 北京大学:《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章 分析化学概论.ppt
- 北京大学:《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2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2.5 有效数字 第3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3.1-3.3.ppt
- 北京大学:《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2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ppt
- 北京大学:《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3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3.3-3.4.ppt
- 北京大学:《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3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3.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第4章 络合滴定法 4.1 概述.ppt
- 北京大学:《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3章 酸碱平衡及酸碱 3.5 酸碱指示剂 3.6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3.7 终点误差 3.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ppt
- 北京大学:《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4章 络合滴定法.ppt
- 北京大学:《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4章 络合滴定法 4.3.2 金属指示剂 4.3.3 终点误差 4.3.4 络合滴定中的酸度控制 4.4 混合金属离子的选择性滴定.ppt
- 北京大学:《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4章 络合滴定法 4.5 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第5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5.1-5.2).ppt
- 北京大学:《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5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5.3 氧化还原滴定 5.4 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 5.5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ppt
- 北京大学:《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6章 沉淀滴定法.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