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建筑素描》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审美意识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22
文件大小:2.41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建筑素描》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审美意识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四章审美意识 冬人类意识类型 意识的结构 冬审美意识

第四章 审美意识 ❖人类意识类型 ❖意识的结构 ❖审美意识

、人类意识类型 审美是一种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而体验既是一种身体感受,又是一种心理 活动。研究审美活动必须研究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人类意识的特殊形式,人类意识是一定体验方式的心理层次,而 体验方式与生存方式是相对应的。人类生存方式的三种形态是:原始生 活方式、现实生活方式和自由的生活方式。相对应的三种体验方式是: 巫术的体验方式、现实生活的体验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因而也形成 了三种意识类型:原始意识、现实意识和自由意识(包括审美意识)。 (一)原始意识:根本特征是巫术性,受巫术观念支配,缺乏自我意识,因 而也就没有对象意识。原始意识与儿童意识同质同构,前者作为种族遗 传赋予后者,后者作为个体发生重建前者。 (二)现实意识:自我意识产生,反思能力形成,从而形成表象、概念、范 畴等等。 (三)自由意识:对生存的自由本质的体认,包括审美意识和哲学思维。审 美是直接的自由体验,是对生存意义的非自觉把握;哲学是对自由体验 的反思,是对生存意义的自觉把握

一、人类意识类型 审美是一种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而体验既是一种身体感受,又是一种心理 活动。研究审美活动必须研究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人类意识的特殊形式,人类意识是一定体验方式的心理层次,而 体验方式与生存方式是相对应的。人类生存方式的三种形态是:原始生 活方式、现实生活方式和自由的生活方式。相对应的三种体验方式是: 巫术的体验方式、现实生活的体验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因而也形成 了三种意识类型:原始意识、现实意识和自由意识(包括审美意识)。 (一)原始意识:根本特征是巫术性,受巫术观念支配,缺乏自我意识,因 而也就没有对象意识。原始意识与儿童意识同质同构,前者作为种族遗 传赋予后者,后者作为个体发生重建前者。 (二)现实意识:自我意识产生,反思能力形成,从而形成表象、概念、范 畴等等。 (三)自由意识:对生存的自由本质的体认,包括审美意识和哲学思维。审 美是直接的自由体验,是对生存意义的非自觉把握;哲学是对自由体验 的反思,是对生存意义的自觉把握

二、 意识结构 (一)认知与意向 古典心理学的三分法: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对应于真 (科学)、美(艺术)、善(伦理)。(鲍姆加登、康德) 现代心理学的二分法:认知(对世界的认识,具有客观性),意向(对世界 的态度,具有主观性)。(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回到事情本 身”) (二)意识层次:无意识、非自觉意识、自觉意识 1、无意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无意识以原始意象的形式存在,是人类意识活动的“先验范畴” 2、非自觉意识:无意识中的原始欲望以合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是自由 的、创造的意识。 3、自觉意识:非自觉意识的反思形式,能够使用语言等符号,创造文明。 无意识继承了原始意识结构,成为人的认识能力和情感欲望的先天源泉:自 觉意识是面向现实的不自由的意识,成为人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内部根 据和能力;作为中介和连续性因素的非自觉意识是创造性的自由意识, 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对象的固有属性和主体片面需要的限制,按照人的 自由天性能动地创造着自我和对象。 (三)意识水平

二、意识结构 (一)认知与意向 古典心理学的三分法: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对应于真 (科学)、美(艺术)、善(伦理)。(鲍姆加登、康德) 现代心理学的二分法:认知(对世界的认识,具有客观性),意向(对世界 的态度,具有主观性)。(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回到事情本 身”) (二)意识层次:无意识、非自觉意识、自觉意识 1、无意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无意识以原始意象的形式存在,是人类意识活动的“先验范畴”。 2、非自觉意识:无意识中的原始欲望以合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是自由 的、创造的意识。 3、自觉意识:非自觉意识的反思形式,能够使用语言等符号,创造文明。 无意识继承了原始意识结构,成为人的认识能力和情感欲望的先天源泉;自 觉意识是面向现实的不自由的意识,成为人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内部根 据和能力;作为中介和连续性因素的非自觉意识是创造性的自由意识, 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对象的固有属性和主体片面需要的限制,按照人的 自由天性能动地创造着自我和对象。 (三)意识水平

三、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超越的非自觉的自由意识,是审美心理学的基本课题。狭义的审美 意识,即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特定的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 广义的审美意识,又称审美经验,是指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 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 味、审美标准等等。审美心理学要研究审美意识的整个系统及其表现形式, 但研究的核心和基础还是审美感受,即美感。 (一)美感的特性 如果说,美是从客体方面对人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那么,美感则是主体从精 神方面对人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美的能动反 映。 1、美感的直觉性 美感就是审美直觉。(克罗齐: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说明艺术在心而不在物) 如欣赏印象派绘画。中国古典美学称之为“妙悟” 。 美感的形象直觉性是否包含理性因素?“体匿性存” 2、美感的愉悦性(美感最显著的特性,不同于生理快感) 审美愉悦是一种包含有生理快感的精神愉悦。如游戏说。 这种审美愉悦不仅仅是快感,也有痛感。如中国的古典音乐、诗词曲赋。 3、美感的超功利性(关键在于主体的审美态度)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心胸”,西方美学的“审美态度” (如凡高《向目

三、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超越的非自觉的自由意识,是审美心理学的基本课题。狭义的审美 意识,即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特定的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 广义的审美意识,又称审美经验,是指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 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 味、审美标准等等。审美心理学要研究审美意识的整个系统及其表现形式, 但研究的核心和基础还是审美感受,即美感。 (一)美感的特性 如果说,美是从客体方面对人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那么,美感则是主体从精 神方面对人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美的能动反 映。 1、美感的直觉性 美感就是审美直觉。(克罗齐: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说明艺术在心而不在物) 如欣赏印象派绘画。中国古典美学称之为“妙悟”。 美感的形象直觉性是否包含理性因素?“体匿性存” 2、美感的愉悦性 (美感最显著的特性,不同于生理快感) 审美愉悦是一种包含有生理快感的精神愉悦。如游戏说。 这种审美愉悦不仅仅是快感,也有痛感。如中国的古典音乐、诗词曲赋。 3、美感的超功利性 (关键在于主体的审美态度)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心胸”,西方美学的“审美态度” (如凡高《向日 葵》)

三、审美意识(续) 一旦主体关心的是对象的物存在而不是物形象,审美对象便转化为实用对象。 4、美感的创造性(审美想象力创造性的体现) 审美客体的“召唤结构”和审美主体的“期待视野” 黑格尔: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王夫之的“兴” (二)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1、美感的时代差异性 时代变了,必然引起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变化。 2、美感的民族差异性(如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3、美感的阶级差异性 4、美感的个体差异性 生活环境的不同,社会分工的不同,审美修养的不同,不同的心境 相对美感的差异性,其共同性表现为时代的、阶级的、民族的。共同的文化传 统、社会心理,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思想意识,共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爱好 人的相同感官构成了美感共同性的生理基础。 正如我们不能离开个体谈人类审美能力的发展那样,我们同样不能离开审美意 识的个性差异及它的时代、民族、阶级来谈它的共同性。否则,这种共同 性就变得超历史、超阶级,抽象而不可捉摸了

三、审美意识(续) 一旦主体关心的是对象的物存在而不是物形象,审美对象便转化为实用对象。 4、美感的创造性 (审美想象力创造性的体现 ) 审美客体的“召唤结构”和审美主体的“期待视野” 黑格尔: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王夫之的“兴” (二)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1、美感的时代差异性 时代变了,必然引起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变化。 2、美感的民族差异性(如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3、美感的阶级差异性 4、美感的个体差异性 生活环境的不同,社会分工的不同,审美修养的不同,不同的心境 相对美感的差异性,其共同性表现为时代的、阶级的、民族的。共同的文化传 统、社会心理 ,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思想意识,共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爱好 。 人的相同感官构成了美感共同性的生理基础。 正如我们不能离开个体谈人类审美能力的发展那样,我们同样不能离开审美意 识的个性差异及它的时代、民族、阶级来谈它的共同性。否则,这种共同 性就变得超历史、超阶级,抽象而不可捉摸了

(三)美感的心理构成 美感是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综合心理反应。它以对对象的直 接感受为起点,经由包括想象、理解在内的主动领悟,使主体获得全身 心的感动。美感形成的过程,有时虽很短暂,但却涉及感知、想象、情 感、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它们互相诱发、推动、渗透,形成丰富多彩 的美感形态。 1、感知即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审美客体进入美感的门户,感觉不到的东西是无法形成审美感受的。 感觉是个别反映,知觉是整体反映,它是美感形成的中心环节。审美知觉的 三个特征:完整性、主动性、情感性。 2、想象,主要指联想与构想 想象渗透到审美知觉中,既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又变化记忆中的表象,通 过形象思维创造出新的形象。如果说,感知是进入审美的门户,那么想 象就是为进入审美插上了翅膀。 (1)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等等。 (2)构想即创造性想象:借助于记忆所储存的表象,但又突破现有经验的 局限,创造出新的形象。 3、情感: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贯穿于美感形成的整个过程。不同于 日常情感。如立普斯的“移情说

(三)美感的心理构成 美感是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综合心理反应。它以对对象的直 接感受为起点,经由包括想象、理解在内的主动领悟,使主体获得全身 心的感动。美感形成的过程,有时虽很短暂,但却涉及感知、想象、情 感、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它们互相诱发、推动、渗透,形成丰富多彩 的美感形态。 1、感知即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审美客体进入美感的门户,感觉不到的东西是无法形成审美感受的。 感觉是个别反映,知觉是整体反映,它是美感形成的中心环节。审美知觉的 三个特征:完整性、主动性、情感性。 2、想象,主要指联想与构想 想象渗透到审美知觉中,既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又变化记忆中的表象,通 过形象思维创造出新的形象。如果说,感知是进入审美的门户,那么想 象就是为进入审美插上了翅膀。 (1)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等等 。 (2)构想即创造性想象 :借助于记忆所储存的表象,但又突破现有经验的 局限,创造出新的形象。 3、情感: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贯穿于美感形成的整个过程。不同于 日常情感。如立普斯的“移情说

(三)美感的心理构成 (续) 4、理解:不同于理性认识,黑格尔称之为“充满敏感的观照”,这说明审 美理解寓于感性直观中。 感性直观即直觉能力是如何获得事物意义的认识呢?这就有待于主体的审美 态度,即超功利、非实用的态度。如,距离产生美。除了审美态度,还 要有关于对象的必要知识。 以形象感知为基础,以理解为前提,以想象为中介,饱和着情感,伴随着快 感。 (四)审美意识的基本形式 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等等。 1、审美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美的认识,一经形成 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2、审美趣味: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某些对象的某些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喜 好和偏爱。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趣味。 3、审美标准:是个体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审美判断尺度,它的形成受审美 趣味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和主体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关。成熟的审美标 准应具有普遍性和可塑性。 4、 审美理想:是个体的理性观念,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的追求和期待,它 指导和激励着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奔向人性的完善。 审美趣味一旦形成,就会把主体引向与其标准和理想相符的审美活动中。 审美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如古希腊的三种柱式

(三)美感的心理构成(续) 4、理解:不同于理性认识 ,黑格尔称之为“充满敏感的观照” ,这说明审 美理解寓于感性直观中。 感性直观即直觉能力是如何获得事物意义的认识呢?这就有待于主体的审美 态度,即超功利、非实用的态度。如,距离产生美。除了审美态度,还 要有关于对象的必要知识。 以形象感知为基础,以理解为前提,以想象为中介,饱和着情感,伴随着快 感。 (四)审美意识的基本形式 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等等。 1、审美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美的认识,一经形成 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2、审美趣味: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某些对象的某些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喜 好和偏爱。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趣味。 3、审美标准:是个体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审美判断尺度,它的形成受审美 趣味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和主体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关。成熟的审美标 准应具有普遍性和可塑性。 4、审美理想:是个体的理性观念,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的追求和期待,它 指导和激励着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奔向人性的完善。 审美趣味一旦形成,就会把主体引向与其标准和理想相符的审美活动中。 审美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如古希腊的三种柱式

(五)审美意识的若千类型 1、美感与丑感(这里的美感特指优美感) 如观赏《米洛岛的维纳斯》和罗丹的《欧米哀尔》 美感: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单一、纯净的体验,审美主体处在一种怡和、 宁静的心态中,全神贯注于审美对象(结合优美的美学特征) 丑感:既有“快乐”,又有“苦味”的多重的复合体验。如现代文学艺术中 塑造的各种形象。丑感中愉悦的原因? 就艺术作品而言,二种情况:一是丑的内容、题材偏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让我们震撼于历史和人生的阴暗面,同时也为艺术家的创造力所折服: 二是内容、题材不丑而形式丑,表现艺术家逸出常规,抒胸中之“块 垒”。 2、崇高感和荒诞感 如欣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和达利的《林肯的头像》 崇高感是审美感受中最激动人心的一种类型,主体在体验崇高时,心灵始终 处于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摇荡之中,由痛感而来的快感。 荒诞感是由于人与世界的疏离而造成内心的苦闷,人在面临虚无深渊时所产 生的焦虑、恐惧和绝望。如蒙克的《呼号》 美是形式的和谐统一,崇高是无形式,荒诞是反形式,与丑接近,荒诞在很 大程度上是对审美主体的知觉和想象造成的障碍、冲突。 崇高感与荒延感的比较

(五)审美意识的若干类型 1、美感与丑感(这里的美感特指优美感) 如观赏《米洛岛的维纳斯》和罗丹的《欧米哀尔》 美感: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单一、纯净的体验,审美主体处在一种怡和、 宁静的心态中,全神贯注于审美对象(结合优美的美学特征) 丑感:既有“快乐”,又有“苦味”的多重的复合体验。如现代文学艺术中 塑造的各种形象。丑感中愉悦的原因? 就艺术作品而言,二种情况:一是丑的内容、题材偏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让我们震撼于历史和人生的阴暗面,同时也为艺术家的创造力所折服; 二是内容、题材不丑而形式丑,表现艺术家逸出常规,抒胸中之“块 垒”。 2、崇高感和荒诞感 如欣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和达利的《林肯的头像》 崇高感是审美感受中最激动人心的一种类型,主体在体验崇高时,心灵始终 处于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摇荡之中,由痛感而来的快感。 荒诞感是由于人与世界的疏离而造成内心的苦闷,人在面临虚无深渊时所产 生的焦虑、恐惧和绝望。如蒙克的《呼号》 美是形式的和谐统一,崇高是无形式,荒诞是反形式,与丑接近,荒诞在很 大程度上是对审美主体的知觉和想象造成的障碍、冲突。 崇高感与荒诞感的比较

(五)审美意识的若干类型(续) 3、悲剧感与喜剧感 如观赏电影《苔丝》和《摩登时代》 悲剧感不仅仅是恐惧怜悯,还有振奋;喜剧感使主体处于一种平静、轻松的 状态中,毫无紧张感和压抑感。 美感的类型很多,而且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不同类型的美感是相互交织、 相互渗透的,难以找到绝对纯粹的某一类型。 如喜剧和悲剧结合,形成悲喜剧(《堂吉诃德》 、 《阿Q正传》);喜剧与 荒诞结合,“黑色幽默”小说。丑陋与优美结合,“丑陋之美” (雨果 《笑面人》);丑陋和崇高结合,“丑陋之崇高”(弥尔顿《失乐园》 中的魔鬼撒旦形象);丑陋和喜剧结合,讽刺形象。荒诞与丑陋结合, “丑陋的荒诞”;荒诞与喜剧结合,“荒诞的幽默”,荒诞与悲剧结合, “荒诞的悲剧”等等。 二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美感与快感 二个不同层次的情感体验:高层次的审美愉悦,低层次的生理快释 1、二者的必然联系:美感必然伴随着快感 2、原则区别:美感不等于快感 (1)从快感的种类看,美感是快感的一种,即审美快感,因而快感>美感 (2)从美感的心理因素看,美感有多种心理因素而快感只是其中一种,因 而美感>快感

(五)审美意识的若干类型(续) 3、悲剧感与喜剧感 如观赏电影《苔丝》和《摩登时代》 悲剧感不仅仅是恐惧怜悯,还有振奋;喜剧感使主体处于一种平静、轻松的 状态中,毫无紧张感和压抑感。 美感的类型很多,而且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不同类型的美感是相互交织、 相互渗透的,难以找到绝对纯粹的某一类型。 如喜剧和悲剧结合,形成悲喜剧(《堂吉诃德》、《阿Q正传》);喜剧与 荒诞结合,“黑色幽默”小说。丑陋与优美结合,“丑陋之美”(雨果 《笑面人》);丑陋和崇高结合,“丑陋之崇高”(弥尔顿《失乐园》 中的魔鬼撒旦形象);丑陋和喜剧结合,讽刺形象。荒诞与丑陋结合, “丑陋的荒诞”;荒诞与喜剧结合,“荒诞的幽默”,荒诞与悲剧结合, “荒诞的悲剧”等等。 二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美感与快感 二个不同层次的情感体验:高层次的审美愉悦,低层次的生理快释 1、二者的必然联系:美感必然伴随着快感 2、原则区别:美感不等于快感 (1)从快感的种类看,美感是快感的一种,即审美快感,因而快感>美感 (2)从美感的心理因素看,美感有多种心理因素而快感只是其中一种,因 而美感>快感

二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续) (3)美感的本质不能简单归结为快感,快感的性质由美感决定 康德把快感分为:涉及欲念的快感、涉及恩爱的快感和涉及尊重的快感,而 只有涉及恩爱的快感才是美感,不受功利的束缚。 朱光潜对康德持赞同态度;李泽厚反对,提出美感二重性:个人心理的主观 自觉性(直觉性)和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性(功利性)“积淀说” 二、美感与认识 1、美感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认识是美感产生的基础 (2)美感不能归结为感性认识 2、美感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美感中积淀着主体的理性观念,“体匿性存”。这使得美感具有无穷的意蕴, 使得艺术作品在有限中展现无限

二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续) (3)美感的本质不能简单归结为快感,快感的性质由美感决定 康德把快感分为:涉及欲念的快感、涉及恩爱的快感和涉及尊重的快感,而 只有涉及恩爱的快感才是美感,不受功利的束缚。 朱光潜对康德持赞同态度;李泽厚反对,提出美感二重性:个人心理的主观 自觉性(直觉性)和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性(功利性)“积淀说” 二、美感与认识 1、美感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认识是美感产生的基础 (2)美感不能归结为感性认识 2、美感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美感中积淀着主体的理性观念,“体匿性存”。这使得美感具有无穷的意蕴, 使得艺术作品在有限中展现无限

共2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