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宜言 马克思思格斯 1848年 1872年德文版序言 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个在当时条件下自然只能是秘密团体的国际工人组织,1847年11月在伦敦举 行的代表大会上委托我们两人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绑。结果就产生了这个 《宜宣言》,《宜言》原陪在二月革命前几星期送到伦教付印。《位言》最初用德文出版,它用这 种文字在德国、英国和关国至少印过十二种不同的版本。第一个英译本是由海伦麦克法林女士 翻译的,于1850年在伦教《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发表,1871年至少又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本在 关国出版。法译本于1848年六月起义前不久第一次在巴黎印行,最近又有法译本在纽钓《社会 主义者报》上发表:现在有人在准备新译本.波兰文译本在德国本初版问世后不久就在伦敦出现· 俄译本是60年代在日内瓦出版的。丹麦文译本也是在原书问世后不久就出版了, 不管最近25年米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米直到现 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政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宜言》中所说 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事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 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 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 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提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 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苹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 到自己的目的。汽见《(法兰两内战,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宣言》德文版第19页,那里把这个 思想发挥得更加完备。)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 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同样也很明显,关于共产党人对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 论述(第四章)風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 治形势己经完全改变,当时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己被历史的发展彻底扫除了。 但是《宜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力来加以修改。下次再版时也许能加上一篇论述
共 产 党 宣 言 马克思 恩格斯 1848 年 - 1872 年德文版序言 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个在当时条件下自然只能是秘密团体的国际工人组织,1847 年 11 月在伦敦举 行的代表大会上委托我们两人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结果就产生了这个 《宣言》,《宣言》原稿在二月革命前几星期送到伦敦付印。《宣言》最初用德文出版,它用这 种文字在德国、英国和美国至少印过十二种不同的版本。第一个英译本是由海伦·麦克法林女士 翻译的,于 1850 年在伦敦《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发表,1871 年至少又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本在 美国出版。法译本于 1848 年六月起义前不久第一次在巴黎印行,最近又有法译本在纽约《社会 主义者报》上发表;现在有人在准备新译本。波兰文译本在德国本初版问世后不久就在伦敦出现。 俄译本是 60 年代在日内瓦出版的。丹麦文译本也是在原书问世后不久就出版了。 不管最近 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 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 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 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 25 年来大工业有了 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 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 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 到自己的目的。”(见《法兰西内战。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宣言》德文版第 19 页,那里把这个 思想发挥得更加完备。)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 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 1847 年为止;同样也很明显,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 论述(第四章)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 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当时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被历史的发展彻底扫除了。 但是《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力来加以修改。下次再版时也许能加上一篇论述

1847年到现在这段时期的导言。这次再版太仓促了,我们来不及做这件工作,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72年6月24日于伦教 1882年俄文版序言 巴枯宁翻译的(共产党宜言》俄文第一版,60年代初由《钟声》印刷所出版。当时西方认为这 件事(《宜言》译成俄文出版)是著作界的一件奇闻。这种看法今天是不可能有了。 当时1847年12月),卷入无产阶级运动的地区是多么狭小,这从《宜言》最后一章《共产党人 对各国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在这一章里,正好没有说到俄国和美国。那时 俄国是欧洲全部反动势力的最后一支庞大后备军:关因正通过移民在吸收欧洲无产阶级的过剩力 量。这两个国家,都向欧洲提供原料,同时又都是欧洲工业品的销售市场。所以,这两个国家不 管怎样当时都是欧洲现存秩序的支柱, 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正是欧洲移民,使北关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这种农业生产的竞 争蔗地着欧洲大小土地所有制的根基。此外,这种移民还使美国能够以巨大的力量和规模开发其 丰富的工业资源,以至于很快就会摧毁西欧特别是英国迄今为止的工业垄断地位。这两种情况反 过米对美国本身也起着革命作用。作为整个政治制度基础的农场主的中小土地所有制,正逐渐被 大农场的竞争所征服:同时,在各工业区,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和神活般的资本积聚第一次发展 起来了。 现在来看看俄国吧:在18481849年革命期间,不仅欧洲的君主,而且连欧洲的资产者,都把俄 国的干涉看作是帮助他们对付刚开始觉醒的无产阶级的唯一教星,沙皇被宜布为欧洲反动势力 的首领。现在,沙皇在加特契纳成了革命的俘房,而俄国己是欧洲革命运动的先进部队了 《共产主义宜言》的任务,是宜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但是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 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 有。那么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道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 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
1847 年到现在这段时期的导言。这次再版太仓促了,我们来不及做这件工作。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72 年 6 月 24 日于伦敦 - 1882 年俄文版序言 巴枯宁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一版,60 年代初由《钟声》印刷所出版。当时西方认为这 件事(《宣言》译成俄文出版)是著作界的一件奇闻。这种看法今天是不可能有了。 当时(1847 年 12 月),卷入无产阶级运动的地区是多么狭小,这从《宣言》最后一章《共产党人 对各国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在这一章里,正好没有说到俄国和美国。那时, 俄国是欧洲全部反动势力的最后一支庞大后备军;美国正通过移民在吸收欧洲无产阶级的过剩力 量。这两个国家,都向欧洲提供原料,同时又都是欧洲工业品的销售市场。所以,这两个国家不 管怎样当时都是欧洲现存秩序的支柱。 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正是欧洲移民,使北美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这种农业生产的竞 争震撼着欧洲大小土地所有制的根基。此外,这种移民还使美国能够以巨大的力量和规模开发其 丰富的工业资源,以至于很快就会摧毁西欧特别是英国迄今为止的工业垄断地位。这两种情况反 过来对美国本身也起着革命作用。作为整个政治制度基础的农场主的中小土地所有制,正逐渐被 大农场的竞争所征服;同时,在各工业区,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和神话般的资本积聚第一次发展 起来了。 现在来看看俄国吧!在 1848-1849 年革命期间,不仅欧洲的君主,而且连欧洲的资产者,都把俄 国的干涉看作是帮助他们对付刚刚开始觉醒的无产阶级的唯一救星。沙皇被宣布为欧洲反动势力 的首领。现在,沙皇在加特契纳成了革命的俘虏,而俄国已是欧洲革命运动的先进部队了。 《共产主义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但是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 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 有。那么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 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

解过程呢?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 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思格斯 1882年1月21日于伦敦 1883年德文版序言 本版序言不幸只能由我一个人署名了。马克思这位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应受到欧美整个工人阶级感 谢的人物,己经长眠于海格特公墓,他的幕上已经初次长出了青草。在他逝世以后,就更谈不上 对《位言》作什么修致或补充了。因此,我认为更有必要在这里再一次明确地申述下面这一点。 贷穿《宜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 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 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 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 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 出来,一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这一点我己经屡次说过,但正是现在必须在《言》本身的前面也写明这一点, 弗恩格斯 1883年6月28日于伦敦
解过程呢?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 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82 年 1 月 21 日于伦敦 - 1883 年德文版序言 本版序言不幸只能由我一个人署名了。马克思这位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应受到欧美整个工人阶级感 谢的人物,已经长眠于海格特公墓,他的墓上已经初次长出了青草。在他逝世以后,就更谈不上 对《宣言》作什么修改或补充了。因此,我认为更有必要在这里再一次明确地申述下面这一点。 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 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 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 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 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 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这一点我已经屡次说过,但正是现在必须在《宣言》本身的前面也写明这一点。 弗·恩格斯 1883 年 6 月 28 日于伦敦 -

1888年英文版序言 《位言》是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发表的,这个同盟起初纯粹是德国工人团体,后来成为国 际工人团体,而在1848年以前欧洲大陆的政治条件下必然是一个秘密的团体。1847年11月在 伦教举行的同盟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手稍于1848年1月用德文写成,并在2月24日的法国革命前几星期送到伦敦付印。法译本于 1848年六月起义前不久在巴黎出版。第一个英译本是由海伦麦克法林女士稠译的,于1850年 刊载在乔治朱利安哈尼的伦敦《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同时也出版了丹麦文译本和波兰文译 本 1848年巴黎六月起义这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第一次大搏斗的失败,又把欧洲工人阶级的 社会的和政治的要求智时推到后面去了。从那时起,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又像二月革命以前那样 只是在有产阶级的各个集团之间进行了:工人阶级被迫局限于争取一些政治上的活动自由,并采 取中等阶级激进派极左翼的立场。凡是继续显露出生机的独立的无产阶级运动,都遣到无情的镇 压.例如,普鲁士警察发觉了当时设在科隆的共产主义者问盟中央委员会。一些成员被速捕,并 且在经过18个月监禁之后于1852年10月被交付法庭审判。这次有名的科隆共产党人案件~从 10月4日一直继续到11月12日:被辅者中有7人被判处了3-6年的要塞监禁。宜判之后,同 盟即由利下的成员正式解散。至于《位言》,似乎注定从此要被人遗忘了。 当欧洲工人阶级重新聚集了足以对统治阶级发动另一次进攻的力量的时候,产生了国际工人协 会。但是这个协会成立的明确目的是要把欧美正在进行战斗的整个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因 此,它不能立刻宜布《宜言》中所提出的那些原则。国际必须有一个充分广泛的纲领,使英国工 联,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蒲鲁东派以及德国的拉萨尔派都能接受,马克思起草了这 个能使一切党派祁满意的纲领,他对共同行动和共同讨论必然会产生的工人阶级的精神发展充满 信心.反资本斗争中的种种事件和变迁-一失败更甚于胜利一不能不使人们认识到他们的各种心 爱的万应灵丹都不灵,并为他们更透彻地了解工人阶级解放的真正的条件开辟道路。马克思是正 确的。当1874年国际解散时,工人已经全然不是1864年国际成立时的那个样子了。法国的清鲁 东主义和随因的拉萨尔主义己经奄奄一总,甚至那些很久以前大多数己同国际决裂的保守的英国 工联也渐有进步,以致去年在斯旺西,工联的主席能够用工联的名义声明说:“大陆社会主义对 我们来说再不可怕了。”的确,《宣言》的原则在世界各国工人中间都已传播得很广了。 这样,《宜言》本身又重新走上了前台。从1850年起,德文本在瑞士、英国和美国重版过数次
1888 年英文版序言 《宣言》是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发表的,这个同盟起初纯粹是德国工人团体,后来成为国 际工人团体,而在 1848 年以前欧洲大陆的政治条件下必然是一个秘密的团体。1847 年 11 月在 伦敦举行的同盟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手稿于 1848 年 1 月用德文写成,并在 2 月 24 日的法国革命前几星期送到伦敦付印。法译本于 1848 年六月起义前不久在巴黎出版。第一个英译本是由海伦·麦克法林女士翻译的,于 1850 年 刊载在乔治·朱利安·哈尼的伦敦《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同时也出版了丹麦文译本和波兰文译 本。 1848 年巴黎六月起义这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第一次大搏斗的失败,又把欧洲工人阶级的 社会的和政治的要求暂时推到后面去了。从那时起,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又像二月革命以前那样 只是在有产阶级的各个集团之间进行了;工人阶级被迫局限于争取一些政治上的活动自由,并采 取中等阶级激进派极左翼的立场。凡是继续显露出生机的独立的无产阶级运动,都遭到无情的镇 压。例如,普鲁士警察发觉了当时设在科隆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一些成员被逮捕,并 且在经过 18 个月监禁之后于 1852 年 10 月被交付法庭审判。这次有名的“科隆共产党人案件”从 10 月 4 日一直继续到 11 月 12 日;被捕者中有 7 人被判处了 3-6 年的要塞监禁。宣判之后,同 盟即由剩下的成员正式解散。至于《宣言》,似乎注定从此要被人遗忘了。 当欧洲工人阶级重新聚集了足以对统治阶级发动另一次进攻的力量的时候,产生了国际工人协 会。但是这个协会成立的明确目的是要把欧美正在进行战斗的整个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因 此,它不能立刻宣布《宣言》中所提出的那些原则。国际必须有一个充分广泛的纲领,使英国工 联,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蒲鲁东派以及德国的拉萨尔派都能接受。马克思起草了这 个能使一切党派都满意的纲领,他对共同行动和共同讨论必然会产生的工人阶级的精神发展充满 信心。反资本斗争中的种种事件和变迁-失败更甚于胜利-不能不使人们认识到他们的各种心 爱的万应灵丹都不灵,并为他们更透彻地了解工人阶级解放的真正的条件开辟道路。马克思是正 确的。当 1874 年国际解散时,工人已经全然不是 1864 年国际成立时的那个样子了。法国的蒲鲁 东主义和德国的拉萨尔主义已经奄奄一息,甚至那些很久以前大多数已同国际决裂的保守的英国 工联也渐有进步,以致去年在斯旺西,工联的主席能够用工联的名义声明说:“大陆社会主义对 我们来说再不可怕了。”的确,《宣言》的原则在世界各国工人中间都已传播得很广了。 这样,《宣言》本身又重新走上了前台。从 1850 年起,德文本在瑞士、英国和美国重版过数次

18年,有人在纽约把它译成英文,并在那里的《伍德赫尔和克拉夫林周刊》上发表。接着叉 有人根据这个英文本把它译成法文,刊我在纽约的《社会主义者报》上。以后在关国又至少出现 过两种多少有些损害原意的英文译本,其中一种还在英国重版过。由巴枯宁翻译的第一个俄文本 约于1863年在日内瓦由赫尔岑办的《钟声》印刷所出版:由英男无畏的维拉查苏利奇翻译的第 二个俄文本,于1882年也在日内瓦出版。新的丹麦文译本于1885年在哥本哈根作为《社会民主 主义丛书》的一种出版,新的法文译本于1886年刊载在巴黎的《社会主义者报》上。有人根燕 这个译本译成西班牙文,并于1886年在马德里发表。至于德文的翻印版本,则为数极多,总共 至少有12个。亚美尼亚文译本原应于几个月前在君士坦丁堡印出,但是没有问世,有人告诉我, 这是因为出版人害怕在书上标明马克思的姓名,而译者又拒绝把《位言》当做自己的作品。关于 用其他文字出版的其他译本,我虽然听说过,但是没有亲眼看到。因此,《宣言》的历史在很大 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插最广和最具有 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辐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钢领。 可是,当我们写这个《宣言》时,我们不能把它叫作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 者,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即英国的欧文派和法因的傅立叶派,这两个流派都已 经降到纯粹宗派的地位,并在逐渐走向灭亡: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他们凭着各种 各样的补缀办法,自称要消除一切社会弊病而老不危及资本和利润。这两种人都是站在工人阶级 运动以外,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只有工人阶级中确信单纯玫治变革还不够而公开表 明必须根本改造全部社会的那一部分人,只有他们当时把自己叫作共产主义者。这是一种粗随的、 尚欠修琢的、纯粹出于本能的共产主义:但它却接触到了最主要之点,并且在工人阶级当中强大 到足以形成空想共产主义,在法国有卡贝的共产主义,在德国有魏特林的共产主义。可见,在 847年,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 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却恰恰相反。既然我们自始就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 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那么,在这两个名称中间我们应该迹择哪一个,就是毫无疑义的 了。而且后来我们也根本没有想到要把这个名称抛弃, 虽然《宜言》是我们两人共同的作品,但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指出,构成《宜言》核心的基木思想 是属于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就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 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桔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 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士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 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
1872 年,有人在纽约把它译成英文,并在那里的《伍德赫尔和克拉夫林周刊》上发表。接着又 有人根据这个英文本把它译成法文,刊载在纽约的《社会主义者报》上。以后在美国又至少出现 过两种多少有些损害原意的英文译本,其中一种还在英国重版过。由巴枯宁翻译的第一个俄文本 约于 1863 年在日内瓦由赫尔岑办的《钟声》印刷所出版;由英勇无畏的维拉·查苏利奇翻译的第 二个俄文本,于 1882 年也在日内瓦出版。新的丹麦文译本于 1885 年在哥本哈根作为《社会民主 主义丛书》的一种出版,新的法文译本于 1886 年刊载在巴黎的《社会主义者报》上。有人根据 这个译本译成西班牙文,并于 1886 年在马德里发表。至于德文的翻印版本,则为数极多,总共 至少有 12 个。亚美尼亚文译本原应于几个月前在君士坦丁堡印出,但是没有问世,有人告诉我, 这是因为出版人害怕在书上标明马克思的姓名,而译者又拒绝把《宣言》当做自己的作品。关于 用其他文字出版的其他译本,我虽然听说过,但是没有亲眼看到。因此,《宣言》的历史在很大 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 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可是,当我们写这个《宣言》时,我们不能把它叫作社会主义宣言。在 1847 年,所谓社会主义 者,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即英国的欧文派和法国的傅立叶派,这两个流派都已 经降到纯粹宗派的地位,并在逐渐走向灭亡;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他们凭着各种 各样的补缀办法,自称要消除一切社会弊病而毫不危及资本和利润。这两种人都是站在工人阶级 运动以外,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只有工人阶级中确信单纯政治变革还不够而公开表 明必须根本改造全部社会的那一部分人,只有他们当时把自己叫作共产主义者。这是一种粗糙的、 尚欠修琢的、纯粹出于本能的共产主义;但它却接触到了最主要之点,并且在工人阶级当中强大 到足以形成空想共产主义,在法国有卡贝的共产主义,在德国有魏特林的共产主义。可见,在 1847 年,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 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却恰恰相反。既然我们自始就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 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那么,在这两个名称中间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就是毫无疑义的 了。而且后来我们也根本没有想到要把这个名称抛弃。 虽然《宣言》是我们两人共同的作品,但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 是属于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就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 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 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 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

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追的阶级(无产阶级, 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水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 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在我看来这一思想对历史学必定会起到像达尔文学说对生物学所起的那样的作用,我们两人早在 1845年前的几年中就己经逐渐接近了这个思想。当时我个人独自在这方面达到了什么程度,我 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是到1845年春我在布鲁塞尔再次见到马克思 时,他已经把这个思想考虑成热,并且用几平像我在上面所用的那样明晰的语句向我说明了 现在我从我们共同为1872年德文写的序言中引录如下一段话: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闸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 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政。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宜言》中所说的,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 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 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限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 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拿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 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税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 己的目的。《见《法兰西内战。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宜言》德文版第19页,那里把这个思想 发挥得更加完备。)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 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同样也很明显,关于共产党人对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 (第四章)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 势已经完全改变,当时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被历史的发展彻底扫除了。 但是《位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力来加以修。” 本版译文是由译过马克思《资本论》一书大部分的赛米尔穆尔先生翻译的。我同他一起把译文 校阅过一溶,并且我还加了一些有关历史情况的注释。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88年1月30日于伦敦
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 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 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在我看来这一思想对历史学必定会起到像达尔文学说对生物学所起的那样的作用,我们两人早在 1845 年前的几年中就已经逐渐接近了这个思想。当时我个人独自在这方面达到了什么程度,我 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是到 1845 年春我在布鲁塞尔再次见到马克思 时,他已经把这个思想考虑成熟,并且用几乎像我在上面所用的那样明晰的语句向我说明了。 现在我从我们共同为 1872 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引录如下一段话: “不管最近 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 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 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 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 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 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 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 己的目的。’(见《法兰西内战。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宣言》德文版第 19 页,那里把这个思想 发挥得更加完备。)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 这一批判只包括到 1847 年为止;同样也很明显,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 (第四章)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 势已经完全改变,当时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被历史的发展彻底扫除了。 但是《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力来加以修改。” 本版译文是由译过马克思《资本论》一书大部分的赛米尔·穆尔先生翻译的。我同他一起把译文 校阅过一遍,并且我还加了一些有关历史情况的注释。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88 年 1 月 30 日于伦敦 -

1890年德文版序言 自从我写了上面那篇序言以来,又需要刊印《宜言》的新的德文版本了,同时《宜言》本身也有 种种遇,应该在这里提一提 1882年在日内瓦出版了由维拉查苏利奇翻译的第二个俄译本,马克思和我曾为这个译本写过 篇序言。可惜我把这篇序言的德文原稿遗失了,所以现在我只好再从俄文译过来,这样做当然不 会使原稿增色。下面就是这篇序言: “巴枯宁翻译的《共产党宜言》俄文第一版,60年代初由《钟声》印例所出版。当时西方认为这 件(《宜言》译成俄文出版)是著作界的一件奇。这种看法今天是不可能有了。在《宜言》最 初发表时期(1848年1月)卷入无产阶级运动的地区是多么狭小,这从《宜言》最后一章《共产党 人对各国各种反对的态度》中可看得很清楚。在这一章里,首先没有说到俄国和关国。那时 俄国是欧洲全部反动势力的最后一支庞大后备军,向关国境内移民吸收着欧洲无产阶级的过剩力 量。这两个国家,都向欧洲供给原料,同时又都是欧洲工业品的销售市场。所以,这两个国家不 管怎样当时都是欧洲社会秩序的支柱。 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正是欧洲移民,使北美的农业生产能够大大发展,这种发展通过竞争 越着欧洲大小士地所有制的根基。此外,这种移民还使美国能够以巨大的力量和规模开发其丰富 的工业资源,以至于很快就会摧毁西欧的工业垄断地位这两种情况反过来对美国本身也起着苹 命作用。作为美国整个政治制度基础的自耕农场主的中小士地所有制,正逐渐被大农场的竞争所 征服:同时,在各工业区,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和神话般的资本积聚第一次发展起来了。 现在米看看俄国吧!在1848-1849年革命期间,不仅欧洲的君主,而且连欧洲的资产者,都把俄 国的干涉看作是帮助他们对付刚刚开始意识到自己力量的无产阶级的唯一救星.他们把沙皇宜布 为欧洲反动势力的首领。现在,沙皇在加特契纳已成了革命的俘房,而俄国已是欧洲苹命运动的 先进部队了。 《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但是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狂 热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刚开始形成的资产阶级士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 那么试问:俄田农民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士地公有制形式,是能直接过波到高级 的共产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呢?或者,它还必须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
1890 年德文版序言 自从我写了上面那篇序言以来,又需要刊印《宣言》的新的德文版本了,同时《宣言》本身也有 种种遭遇,应该在这里提一提。 1882 年在日内瓦出版了由维拉·查苏利奇翻译的第二个俄译本,马克思和我曾为这个译本写过一 篇序言。可惜我把这篇序言的德文原稿遗失了,所以现在我只好再从俄文译过来,这样做当然不 会使原稿增色。下面就是这篇序言: “巴枯宁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一版,60 年代初由《钟声》印刷所出版。当时西方认为这 件事(《宣言》译成俄文出版)是著作界的一件奇闻。这种看法今天是不可能有了。在《宣言》最 初发表时期(1848 年 1 月)卷入无产阶级运动的地区是多么狭小,这从《宣言》最后一章《共产党 人对各国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中可看得很清楚。在这一章里,首先没有说到俄国和美国。那时, 俄国是欧洲全部反动势力的最后一支庞大后备军,向美国境内移民吸收着欧洲无产阶级的过剩力 量。这两个国家,都向欧洲供给原料,同时又都是欧洲工业品的销售市场。所以,这两个国家不 管怎样当时都是欧洲社会秩序的支柱。 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正是欧洲移民,使北美的农业生产能够大大发展,这种发展通过竞争震 撼着欧洲大小土地所有制的根基。此外,这种移民还使美国能够以巨大的力量和规模开发其丰富 的工业资源,以至于很快就会摧毁西欧的工业垄断地位。这两种情况反过来对美国本身也起着革 命作用。作为美国整个政治制度基础的自耕农场主的中小土地所有制,正逐渐被大农场的竞争所 征服;同时,在各工业区,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和神话般的资本积聚第一次发展起来了。 现在来看看俄国吧!在 1848-1849 年革命期间,不仅欧洲的君主,而且连欧洲的资产者,都把俄 国的干涉看作是帮助他们对付刚刚开始意识到自己力量的无产阶级的唯一救星。他们把沙皇宣布 为欧洲反动势力的首领。现在,沙皇在加特契纳已成了革命的俘虏,而俄国已是欧洲革命运动的 先进部队了。 《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但是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狂 热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刚开始形成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 那么试问:俄国农民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有制形式,是能直接过渡到高级 的共产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呢?或者,它还必须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

呢?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 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卡马克思弗思格斯 1882年1月21日于伦牧 大约在同一时候,在日内瓦出版了新的波兰文译本:《共产党宣言》· 随后又于1885年在哥本哈根作为《社会民主主义从书》的一种出版了新的丹麦文译本。可惜这 一译本不够完备:有几个重要的地方大概是因为译者感到难译而被别掉了,并且有些地方可以看 到草率从事的痕迹,尤其令人遗憾的是,从译文中可以看出,要是译者细心一点,他是能够译得 很好的。 1886年在巴黎《社会主义者报》上刊搜了新的法译文:这是到日前为止最好的译文。 同年又有人根据这个法文本译成西班牙文,起初刊登在马德里的《社会主义者报》上,接着又印 成单行本:《共产党宜言》,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著,马德里,社会主义者报社,埃尔南科尔 特斯街8号, 这里我还要提到一件奇怪的事。1887年,君士坦丁堡的一位出版商收到了亚美尼亚文的《位言》 译稿:但是这位好心人却没有勇气把这本署有马克思的名字的作品刊印出来,竟认为最好是由译 者本人冒充作者,可是译者拒绝这样做, 在英国多次刊印过好几种美国译本,但都不大确切。到1888年终于出版了一种可靠的译本。这 个译本是由我的友人赛米尔程尔翻译的,并且在付印以前还由我们两人一起重新校阅过一道。 标趣是:《共产党宜言》,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著。经作者认可的英译本,由弗 里德里希思格斯校定并加注,1888年伦敦,咸廉里夫斯,东中央区弗利特街185号。这个版 本中的某些注释,我己收入本版。 《宣言》有它本身的经历。它出现的时候曾受到当时人数尚少的科学社会主义先锋队的热烈欢迎 (第一篇序言里提到的那些译本便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不久以后它就被郑随着1848年6月巴
呢?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 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卡·马克思 弗·恩格斯 1882 年 1 月 21 日于伦敦” 大约在同一时候,在日内瓦出版了新的波兰文译本:《共产党宣言》。 随后又于 1885 年在哥本哈根作为《社会民主主义丛书》的一种出版了新的丹麦文译本。可惜这 一译本不够完备;有几个重要的地方大概是因为译者感到难译而被删掉了,并且有些地方可以看 到草率从事的痕迹,尤其令人遗憾的是,从译文中可以看出,要是译者细心一点,他是能够译得 很好的。 1886 年在巴黎《社会主义者报》上刊载了新的法译文;这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译文。 同年又有人根据这个法文本译成西班牙文,起初刊登在马德里的《社会主义者报》上,接着又印 成单行本:《共产党宣言》,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著,马德里,社会主义者报社,埃尔南·科尔 特斯街 8 号。 这里我还要提到一件奇怪的事。1887 年,君士坦丁堡的一位出版商收到了亚美尼亚文的《宣言》 译稿;但是这位好心人却没有勇气把这本署有马克思的名字的作品刊印出来,竟认为最好是由译 者本人冒充作者,可是译者拒绝这样做。 在英国多次刊印过好几种美国译本,但都不大确切。到 1888 年终于出版了一种可靠的译本。这 个译本是由我的友人赛米尔·穆尔翻译的,并且在付印以前还由我们两人一起重新校阅过一遍。 标题是:《共产党宣言》,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著。 经作者认可的英译本, 由弗 里德里希·恩格斯校定并加注,1888 年伦敦,威廉·里夫斯,东中央区弗利特街 185 号。 这个版 本中的某些注释,我已收入本版。 《宣言》有它本身的经历。它出现的时候曾受到当时人数尚少的科学社会主义先锋队的热烈欢迎 (第一篇序言里提到的那些译本便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不久以后它就被那随着 1848 年 6 月巴

黎工人失败而指起头来的反动势力排挤到后台去了,最后,由于1852年1川月科降共产党人被判 刑,它被“依法”宜布为非法。随着与二月革命相联系的工人运动退出公开舞台,《宜言》也退到 后台去了 当欧洲工人阶级又强大到足以重新对统治阶级政权发动进攻的时候,产生了国际工人协会,它的 目的是要把欧关整个战斗的工人阶级联合成一支大军。因此,它不能从《宣言》中所提出的那些 原则出发。它应该有一个不致把英围工联,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蒲鲁东派以及德国 的拉萨尔派拒之于门外的钢领。这样一个纲领即国际章程绪论部分,是马克思起草的,其行文之 巧妙连巴枯宁和无政府派也不能不承认。至于说到《宜言》中所提出的那些原则的最终胜利,马 克思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共同行动和共同时论必然会产生的工人阶级的精神的发展。反资本斗争中 的种种事件和变迁,一而且失败更甚于胜利一不能不使进行斗争的人们明白自己一向所崇奉的 那些万应灵丹都不灵,并使他们的头脑更容易透彻地了解工人解放的真正的条件。马克思是正确 的。1874年,当国际解散的时候,工人阶级已经全然不是1864年国际成立时的那个样子了。罗 曼语族各国的酒鲁东主义和德国特有的拉萨尔主义已经查奄一息,甚至当时极端保守的英闲工联 也渐有进步,以致1887年在斯温西,工联的代表大会主席能够用工联的名义声明说:“大陆社会 主义对我们来说再不可怕了."而在1器7年,大陆社会主义已经差不多完全是《位言》中所宣布 的事个理论了.因此,《宜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 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 亚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可是,当《宣言》出版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宜言,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 是指两种人。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特别是英国的欧文派和法国的傅立叶派,这 两个流派当时都已经缩小成逐渐走向灭亡的纯粹的宗派。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唐医,他 们想用各种万应灵丹和各种补缀办法来消除社会弊病而毫不伤及资本和利润这两种人都是站在 工人运动以外,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至于当时确信单纯政治变革还不够而要求根本 改造社会的郑一部分工人,则把自己叫作共产主义者。这是一种还没有很好加工的、只是出于本 能的、往往有些粗糙的共产主义:但它已经强大到足以形成两种空想的共产主义体系:在法国有 卡贝的“伊加利亚”共产主义,在德国有魏特林的共产主义。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 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 共产主义却恰恰相反。既然我们当时已经十分坚决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 事情”,所以我们一刻也不怀疑究竞应该在这两个名称中间选定哪一个名称。而且后来我们也根
黎工人失败而抬起头来的反动势力排挤到后台去了,最后,由于 1852 年 11 月科隆共产党人被判 刑,它被“依法”宣布为非法。随着与二月革命相联系的工人运动退出公开舞台,《宣言》也退到 后台去了。 当欧洲工人阶级又强大到足以重新对统治阶级政权发动进攻的时候,产生了国际工人协会。它的 目的是要把欧美整个战斗的工人阶级联合成一支大军。因此,它不能从《宣言》中所提出的那些 原则出发。它应该有一个不致把英国工联,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蒲鲁东派以及德国 的拉萨尔派拒之于门外的纲领。这样一个纲领即国际章程绪论部分,是马克思起草的,其行文之 巧妙连巴枯宁和无政府派也不能不承认。至于说到《宣言》中所提出的那些原则的最终胜利,马 克思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共同行动和共同讨论必然会产生的工人阶级的精神的发展。反资本斗争中 的种种事件和变迁,-而且失败更甚于胜利-不能不使进行斗争的人们明白自己一向所崇奉的 那些万应灵丹都不灵,并使他们的头脑更容易透彻地了解工人解放的真正的条件。马克思是正确 的。1874 年,当国际解散的时候,工人阶级已经全然不是 1864 年国际成立时的那个样子了。罗 曼语族各国的蒲鲁东主义和德国特有的拉萨尔主义已经奄奄一息,甚至当时极端保守的英国工联 也渐有进步,以致 1887 年在斯温西,工联的代表大会主席能够用工联的名义声明说:“大陆社会 主义对我们来说再不可怕了。”而在 1887 年,大陆社会主义已经差不多完全是《宣言》中所宣布 的那个理论了。因此,《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 1848 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 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 亚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可是,当《宣言》出版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在 1847 年,所谓社会主义者 是指两种人。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特别是英国的欧文派和法国的傅立叶派,这 两个流派当时都已经缩小成逐渐走向灭亡的纯粹的宗派。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他 们想用各种万应灵丹和各种补缀办法来消除社会弊病而毫不伤及资本和利润。这两种人都是站在 工人运动以外,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至于当时确信单纯政治变革还不够而要求根本 改造社会的那一部分工人,则把自己叫作共产主义者。这是一种还没有很好加工的、只是出于本 能的、往往有些粗糙的共产主义;但它已经强大到足以形成两种空想的共产主义体系:在法国有 卡贝的“伊加利亚”共产主义,在德国有魏特林的共产主义。在 1847 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 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 共产主义却恰恰相反。既然我们当时已经十分坚决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 事情”,所以我们一刻也不怀疑究竟应该在这两个名称中间选定哪一个名称。而且后来我们也根

本没有想到要把这个名称抛弃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当42年前我们在巴黎革命即无产阶级带着自己的要求参加的第 次革命的前夜向世界上发出这个号召时,响应者还是寥客无几。可是,1864年9月28日,大多 数西欣国家中的无产者已经联合成为流芳百世的国际工人协会了。固然,国际本身只存在了9 年,但它所创立的全世界无产者永久的联合依然存在,并且比任何时候更加张周,而今天这个日 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第一次动员起米 的战斗力量,他们动员起来,组成一支大军,在一个旗积下,为了一个最近的目的,即早已由国 际1866年日内瓦代表大会宜布,后来又由1889年巴黎工人代表大会再度宜布的在法律上确立八 小时正常工作日。今天的情景定会使全世界的资本家和地主看到:全世界的无产者现在已经真正 联合起来了。 如果马克思今天还能同我站在一起亲跟看见这种情景,那该多好呵! 弗恩格斯 1890年5月1日于伦教 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 从目前己有必要出版(共产党宜言》波兰文新版本这一事实,可以引起许多联想。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 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 也就愈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宜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这样,根据 《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 准确地判断该因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因此,《宜言》波兰文新版本,标志着波兰工业的重大发展。而且从10年前上一版问世以来 确实已有这种发展,这是丝毫不容置疑的。俄罗斯的波兰,会议桌上的波兰,已成为俄罗斯帝国 的巨大的工业区。俄园大工业分散于各处,一部分在芬兰湾沿岸,一部分在中央区(莫斯科和弗
本没有想到要把这个名称抛弃。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当 42 年前我们在巴黎革命即无产阶级带着自己的要求参加的第一 次革命的前夜向世界上发出这个号召时,响应者还是寥寥无几。可是,1864 年 9 月 28 日,大多 数西欧国家中的无产者已经联合成为流芳百世的国际工人协会了。固然,国际本身只存在了 9 年,但它所创立的全世界无产者永久的联合依然存在,并且比任何时候更加强固,而今天这个日 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第一次动员起来 的战斗力量,他们动员起来,组成一支大军,在一个旗帜下,为了一个最近的目的,即早已由国 际 1866 年日内瓦代表大会宣布、后来又由 1889 年巴黎工人代表大会再度宣布的在法律上确立八 小时正常工作日。今天的情景定会使全世界的资本家和地主看到:全世界的无产者现在已经真正 联合起来了。 如果马克思今天还能同我站在一起亲眼看见这种情景,那该多好呵! 弗·恩格斯 1890 年 5 月 1 日于伦敦 - 1892 年波兰文版序言 从目前已有必要出版《共产党宣言》波兰文新版本这一事实,可以引起许多联想。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 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 也就愈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这样,根据 《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 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因此,《宣言》波兰文新版本, 标志着波兰工业的重大发展。 而且从 10 年前上一版问世以来 确实已有这种发展,这是丝毫不容置疑的。俄罗斯的波兰,会议桌上的波兰,已成为俄罗斯帝国 的巨大的工业区。俄国大工业分散于各处,一部分在芬兰湾沿岸,一部分在中央区(莫斯科和弗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专题八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ppt
-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专题七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ppt
-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专题四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
-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专题六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实质.ppt
-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专题五人类社会及其发展.ppt
-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pt
-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专题三 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ppt
-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专题一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解放.ppt
-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专题授课教案(2012,任课教师:王忠燕).doc
-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主讲人:王光).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外环境和保证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doc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外环境和保证 第一讲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doc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外环境和保证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doc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 第四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 第二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doc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 第三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 第一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oc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 第二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oc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 第三讲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doc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讲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第三章案例_案例5小康社会要建设在可持续的基础之上.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第三章案例_案例4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革命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第三章案例_案例3关于环境问题.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第三章案例_案例2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就业问题.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第三章案例_案例1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第六章案例_案例9关注人的精神境遇.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第六章案例_案例8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第六章案例_案例7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第六章案例_案例6政治权力的分立和制衡.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第六章案例_案例5人的主体性的表现.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第六章案例_案例4城市精神与城市形象.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第六章案例_案例3小康社会.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第六章案例_案例2社会阶层.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第六章案例_案例1科学价值观的不同观点.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案例20:奶农为何“倒奶卖牛”?.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案例19:从维C生产看思想路线.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案例18:列宁对待党纲修改的态度.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案例17:“人机大战”——电脑对人脑说“不”?.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案例16:信息哲学的诞生.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案例)案例15:小猴“进化”、灰质与人的聪明程度.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