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伤寒学)第十八讲 教学纲要

2001届伤寒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提纲 研究生:李巨奇导师:张横柳教授李赛美教授 朱章志副教授吴浩祥讲师 大青龙汤证(38、39 原文38条,太阳伤塞兼里热证证治(原文略) (一)分析 太阳中风一一实指太阳伤寒,亦可视为病因一一风寒 脉浮紧,发热恶寒 身疼痛,不汗出 伤寒证 1、启发 )太阳伤寒、中风之辨,关键在于脉证 (2)学习原文不能孤立地以字解字,应全面地综合分析,紧把脉证 言症状—与无汗机理同义,但同中有异, 中求今不汗出J异在风寒束表,卫气受压,营阴郁滞更甚 聚寒 言病因——治疗不当,如病重药轻失治、发 病后未及时就医—表邪不但不解,反而化 病 热入里。 果 烦躁——外寒郁遏,阳气不得宣通,郁而化热。 2、结论 (1)不汗出是烦躁之因,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故仲景在其之间加一个 而”字这个连接词,可见其二者内在联系 (2)“不汗出而烦躁”一句是风寒束表,热聚胸中的病机的病机反映,故 为本条文辨证的要点,也是重点。临床应用大青龙汤应以发热恶寒、 无汗烦躁为着眼点 (3)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而不汗出又因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 滞,故风寒外束,热聚胸中这一病机矛盾主要方面在风寒外束,即病 机重心仍在外 (二)治法: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大青龙汤是代表方 1、方义: 麻黄汤是麻黄倍量一一开发腠理 表里俱实 石膏一一清胸中郁热,预保阳明 表寒里热 姜枣——补中调营卫,防传太阴
1 2001 届伤寒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提纲 研究生:李巨奇 导师:张横柳教授 李赛美教授 朱章志副教授 吴浩祥讲师 大青龙汤证(38、39) 原文 38 条,太阳伤寒兼里热证证治(原文略) (一) 分析 太阳中风——实指太阳伤寒,亦可视为病因——风寒。 脉浮紧,发热恶寒 身疼痛,不汗出 1、 启发 (1) 太阳伤寒、中风之辨,关键在于脉证。 (2) 学习原文不能孤立地以字解字,应全面地综合分析,紧把脉证。 2、 结论 (1) 不汗出是烦躁之因,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故仲景在其之间加一个 “而”字这个连接词,可见其二者内在联系。 (2) “不汗出而烦躁”一句是风寒束表,热聚胸中的病机的病机反映,故 为本条文辨证的要点,也是重点。临床应用大青龙汤应以发热恶寒、 无汗烦躁为着眼点。 (3) 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而不汗出又因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 滞,故风寒外束,热聚胸中这一病机矛盾主要方面在风寒外束,即病 机重心仍在外。 (二) 治法: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大青龙汤是代表方。 1、方义: 麻黄汤是麻黄倍量——开发腠理 石膏——清胸中郁热,预保阳明 姜枣——补中调营卫,防传太阴 伤寒证 言症状——与无汗机理同义,但同中有异, 异在风寒束表,卫气受压,营阴郁滞更甚。 言病因——治疗不当,如病重药轻失治、发 病后未及时就医——表邪不但不解,反而化 热入里。 言病因——治疗不 当,如病重药言病 因——治疗不当, 如病重药轻失治、 发病后未及时就医 ——表邪不但 不汗出 烦 躁—— 因 果 风 寒 束 表 ( 为 主 ) 热 聚 胸 中 ( 病 机 ) 表里俱实 表寒里热 外寒郁遏,阳气不得宣通,郁而化热

2、启发: (1)为辛温解表之峻汗剂,即其发汗力较麻黄汤更强。推之,大青龙汤证 表郁较麻黄汤证更甚(以不汗出及汤中麻黄用量可据) (2)辛温之品合辛凉之品于一方是变解表剂为表里双解剂。后世医家师其 法化裁加减的著名方剂有:刘河间的防风通圣散治疗风热壅盛,三焦 俱实:清·吴鞠通之银翘散,用豆豉、薄荷、荆芥代麻黄,牛子、桔梗 代北杏,苇茎、银花、连翘、竹叶代石膏,并去桂枝、生姜、大枣, 可治疗风温邪气在气分之初期 (3)治未病。 (三)治禁 以脉微弱示里阳虚 服之 手足逆冷 以汗出恶风示表阳虚 筋惕肉围 亡阳 原文39条,补述38条的脉证(原文略) (一)分析 伤寒一一太阳伤寒证(以38条脉证及本条“大青龙汤发之可据”) 脉浮缓 身不痛但重 汗不得出,阳郁化热,津气失运。 乍有轻时一—阳郁缓解 正面而言,无里虚寒证,即无肢厥下利。 无少」推理:少阴病与大青龙汤证有很大的可比性,须作一鉴 阴证别,以“身不疼但重”一句可据,与38条有禁忌证文法相 呼应。 (二)讨论 (1)原先患太阳病未愈,又被风寒邪气郁闭,不 38条的“太 得汗出为太阳伤寒证 阳中风” (2)指病因,感受风寒为太阳伤寒证。 2、大青龙汤证可治风寒束表,热聚胸中的病证之外,尚可治外湿内热证 又名溢饮证(《金匮》) (1)从病因言,寒湿侵袭,卫气郁闭,湿邪内淫肌表,亦可出现脉缓,身 重不疼—湿邪侵袭肌表 (2)从《金匮痰饮篇》23条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 言大青龙汤可治溢饮 何谓溢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
2 2、启发: (1)为辛温解表之峻汗剂,即其发汗力较麻黄汤更强。推之,大青龙汤证 表郁较麻黄汤证更甚(以不汗出及汤中麻黄用量可据)。 (2)辛温之品合辛凉之品于一方是变解表剂为表里双解剂。后世医家师其 法化裁加减的著名方剂有:刘河间的防风通圣散治疗风热壅盛,三焦 俱实;清·吴鞠通之银翘散,用豆豉、薄荷、荆芥代麻黄,牛子、桔梗 代北杏,苇茎、银花、连翘、竹叶代石膏,并去桂枝、生姜、大枣, 可治疗风温邪气在气分之初期。 (3)治未病。 (三)治禁 以脉微弱示里阳虚 以汗出恶风示表阳虚 原文 39 条,补述 38 条的脉证(原文略) (一)分析 伤寒——太阳伤寒证(以 38 条脉证及本条“大青龙汤发之可据”) 脉 浮 缓 身不痛但重 乍有轻时——阳郁缓解 (二)讨论 1、 2、大青龙汤证可治风寒束表,热聚胸中的病证之外,尚可治外湿内热证, 又名溢饮证(《金匮》) (1)从病因言,寒湿侵袭,卫气郁闭,湿邪内淫肌表,亦可出现脉缓,身 重不疼——湿邪侵袭肌表。 (2)从《金匮·痰饮篇》23 条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 言大青龙汤可治溢饮。 何谓溢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 服之 手足逆冷 筋惕肉目闰 亡阳 汗不得出,阳郁化热,津气失运。 无少 阴证 正面而言,无里虚寒证,即无肢厥下利。 推理:少阴病与大青龙汤证有很大的可比性,须作一鉴 别,以“身不疼但重”一句可据,与 38 条有禁忌证文法相 呼应。 (1)原先患太阳病未愈,又被风寒邪气郁闭,不 得汗出为太阳伤寒证。 (2)指病因,感受风寒为太阳伤寒证。 38 条的“太 阳中风

溢饮 (三)鉴别 38、39条一一风寒束表,热聚胸中 1、身重烦躁 以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为主证 少阴病—一阳虚阴盛,身重无休止。 上述鉴别仍有困难时,察其双足胫热否。 2、发热烦躁 38、39条必伴恶寒无汗 阳明病必伴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出。 3、38、39条 兼里热一一卫阳郁更甚 35条 表实证 无里热—一卫阳郁更轻 (四)应用 1、必须明确大青龙汤是伤寒兼里热证主方,即为风寒束表,热聚胸中这 病机的主方。此外,亦是溢饮证的主方。由是可称对大青龙汤的适应证 的全面认识,并客观反映仲景立大青龙汤的原貌 2、治流感、感冒、肺炎时掌握两个原则 (1)表里俱实,表寒里热; (2)恶寒发热,无汗烦躁 3、有人以本方加附子治疗乙脑,认为太少合病 4、皮肤科用治荨麻疹、麻疹等疾病一一卫气郁闭,营阴郁滞。 结 风寒束表,热聚胸中为其病机。发热恶寒,无汗烦躁,或咳喘,或身疼 痛,或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舌淡红或黄白苔,脉浮紧或浮数,或浮数为 其主要脉证。其中不汗出而烦躁为辨证要点、重点。解表发汗兼清里热为其 治,大青龙汤是代表方,表里俱虚不可用 医案选录 雷某,男,58岁。素有喘促史28年余,每年发作1—2次,短则1月,长 则数月。发作时伴烦躁,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昨日突发咳喘,烦躁不安, 服西药无效。诊见咳喘气促,痰黄粘稠,渴喜冷饮,面赤发热,无汗烦躁, 舌红苔黄,脉滑数。 诊断:寒邪外束,内热壅肺。 治则:宣肺清热,止咳平喘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麻黄、杏仁、甘草、桂枝、生姜各10克,石膏60克,桔梗15克,大 枣7枚
3 溢饮。” (三)鉴别 1、身重烦躁 上述鉴别仍有困难时,察其双足胫热否。 2、发热烦躁 3、38、39 条 35 条 (四)应用 1、必须明确大青龙汤是伤寒兼里热证主方,即为风寒束表,热聚胸中这一 病机的主方。此外,亦是溢饮证的主方。由是可称对大青龙汤的适应证 的全面认识,并客观反映仲景立大青龙汤的原貌。 2、治流感、感冒、肺炎时掌握两个原则: (1)表里俱实,表寒里热; (2)恶寒发热,无汗烦躁。 3、有人以本方加附子治疗乙脑,认为太少合病。 4、皮肤科用治荨麻疹、麻疹等疾病——卫气郁闭,营阴郁滞。 小结: 风寒束表,热聚胸中为其病机。发热恶寒,无汗烦躁,或咳喘,或身疼 痛,或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舌淡红或黄白苔,脉浮紧或浮数,或浮数为 其主要脉证。其中不汗出而烦躁为辨证要点、重点。解表发汗兼清里热为其 治,大青龙汤是代表方,表里俱虚不可用。 医案选录 雷某,男,58岁。素有喘促史28年余,每年发作1—2次,短则1月,长 则数月。发作时伴烦躁,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昨日突发咳喘,烦躁不安, 服西药无效。诊见咳喘气促,痰黄粘稠,渴喜冷饮,面赤发热,无汗烦躁, 舌红苔黄,脉滑数。 诊断:寒邪外束,内热壅肺。 治则:宣肺清热,止咳平喘。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麻黄、杏仁、甘草、桂枝、生姜各 10 克,石膏 60 克,桔梗 15 克,大 枣 7 枚。 38、39 条——风寒束表,热聚胸中, 以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为主证 少阴病——阳虚阴盛,身重无休止。 38、39 条必伴恶寒无汗; 阳明病必伴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出。 表实证 兼里热——卫阳郁更甚 无里热——卫阳郁更轻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十七讲 拓展经方思维途径.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十六讲 少阴病篇.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十五讲 少阳病篇.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十四讲 少阳学.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十三讲 小柴胡汤的研究与运用思路.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十二讲 太阴病篇.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十一讲 太阳病概述证.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十讲 厥阴病篇.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九讲 伤寒学太阳病4.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八讲 伤寒学太阳病3.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七讲 伤寒学太阳病2.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伤寒学)第六讲 桂枝汤研究与运用思路.doc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五讲 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四讲 附幻灯片.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三讲 附幻灯片.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二讲 小青龙汤证.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一讲 大青龙汤证.ppt
-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资源(期末考试试卷).doc
-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doc
-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大纲).doc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十九讲 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二十讲 少阳病兼变证.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二十一讲 绪论及太阳病篇.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二十二讲 阳明病篇.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二十三讲 阳明病.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第二十四讲 伤寒学太阳病.ppt
- 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药用植物学》第一讲 植物器官茎.ppt
- 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药用植物学》第二讲 植物器官种子.ppt
- 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药用植物学》第三讲 植物细胞.ppt
- 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药用植物学》第四讲 植物组织.ppt
- 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药用植物学》第五讲 植物器官花.ppt
- 《穴道学》第一讲 手少阴心经.ppt
- 《穴道学》第二讲 足太阳小肠肾经.ppt
- 《穴道学》第三讲 足少阴肾经.ppt
- 《穴道学》第四讲 足太阳膀胱经.ppt
- 《穴道学》第五讲 总论.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脓毒症和多器官发病机制及治疗.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概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概述(朱邦贤)、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概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五行学说、中医脏象理论、中医病因病机理论.ppt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电子书,共二十四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