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总论

中药的性能 1.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症作用的概括。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 有辛味。 甘: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 药等。 酸:有收敛固涩、生津止渴的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证。 苦:有泄、燥湿、坚阴的作用 戚: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症,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瘕等:有的 具有泻下作用,如芒硝泻下通便等 归经指药物对脏腑、经络或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药物作用定位的概念 升降浮沉指辛、甘,温热药物多升浮,酸、苦、咸,寒凉药物多沉降:药物多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少则 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第二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配伍“七情”配伍。 1.单行:指药物的单独应用 2.相须:药物的性能功效相似,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 3.相使:药物的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以提高主药疗效的配伍。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的配伍。 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配伍。 6.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或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 的补气作用 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二、用药禁忌 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 丹参、玄参、细辛、芍药。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芶叛藜芦。 2.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 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用药剂量 四、用法 A一般而言,解表药、芳香药应避免久煎,以免耗散药物有效成分,降低疗效 B矿物药、贝壳类药、滋补药大多应久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确保疗效 C有的粉末状药物或细小植物种子宜包煎,使在煎药时不致浮散或糊底(如蛤粉、车前子等) D贵重药宜另煎(如人参等 E胶质药宜烊化(如阿胶等) F液体药(如生姜汁、竹沥等)及某些不宜煎煮的药物(如芒硝等)宜冲服。 2.服药时间:一般中药大多可在饭前或饭后1—2小时服。此外,A滋补药宜饭前服,B驱虫药、泻下药宜空 服,D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药宜饭后服,E安眠药宜睡前服
中药的性能 1.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症作用的概括。 2.五味。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 有辛味。 甘: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 药等。 酸:有收敛固涩、生津止渴的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证。 苦:有泄、燥湿、坚阴的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症,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瘕等;有的 具有泻下作用,如芒硝泻下通便等。 二、归经指药物对脏腑、经络或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药物作用定位的概念。 三、升降浮沉指辛、甘,温热药物多升浮,酸、苦、咸,寒凉药物多沉降;药物多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少则 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第二 中药的应用 一、中药的配伍“七情”配伍。 1.单行:指药物的单独应用。 2.相须:药物的性能功效相似,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 3.相使:药物的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以提高主药疗效的配伍。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的配伍。 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配伍。 6.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或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 的补气作用。 7.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二、用药禁忌 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 丹参、玄参、细辛、芍药。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2.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 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三、用药剂量 四、用法 A 一般而言,解表药、芳香药应避免久煎,以免耗散药物有效成分,降低疗效; B 矿物药、贝壳类药、滋补药大多应久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确保疗效; C 有的粉末状药物或细小植物种子宜包煎,使在煎药时不致浮散或糊底(如蛤粉、车前子等); D 贵重药宜另煎(如人参等); E 胶质药宜烊化(如阿胶等); F 液体药(如生姜汁、竹沥等)及某些不宜煎煮的药物(如芒硝等)宜冲服。 2.服药时间:一般中药大多可在饭前或饭后 1—2 小时服。此外,A 滋补药宜饭前服,B 驱虫药、泻下药宜空腹 服,D 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药宜饭后服,E 安眠药宜睡前服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各单元概述.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九单元 消食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八单元 理气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七单元 温里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六单元 利水渗湿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五单元 芳香化湿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四单元 祛风湿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三单元 泻下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二单元 清热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十九单元 外用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十八单元 收涩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十七单元 补虚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十六单元 开窍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十五单元 平肝熄风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十四单元 安神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十三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十二单元 活血化瘀血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十一单元 止血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十单元 祛虫药.doc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第一单元 解表药.doc
- 中国医药古籍宝典系列之:《本草纲目》参考书籍PDF电子版(明:李时珍).pdf
-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学》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共十八个实验).ppt
- 中医经典名著精译丛书:《中藏经精译》书籍PDF电子版(原著:华佗、主编:王晓萍).pdf
- 中药饮片厂——中药真伪实用经验鉴别手册(徐重道中药实用经验鉴别手册).doc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少阴病疑似证.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绪论(主讲:李赛美).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厥阴病辨证论治-纲要.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概论.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少阴病预后.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霍乱病辨证论治.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太阳病辨证纲要.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厥阴病本证.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太阳病本证-中风表虚证.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厥热胜复辨.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太阳病本证(伤寒表实证).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四肢厥逆辨.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太阳病本证(表郁轻证).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呕哕下利辨.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厥阴病预后.ppt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PPT教学课件(伤寒学)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