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中国革命史》课程教学大纲 His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中国革命史》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一、课程定位(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21200042/21200043课程总学时60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45/15)学分3/1(理论学分/实践学分)开课学期2(二)课程性质《中国革命史》是思政专业本科基础理论必修课。《中国革命史》从学科特点看,是历史科学。它的基本框架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构成,离开了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没有了《中国革命史》这门课。从社会功能看,这门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它通过教学,要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和纵横交错的历史事件中,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基本规律。《中国革命史》课可以说是:“身兼两任”,既要注重历史科学的史料、史实准确、科学,又要注重从历史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努力使学生掌握观察历史与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使学生明辩是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它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的科学。(三)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中国革命史》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系本科专业基础理论课,是政教专业其它专业课的基础。中国革命史教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实事求是,努力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史实,重点阐明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历史规律和经验,引导学生把中国革命史的学习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联系起来,为后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提供学理支撑和价值支撑。(四)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
1 《中国革命史》课程教学大纲 His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21200042/21200043 课程总学时 60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45/15) 学分 3/1(理论学分/实践学分) 开课学期 2 (二)课程性质 《中国革命史》是思政专业本科基础理论必修课。《中国革命史》从学科特点看,是历 史科学。它的基本框架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构成,离开了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没有了 《中国革命史》这门课。从社会功能看,这门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它通过教学,要使学 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和纵横交错的历史事件中,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揭示中国近 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基本规律。《中国革命史》课可以说是:“身兼两任”, 既要注重历史科学的史料、史实准确、科学,又要注重从历史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的角度,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努力使学生掌握观察历史与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方法,使学生明辩是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它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 究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的科学。 (三)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中国革命史》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系本科专业基础理论课,是政教专业其它专 业课的基础。中国革命史教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实事求是,努力做 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史实,重点 阐明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历史规律和经验, 引导学生把中国革命史的学习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联系起来,为后续开设的《毛泽 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提供学理支撑和价值支撑。 (四)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学时分配: 教 学 内 容 与 时 间 安 排 表 章次 内容 总课时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第一章5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准备411.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33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5第四章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56第五章国共合作与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17第六章5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285第七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32第八章6中国两种命运的决战42第九章6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4第十章62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启22复习、总结二、课程目标(一)课程具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2.系统掌握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斗争史,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3.了解中国革命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联,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融通。4.了解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具备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2
2 第一章 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准备 5 4 1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5 4 1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3 3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 5 1 第五章 国共合作与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 6 5 1 第六章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7 5 2 第七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8 5 3 第八章 中国两种命运的决战 6 4 2 第九章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6 4 2 第十章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 开启 6 4 2 复习、总结 2 2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具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2.系统掌握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斗争史,掌握中国共产党领 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 3.了解中国革命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联,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注 重知识的整合与融通。 4.了解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具备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伙伴关 系

(二)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系课程目标支撑的毕业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要求2.2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课程目标12.教育情怀科学精神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3.1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课程目标23.学科素养本知识、原理和技能,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其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现形式与教育意义。3.2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联,了解学习课程目标3科学相关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融通。课程目标43.3了解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具备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2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课程目标58.沟通合作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三、教学设计与内容(一)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专题教学法依据课程内容时间顺序和具体历史史实,组织史料和论据,进行专题教学,突出论证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特点,增强课程的历史感和逻辑性,同时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发挥教育作用和政治导向作用。2.互动教学法《中国革命史》是一门历史和思想性融为一体的课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近代走到现代,这个历史过程和其中蕴涵的真理性的东西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作为教者,只能是认认真真地去了解,正视历史,尊重历史。也就是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让学生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清晰的思路和鲜明的观点,给学生以教学引导。在这个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引导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进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启发他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课堂也安排讨论、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
3 (二)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系 课程目标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支撑的毕业 要求 课程目标 1 2.2 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2.教育情怀 课程目标 2 3.1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 本知识、原理和技能,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想和方 法,了解其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现形式与教育意 义。 3.学科素养 课程目标 3 3.2 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联,了解学习 科学相关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融通。 课程目标 4 3.3 了解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具备运用学科知识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5 8.2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 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8.沟通合作 三、教学设计与内容 (一)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专题教学法 依据课程内容时间顺序和具体历史史实,组织史料和论据,进行专题教学,突 出论证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特点,增强课程的历史感和逻辑性,同时又做到理论联 系实际,发挥教育作用和政治导向作用。 2.互动教学法 《中国革命史》是一门历史和思想性融为一体的课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由近代走到现代,这个历史过程和其中蕴涵的真理性的东西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作为教者,只能是认认真真地去了解,正视历 史,尊重历史。也就是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让学生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具 有清晰的思路和鲜明的观点,给学生以教学引导。在这个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要 紧紧引导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进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启发他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同时课堂也安排讨论、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视频、影像辅助教学法《中国革命史》课中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均有许许多多的影像专题资料。把这些东西,引入课堂教学中是正确的选择。它能将活生生的真实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作用于其感官,使其通过分析、评判,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准备(5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2.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灾难深重的根源,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旧式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都不能够将民族解放和社会改革引向胜利。3.掌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二、主要内容:第一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根源2学时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二节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和对民族出路的早期探索3学时一、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三、洋务派官僚的洋务运动四、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成维新运动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5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历史必然性。2.理解:武昌起义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3.掌握: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进4
4 3.视频、影像辅助教学法 《中国革命史》课中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均有许许多多的影像专题资料。把 这些东西,引入课堂教学中是正确的选择。它能将活生生的真实事例展现在学生面 前,作用于其感官,使其通过分析、评判,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学生创 造身临其境的感受,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准备(5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必 然性。 2.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灾难深重的 根源,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旧式农民战争和资 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都不能够将民族解放和社会改革引向胜利。 3.掌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根源 2 学时 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二节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和对民族出路的早期探索 3 学时 一、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三、洋务派官僚的洋务运动 四、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维新运动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5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历史必然性。 2.理解:武昌起义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3.掌握: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进

步性。二、主要内容:第一节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学时一、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加深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形成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四、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第二节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清王朝的斗争2学时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二、革命与改良的论战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第三节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2学时一、武昌起义的爆发及各地的响应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3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军阀割据和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加剧。2.理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3.掌握:从袁世凯篡权导致辛亥革命失败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屡遭挫折的历史教训。二、主要内容:第一节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和革命派的抗争1.5学时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二、“二次革命”三、护国运动第二节军阀割据和护法运动1.5学时一、军阀割据和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加剧二、两次护法运动的发动与失败5
5 步性。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 学时 一、十九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加深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形成 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四、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清王朝的斗争 2 学时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二、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第三节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2 学时 一、武昌起义的爆发及各地的响应 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3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军阀割据和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加剧。 2.理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3.掌握:从袁世凯篡权导致辛亥革命失败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屡遭挫折的历史教 训。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和革命派的抗争 1.5 学时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二、“二次革命” 三、护国运动 第二节 军阀割据和护法运动 1.5 学时 一、军阀割据和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加剧 二、两次护法运动的发动与失败

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及其历史启示第四章新民主主义的开端(6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2.理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3.掌握: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意义。二、主要内容: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的生成1学时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三、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与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传播第二节五四运动2学时一、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二、五四运动的两个发展阶段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创建3学时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和活动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四、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第五章国共合作与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6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国共合作对推动中国革命的作用,2.理解:革命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3.掌握: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二、主要内容:第一节国共合作的形成1学时一、军阀混战下的纷乱政局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6
6 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及其历史启示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的开端(6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理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3.掌握: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意义。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的生成 1 学时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与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传播 第二节 五四运动 2 学时 一、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和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五四运动的两个发展阶段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3 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和活动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四、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第五章 国共合作与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6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国共合作对推动中国革命的作用。 2.理解:革命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 3.掌握: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国共合作的形成 1 学时 一、军阀混战下的纷乱政局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

三、孙中山晚年的转变和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四、国共合作的形成第二节国民革命的兴起1学时一、广东革命大本营的建立二、北京政变和国民会议运动三、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四、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分化与斗争五、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第三节国民革命的高潮2学时一、北伐前夕的国内局势和北伐的准备二、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三、反帝斗争和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四、国民革命造成的新气象第四节国民革命的失败2学时一、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二、四一二政变与国民革命的局部失败三、中共中央在应对革命危机中的失误四、七一五政变与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五、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第六章土地革命战争与抗日救亡运动(7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国民革命失败后所建立的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2.理解:“九·一八”事变后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3.掌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实践。二、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学时一、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和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必要性二、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及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斗争7
7 三、孙中山晚年的转变和中国国民党的改组 四、国共合作的形成 第二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 1 学时 一、广东革命大本营的建立 二、北京政变和国民会议运动 三、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四、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分化与斗争 五、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第三节 国民革命的高潮 2 学时 一、北伐前夕的国内局势和北伐的准备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 三、反帝斗争和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四、国民革命造成的新气象 第四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 2 学时 一、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二、四一二政变与国民革命的局部失败 三、中共中央在应对革命危机中的失误 四、七一五政变与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 五、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第六章 土地革命战争与抗日救亡运动(7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国民革命失败后所建立的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 2.理解:“九·一八”事变后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3.掌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的实践。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 学时 一、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和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必要性 二、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及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斗争

三、以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四、土地革命、反“围剿”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第二节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2学时一、日本灭亡中国的图谋和九一八事变二、九一八事变后的时局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三、中国共产党人和其他爱国力量进行的局部抗日战争第三节中国革命的严重挫折和新局面的开创2学时一、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三、遵义会议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三、红军长征的胜利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创四、国民党统治区的左翼文化运动第四节华北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2学时一、华北事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二、一二·九运动与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涨三、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与合作抗日的酿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国内和平的基本实现第七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8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2.理解: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族大团结对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重要作用3.掌握:抗日战争在中国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人民作出的历史贡献。二、主要内容:第一节全民族抗战的兴起1学时一、卢沟桥事变及日本的侵华罪行二、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三、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和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第二节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国统区的抗日民主运动1学时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8
8 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 四、土地革命、反“围剿”战争和根据地建设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2 学时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图谋和九一八事变 二、九一八事变后的时局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三、中国共产党人和其他爱国力量进行的局部抗日战争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严重挫折和新局面的开创 2 学时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二、遵义会议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创 四、国民党统治区的左翼文化运动 第四节 华北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2 学时 一、华北事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二、一二·九运动与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涨 三、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与合作抗日的酝酿 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国内和平的基本实现 第七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8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2.理解: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族大团结对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重要作用。 3.掌握:抗日战争在中国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 人民作出的历史贡献。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1 学时 一、卢沟桥事变及日本的侵华罪行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三、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和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 第二节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国统区的抗日民主运动 1 学时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三、国民参政会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四、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三节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解放区的发展壮大2学时一、持久战战略方针和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的制定二、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三、坚持抗战、民主、团结的斗争四、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五、整风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第四节沦陷区人民、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的抗日斗争2学时一、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二、台湾同胞和香港、澳门同胞的抗日斗争三、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2学时一、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意义第八章中国两种命运的决战(6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战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2.理解:中间势力与中间党派在战后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条道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走不通。3.掌握: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二、主要内容:第一节抗战胜利后围绕建国问题的斗争1学时一、抗战胜利后的局势和各党派的主张二、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的方针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9
9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三、国民参政会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四、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解放区的发展壮大 2 学时 一、持久战战略方针和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的制定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三、坚持抗战、民主、团结的斗争 四、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五、整风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 第四节 沦陷区人民、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的抗日斗争 2 学时 一、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 二、台湾同胞和香港、澳门同胞的抗日斗争 三、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2 学时 一、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意义 第八章 中国两种命运的决战 (6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战后中国历史发展的 必然。 2.理解:中间势力与中间党派在战后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条道 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走不通。 3.掌握: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围绕建国问题的斗争 1 学时 一、抗战胜利后的局势和各党派的主张 二、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的方针 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第二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学时一、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和共产党打退国民党进攻的方针二、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与农民的广泛发动四、夺取全国胜利纲领的制定和新民主主义政策的全面实施第三节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1学时一、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性转变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格局的形成第四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学时一、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决战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跨台二、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和基本方针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共同纲领》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和基本经验第九章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6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2.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巩固新生政权所做的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过程、意义。3.掌握:到1952年底新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二、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革命转变的开始2学时一、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三、共产党全面执政地位的确立及其主要任务第二节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巩固新生政权2学时一、祖国大陆的统一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三、土地制度的改革和镇压反革命10
10 第二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 学时 一、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和共产党打退国民党进攻的方针 二、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四、夺取全国胜利纲领的制定和新民主主义政策的全面实施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1 学时 一、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性转变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 学时 一、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决战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二、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和基本方针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共同纲领》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和基本经验 第九章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6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 2.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巩固新生政权所做的 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过程、意义。 3.掌握:到 1952 年底新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革命转变的开始 2 学时 一、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 三、共产党全面执政地位的确立及其主要任务 第二节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巩固新生政权 2 学时 一、祖国大陆的统一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三、土地制度的改革和镇压反革命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世界中古史》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中世纪后期的西欧(14-15世纪).docx
- 《世界中古史》课程教学大纲.docx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下篇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中篇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共十章,含上中下篇综述).doc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必修课).doc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编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世界连接成为整体 第二节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向.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编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世界连接成为整体 第三节 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人民的反侵略斗争.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三节 日本明治维新.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编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世界连接成为整体 第一节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二节 自由主义思潮.ppt
- 榆林学院:《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资源(试卷AB,无答案).pdf
- 榆林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授课教案(共十三章,负责人:李飒飒).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四专题 辛亥革命的成与败.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五专题 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六专题 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七专题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八专题 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十专题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九专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三专题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十三专题 把握历史主动 坚定历史自信.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一专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十二专题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二专题 近代中国的磨难与抗争.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十一专题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 民族的磨难与抗争.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专题四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失败了.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专题五 为什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专题六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