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授课教案(共十三章,负责人:李飒飒)

导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来说,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因此,它也要讲历史。历史是一门非常美的学科,它的美有两种,大美和小美。大美体现在它跨越时空、揭示规律、彰显格局。小美体现在它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分析与评判,充满思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既然讲历史观,就不能太纠结于历史的细节,而应讲出大历史,更多的是对底层逻辑和历史规律的总结,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围绕这一宗旨,结合日常教学,总结了一种教学模式一一总分总问题链教学模式。总分总是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解析文章的一种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是先抛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再分层叙述,逐层深入,最后对文章加以总结。总分总也是人们最惯用的思维方式,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可以有效把握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和规律。总分总问题链教学模式以总分总结构方式为主线,借助“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问题链,将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为什么”是“总”,“是什么”是“分”,“怎么办”是“总”。总分总问题链教学模式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课程的专题与专题之间按照总分总问题链模式进行设计。第二个层面是每个专题里都是按照总分总的问题链模式进行设计。第三个层面是教学的组织与考核依然是按照总分总的问题链模式展开。实施过程中,教师负责两端,把握总的方向,也就是两个“总”即“为什么、怎么办”,学生负责中间端,也就是“分”即“是什么”。具体教学环节,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教师主要负责整体教学的组织和考核: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完成知识层面的学习和平时成绩的形成: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查缺补漏、答疑解惑,以及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辅之以线上线下讨论,“历史情景剧”手机微视频创作与推广,经典文献的阅读与评比等方式,学生深度参与教学的整个环节,合力完成课程的教与学
导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旨是培养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来说,是要培养学生的 历史观,因此,它也要讲历史。历史是一门非常美的学科,它的美有两种,大美 和小美。大美体现在它跨越时空、揭示规律、彰显格局。小美体现在它对具体历 史事件的多角度分析与评判,充满思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既然讲历史观,就 不能太纠结于历史的细节,而应讲出大历史,更多的是对底层逻辑和历史规律的 总结,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围绕这一宗旨,结合日常教学,总结了一种教学模式——总分总问题链教学 模式。总分总是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解析文章的一种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是先抛出 文章的中心思想,再分层叙述,逐层深入,最后对文章加以总结。总分总也是人 们最惯用的思维方式,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可 以有效把握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和规律。 总分总问题链教学模式以总分总结构方式为主线,借助“为什么、是什么、 怎么办”问题链,将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为什么” 是“总”,“是什么”是“分”,“怎么办”是“总”。总分总问题链教学模式主要 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课程的专题与专题之间按照总分总问题链模式进 行设计。第二个层面是每个专题里都是按照总分总的问题链模式进行设计。第三 个层面是教学的组织与考核依然是按照总分总的问题链模式展开。实施过程中, 教师负责两端,把握总的方向,也就是两个“总”即“为什么、怎么办”,学生 负责中间端,也就是“分”即“是什么”。具体教学环节,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 教师主要负责整体教学的组织和考核;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完成知识层面 的学习和平时成绩的形成;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查缺补漏、答疑解惑,以及学 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辅之以线上线下讨论,“历史情景剧”手机微视频创作与推 广,经典文献的阅读与评比等方式,学生深度参与教学的整个环节,合力完成课 程的教与学

目录1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1.1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1.1.1 课程性质1.1.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1.1.3 课程宗旨11.1.4课堂讨论1.2这门课主要讲什么?.21.2.1课程简介21.2.2课程理论框架,.21.2.3教材结构31.2.4推荐书单31.3如何运用这门课所学知识?4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提出的?62.1鸦片战争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62.1.1课堂讨论.62.1.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62.1.3世界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1.4中国历史的演进形态12.1.5课堂讨论2.1.6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集大成者82.1.7多元思维能力的构建造就了清朝的兴起82.1.8多元思维能力的丧失同时遇上西方崛起的挑战:92.1.9案例分析92.2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战败?.10.102.2.1案例分析.102.2.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22.2.3鸦片战争战败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2.2.4如何规避清朝衰落的历史重演2.3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盘是什么?..142.3.1社会性质.142.3.2历史任务.142.3.3主要矛盾151
1 目录 1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 1 1.1 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1 1.1.1 课程性质 . 1 1.1.2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 1 1.1.3 课程宗旨 . 1 1.1.4 课堂讨论 . 1 1.2 这门课主要讲什么?. 2 1.2.1 课程简介 . 2 1.2.2 课程理论框架 . 2 1.2.3 教材结构 . 3 1.2.4 推荐书单 . 3 1.3 如何运用这门课所学知识?. 4 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提出的? . 6 2.1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6 2.1.1 课堂讨论 . 6 2.1.2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 . 6 2.1.3 世界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7 2.1.4 中国历史的演进形态 . 7 2.1.5 课堂讨论 . 7 2.1.6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集大成者 . 8 2.1.7 多元思维能力的构建造就了清朝的兴起 . 8 2.1.8 多元思维能力的丧失同时遇上西方崛起的挑战 . 9 2.1.9 案例分析 . 9 2.2 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战败?. 10 2.2.1 案例分析 . 10 2.2.2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 10 2.2.3 鸦片战争战败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12 2.2.4 如何规避清朝衰落的历史重演 . 13 2.3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盘是什么?. 14 2.3.1 社会性质 . 14 2.3.2 历史任务 . 14 2.3.3 主要矛盾 . 15

152.3.4实现方式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什么没有成功?.163.1近代中国的演进轨迹是什么样的?.16.163.1.1近代中国的开端3.1.2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6.163.1.3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 173.1.4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73.1.5民国的初建3.1.6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73.1.7.内战与危机.17.183.1.8全面抗日.183.1.9中国命运的决战.183.2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有哪些?...183.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93.2.2洋务运动的兴衰.203.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天折.213.3改良的道路在中国为什么没有成功?..213.3.1案例分析..213.3.2日本为什么要进行明治维新3.3.3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戊戌变法.23.233.3.4戊成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243.3.5戊戌变法的举措是否有效,3.3.6变法为何会失败...24.264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败了?...264.1中国人民为什么走上了革命之路?..264.1.1义和团运动的影响,4.1.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274.1.3革命能被“制造”出来吗,+.30..304.2孙中山是如何进行革命的?...304.2.1革命派怎么看待中国的形势*..314.2.2孙中山如何走上革命之路.324.2.3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如何被推翻的.334.2.4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有哪些设想.344.3从《临时约法》回望辛亥革命是如何失败的?2
2 2.3.4 实现方式 . 15 3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什么没有成功? . 16 3.1 近代中国的演进轨迹是什么样的?. 16 3.1.1 近代中国的开端 . 16 3.1.2 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 16 3.1.3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 . 16 3.1.4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 . 17 3.1.5 民国的初建 . 17 3.1.6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 17 3.1.7.内战与危机 . 17 3.1.8 全面抗日 . 18 3.1.9 中国命运的决战 . 18 3.2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有哪些?. 18 3.2.1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 18 3.2.2 洋务运动的兴衰 . 19 3.2.3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 20 3.3 改良的道路在中国为什么没有成功?. 21 3.3.1 案例分析 . 21 3.3.2 日本为什么要进行明治维新 . 21 3.3.3 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戊戌变法 . 23 3.3.4 戊戌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 . 23 3.3.5 戊戌变法的举措是否有效 . 24 3.3.6 变法为何会失败 . 24 4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败了? . 26 4.1 中国人民为什么走上了革命之路?. 26 4.1.1 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 26 4.1.2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27 4.1.3 革命能被“制造”出来吗. 30 4.2 孙中山是如何进行革命的?. 30 4.2.1 革命派怎么看待中国的形势 . 30 4.2.2 孙中山如何走上革命之路 . 31 4.2.3 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如何被推翻的 . 32 4.2.4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有哪些设想 . 33 4.3 从《临时约法》回望辛亥革命是如何失败的?. 34

354.3.1《临时约法》的诞生.354.3.2宋教仁在《临时约法》中的伏笔,4.3.3袁世凯假受《临时约法》..364.3.4《临时约法》的陨落,军阀混战的开始.36..385为什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385.1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开展的?.385.1.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405.1.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5.1.3新文化运动的开展..405.2五四运动何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转折?.41.425.2.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秩序的影响.....435.2.2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失败.435.2.3五四运动的爆发5.2.4一场"问题"与"主义"的大辩论..445.2.5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演进轨迹.455.3历史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465.3.1历史选择社会主义的底层逻辑.46.475.3.2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的唯一选择.486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6.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特别之处?..486.1.1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背景.486.1.2澎湃的思潮.486.1.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48.496.1.4中国共产党创建时展现出的特色..506.2大革命是怎么发生的?6.2.1国共为何会有第一次合作.....506.2.2国共第一次合作带来了什么+*.516.2.3为什么会发生大革命.52.536.2.4大革命的风起云涌,.546.2.5蒋介石的反共政变..6.3大革命为什么会失败?...546.3.1一味地妥协退让,大革命失败...556.3.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55.566.3.3大革命失败的教训..3
3 4.3.1 《临时约法》的诞生 . 35 4.3.2 宋教仁在《临时约法》中的伏笔 . 35 4.3.3 袁世凯假受《临时约法》 . 36 4.3.4 《临时约法》的陨落,军阀混战的开始 . 36 5 为什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 38 5.1 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开展的?. 38 5.1.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 38 5.1.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40 5.1.3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 40 5.2 五四运动何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转折?. 41 5.2.1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 42 5.2.2 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失败 . 43 5.2.3 五四运动的爆发 . 43 5.2.4 一场“问题”与“主义”的大辩论. 44 5.2.5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演进轨迹 . 45 5.3 历史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46 5.3.1 历史选择社会主义的底层逻辑 . 46 5.3.2 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的唯一选择 . 47 6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48 6.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特别之处? . 48 6.1.1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背景 . 48 6.1.2 澎湃的思潮 . 48 6.1.3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48 6.1.4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展现出的特色 . 49 6.2 大革命是怎么发生的? . 50 6.2.1 国共为何会有第一次合作 . 50 6.2.2 国共第一次合作带来了什么 . 51 6.2.3 为什么会发生大革命 . 52 6.2.4 大革命的风起云涌 . 53 6.2.5 蒋介石的反共政变 . 54 6.3 大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 54 6.3.1 一味地妥协退让,大革命失败 . 55 6.3.2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 55 6.3.3 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 56

.577中国革命新道路是怎样探索和开辟的?.577.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统治实质?7.1.1国民党如何在全国建立的统治....577.1.2如何评价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十年民国.58..587.2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为何如此曲折?...587.2.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587.2.2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597.2.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7.2.4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617.2.5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62.627.2.6红军长征的胜利..627.2.7毛泽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637.2.8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7.3中国革命为何选择了毛泽东思想?..63..637.3.1早年毛泽东的内在品性. 647.3.2读有字之书读无字之书..647.3.3案例分析8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66...68.1为什么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8.1.1《菊与刀》中的日本.668.1.2焦虑症”患者日本,+*.678.1.3南柯一梦的大东亚主义.68..688.1.4挑畔的关东军8.2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698.2.1九一八事变..69.708.2.2华北事变8.2.3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70.718.2.4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8.2.5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72...738.3西安事变何以成为全民抗战的枢纽?8.3.1中国共产党首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73..748.3.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9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779.1为什么说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都是不可或缺的?..77
4 7 中国革命新道路是怎样探索和开辟的? . 57 7.1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统治实质?. 57 7.1.1 国民党如何在全国建立的统治 . 57 7.1.2 如何评价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十年民国 . 58 7.2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为何如此曲折?. 58 7.2.1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 58 7.2.2 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 58 7.2.3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 59 7.2.4 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 61 7.2.5 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 . 62 7.2.6 红军长征的胜利 . 62 7.2.7 毛泽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 62 7.2.8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 63 7.3 中国革命为何选择了毛泽东思想?. 63 7.3.1 早年毛泽东的内在品性 . 63 7.3.2 读有字之书读无字之书 . 64 7.3.3 案例分析 . 64 8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 66 8.1 为什么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66 8.1.1 《菊与刀》中的日本 . 66 8.1.2 “焦虑症”患者日本. 67 8.1.3 南柯一梦的大东亚主义 . 68 8.1.4 挑衅的关东军 . 68 8.2 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69 8.2.1 九一八事变 . 69 8.2.2 华北事变 . 70 8.2.3 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 70 8.2.4 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 . 71 8.2.5 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 72 8.3 西安事变何以成为全民抗战的枢纽?. 73 8.3.1 中国共产党首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 73 8.3.2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 74 9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77 9.1 为什么说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都是不可或缺的?. 77

.779.1.1.正面战场的四个阶段.779.1.2正面战场发挥的作用..789.1.3敌后战场发挥的作用9.1.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之间的关系..799.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坚作用?..80..809.2.1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9.2.2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进行持久战.81...819.2.3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829.2.4埃德加·斯诺笔下的红色中国9.3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为何影响深远?...839.3.1抗日战争的胜利.83..839.3.2巨大牺牲换来的胜利..839.3.3民族自决的新高度9.3.4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84..859.3.5中国共产党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869.3.6抗战胜利后的局势.8810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8810.1从底层逻辑看国民党与共产党有何不同?..8810.1.1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10.1.2国民党民族主义的政治困局,.89.9010.1.3共产党共产主义的普世格局10.1.4从两场货币战争看国共两党的对决.93...9410.2国民政府为什么会失败?10.2.1社会和经济改革的严重滞后...9410.2.2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溃...95.9510.2.3政府威信和民心的丧失.9510.2.4美国对民国政府援助的失败.9510.2.5徒有其表的军事力量,10.3历史是怎样选择的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方案?..9710.3.1中间势力的建国方案..9710.3.2中间势力的分化和中间道路的破产+*.97..9810.3.3多党合作与各党派协商建国1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00.10011.1新民主主义社会为何只是一个过渡期?5
5 9.1.1 正面战场的四个阶段 . 77 9.1.2 正面战场发挥的作用 . 77 9.1.3 敌后战场发挥的作用 . 78 9.1.4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之间的关系 . 79 9.2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坚作用?. 80 9.2.1 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 . 80 9.2.2 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进行持久战 . 81 9.2.3 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 81 9.2.4 埃德加·斯诺笔下的红色中国. 82 9.3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为何影响深远?. 83 9.3.1 抗日战争的胜利 . 83 9.3.2 巨大牺牲换来的胜利 . 83 9.3.3 民族自决的新高度 . 83 9.3.4 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 . 84 9.3.5 中国共产党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 85 9.3.6 抗战胜利后的局势 . 86 10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88 10.1 从底层逻辑看国民党与共产党有何不同?. 88 10.1.1 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 . 88 10.1.2 国民党民族主义的政治困局 . 89 10.1.3 共产党共产主义的普世格局 . 90 10.1.4 从两场货币战争看国共两党的对决 . 93 10.2 国民政府为什么会失败?. 94 10.2.1 社会和经济改革的严重滞后 . 94 10.2.2 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溃 . 95 10.2.3 政府威信和民心的丧失 . 95 10.2.4 美国对民国政府援助的失败 . 95 10.2.5 徒有其表的军事力量 . 95 10.3 历史是怎样选择的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方案?. 97 10.3.1 中间势力的建国方案 . 97 10.3.2 中间势力的分化和中间道路的破产 . 97 10.3.3 多党合作与各党派协商建国 . 98 11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00 11.1 新民主主义社会为何只是一个过渡期?. 100

10011.1.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11.1.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0011.1.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10211.2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建立的?.103..10311.2.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10411.2.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10511.2.3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0711.2.4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1.3社会主义为何会从理想变为现实?.10811.3.1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108.10911.3.2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10911.3.3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理想的期待11.3.4冷战"格局下国际环境的影响...110..121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探索中的曲折.11212.1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11212.1.1探索中的理论认识..11312.1.2探索中的经济建设..11512.1.3探索中的社会文化建设12.2社会主义探索中出现了哪些失误和曲折?..11512.2.1事与愿违的"大跃进”.116.11712.2.2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2.2.3曲折和失误造成的原因..118...11912.2.4正确看待曲折和失误12.3正反两方面的探索带给我们哪些经验教训?..121.12112.3.1探索中的经验与教训,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辟并接续发展的1231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创的?...12312313.1.1真理标准大讨论12413.1.2十一届三中全会. 12513.1.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于历史问题的决议》13.2为什么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经济的腾飞"?..12613.2.1改革开放的底层逻辑..12613.2.2改革开放的关键招数..12712813.2.3改革开放的发展前景6
6 11.1.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 100 11.1.2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100 11.1.3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 . 102 11.2 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建立的?. 103 11.2.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 . 103 11.2.2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 104 11.2.3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 105 11.2.4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07 11.3 社会主义为何会从理想变为现实?.108 11.3.1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 108 11.3.2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 . 109 11.3.3 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理想的期待 . 109 11.3.4 “冷战”格局下国际环境的影响.110 12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探索中的曲折 .112 12.1 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 112 12.1.1 探索中的理论认识 .112 12.1.2 探索中的经济建设 .113 12.1.3 探索中的社会文化建设 .115 12.2 社会主义探索中出现了哪些失误和曲折?. 115 12.2.1 事与愿违的“大跃进”.116 12.2.2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117 12.2.3 曲折和失误造成的原因 .118 12.2.4 正确看待曲折和失误 .119 12.3 正反两方面的探索带给我们哪些经验教训?. 121 12.3.1 探索中的经验与教训 . 121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辟并接续发展的 . 123 1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创的?. 123 13.1.1 真理标准大讨论 . 123 13.1.2 十一届三中全会 . 124 13.1.3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125 13.2 为什么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经济的腾飞”? . 126 13.2.1 改革开放的底层逻辑 . 126 13.2.2 改革开放的关键招数 . 127 13.2.3 改革开放的发展前景 . 128

.12913.3为什么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辩证统一的?12913.3.1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13.3.2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13113.3.3必然性与能动性的统.13314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变革. 136..13614.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3614.1.1中国梦的提出14.1.2中国制造2025..13714.1.3四个全面....13814.1.4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3914.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40..14114.2新时代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哪些?. 14114.2.1中美贸易摩擦14.2.2制造业的转移?.14214.2.3打造新的世界工厂.14314.3新时代青年如何担当大任?.14514.3.1谈爱国.14514.3.2谈使命..14514.3.3谈奋斗..... 14614.3.4谈学习...14614.3.5谈创新...14715为什么说疫情防控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49.14915.1疫情防控如何检验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4915.1.1疫情检验了我国公共卫生应急和救治能力15.1.2疫情检验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治理能力..15015215.1.3疫情防控中的制度优越性15.2加强党的领导为什么是打赢战“疫"的政治保证?...15215.2.1战疫”当中的党的领导15215.2.2加强党的领导的逻辑.15315.3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如何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15515.3.1战“疫"中的依法防控.15515.3.2全面依法治国的逻辑..15515.3.3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156
7 13.3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辩证统一的?. 129 13.3.1 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 129 13.3.2 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 131 13.3.3 必然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 133 14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变革 . 136 14.1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36 14.1.1 中国梦的提出 . 136 14.1.2 中国制造 2025 . 137 14.1.3 四个全面 . 138 14.1.4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 139 14.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140 14.2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哪些?. 141 14.2.1 中美贸易摩擦 . 141 14.2.2 制造业的转移? . 142 14.2.3 打造新的世界工厂 . 143 14.3 新时代青年如何担当大任?. 145 14.3.1 谈爱国 . 145 14.3.2 谈使命 . 145 14.3.3 谈奋斗 . 146 14.3.4 谈学习 . 146 14.3.5 谈创新 . 147 15 为什么说疫情防控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149 15.1 疫情防控如何检验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49 15.1.1 疫情检验了我国公共卫生应急和救治能力 . 149 15.1.2 疫情检验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治理能力 . 150 15.1.3 疫情防控中的制度优越性 . 152 15.2 加强党的领导为什么是打赢战“疫”的政治保证?. 152 15.2.1 战“疫”当中的党的领导. 152 15.2.2 加强党的领导的逻辑 . 153 15.3 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如何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 155 15.3.1 战“疫”中的依法防控. 155 15.3.2 全面依法治国的逻辑 . 155 15.3.3 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 . 156

1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1.1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1.1.1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不是历史学科的专业课,它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从政治的视角出发揭示历史中蕴含的规律。1.1.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均开设,大学阶段更加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共开设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课”;“形势与政策”。1.1.3课程宗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来说,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因此,它也要讲历史。历史是一门非常美的学科,它的美有两种,大美和小美。大美体现在它跨越时空、揭示规律、彰显格局。小美体现在它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分析与评判,充满思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既然讲历史观,就不能太约结于历史的细节,而应讲出大历史,更多的是对底层逻辑和历史规律的总结,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1.1.4课堂讨论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更多的展望未来,为什么还要学历史?大家一般会认为,历史是过去的经验,学好历史,以史为鉴,才能展望未来,更好的发展。这个问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对应了三个时间段。过去、当下、未来。“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对应的是当下,“我们应该更多的展望未来”对应的是未来,“为什么还要学历史?”对应的是过去。人们的回答多集中在了“过去”和“未来”,缺少了对“当下”的认识。在你思考未来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你对未来目标的设定。这个目标要如何设定呢?这首先取决于你对自己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需要对自己的当下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只有搞清楚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才能明白自己是谁,1
1 1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1.1 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1.1.1 课程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不是历史学科的专业课,它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 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从政治的视角出发揭示历史 中蕴含的规律。 1.1.2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均开设,大学阶段更加注重学习的系 统性,共开设 5 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课”;“形 势与政策”。 1.1.3 课程宗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中国近现 代史纲要课来说,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因此,它也要讲历史。历史是一门非 常美的学科,它的美有两种,大美和小美。大美体现在它跨越时空、揭示规律、 彰显格局。小美体现在它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分析与评判,充满思辨。中国 近现代史纲要课既然讲历史观,就不能太纠结于历史的细节,而应讲出大历史, 更多的是对底层逻辑和历史规律的总结,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1.1.4 课堂讨论 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更多的展 望未来,为什么还要学历史?大家一般会认为,历史是过去的经验,学好历史, 以史为鉴,才能展望未来,更好的发展。这个问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对应了三 个时间段。过去、当下、未来。“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对应的是当下, “我们应该更多的展望未来”对应的是未来,“为什么还要学历史?”对应的是 过去。人们的回答多集中在了“过去”和“未来”,缺少了对“当下”的认识。 在你思考未来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你对未来目标的设定。这个 目标要如何设定呢?这首先取决于你对自己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需要对自己 的当下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只有搞清楚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才能明白自己是谁

当下在哪里,然后才能知道你要到哪里去,该如何规划未来。所以,越是一个需要规划未来的时代,就越是一个需要回顾过去的时代。历史真正的功用,是帮助你通过过去看到未来。如果你是一个真正关心未来的人,那你一定也是一个愿意学习历史的人。因此只有学好历史,才能把握好这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创造美好的未来。1.2这门课主要讲什么?1.2.1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研究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的课程。18401949是中国近代史,1949至今是中国现代史。这个概念包含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指出了这门课的大,它讲的是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1.2.2课程理论框架中国近现代史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惜生命的探索与奋斗,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它也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使命。这个目标到底是什么,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把它简称为中国梦。目标是缺乏操作性的,必须对其进行分解才好实现。我们将其分解成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第一个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已基本实现,第二个历史任务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正在进行时,预计在本世纪中叶,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前后基本实现。近现代史中,有很多阶层对中国的未来进行过早期探索,但大都失败了,原因就在于没有将这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搞清楚。实质上,这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联系在于二者相互促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有助于更好的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有助于更好的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但二者又相互区别,区别在于,两大历史任务的完成是有先后顺序的,必须得先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倒过来就不行了。任务不会自我驱动,它需要推动力,我们把它称之为动力。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对,矛盾。社会历史中,最基本的矛盾是什么,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然我们经常提的矛盾还有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即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进入新时代,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2
2 当下在哪里,然后才能知道你要到哪里去,该如何规划未来。所以,越是一个需 要规划未来的时代,就越是一个需要回顾过去的时代。历史真正的功用,是帮助 你通过过去看到未来。如果你是一个真正关心未来的人,那你一定也是一个愿意 学习历史的人。因此只有学好历史,才能把握好这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创 造美好的未来。 1.2 这门课主要讲什么? 1.2.1 课程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研究自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近现代中国社 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的课程。1840—1949 是中 国近代史,1949 至今是中国现代史。这个概念包含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也指出了这门课的大,它讲的是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 1.2.2 课程理论框架 中国近现代史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惜生命的探索与奋斗,都是为了一个目标, 它也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使命。这个目标到底是什么,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把它简称为中国梦。 目标是缺乏操作性的,必须对其进行分解才好实现。我们将其分解成两大历 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第一个历史任务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已基本实现,第二个历史任务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正在进行时,预计在 本世纪中叶,也就是新中国成立 100 周年前后基本实现。近现代史中,有很多阶 层对中国的未来进行过早期探索,但大都失败了,原因就在于没有将这两大历史 任务的关系搞清楚。实质上,这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联系在于 二者相互促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有助于更好的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国 家富强、人民富裕有助于更好的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但二者又相互区别, 区别在于,两大历史任务的完成是有先后顺序的,必须得先完成民族独立、人民 解放,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倒过来就不行了。 任务不会自我驱动,它需要推动力,我们把它称之为动力。推动事物发展的 动力和源泉是什么,对,矛盾。社会历史中,最基本的矛盾是什么,对,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然我们经常提的矛盾还有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即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 矛盾。进入新时代,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榆林学院:《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资源(试卷AB,无答案).pdf
-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革命史》课程教学大纲 His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pdf
- 《世界中古史》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中世纪后期的西欧(14-15世纪).docx
- 《世界中古史》课程教学大纲.docx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下篇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中篇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ppt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共十章,含上中下篇综述).doc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必修课).doc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编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世界连接成为整体 第二节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向.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编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世界连接成为整体 第三节 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人民的反侵略斗争.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三节 日本明治维新.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四专题 辛亥革命的成与败.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五专题 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六专题 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七专题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八专题 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十专题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九专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三专题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十三专题 把握历史主动 坚定历史自信.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一专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十二专题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二专题 近代中国的磨难与抗争.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十一专题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 民族的磨难与抗争.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专题四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失败了.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专题五 为什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专题六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专题七 中国革命新道路是怎样探索和开辟的.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专题九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