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共十二个实验)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43
文件大小:375.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实验一 昆虫纲的特征及头部观察 实验二 昆虫胸部和腹部的构造观察 实验三 昆虫内部器官解剖与观察 实验四 昆虫卵、幼虫,蛹及变态类型实验 实验五 昆虫分类(一)直翅目、鳞翅目、半翅目 实验六 昆虫分类(二)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膜翅目 实验七 昆虫分类(三)同翅目、缨翅目、蜱螨目 实验八 地下害虫的形态识别 实验九 禾谷类害虫的形态识别 实验十 棉花害虫的形态识别 买验十一 甜菜害虫的形态识别 买验十二 储粮害虫的形态识别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农业昆虫学》实验指导书昆虫教研室

《农业昆虫学》实验指导书 昆虫教研室

实验规则和要求《农业昆虫学》实验是课程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标本观察及有关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具体操作,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益害虫的鉴别方法和操作技术,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上好实验课,顺利完成每个实验,每个学生必须遵守实验规则和要求:一、实验前必须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内容和方法,掌握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二、准备好实验时的用品,如实验报告纸、铅笔,尺子等用具。以便上实验课时随时使用。三、进实验室后,要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和随意走动,认真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完好;禁止吸烟,吃东西;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和卫生。四、实验时,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仔细地,认真的操作和观察,作好记录,按时完成实验作业或实验报告。五、实验完后,整理好标本和仪器,若有损坏及时登记

实验规则和要求 《农业昆虫学》实验是课程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让学生 通过实物标本观察及有关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具体操作,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所 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益害虫的鉴别方法和操作技术,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 好的基础。 为了上好实验课,顺利完成每个实验,每个学生必须遵守实验规则和要 求: 一、实验前必须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内容和方法,掌握操作 要领和注意事项。 二、准备好实验时的用品,如实验报告纸、铅笔,尺子等用具。以便上实 验课时随时使用。 三、进实验室后,要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和随意走动,认真检查实 验仪器是否完好;禁止吸烟,吃东西;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和卫生。 四、实验时,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仔细地,认真的操作和 观察,作好记录,按时完成实验作业或实验报告。 五、实验完后,整理好标本和仪器,若有损坏及时登记

实验目录双目解剖镜的构造和使用说明实验一昆虫纲的特征及头部观察实验二昆虫胸部和腹部的构造观察实验三昆虫内部器官解剖与观察实验四昆虫卵、幼虫,蛹及变态类型实验实验五昆虫分类(一)直翅目、鳞翅目、半翅目实验六昆虫分类(二)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实验七昆虫分类(三)同翅目、缨翅目、蜱螨目实验八地下害虫的形态识别实验九禾谷类害虫的形态识别实验十棉花害虫的形态识别买验十一甜菜害虫的形态识别买骏十二储粮害虫的形态识别

实 验 目 录 双目解剖镜的构造和使用说明 实验一 昆虫纲的特征及头部观察 实验二 昆虫胸部和腹部的构造观察 实验三 昆虫内部器官解剖与观察 实验四 昆虫卵、幼虫,蛹及变态类型实验 实验五 昆虫分类(一)直翅目、鳞翅目、半翅目 实验六 昆虫分类(二)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膜翅目 实验七 昆虫分类(三)同翅目、缨翅目、蜱螨目 实验八 地下害虫的形态识别 实验九 禾谷类害虫的形态识别 实验十 棉花害虫的形态识别 买验十一 甜菜害虫的形态识别 买骏十二 储粮害虫的形态识别

双目立体解剖镜的构造与使用一、解剖镜的构造和功能目镜防尘盖目镜左右棱镜座目镜筒XTL主机视度调节筒升降座变倍环升降座手轮紧固螺钉中间座升降手轮壳体罩止脱环手轮加高立柱座止退环压板片工作台台板螺钉附加物镜支架图1XTL型双目立体解剖镜构造图(一)机械部分(图1)1·底座是全镜的最下面的部分。在底座的中央有1个可活动的圆盘,即载物盘,或称工作台。载物盘一面为白色,一面为黑色,也有的为透明的玻璃制成。在底座的中后部有1对压板片,用以压虫体和其他易动物体。2.支柱是支持镜体的部件,是焦距的粗调装置,可使镜体上下移动,左右旋转。3.调焦装置为了避免镜身向下滑动和左右偏转,在支柱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装了两个螺丝。下方的为锁紧螺丝(止脱环手轮),上方的为升降螺丝(升降手轮)。4·读数盘在镜体中央,有1个两侧转动的圆盘,用以改变放大倍率之用。(二)光学部分1.物镜在镜体下,安装有大物镜(镜体内部还有变倍物镜),根据观察的需要,大物镜下还可以添置一个加倍大物镜

双目立体解剖镜的构造与使用 一、解剖镜的构造和功能 图 1 XTL 型双目立体解剖镜构造图 (一)机械部分(图 1) 1.底座 是全镜的最下面的部分。在底座的中央有 1 个可活动的圆盘,即载 物盘,或称工作台。载物盘一面为白色,一面为黑色,也有的为透明的玻璃制成。 在底座的中后部有 1 对压板片,用以压虫体和其他易动物体。 2.支柱 是支持镜体的部件,是焦距的粗调装置,可使镜体上下移动,左右 旋转。 3.调焦装置 为了避免镜身向下滑动和左右偏转,在支柱的上部和下部分别 装了两个螺丝。下方的为锁紧螺丝(止脱环手轮),上方的为升降螺丝(升降手轮)。 4.读数盘 在镜体中央,有 1 个两侧转动的圆盘,用以改变放大倍率之用。 (二)光学部分 1.物镜 在镜体下,安装有大物镜(镜体内部还有变倍物镜),根据观察的需 要,大物镜下还可以添置一个加倍大物镜

2.棱镜罩镜身上面为两个棱镜罩,内部为棱镜,使物像倒转,在目镜中可看到物体的正像。3,目镜管和目镜在棱镜罩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个目镜管,用以承放目镜4.视觉圈(目镜调节环)一般位于右边的目镜管上端。视觉圈可调节目镜的上下距离,使观察者左右两眼都可以看到清晰物体。5眼罩为了防止外来光线的干扰,多在目镜上设有眼罩,便于更好地进行观察。6.防尘罩有些型号解剖镜带有防尘罩,使用前后均放在目镜管上端。二、双目立体解剖镜的放大倍数6.325目镜放教大倍数物镜0.634161256.31.610402.56316425100三、双目立体解剖镜的使用方法1·观察标本时,一般都用投射光。因此,先选择好光源,把双目立体解剖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2.使用前,先调节升降座手轮将升降架调整到最适高度,再锁紧升降座手轮3.使用时,先将标本放在载玻片上或培养皿中,然后放在工作台上(若是制片,可以直接置于工作台上观察),再调整倾斜双目镜管,使其适于自己的眼眶

2.棱镜罩 镜身上面为两个棱镜罩,内部为棱镜,使物像倒转,在目镜中可 看到物体的正像。 3.目镜管和目镜 在棱镜罩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个目镜管,用以承放目镜。 4.视觉圈(目镜调节环) 一般位于右边的目镜管上端。视觉圈可调节目镜的 上下距离,使观察者左右两眼都可以看到清晰物体。 5.眼罩 为了防止外来光线的干扰,多在目镜上设有眼罩,便于更好地进行 观察。 6.防尘罩 有些型号解剖镜带有防尘罩,使用前后均放在目镜管上端。 二、双目立体解剖镜的放大倍数 6.3 25 0.63 4 16 1 6.3 25 1.6 10 40 2.5 16 63 4 25 100 三、双目立体解剖镜的使用方法 1.观察标本时,一般都用投射光。因此,先选择好光源,把双目立体解剖平 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 2.使用前,先调节升降座手轮将升降架调整到最适高度,再锁紧升降座手轮。 3.使用时,先将标本放在载玻片上或培养皿中,然后放在工作台上(若是制 片,可以直接置于工作台上观察),再调整倾斜双目镜管,使其适于自己的眼眶, 目 镜 放 大 倍 物 数 镜

一手转移升降手轮,另一手移动载玻片上或培养血里的标本,找到和看清楚视野,物象后为正。4.使用中,还可根据需要转动变倍环,调整放大倍数,并随时上下转动升降手轮,调节其清晰度,以便清楚地观察标本。四、使用双目立体解剖镜应注意事项:1:从匣内取镜时,必须一手握紧加高立柱座,一手托着镜支架,不可斜提,防止目镜和零件掉落,并检查部件是否完整无缺;2,使用时,切忌猛烈转动变倍环,升降手轮不宜转动得过低或过高,防止镜体脱离,损坏零件。若观察距离不够,可以转动升降座手轮来调节,满足观察需要。3.勿用手指去擦目镜的镜头,一定要用擦镜纸擦。4.切勿玩弄或拆卸双目立体解剖镜各部件,如有损坏或使用不当应报告老师,情处理;5.用完后检查是否完整无缺,并将镜体调整到适当高度放回厘内

一手转移升降手轮,另一手移动载玻片上或培养皿里的标本,找到和看清楚视野, 物象后为止。 4.使用中,还可根据需要转动变倍环,调整放大倍数,并随时上下转动升降 手轮,调节其清晰度,以便清楚地观察标本。 四、使用双目立体解剖镜应注意事项: 1.从匣内取镜时,必须一手握紧加高立柱座,一手托着镜支架,不可斜提, 防止目镜和零件掉落,并检查部件是否完整无缺; 2.使用时,切忌猛烈转动变倍环,升降手轮不宜转动得过低或过高,防止镜 体脱离,损坏零件。若观察距离不够,可以转动升降座手轮来调节,满足观察需 要。 3.勿用手指去擦目镜的镜头,一定要用擦镜纸擦。 4.切勿玩弄或拆卸双目立体解剖镜各部件,如有损坏或使用不当应报告老师, 酌情处理; 5.用完后检查是否完整无缺,并将镜体调整到适当高度放回匣内

实验一昆虫纲的特征及昆虫头部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昆虫纲的特征;2、了解昆虫体躯的构造;3、掌握昆虫头部的主要附器及着生部位。二、实验材料蛾类、蝗虫、步行虫、蝉类、蝇、蜂、蝽类、金龟甲、绿豆象、叩头虫、象甲、大蚊等。三、实验用具双目立体解剖镜、镊子、培养、昆虫拔针等四、实验内容(一)昆虫体躯段观察。取蝗虫标本观察,体壁是一个骨化外壳即称外骨骼,体驱明显,分为头,胸,腹三段,用针将前后翅拨开,观察虫体是否由环节组成,并用手和镊子轻拉头和腹末端,观察节与节如何连接。1、头部:着生位置,有复眼一对,单眼三个,触角一对,口器一组,是昆虫感觉和取食中心。并观察昆虫头壳的构成及沟(缝)和区的位置。2、胸部:位于头的后方,由三节构成分为前胸、中胸、后胸。每胸节腹侧面各着生一对足。在中、后胸背侧面各着生一对翅。所以胸部是运动中心。3、腹部腹部一般由9~12节组成。但因种类不同,节数也有很大的变化。腹部各节是由背板,腹板和柔软的侧膜构成。1~8节的两侧各具一对气门,腹末端有一对尾须,在8~9节上有产卵器和交配器(9节上)。(二)昆虫头式观察根据口器着生位置和所指的方向分三种头式1、下口式:口器着生在头部的下方,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的纵轴垂直,近乎成直角,这样的头式成为下口式。具有这种头式的多为植食性昆虫,如蝗虫、蟋蜂、鳞翅目的幼虫等。2、前口式:口器着生在头部的前方,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的纵轴几乎平行或呈钝角,多为捕食性昆虫。如虎甲、步行虫等。3、后口式:

实验一 昆虫纲的特征及昆虫头部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昆虫纲的特征; 2、了解昆虫体躯的构造; 3、掌握昆虫头部的主要附器及着生部位。 二、实验材料 蛾类、蝗虫、步行虫、蝉类、蝇、蜂、蝽类、金龟甲、绿豆象、叩头虫、象甲、大蚊等。 三、实验用具 双目立体解剖镜、镊子、培养皿、昆虫拔针等 四、实验内容 (一)昆虫体躯段观察。 取蝗虫标本观察,体壁是一个骨化外壳即称外骨骼,体躯明显,分为头,胸,腹三段,用针将前后翅拨 开,观察虫体是否由环节组成,并用手和镊子轻拉头和腹末端,观察节与节如何连接。 1、头部: 着生位置,有复眼一对,单眼三个,触角一对,口器一组,是昆虫感觉和取食中心。并观察昆虫头壳的 构成及沟(缝)和区的位置。 2、胸部: 位于头的后方,由三节构成分为前胸、中胸、后胸。每胸节腹侧面各着生一对足。在中、后胸背侧面各 着生一对翅。所以胸部是运动中心。 3、腹部 腹部一般由9~12节组成。但因种类不同,节数也有很大的变化。腹部各节是由背板,腹板和柔软的侧 膜构成。1~8节的两侧各具一对气门,腹末端有一对尾须,在8~9节上有产卵器和交配器(9节上)。 (二)昆虫头式观察 根据口器着生位置和所指的方向分三种头式: 1、下口式: 口器着生在头部的下方,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的纵轴垂直,近乎成直角,这样的头式成为下口式。具有这 种头式的多为植食性昆虫,如蝗虫、蟋蟀、鳞翅目的幼虫等。 2、前口式: 口器着生在头部的前方,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的纵轴几乎平行或呈钝角,多为捕食性昆虫。如虎甲、步行 虫等。 3、后口式:

口器伸向后方,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的纵轴成一锐角。不用时常贴在身体腹面,多为刺吸式口器。如蝉、蝽、蚜虫等。(三)昆虫触角的观察1、触角的构造触角基本构造称为“触角共分三:柄,梗又加鞭”。第一节通常短而粗称柄节,由膜质在触角窝与头壳相连。第二节较细小称梗节、其余各节均称鞭节,常分为若干亚节,且变化大,是识别害虫种类和雌雄依据。2、触角的类型(1)丝状又称线状:除柄节和鞭节较粗外,触角各节大小,形状相似、并逐渐向端部缩小,如蝗虫。(2)锯齿状:鞭节呈三角形向一边突出,形似锯子(如头虫)。(3)球杆状义称棒状:鞭节的基部和中部大多数鞭小节细长如丝,近顶端数个鞭小节先是逐渐膨大:然后逐渐缩小,全形象一棒球杆,如蝶类的触角。(4)鳃叶状:触角端部数节延展成片状,形似鱼鳃,如金龟子。(5)梳齿状:触角除基部1~2节外,其余各节均向一侧突出很长形似梳子,如绿豆象雄虫。(6)双栉齿状或羽毛状:鞭节各节两侧突出成细枝状,很像鸟类羽毛,如毒蛾雄虫。(7)环毛状:除柄节和梗节外,鞭节的各鞭小节均环生一圈细毛,并且愈接近基部愈长,如蚊科和摇蚊科的雄虫触角。(8)具芒状:触角短而粗,一般只有3节,第三节特别膨大,其上有1根刚毛状构造,如蝇类的触角。(9)膝状或肘状:柄节特长,梗节短小,鞭节各节与柄节形成膝状弯曲。组成鞭节的各鞭小节的大小、形状几乎相等。如蜜蜂、象甲的触角。(10)锤状:与棒状触角相似,端部数节突然变大,末端平截,形状似钉锤。(11)刚毛状:触角短小;除基部1~2节较大外,其余各节纤细似刚毛,如蜻蜓、叶蝉、飞虱等的触角。(12)念珠状:柄节较大,梗节较小,各鞭小节近球形,大小几乎相等,似串珠,如白蚁的触角。(四)昆虫的眼取一头蝗虫,观察其单跟和复眼的形状及位置。(五)昆虫口器的基本构造及演变类型1、口器的基本构造(以蝗虫为例进行解剖观察)取蝗虫一头,以左手姆指和食指捏住其胸部作头部正面观(即把蝗虫头向着自已),观察口器着生位置口器各部分位置及活动方向。(1)上唇:位于口器前方,头部前方唇基下缘一块可以活动的垂片,用镊子夹住上唇向上前方翻起,可见其内侧近基部中央密生深褐色细毛的即称之为内唇。(2)上颚:用镊子夹住基部,把上唇拨下来,可见左右各有一个坚硬块状结构;连接在头壳侧面下缘即上颚,小心将它取下,可见它的基部有一较宽的粗糙面,似磨盘状,称磨区。在端部则为齿状的切区,(3)下额:拨去上额后,在其后方两侧可见到略成带状的结构,就是下。小心取下,作腹面观察。下颚的基部由近似三角形的轴节和近似四边形的茎节与头部相连接,在茎节的外下方有一个分成五节的下额须,再观察茎节的未端有二个叶状的构造,在内面的叫内额片,它的未端黑色,并有几个坚硬的齿状构

口器伸向后方,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的纵轴成一锐角。不用时常贴在身体腹面,多为刺吸式口器。如蝉、 蝽、蚜虫等。 (三) 昆虫触角的观察 1、触角的构造 触角基本构造称为“触角共分三:柄,梗又加鞭”。 第一节通常短而粗称柄节,由膜质在触角窝与头 壳相连。第二节较细小称梗节、其余各节均称鞭节,常分为若干亚节,且变化大,是识别害虫种类和雌雄依 据。 2、触角的类型 (1) 丝状又称线状:除柄节和鞭节较粗外,触角各节大小,形状相似、并逐渐向端部缩小,如蝗虫。 (2)锯齿状:鞭节呈三角形向一边突出,形似锯子(如叩头虫)。 (3)球杆状又称棒状:鞭节的基部和中部大多数鞭小节细长如丝,近顶端数个鞭小节先是逐渐膨大, 然后逐渐缩小,全形象一棒球杆,如蝶类的触角。 (4)鳃叶状:触角端部数节延展成片状,形似鱼鳃,如金龟子。 (5)梳齿状:触角除基部1~2节外,其余各节均向一侧突出很长形似梳子,如绿豆象雄虫。 (6)双栉齿状或羽毛状:鞭节各节两侧突出成细枝状,很像鸟类羽毛,如毒蛾雄虫。 (7) 环毛状:除柄节和梗节外,鞭节的各鞭小节均环生一圈细毛,并且愈接近基部愈长,如蚊科和摇蚊 科的雄虫触角。 (8) 具芒状:触角短而粗,一般只有3节,第三节特别膨大,其上有1根刚毛状构造,如蝇类的触角。 (9)膝状或肘状:柄节特长,梗节短小,鞭节各节与柄节形成膝状弯曲。组成鞭节的各鞭小节的大小、 形状几乎相等。如蜜蜂、象甲的触角。 (10) 锤状:与棒状触角相似,端部数节突然变大,末端平截,形状似钉锤。 (11) 刚毛状:触角短小;除基部1~2节较大外,其余各节纤细似刚毛,如蜻蜓、叶蝉、飞虱等的触角。 (12) 念珠状:柄节较大,梗节较小,各鞭小节近球形,大小几乎相等,似串珠,如白蚁的触角。 (四) 昆虫的眼 取一头蝗虫,观察其单跟和复眼的形状及位置。 (五) 昆虫口器的基本构造及演变类型 1、口器的基本构造(以蝗虫为例进行解剖观察) 取蝗虫一头,以左手姆指和食指捏住其胸部作头部正面观(即把蝗虫头向着自己),观察口器着生位置, 口器各部分位置及活动方向。 (1)上唇:位于口器前方,头部前方唇基下缘一块可以活动的垂片,用镊子夹住上唇向上前方翻起,可 见其内侧近基部中央密生深褐色细毛的即称之为内唇。 (2)上颚:用镊子夹住基部,把上唇拨下来,可见左右各有一个坚硬块状结构;连接在头壳侧面下缘即 上颚,小心将它取下,可见它的基部有一较宽的粗糙面,似磨盘状,称磨区。在端部则为齿状的切区。 (3)下颚:拔去上颚后,在其后方两侧可见到略成带状的结构,就是下颚。小心取下,作腹面观察。 下颚的基部由近似三角形的轴节和近似四边形的茎节与头部相连接,在茎节的外下方有一个分成五节的 下颚须,再观察茎节的末端有二个叶状的构造,在内面的叫内额片,它的末端黑色,并有几个坚硬的齿状构

造,在外面有一匙状构造。(4)下唇:位于口器底部,为一片状分节构造,基部成马鞍形,下面近半圆形,由后额、前额、侧唇舌、中唇舌、下唇须(三节)组成。(5)舌:位于口器的中央,是一个束状突出物,舌壁上有许多毛,其后侧为睡腺。2、口器的演变类型(1)锉吸式口器:观察蓟马的口器,这种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的变形,是蓟马特有的口器,蓟马的头部向下突出,具有一个短小的喙,喙内藏有舌和口针,但口针数为3,其右上颚退化或消失,所以不对称的上颚是这类昆虫口器的特点。食管同样由两下颚相互嵌合而成,但睡管是由舌和下唇围成。取食时,先用左上颚锉破植物组织表皮,再用喙管吸食。(2)刺吸式口器:取蝽象或蝉观察,可见口器为一管状构造。刺吸式口器与咀嚼式口器的主要不同点是:①上颚和下颚延长,特化为细长的口针(上颚外口针,下颚外口针)两通道(睡液分泌,汁液吸收):②下唇延长成收藏或保护口针的喙:③口腔和咽部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食窦):④上唇退化成一个小片,盖于喙管基部的上面,下颚须和下唇须多退化或消失。(3)虹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主要特征是:上颚和上唇退化,下唇片状,成三角形小区,但有一对三节的须,喙管由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凑合而成既能卷曲又能伸展的管状物,以吸收花蜜等物。取一只蝶或蛾,可看到发达的喙。将喙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酒精。用针压平,可见喙分两瓣。这就是由下颚的外颚叶延伸而成。(4)鳞翅目幼虫的口器也属于咀嚼式口器取地老虎幼虫一头,可见唇基成三角形,侵占了额的位置,而颚变成为“人”字形极狭的区域,在唇肌下方可见一对黑色的具齿的强大结构,这是发达的上颚。但下颚和下唇和舌合成一个复合体,复合体的两侧为下颚,中央为下颚和舌,其中间突起,叫吐丝器。四、作业:1、绘蝗虫口器图,并比较咀嚼式和刺吸口器有何特点?2、绘蜜蜂触角图

造,在外面有一匙状构造。 (4)下唇:位于口器底部,为一片状分节构造,基部成马鞍形,下面近半圆形,由后额、前额、侧唇 舌、中唇舌、下唇须(三节)组成。 (5)舌:位于口器的中央,是一个束状突出物,舌壁上有许多毛,其后侧为唾腺。 2、口器的演变类型 (1) 锉吸式口器: 观察蓟马的口器,这种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的变形,是蓟马特有的口器,蓟马的头部向下突出,具有一个 短小的喙,喙内藏有舌和口针,但口针数为3,其右上颚退化或消失,所以不对称的上颚是这类昆虫口器的 特点。食管同样由两下颚相互嵌合而成,但唾管是由舌和下唇围成。取食时,先用左上颚锉破植物组织表皮, 再用喙管吸食。 (2) 刺吸式口器: 取蝽象或蝉观察,可见口器为一管状构造。刺吸式口器与咀嚼式口器的主要不同点是: ①上颚和下颚延长,特化为细长的口针(上颚外口针,下颚外口针)两通道(唾液分泌,汁液吸收); ②下唇延长成收藏或保护口针的喙; ③口腔和咽部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食窦); ④上唇退化成一个小片,盖于喙管基部的上面,下颚须和下唇须多退化或消失。 (3)虹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主要特征是:上颚和上唇退化,下唇片状,成三角形小区,但有一对三节的须,喙管由左、 右下颚的外颚叶凑合而成既能卷曲又能伸展的管状物,以吸收花蜜等物。取一只蝶或蛾,可看到发达的喙。 将喙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酒精。用针压平,可见喙分两瓣。这就是由下颚的外颚叶延伸而成。 (4)鳞翅目幼虫的口器也属于咀嚼式口器 取地老虎幼虫一头,可见唇基成三角形,侵占了额的位置,而颚变成为“人”字形极狭的区域,在唇肌 下方可见一对黑色的具齿的强大结构,这是发达的上颚。但下颚和下唇和舌合成一个复合体,复合体的两侧 为下颚,中央为下颚和舌,其中间突起,叫吐丝器。 四、作 业: 1、绘蝗虫口器图,并比较咀嚼式和刺吸口器有何特点? 2、绘蜜蜂触角图

实验二昆虫胸、腹部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昆虫胸、腹部的构造2、掌握昆虫胸部足和翅的构造及类型;3、了解昆虫腹部外生殖器、尾须的着生位置及形状。二、实验材料和用具:1、实验材料:蝗虫、蛾类、蝶类、石蛾、金龟甲、家蝇、大蚊、蝽类、蓟马、、螳螂、步行虫等。2、实验用具:剪刀、解剖镜、镊子、拨针、培养皿、载玻片等。三、实验内容:取蝗虫一头,观察其胸部、腹部各节的构成和联接方式,并观察足和翅的着生位置。(一)观察昆虫足的构造和类型取蝗虫一头,观察3对胸足着生的位置和构造。1、足的构造:足是昆虫体躯上最典型的附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各体节侧面具有的一对管状外长物)它的基本构造包括6部分:(1)基节:连接在侧板下方最基部的一节、粗而短,着生在基节窝内。(2)转节:为足的第二节,多较小,可使足在行走中转变方向。转节多为一节,但蜻蜓、姬蜂等为2节。(3)腿节:常是各节中最长最大的一节,能跳的昆虫后足腿节都很发达。(4)胫节:细长,与腿节相连的关节发达,可使胫节上下活动,其上具成列的刺,端部常有能活动的距。(5)节:胫节下的几个小节,通常1~5个,在分类中我们常提到式,如5~5~5,即指三对足节节数均为5。(6)前节:是胸足最末端的构造,通常包括一对爪和一个中垫。2、足的类型(1)步行足:取步行虫观察,足的各节比较细长,发达程度均匀,适手爬行或疾走,(2)跳跃足:观察蝗虫后足,其腿节特别粗大、发达,适于跳跃。(3)开掘足:观察前足,其特点是胫节膨大具齿,节也具齿,可用来开掘隧道和切断植物的根、茎。(4)携粉足:观察蜜蜂后足,其胫节宽扁,两边有长毛相对环抱,用以携带花粉,称“花粉篮”。(5)捕捉足:观察螳螂前足,基节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在腿节的槽内,用以捕捉其它昆虫。(6)游泳足:观察龙虱的后足,足扁平,有较长的缘毛,以利于划水。(7)抱握足:观察雄龙虱的前足,胫节特别膨大,并有吸盘状构造

实验二 昆虫胸、腹部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昆虫胸、腹部的构造; 2、掌握昆虫胸部足和翅的构造及类型; 3、了解昆虫腹部外生殖器、尾须的着生位置及形状。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1、实验材料:蝗虫、蛾类、蝶类、石蛾、金龟甲、家蝇、大蚊、蝽类、蓟马、蝼蛄、螳螂、步行虫等。 2、实验用具:剪刀 、解剖镜、镊子、拨针、培养皿、载玻片等。 三、实验内容: 取蝗虫一头,观察其胸部、腹部各节的构成和联接方式,并观察足和翅的着生位置。 (一) 观察昆虫足的构造和类型 取蝗虫一头,观察3对胸足着生的位置和构造。 1、足的构造:足是昆虫体躯上最典型的附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各体节侧面具有的一对管状外长物) 它的基本构造包括6部分: (1) 基节:连接在侧板下方最基部的一节、粗而短,着生在基节窝内。 (2) 转节:为足的第二节,多较小,可使足在行走中转变方向。转节多为一节,但蜻蜓、姬蜂等为2节。 (3) 腿节:常是各节中最长最大的一节,能跳的昆虫后足腿节都很发达。 (4) 胫节:细长,与腿节相连的关节发达,可使胫节上下活动,其上具成列的刺,端部常有能活动的距。 (5) 跗节:胫节下的几个小节,通常1~5个,在分类中我们常提到跗式,如5~5~5,即指三对足跗节 节数均为5。 (6)前跗节:是胸足最末端的构造,通常包括一对爪和一个中垫。 2、足的类型 (1)步行足:取步行虫观察,足的各节比较细长,发达程度均匀,适于爬行或疾走。 (2)跳跃足:观察蝗虫后足,其腿节特别粗大、发达,适于跳跃。 (3)开掘足:观察蝼蛄前足,其特点是胫节膨大具齿, 跗节也具齿,可用来开掘隧道和切断植物的根、 茎。 (4)携粉足:观察蜜蜂后足,其胫节宽扁, 两边有长毛相对环抱,用以携带花粉,称“花粉篮”。 (5)捕捉足:观察螳螂前足,基节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在腿节的槽内,用以捕捉其 它昆虫。 (6)游泳足:观察龙虱的后足,足扁平,有较长的缘毛,以利于划水。 (7)抱握足:观察雄龙虱的前足,胫节特别膨大,并有吸盘状构造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