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8讲 二阶系统的性能改善、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8讲 程向红 二阶系统的性能改善 高阶系统的时或分析
第8讲 程向红 二阶系统的性能改善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R(S) On C( 上讲回顾 S(S+250n 欠阻尼0<5<1 图38标准形式的二阶系统方块图 h()=1 e sont sin(@,t+B t≥0 2 B=arct arccos 5 O B 过阻尼 h(tn)-h(∞) 100%=e 100% h(∞) 当71≥472ts=371 丌-B 5=1ts=4.757 3.5 4.5 △=0.05 △=0.02
上讲回顾 arccos 1 2 = − = arctg 1 2 1− sin( ) , 0 1 1 ( ) 1 2 + − = − − h t e t t d t n d r t − = 100% 100% ( ) ( ) ( ) % 2 1 = − = − − e h h t p h S(S+2ξωn) ωn R 2 (s) C(s) 图3-8 标准形式的二阶系统方块图 _ 过阻尼 1 1 1 2 1 1 4.75 1 4 3 t T T T t T S S = = = 当 欠阻尼 0 1 d p t = 0.05 3.5 = = n s t 0.02 4.5 = = n s t 2 d =n 1−

3.3.4二阶系统的动态校正 对于特定的系统,位置控制系统(随动系统)其闭环传递函数 K (s) K T S+s+K 217K n一定 1→B→t一·速度慢 o%。h(tn)-h() h(∞) ×100%=×100%2 超调小,阻尼大 K 矛盾 K ①比例-微分控制 ②测速反馈控制
d r t − = 100% 100% ( ) ( ) ( ) % 2 1 = − = − − e h h t p h 3.3.4 二阶系统的动态校正 对于特定的系统,位置控制系统(随动系统)其闭环传递函数 + + = T S S K K s m 2 ( ) T K T K m m n 1 2 1 = = r t n n 矛盾 超调小,阻尼大 速度慢 K K 一定 比例-微分控制 测速反馈控制

3.3.4.1比例一微分控制(PD控制) Proportional-plus-derivative Control R(S E(s) s(s+25n) Tds 图3-15PD控制系统 (Is+l) Go C(S)H(S) LyS+Do On(TS+1)25 K(TdS+l) E(s) S(S+25n) (3-33) ≈2t)S(S/25an+1)S(S/25mn+1) n K 25 称为开环增益 n,5有关 闭环传递函数为 LO, (S+-) ()=G) (TS+1) I+G(s) $+25o,S+lo S+o, S+(250, +o )S+a
3.3.4.1 比例-微分控制(PD控制) Proportional-plus-derivative Control 1 R(s) C(s) T sd ( 2 ) 2 n n s s — + E(s) 图3-15 PD控制系统 ( 2 1) ( 1) ( 2 1) ( 1) 2 1) 2 2 ( ( 1) ( 2 ) ( 1) ( ) ( ) ( ) ( ) 2 2 + + = + + = + + = + + = = n d n d n n n n d n d n S S K T S S S T S S S T S S S T S H s E s C s G s (3-33) 2 n K = 称为开环增益 n , 有关 闭环传递函数为 2 2 2 2 2 2 2 2 (2 ) ) 1 ( 2 ( 1) 1 ( ) ( ) ( ) n d n n d d n n d n n n d S T S T T S S S T S T S G s G s s + + + + = + + + + = + =

G(S) On(IS+l) d wn 1+G(s)S+25anS+To, S+O S+(250,+To)S+o Tio =25on 5 5=5+5=5+ (3-35) 2 2 On(s+z) 2 (3-36) z(S2+2nS+02) 结论 ①可通过适当选择微分时间常数74,改变5阻尼的大小 由于PD控制相当于给系统增加了一个闭环零点,、会 ②比例一微分控制可以不该变自然频率On,但可增大系统的阻尼比 故比例一微分控制的二阶系统称为有零点的二阶系统
2 2 2 2 2 2 2 2 (2 ) ) 1 ( 2 ( 1) 1 ( ) ( ) ( ) n d n n d d n n d n n n d S T S T T S S S T S T S G s G s s + + + + = + + + + = + = 2 2 2 ' ' d n d n n T T = = = + = + ' d 2 Td n (3-35) 令 Td z 1 = ( 2 ) ( ) 2 2 2 d n n n z S S S z + + + = (3-36) 结论 可通过适当选择微分时间常数 Td ,改变 d 阻尼的大小 比例-微分控制可以不该变自然频率 n ,但可增大系统的阻尼比 由于PD控制相当于给系统增加了一个闭环零点, Td z 1 − = − 故比例-微分控制的二阶系统称为有零点的二阶系统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时 s+z 2 C(S=O(SR(S) S2+250nS+0n S 2 S(s2+20S+02)+zS(s2+2aS+a sin(a B) S(S2+250nS+On2) 2 Z S2+250,S+@ Z e SIn o 当54<时,得单位阶跃响应 (3-37) h(t)=1 5do,,' sin a t+B)+ e don sin o,v1-5d t d d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时 S S Z S S Z C s s R s n n n 1 2 ( ) ( ) ( ) 2 2 2 + + + = = ( 2 ) 1 ( 2 ) 2 2 2 2 2 2 n n n n n n S S S S S S S Z + + + + + = sin( 1 ) 1 1 1 ( 2 ) 2 2 2 2 2 − + − − + + − e t S S S n d t d n n n d n e t Z S S Z n d t d n d n n n d n 2 2 2 2 2 sin 1 1 1 2 1 − − + + − 当 d 1时,得单位阶跃响应 e t z h t e t n d t d n n d t d d n d n 2 2 2 2 sin 1 1 sin( 1 ) 1 1 ( ) 1 − − − + + − = − − − (3-37)

r=√Z2-25Zmn+On h(t)=l+re sdn' sin(@ t+) /n 0=-+ actg[on V1-5a/(2-50,)+arcg(V1-54/5)
2 2 Z 2 d Z n n r = − + ( ) 1 sin( 1 ) 2 = + − + − h t re t n d t d n [ 1 ( )] ( 1 ) 2 2 = − + arctg n − d Z − d n + arctg − d d

3342测速反馈控制R E(s) s(S+250,) K: Velocity feed back constant KS 为与测速发电机输出斜率有 关的测速反馈系数。(电压 图3-16测速反馈控制的二阶系统 单位转速)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G(S S(S+25n) 1+ @nK. S2+(2an+0n2KS(3-41) S(S+25Om,) S(S/250,+0,K,+1)250n +an,2K
3.3.4.2 测速反馈控制 R(s) C(s) K st ( 2 ) 2 n n s s — + E(s) — 图3-16 测速反馈控制的二阶系统 : Kt 为与测速发电机输出斜率有 关的测速反馈系数。(电压/ 单位转速)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S K S K S S S S S G s n n t n t n n n n (2 ) ( 2 ) 1 ( 2 ) ( ) 2 2 2 2 2 + + = + + + = n n t n S S n n Kt K 2 2 2 ( 2 1) 2 1 + + + = (3-41) Velocity feedback constant

K 25+k,O (3-42) 相应的闭环传递函数,可用(3-41)式中的第一种表示方式 (s)= G(S) 1+=x+(2n+K101a2(3-43) 令 25,0n=25n+K E=5+K,On(3-44) 结论 ①测速反馈会降低系统的开环增益,从而会加大系统在斜坡输入时的稳态误差。 ②测速反馈不影响系统的自然频率On不变 ③可增大系统的阻尼比 k=ld ④测速反馈不形成闭环零点,测速反馈与PD对系统动态性能的改善程度是不相同 ⑤设计时,54在04~08之间,可适当增加原系统的开环增益,以减小稳态误差
t n n K K + = 2 2 (3-42) 相应的闭环传递函数,可用(3-41)式中的第一种表示方式 2 2 2 2 1 ( ) (2 ) ( ) ( ) n t n n n G s S K S G s s + + + = + = (3-43) 令 2 2 t n = 2n + Kt n t Kt n 2 1 = + (3-44) ①测速反馈会降低系统的开环增益,从而会加大系统在斜坡输入时的稳态误差。 ②测速反馈不影响系统的自然频率 n 不变 ③可增大系统的阻尼比 ④测速反馈不形成闭环零点, Kt = Td 测速反馈与PD对系统动态性能的改善程度是不相同的。 结论 ⑤设计时, d在0.4 ~ 0.8之间,可适当增加原系统的开环增益,以减小稳态误差

例3-2图3-17(a)所示的系统,具有图3-17(b)所示的响应,求K和T R(S) E(S) K C(s) 解:①a%=0.254=c S(s+1) hn025 0.4 丌2+(n0.254) 3.14 tnV1-231-04
例3-2 图3-17(a)所示的系统,具有图3-17(b)所示的响应,求K和T R(s) C(s) — E(s) s(Ts +1) K 2 1 % 0.254 − − = = e 0.4 (ln 0.254 ) ln 0.254 2 2 = + = 2 1 − = = n d p t 1.14 3 1 0.4 3.14 1 2 2 = − = − = p n t 解: ①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7讲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二阶系统性能指标.ppt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6讲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动态性能指标、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ppt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5讲 方块图的简化——等效变换.ppt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4讲 控制系统的方块图及其基本组成.ppt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3讲 传递函数及其性质、典型元部件的传递函数.ppt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2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1讲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程向红).ppt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15 控制系统的校正(2/2).doc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15 控制系统的校正(1/2).doc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14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Frequency-response analysis.doc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13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Frequency-response analysis.doc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12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Frequency-response analysis.doc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11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Frequency-response analysis(频率特性及其表示法、典型环节的幅相曲线).doc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10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Frequency-response analysis(频率特性及其表示法、典型环节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doc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09 扰动下对稳态误差及减小稳态误差的措施.doc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08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线形定常系统的稳定性).doc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07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高阶系统的时域响应、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doc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06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引言、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doc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05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引言、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doc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04 控制系统的方块图、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doc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9讲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ppt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0讲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线性系统频域分析法.ppt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1讲 典型环节的伯特图极坐标图(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Frequency-response analysis).ppt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2讲 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统、伯特图求参数、典型环节的极坐标图.ppt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3讲 典型环节的极坐标图、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对数稳定判据和稳定裕度.ppt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4讲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对数稳定判据和稳定裕度、控制系统的校正.ppt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5讲 控制系统的校正.ppt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6讲 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串联校正、反馈校正)Design and Compensation Techniques.ppt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程向红).ppt
-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域数学模型).ppt
- 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智能控制》课程教学资源_课程试题.doc
- 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智能控制》课程教学资源_课程试题B.doc
- 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智能控制》课程教学资源_课程试题B(2004).doc
- 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智能控制》课程教学资源_课程试题.doc
- 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智能控制》课程教学资源_试卷A答案(2004).doc
- 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智能控制》课程教学资源_试卷B答案(2004).doc
- 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智能控制》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章 绪论.pdf
- 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智能控制》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2章 Fuzzy Control:The Basics.pdf
- 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智能控制》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3章 Fuzzy Identification and Estimation.pdf
- 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智能控制》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8章 智能控制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