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十六章 男性生殖系统
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生殖管道、附属腺及外生殖器组成。睾丸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激 素。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和尿道是运输精子的生殖管道,附睾还有暂时贮存精子和促进精子 成熟的作用。附属腺包括前列腺、精囊和尿道球腺,它们的分泌物称精浆,连同精子构成精 的 一、睾丸 睾丸表面覆以浆膜,即鞘膜脏层,深部为致密结组织构成的白膜(tunica albuginea),白 膜在睾丸后缘增厚形成睾丸纵隔(mediastinum testis)。纵隔的结缔组织呈放谢状伸入睾丸实 质,将睾丸实质分成约250个锥体形小叶,每个小叶内有1~4条弯曲细长的生精小管,生精小 管在近睾丸纵隔处为短而直的直精小管。直精小管进入睾丸纵隔相互吻合形成睾丸网。生精小 管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称睾丸间质(图16-1)。 出小管 丸网 精小管 图16-1睾丸与附睾模式图 (一)生精小管 成人的生精小管(seminiferous tubule)长30~70cm,直径150~250μm,中央为管腔 壁厚60~80μm,主要由生精上皮(spermatogenic epithelium)构成。生精上皮由支持细胞和 ~8层生精细胞(spermatogenic cell)组成。上皮下的基膜明显,基膜外侧有胶原纤维和一些 梭形的肌样细胞(myoid cell)。肌样细胞收缩时有助于精子的排出(图16·2)
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生殖管道、附属腺及外生殖器组成。睾丸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激 素。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和尿道是运输精子的生殖管道,附睾还有暂时贮存精子和促进精子 成熟的作用。附属腺包括前列腺、精囊和尿道球腺,它们的分泌物称精浆,连同精子构成精 液。 一、睾丸 睾丸表面覆以浆膜,即鞘膜脏层,深部为致密结组织构成的白膜(tunica albuginea),白 膜在睾丸后缘增厚形成睾丸纵隔(mediastinum testis)。纵隔的结缔组织呈放谢状伸入睾丸实 质,将睾丸实质分成约250个锥体形小叶,每个小叶内有1~4条弯曲细长的生精小管,生精小 管在近睾丸纵隔处为短而直的直精小管。直精小管进入睾丸纵隔相互吻合形成睾丸网。生精小 管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称睾丸间质(图16-1)。 图16-1 睾丸与附睾模式图 (一)生精小管 成人的生精小管(seminiferous tubule)长30~70cm,直径150~250μm,中央为管腔, 壁厚60~80μm,主要由生精上皮(spermatogenic epithelium)构成。生精上皮由支持细胞和5 ~8层生精细胞(spermatogenic cell)组成。上皮下的基膜明显,基膜外侧有胶原纤维和一些 梭形的肌样细胞(myoid cell)。肌样细胞收缩时有助于精子的排出(图16-2)
图16-2人生精小管扫描电镜像×180 Lu生精小管管腔SE生精上皮IT间质 1.生精细胞包括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在青春期 前,生精小管管腔很小或缺如,管壁中只有支持细胞和精原细胞。自青春期开始,在垂体促性 腺激素的作用下,生精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形成精子,生精小管壁内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精 细胞(图16-3;16-4)。从精原细胞至形成精子的过程称精子发生(spermatogenesis)。 一间:细准 精原细胞 一精子细抱 暗子 图16-3生精小管与睾丸间质
图16-2 人生精小管扫描电镜像 ×180 Lu生精小管管腔 SE生精上皮IT间质 1.生精细胞包括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在青春期 前,生精小管管腔很小或缺如,管壁中只有支持细胞和精原细胞。自青春期开始,在垂体促性 腺激素的作用下,生精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形成精子,生精小管壁内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精 细胞(图16-3;16-4)。从精原细胞至形成精子的过程称精子发生(spermatogenesis)。 图16-3 生精小管与睾丸间质
图16·4人生精小管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派若宁染色×320 AA型精原细胞,BB型精原细胞,PS初级精母细胞 Sp精子细胞,Se支持细胞,Lu管腔 (I)精原细胞:精原细胞(spermatogonium)紧贴生精上皮基膜,圆形或椭圆形,直径 约12μm,胞质内除核糖体外,细胞器不发达。精原细胞分A、B两型(图16-5)。A型精原细 胞的核呈椭圆形,核染色质深染,核中央常见淡染的小泡;或核染色质细密,有1~2个核仁附 在核膜上。A型精原细胞是生精细胞中的干细胞,经过不断地分裂增殖,一部分A型精原细胞 继续作为干细胞。另一部分分化为B型精原细胞。B型精原细胞核圆形,核膜上附有较粗的染 色质颗粒,核仁位于中央,B型精原细胞经过数次分裂后,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 图16-5人生精小管上皮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派若宁染色×520 AA型精原细胞,BB型精原细胞,PS初级精母细胞
图16-4 人生精小管 半薄切片 甲苯胺蓝-派若宁染色×320 A A型精原细胞 ,B B型精原细胞,PS 初级精母细胞, Sp 精子细胞,Se 支持细胞,Lu管腔 (1)精原细胞:精原细胞(spermatogonium)紧贴生精上皮基膜,圆形或椭圆形,直径 约12μm,胞质内除核糖体外,细胞器不发达。精原细胞分A、B两型(图16-5)。A型精原细 胞的核呈椭圆形,核染色质深染,核中央常见淡染的小泡;或核染色质细密,有1~2个核仁附 在核膜上。A型精原细胞是生精细胞中的干细胞,经过不断地分裂增殖,一部分A型精原细胞 继续作为干细胞。另一部分分化为B型精原细胞。B型精原细胞核圆形,核膜上附有较粗的染 色质颗粒,核仁位于中央,B型精原细胞经过数次分裂后,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 图16-5 人生精小管上皮 半薄切片 甲苯胺蓝-派若宁染色× 520 A A型精原细胞, B B型精原细胞,PS 初级精母细胞
Sp精子细胞,RB残余胞质Se支持细胞 (2)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primary spermatocyte)位于精原细胞近腔侧,体积 较大,直径约18um,核大而圆,染色体核型为46,XY。细胞经过DNA复制后(4n,DNA) 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由于第一次成熟分裂的分裂前期历时较长,所 以在生精小管的切面中常可见到处于不同增殖阶段的初级精母细胞(图16-5)。 (3)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secondary spermatocyte)位置靠近管腔,直径约 12μm,核圆形,染色较深,染色体核型为23,X或23,Y(2n,DNA)。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 单体组成,通过着丝粒相连。次级精母胞不进行DNA复制,即进入第二次成熟分裂,染色体的 着丝粒分开,染色单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形成两个精子细胞,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为23 X或23,Y(1nDNA)。由于次级精母细胞存在时间短,故在生精小管切面中不易见到。 成熟分裂又称减数分裂(meiosis),只发生在生殖细胞。成熟分裂的特点是:①成熟分裂 后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由二倍体的细胞变成了单倍体细胞,受精(两性生殖细胞结 合)后,合子(受精卵)又重新获得与亲代细胞相同的染色体数,保证了物种染色体数的恒 定;②在第一次成熟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和交叉,进行遗传基因的交换,从而使 配子(精子或卵子)具有不同的基因组合(图16·6)。在成熟分裂过程中,若同源染色体不 分裂或基因交换发生差错,将导致配子染色体数目及遗传构成异常,异常的配子受精后,将导 致子代畸形。 第一状皮器分裂们斯 A夏制 次级精母细 中弱后期 第二次成着分 无DNA复 疏 图16-6生殖细胞成熟分裂示意图
Sp 精子细胞,RB残余胞质Se 支持细胞 (2)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primary spermatocyte)位于精原细胞近腔侧,体积 较大,直径约18μm,核大而圆,染色体核型为46,XY。细胞经过DNA复制后(4n,DNA), 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由于第一次成熟分裂的分裂前期历时较长,所 以在生精小管的切面中常可见到处于不同增殖阶段的初级精母细胞(图16-5)。 (3)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secondary spermatocyte)位置靠近管腔,直径约 12μm,核圆形,染色较深,染色体核型为23,X或23,Y(2n,DNA)。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 单体组成,通过着丝粒相连。次级精母胞不进行DNA复制,即进入第二次成熟分裂,染色体的 着丝粒分开,染色单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形成两个精子细胞,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为23, X或23,Y(1n DNA)。由于次级精母细胞存在时间短,故在生精小管切面中不易见到。 成熟分裂又称减数分裂(meiosis),只发生在生殖细胞。成熟分裂的特点是:①成熟分裂 后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由二倍体的细胞变成了单倍体细胞,受精(两性生殖细胞结 合)后,合子(受精卵)又重新获得与亲代细胞相同的染色体数,保证了物种染色体数的恒 定;②在第一次成熟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和交叉,进行遗传基因的交换,从而使 配子(精子或卵子)具有不同的基因组合(图16-6)。在成熟分裂过程中,若同源染色体不 分裂或基因交换发生差错,将导致配子染色体数目及遗传构成异常,异常的配子受精后,将导 致子代畸形。 图16-6 生殖细胞成熟分裂示意图
高尔蒸复合体 线体 心的 一残余胞质 图16-7精子形成模式图 (4)精子细胞:精子细胞(spermatid)位近管腔,直径约8um,核圆,染色质致密。精子细 胞是单倍体,细胞不再分裂,它经过复杂的变化,由圆形逐渐分化转变为蝌蚪形的精子,这个 过程称精子形成(spermiogenesis)(图16-7)。精子形成的主要变化是:①细胞核染色质极 度浓缩,核变长并移向细胞的一侧,构成精子的头部;②高尔基复合体形成顶体泡,逐渐增 大,凹陷为双层帽状覆盖在核的头端,成为顶体(acrosome);③中心粒迁移到细胞核的尾侧 (顶体的相对侧),发出轴丝,随着轴丝逐渐增长,精子细胞变长,形成尾部(或称鞭毛)! ④线粒体从细胞周边汇聚于轴丝近段的周围,盘绕成螺旋形的线粒体鞘;⑤在细胞核、顶体和 轴丝的表面仅覆有细胞膜和薄层细胞质,多余的细胞质逐渐汇集于尾侧,形成残余胞质,最后 脱落。 (5)精子:精子(spermatozoon)形似蝌蚪,长约60μm,分头、尾两部(图16-8)。头 部正面观呈卵圆形,侧面观呈梨形。头内主要有一个染色质高度浓缩的细胞核,核的前2/3有 顶体覆盖。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如顶体蛋白酶、透明质酸酶、酸性磷酸酶等。在受精时,精 子释放顶体酶,分解卵子外周的放射冠与透明带,进入卵内。尾部是精子的运动装置,可分为 颈段、中段、主段和未段四部分。颈段短,其内主要是中心粒,由中心粒发出9+2排列的微 管,构成鞭毛中心的轴丝。在中段,轴丝外侧有9根纵行外周致密纤维,外侧再包有一圈线粒 体鞘,为鞭毛摆动提供能量,使精子得以快速向前运动。主段最长,轴丝外周无线粒体鞘,代 之以纤维鞘。未段短,仅有轴丝
图16-7 精子形成模式图 (4)精子细胞:精子细胞(spermatid)位近管腔,直径约8μm,核圆,染色质致密。精子细 胞是单倍体,细胞不再分裂,它经过复杂的变化,由圆形逐渐分化转变为蝌蚪形的精子,这个 过程称精子形成(spermiogenesis)(图16-7)。精子形成的主要变化是:①细胞核染色质极 度浓缩,核变长并移向细胞的一侧,构成精子的头部;②高尔基复合体形成顶体泡,逐渐增 大,凹陷为双层帽状覆盖在核的头端,成为顶体(acrosome);③中心粒迁移到细胞核的尾侧 (顶体的相对侧),发出轴丝,随着轴丝逐渐增长,精子细胞变长,形成尾部(或称鞭毛); ④线粒体从细胞周边汇聚于轴丝近段的周围,盘绕成螺旋形的线粒体鞘;⑤在细胞核、顶体和 轴丝的表面仅覆有细胞膜和薄层细胞质,多余的细胞质逐渐汇集于尾侧,形成残余胞质,最后 脱落。 (5)精子:精子(spermatozoon)形似蝌蚪,长约60μm ,分头、尾两部(图16-8)。头 部正面观呈卵圆形,侧面观呈梨形。头内主要有一个染色质高度浓缩的细胞核,核的前2/3有 顶体覆盖。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如顶体蛋白酶、透明质酸酶、酸性磷酸酶等。在受精时,精 子释放顶体酶,分解卵子外周的放射冠与透明带,进入卵内。尾部是精子的运动装置,可分为 颈段、中段、主段和末段四部分。颈段短,其内主要是中心粒,由中心粒发出9+2排列的微 管,构成鞭毛中心的轴丝。在中段,轴丝外侧有9根纵行外周致密纤维,外侧再包有一圈线粒 体鞘,为鞭毛摆动提供能量,使精子得以快速向前运动。主段最长,轴丝外周无线粒体鞘,代 之以纤维鞘。末段短,仅有轴丝
图16-8精子超微结构模式图 中图示尾部横断面,右图示立体结构 从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在人约需64±4.5天。一个精原细胞增殖分化所产生的各级生精细 胞,细胞质并未完全分开,细胞间始终有细胞质桥相连,形成一个同步发育的细胞群。在生精 小管的不同节段,精子的发生是不同步的,后一节段比前一节段的精子发生稍晚,故生精小管 可以一批接一批地持续不断地产生精子。故在睾丸组织切片中,可见生精小管的不同断面具有 不同发育阶段生精细胞的组合(图16-5) 增殖活跃的生精细胞易受多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如射线、微波、高温、药物、毒素、 性激素及维生素等。如隐睾患者,睾丸位于腹腔或腹股沟管内,因湿度偏高,影响精子发生。 服用生棉子油(内含棉酚)或服用雷公藤,可造成精子发生障碍。目前正在研究某些安全有效 的抑制精子发生的因素,以期应用于男性抗生育。 2.支持细胞支持细胞(sustentacular cell)又称Sertoli细胞。在光镜下,支持细胞轮廓不 清,核常呈不规则形,核染色质稀疏,染色汪和,核仁明显。电镜观察下,支持细胞呈不规则 锥体形,基部紧贴基膜,顶部伸达管腔,侧面和腔面有许多不规则凹陷,其内镶嵌着各级生精 细胞(图16~9)。胞质内高尔基复和合体较发达,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线粒 体、溶酶体和糖原颗粒,并有许多微丝和微管。相邻支持细胞侧面近基部的胞膜形成紧密连
图16-8 精子超微结构模式图 中图示尾部横断面,右图示立体结构 从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在人约需64±4.5天。一个精原细胞增殖分化所产生的各级生精细 胞,细胞质并未完全分开,细胞间始终有细胞质桥相连,形成一个同步发育的细胞群。在生精 小管的不同节段,精子的发生是不同步的,后一节段比前一节段的精子发生稍晚,故生精小管 可以一批接一批地持续不断地产生精子。故在睾丸组织切片中,可见生精小管的不同断面具有 不同发育阶段生精细胞的组合(图16-5) 增殖活跃的生精细胞易受多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如射线、微波、高温、药物、毒素、 性激素及维生素等。如隐睾患者,睾丸位于腹腔或腹股沟管内,因湿度偏高,影响精子发生。 服用生棉子油(内含棉酚)或服用雷公藤,可造成精子发生障碍。目前正在研究某些安全有效 的抑制精子发生的因素,以期应用于男性抗生育。 2.支持细胞 支持细胞(sustentacular cell)又称Sertoli细胞。在光镜下,支持细胞轮廓不 清,核常呈不规则形,核染色质稀疏,染色汪和,核仁明显。电镜观察下,支持细胞呈不规则 锥体形,基部紧贴基膜,顶部伸达管腔,侧面和腔面有许多不规则凹陷,其内镶嵌着各级生精 细胞(图16-9)。胞质内高尔基复和合体较发达,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线粒 体、溶酶体和糖原颗粒,并有许多微丝和微管。相邻支持细胞侧面近基部的胞膜形成紧密连
接,将生精上皮分成基底室(basal compartment)和近腔室(abluminal compartment)两部 分。基底室位于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之间,内有精原细胞;近腔室位于紧密连接 上方,与生精小管管腔相通,内有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生精小管与血液之间,存在着 血-生精小管屏障(blood~seminiferous tubule barrier),其组成包括间质的血管内皮及其基 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紧密连接是构成血生精小管屏障的主要 结构。 支持细胞有多方面的功能。它对生精细胞起支持和营养作用,其微丝和微管的收缩可使不 断成熟的生精细胞向腔面移动,并促使精子释放入管腔。精子形成过程中脱落下来的残余胞 质,可被支持细胞吞噬和消化。支持细胞分泌的少量液体有助于精子的运送,分泌物中含有一 种抑制素(inhibin),它可抑制垂体前叶合成和分泌FSH。支持细胞在FSH和雄激素结合蛋白 (androgen binding protein,ABP),ABP可与雄激素结合,以保持生精小管内雄激素的水 平,促进精子发生。支持细胞紧密连接参与构成的血生精小管屏障,可阻止某些物质进出生 精上皮,形成并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还能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到生精小管外而发 生自体免疫反应。 晚期精子兰 次级精母细 炎持细 初级精母细 原 图16-9生精细胞与支持细胞 左图:各级生精细胞与支持细胞关系示意图 右图:支持细胞紧密连接电镜像×3600 硝酸鐲灌注固定,$g精原细胞(位于基底室内)↑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 (仁)睾丸间质
接,将生精上皮分成基底室(basal compartment)和近腔室(abluminal compartment)两部 分。基底室位于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之间,内有精原细胞;近腔室位于紧密连接 上方,与生精小管管腔相通,内有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生精小管与血液之间,存在着 血-生精小管屏障(blood-seminiferous tubule barrier),其组成包括间质的血管内皮及其基 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紧密连接是构成血-生精小管屏障的主要 结构。 支持细胞有多方面的功能。它对生精细胞起支持和营养作用,其微丝和微管的收缩可使不 断成熟的生精细胞向腔面移动,并促使精子释放入管腔。精子形成过程中脱落下来的残余胞 质,可被支持细胞吞噬和消化。支持细胞分泌的少量液体有助于精子的运送,分泌物中含有一 种抑制素(inhibin),它可抑制垂体前叶合成和分泌FSH。支持细胞在FSH和雄激素结合蛋白 (androgen binding protein ,ABP),ABP可与雄激素结合,以保持生精小管内雄激素的水 平,促进精子发生。支持细胞紧密连接参与构成的血-生精小管屏障,可阻止某些物质进出生 精上皮,形成并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还能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到生精小管外而发 生自体免疫反应。 图16-9 生精细胞与支持细胞 左图:各级生精细胞与支持细胞关系示意图 右图:支持细胞紧密连接电镜像 ×3600 硝酸鑭灌注固定,Sg精原细胞(位于基底室内)↑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 (二)睾丸间质
生精小管之间的睾丸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和淋巴管。间质内除有通常的结缔组 织细胞外,还有一种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又Leydig称细胞,细胞成群分布,体积较 大,圆形或多边形,核圆居中,胞质嗜酸性较强,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超威结构特点 (图16-10)。间质细胞分泌的雄激素(androgen)有促进精子发生、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 育与分化以及维持第二性征和性功能等作用。 图16-10大鼠睾丸间质细胞电镜像×10800 M线粒体,粗面内质网;L脂滴;ER内质网 (三)直精小管和睾丸网 生精小管近睾丸纵隔处变成短而直的管道,管径较细,为直精小管(tubulus rectus),管 壁上皮为单层立方或矮柱状,无生精细胞。直精小管进入睾丸纵隔内分支吻合成网状的管道, 为睾丸网(rete testis),由单层立方上皮组成,管腔大而不规则。生精小管产生的精子经直精 小管和睾丸网出睾丸(图16-11)。 睾丸网 直精小管 生精小管 图16-11生精小管、直精小管和睾丸网关系模式图 (四)睾丸功能的内分泌调节 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促性腺释放激素(GRH),可促进腺垂体远侧部的促性腺 激素细胞分泌卵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在男性,FSH促进支持细胞合成ABP:
生精小管之间的睾丸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和淋巴管。间质内除有通常的结缔组 织细胞外,还有一种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又Leydig称细胞,细胞成群分布,体积较 大,圆形或多边形,核圆居中,胞质嗜酸性较强,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超威结构特点 (图16-10)。间质细胞分泌的雄激素(androgen)有促进精子发生、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 育与分化以及维持第二性征和性功能等作用。 图16-10 大鼠睾丸间质细胞电镜像 ×10800 M线粒体,粗面内质网;Li脂滴;ER内质网 (三)直精小管和睾丸网 生精小管近睾丸纵隔处变成短而直的管道,管径较细,为直精小管(tubulus rectus),管 壁上皮为单层立方或矮柱状,无生精细胞。直精小管进入睾丸纵隔内分支吻合成网状的管道, 为睾丸网(rete testis),由单层立方上皮组成,管腔大而不规则。生精小管产生的精子经直精 小管和睾丸网出睾丸(图16-11)。 图16-11 生精小管、直精小管和睾丸网关系模式图 (四)睾丸功能的内分泌调节 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促性腺释放激素(GnRH),可促进腺垂体远侧部的促性腺 激素细胞分泌卵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在男性,FSH促进支持细胞合成ABP;
LH又称间质细胞刺激素(ICSH),可刺激间质细胞合成和分泌雄激素。ABP可与雄激素结 合,从而保持生精小管含有高浓度的雄激素,促进精子发生。支持细胞分泌的抑制素和间质细 胞分泌的雄激素,又可反馈抑制下丘脑GRH和腺垂体FSH及LH的分泌(图16·12),在正常 情况下,各种激素的分泌量是相对恒定的,其中某一种激素分泌量升高或下降,或某一种激素 的相应受体改变,将影响精子发生,并致第二性征改变及性功能障碍。 二、生殖管道 (一)附睾 附睾分头、体和尾三部分,头部主要由输出小管组成,体部和尾部由附睾管组成 1.输出小管输出小管(efferent duct)是与睾丸网连接的8~12根弯曲小管,构成附睾头 的大部,其远端与附睾管相连。输出小管上皮由高柱状细胞及低柱状细胞相间排列构成,故管 腔不规则(图16-13)。 间质细胞(O@ 满子发生图入 支持细形 图16-12睾丸功能内分泌调节示意图 2.附睾管附睾管(epididymal duct)为一条长4~6m并极度蟠曲的管道,近端与输出小 管相连,远端与输精管相连。附睾管的上皮由高柱状细胞和基细胞组成,管腔规则,腔内精子 和分泌物(图16-13)
LH又称间质细胞刺激素(ICSH),可刺激间质细胞合成和分泌雄激素。ABP可与雄激素结 合,从而保持生精小管含有高浓度的雄激素,促进精子发生。支持细胞分泌的抑制素和间质细 胞分泌的雄激素,又可反馈抑制下丘脑GnRH和腺垂体FSH及LH的分泌(图16-12)。在正常 情况下,各种激素的分泌量是相对恒定的,其中某一种激素分泌量升高或下降,或某一种激素 的相应受体改变,将影响精子发生,并致第二性征改变及性功能障碍。 二、生殖管道 (一)附睾 附睾分头、体和尾三部分,头部主要由输出小管组成,体部和尾部由附睾管组成。 1.输出小管 输出小管(efferent duct)是与睾丸网连接的8~12根弯曲小管,构成附睾头 的大部,其远端与附睾管相连。输出小管上皮由高柱状细胞及低柱状细胞相间排列构成,故管 腔不规则(图16-13)。 图16-12 睾丸功能内分泌调节示意图 2.附睾管 附睾管(epididymal duct)为一条长4~6m并极度蟠曲的管道,近端与输出小 管相连,远端与输精管相连。附睾管的上皮由高柱状细胞和基细胞组成,管腔规则,腔内精子 和分泌物(图16-13)
孩出小管 图16-13输出小管和附睾管 从附睾的头部、体部至尾部,管道上皮细胞的种类亦有不同。电镜观察下,可见附睾头部 上皮中的高柱状细胞胞质深染,核长,位于细胞近腔面,游离面有纤毛伸入管腔。低柱状细胞 核靠近基部,核仁明显,胞质中含大量溶酶体及大小不等的吞饮小泡,多位于核的近腔面,细 胞游离面常凸向管腔,并有少量微绒毛(图16·14)。高柱状细胞有分泌功能,低柱状细胞有 消化和吸收腔内物质的作用。体部及尾部的高柱状细胞表面有成簇排列的粗而长的的微绒毛 (又称静纤毛stereocilium),胞质中富含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数个高尔基复合体位于核上 方,还可见较多有膜包裹的致密颗粒及泡样结构,细胞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图16-14人附睾输出小管电镜像×1150 P纤毛柱状细胞,C无纤毛柱状细胞,Ci纤毛 附睾管的上皮基膜外侧有薄层平滑肌围绕,并从管道的头端至尾端逐渐增厚,肌层的收缩 有助于管腔内的精子向输精管方向缓慢移动。管壁外为富含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 生精小管产生的精子经直精小管、睾丸网进入附睾。精子在附睾内停留8~17天,并经历 一系列成熟变化,才能获得运动能力,达到功能上的成熟。这不仅依赖于雄激素的存在,而且 与附睾上皮细胞分泌的肉毒碱、甘油磷酸胆碱和唾液酸等密切相关。附睾的功能异常也会影响 精子的成熟,导致不育。 (二)输精管
图16-13 输出小管和附睾管 从附睾的头部、体部至尾部,管道上皮细胞的种类亦有不同。电镜观察下,可见附睾头部 上皮中的高柱状细胞胞质深染,核长,位于细胞近腔面,游离面有纤毛伸入管腔。低柱状细胞 核靠近基部,核仁明显,胞质中含大量溶酶体及大小不等的吞饮小泡,多位于核的近腔面,细 胞游离面常凸向管腔,并有少量微绒毛(图16-14)。高柱状细胞有分泌功能,低柱状细胞有 消化和吸收腔内物质的作用。体部及尾部的高柱状细胞表面有成簇排列的粗而长的的微绒毛 (又称静纤毛stereocilium),胞质中富含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数个高尔基复合体位于核上 方,还可见较多有膜包裹的致密颗粒及泡样结构,细胞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图16-14 人附睾输出小管电镜像 ×1150 P纤毛柱状细胞,C无纤毛柱状细胞,Ci纤毛 附睾管的上皮基膜外侧有薄层平滑肌围绕,并从管道的头端至尾端逐渐增厚,肌层的收缩 有助于管腔内的精子向输精管方向缓慢移动。管壁外为富含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 生精小管产生的精子经直精小管、睾丸网进入附睾。精子在附睾内停留8~17天,并经历 一系列成熟变化,才能获得运动能力,达到功能上的成熟。这不仅依赖于雄激素的存在,而且 与附睾上皮细胞分泌的肉毒碱、甘油磷酸胆碱和唾液酸等密切相关。附睾的功能异常也会影响 精子的成熟,导致不育。 (二)输精管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十八章 眼和耳.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十九章 胚胎学绪论.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十七章 女性生殖系统.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二十章 人体胚胎学总论.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二十一章 颜面、颈和四肢的发生.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十四章 呼吸系统.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十章 皮肤.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十二章 消化管.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十三章 消化腺.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九章 免疫系统.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四章 软骨和骨.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六章 肌组织.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八章 循环系统.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五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七章 神经组织.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二章 上皮组织.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三章 结缔组织.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二十七章 先天性畸形和致畸.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二十三章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二十二章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二十五章 神经系统的发生.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二十六章 眼和耳的发生.pdf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二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pdf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打印版).pdf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打印版).pdf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生物化学授课教案(打印版,共十五章,负责人:翟静,主讲:伊淑莹).pdf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各章习题集(共二十章,打印版,含参考答案).pdf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打印版).pdf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负责人:景学安).pdf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公管本科)01 绪论(主讲:史玉香).doc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公管本科)02 生物大分子.doc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公管本科)03 维生素.doc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公管本科)04 细胞.doc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公管本科)05 基本组织(1/2).doc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公管本科)06 基本组织(2/2).doc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公管本科)07 运动系统(1/2).doc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公管本科)08 运动系统(2/2).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