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十章 皮肤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2
文件大小:815.87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第十章 皮肤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皮肤(skin)的面积为1.2-2m2,约占体重的8%,是个面积广大的器官。皮肤由表皮和真 皮组成,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的组织相连(图10·1)。皮肤内有毛、指(趾)甲、皮脂腺和汗 腺,它们是由表皮衍生的皮肤附属器。皮肤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对人体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能阻挡异物和病原体侵入,并能防止体内组织液丢失。皮肤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未梢,能感受 外界的多种刺激。此外,皮肤对调节体温也起重要作用。 一、表皮 表皮(epidermis)是皮肤的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人体各部位的表皮厚薄不 等,一般厚0.07~0.12mm,手掌和足跖最厚,约0.8~1.5mm。表皮由两类细胞组成:一类是角 蛋白形成细胞(keratinocyte),占表皮细胞的绝大多数,它们在分化中合成大量角蛋白,细 胞角化并脱落:另一类细胞为非角蛋白形成细胞,数量少,分散存在于角蛋白形成细胞之间, 包括黑(色)素细胞、郎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它们各有特别的功能,与表皮角化无直接 关系。 动 小静 计架分品起 皮下纸 图10-1手掌皮肤(低倍) (一)表皮的分层和角化 手掌和足跖的厚表皮的结构较典型,从基底到表面可分为五层

皮肤(skin)的面积为1.2-2m 2 ,约占体重的8%,是个面积广大的器官。皮肤由表皮和真 皮组成,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的组织相连(图10-1)。皮肤内有毛、指(趾)甲、皮脂腺和汗 腺,它们是由表皮衍生的皮肤附属器。皮肤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对人体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能阻挡异物和病原体侵入,并能防止体内组织液丢失。皮肤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 外界的多种刺激。此外,皮肤对调节体温也起重要作用。 一、表皮 表皮(epidermis)是皮肤的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人体各部位的表皮厚薄不 等,一般厚0.07~0.12mm,手掌和足跖最厚,约0.8~1.5mm。表皮由两类细胞组成:一类是角 蛋白形成细胞(keratinocyte),占表皮细胞的绝大多数,它们在分化中合成大量角蛋白,细 胞角化并脱落;另一类细胞为非角蛋白形成细胞,数量少,分散存在于角蛋白形成细胞之间, 包括黑(色)素细胞、郎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它们各有特别的功能,与表皮角化无直接 关系。 图10-1 手掌皮肤(低倍) (一)表皮的分层和角化 手掌和足跖的厚表皮的结构较典型,从基底到表面可分为五层

1.基底层基底层(stratum basale)附着于基膜上,为一层矮柱状或立方形细胞(图10 1,10-2),称基底细胞(basal cell),胞核相对较大,呈圆形,染色较浅,胞质内含丰富的 游离核糖体,故在HE染色的标本上呈强嗜碱性,有分散和成束的角蛋白丝(keratin filament),也称张力丝(tonofilament)。细胞的相邻面有桥粒相连,细胞基底面以半桥粒与 基膜相连(图10-3)。基底细胞是未分化的幼稚细胞,有活跃的分裂能力。新生的细胞向浅 层移动,分化成表皮其余几层的细胞。 角质层 开腺导管 基底层 直皮乳头 毛细血竹 树织层 图10-2足底皮肤(高倍) 2.棘层棘层((stratum spinosum)在基底层上方,一般由4~10层细胞组成。细胞较大 呈多边形。胞核较大,圆形(图102)。细胞向四周伸出许多细短的突起,故名棘细胞;相 邻细胞的突起由桥粒相连(图10~3)。胞质丰富,也含许多游离核糖体,因而也显嗜碱性 胞质内含许多角蛋白丝,常成束分布,并附着到桥粒上(图10-3)。光镜下能见成束的角蛋 白丝,称张力原纤维(tonofibril)。电镜下,可见胞质中有多个卵圆形的颗粒,称板层颗粒 (lamellated granule)(图10-3),直径为0.1~0.5μm,有界膜包被,内有明暗相间的平行 板层。这种颗粒由高尔基复合体生成,其内容物主要为糖脂和固醇

1.基底层 基底层(stratum basale)附着于基膜上,为一层矮柱状或立方形细胞(图10- 1,10-2),称基底细胞(basal cell),胞核相对较大,呈圆形,染色较浅,胞质内含丰富的 游 离 核 糖 体 , 故 在 HE 染 色 的 标 本 上 呈 强 嗜 碱 性 , 有 分 散 和 成 束 的 角 蛋 白 丝 ( keratin filament),也称张力丝(tonofilament)。细胞的相邻面有桥粒相连,细胞基底面以半桥粒与 基膜相连(图10-3)。基底细胞是未分化的幼稚细胞,有活跃的分裂能力。新生的细胞向浅 层移动,分化成表皮其余几层的细胞。 图10-2 足底皮肤(高倍) 2.棘层 棘层(stratum spinosum)在基底层上方,一般由4~10层细胞组成。细胞较大, 呈多边形。胞核较大,圆形(图10-2)。细胞向四周伸出许多细短的突起,故名棘细胞;相 邻细胞的突起由桥粒相连(图10-3)。胞质丰富,也含许多游离核糖体,因而也显嗜碱性。 胞质内含许多角蛋白丝,常成束分布,并附着到桥粒上(图10-3)。光镜下能见成束的角蛋 白丝,称张力原纤维(tonofibril)。电镜下,可见胞质中有多个卵圆形的颗粒,称板层颗粒 (lamellated granule)(图10-3),直径为0.1~0.5μm,有界膜包被,内有明暗相间的平行 板层。这种颗粒由高尔基复合体生成,其内容物主要为糖脂和固醇

角化细胞 透明角质题粒」 楼合细肉的 频粒层细胞一 一板层颗粒 棘细胞 角蛋自战一 基底细 里体 半桥粒一 图10-3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约由3~5层较扁的梭形细胞组成,位于棘层上方,胞核 和细胞器已退化。细胞的主要特点是胞质内含有许多透明角质颗粒(keratohyalin granule), 在HE染色的切片上显强嗜碱性,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图10-2,10-3)。电镜下,颗粒 没有界膜包被,呈致密均质状(图10~3)。颗粒的来源不明,主要成分为富有组氨酸的蛋白 质。在颗粒层细胞内,角蛋白丝与透明角持颗粒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电镜下可见角蛋白丝伸 入颗粒中。颗粒层细胞含板层颗粒多,并常位于胞质周边,与细胞膜贴连,将所含的糖脂等物 质释放到细胞间隙内,在细胞外面形成多层膜状结构,构成阻止物质透过表皮的主要屏障。 4,透明层透明层(stratum lucidum)位于颗粒层上方,只在无毛的厚表皮中明显易见 此层由几层更扁的梭形细胞组成,在HE染色的切片上,细胞呈透明均质状,细胞界限不清,被 伊红染成红色,胞核和细胞器已消失(图10~2)。细胞的超微结构与角质层细胞相似。 5,角质层角质层(stratum corneum)为表皮的表层,由多层扁平的角化细胞(horny cll)组成。这些细胞干硬,是已完全角化的死细胞,已无胞核和细胞器。在HE染色切片上, 细胞呈均质状,轮廓不清,也易被伊红着色(图10-2)。在电镜下,可见胞质中充满密集平 行的角蛋白丝,浸埋在均质状的物质中,其中主要为透明角质颗粒所含的富有组氨酸的蛋白 质。细胞膜内面附有一层厚约12m的不溶性蛋白质,故细胞膜明显增厚而坚固(图10-3)。 细胞表面折皱不平,相邻细胞互相嵌合,细胞间隙中充满板层颗粒释放的脂类物质。靠近表面 的细胞间的桥粒解体,细胞彼此连接不牢,逐渐脱落,即为日常所称的皮屑。 身体大部分的表皮相当薄,与厚表皮的分层有差别(图10~4)·基底层与厚表皮的相 同,棘层的细胞层数少,颗粒层只有2~3层细胞,没有透明层,角质层也薄,只有几层细胞。 表皮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的结构变化,反映了角蛋白形成细胞增殖、分化、移动和脱落的过 程,同时也是细胞逐渐生成角蛋白和角化的过程。表皮角蛋白形成细胞不断脱落和更新,其更

图10-3 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约由3~5层较扁的梭形细胞组成,位于棘层上方,胞核 和细胞器已退化。细胞的主要特点是胞质内含有许多透明角质颗粒(keratohyalin granule), 在HE染色的切片上显强嗜碱性,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图10-2,10-3)。电镜下,颗粒 没有界膜包被,呈致密均质状(图10-3)。颗粒的来源不明,主要成分为富有组氨酸的蛋白 质。在颗粒层细胞内,角蛋白丝与透明角持颗粒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电镜下可见角蛋白丝伸 入颗粒中。颗粒层细胞含板层颗粒多,并常位于胞质周边,与细胞膜贴连,将所含的糖脂等物 质释放到细胞间隙内,在细胞外面形成多层膜状结构,构成阻止物质透过表皮的主要屏障。 4.透明层 透明层(stratum lucidum)位于颗粒层上方,只在无毛的厚表皮中明显易见。 此层由几层更扁的梭形细胞组成,在HE染色的切片上,细胞呈透明均质状,细胞界限不清,被 伊红染成红色,胞核和细胞器已消失(图10-2)。细胞的超微结构与角质层细胞相似。 5.角质层 角质层(stratum corneum)为表皮的表层,由多层扁平的角化细胞(horny cell)组成。这些细胞干硬,是已完全角化的死细胞,已无胞核和细胞器。在HE染色切片上, 细胞呈均质状,轮廓不清,也易被伊红着色(图10-2)。在电镜下,可见胞质中充满密集平 行的角蛋白丝,浸埋在均质状的物质中,其中主要为透明角质颗粒所含的富有组氨酸的蛋白 质。细胞膜内面附有一层厚约12nm 的不溶性蛋白质,故细胞膜明显增厚而坚固(图10-3)。 细胞表面折皱不平,相邻细胞互相嵌合,细胞间隙中充满板层颗粒释放的脂类物质。靠近表面 的细胞间的桥粒解体,细胞彼此连接不牢,逐渐脱落,即为日常所称的皮屑。 身体大部分的表皮相当薄,与厚表皮的分层有差别(图10-4)。基底层与厚表皮的相 同,棘层的细胞层数少,颗粒层只有2~3层细胞,没有透明层,角质层也薄,只有几层细胞。 表皮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的结构变化,反映了角蛋白形成细胞增殖、分化、移动和脱落的过 程,同时也是细胞逐渐生成角蛋白和角化的过程。表皮角蛋白形成细胞不断脱落和更新,其更

新周期约为3~4周。表皮角蛋白形成细胞定期脱落和增殖,使表皮各层得以保持正常的结构和 厚度。 表皮是皮肤的重要保护层。角质层细胞干硬,胞质内充满角蛋白,细胞膜增厚,因而角质 层的保护作用尤其明显。棘层到角质层的细胞间隙内脂类,构成阻止物质出入的屏障。因此表 皮对多种物理和化学性刺激有很强的耐受力,能阻挡异物和病原侵入,并能防止组织液丧失。 织园 图10-4人腹部皮肤光镜像HE×400 (二)非角蛋白形成细胞 1.黑素细胞黑素细胞(melanocyte)是生成黑色素的细胞,由胚胎早期的神经嵴发生 然后迁移到皮肤中。它们大多散在于表皮基底细胞之间,真皮中可有少数,它们在身体各部的 数目有明显差别,如前额每平方毫米约有2000个,四肢每平方毫米约有1000个。这种细胞在 HE染色的切片上不易辨认;用特殊染色法可显示细胞的全貌,为有多个较长并分支突起的细 胞。在电镜下,可见胞质内有丰富的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这种细胞的主 要特点是胞质中有多个长圆形的小体,长0.6μm,宽0.2μm,称黑素体(melanosome)(图10 3)。这种小体由高尔基复合体生成,有界膜包被,内含酷氨酸酶,能将酷氨酸转化为黑色素 (melanin)。黑素体充满色素后成为黑素颗粒(melanin granule)。黑素颗粒移入突起未 端,然后被输送到邻近的基底细胞内,因而基底细胞内常含许多黑素颗粒,而黑素细胞本身却 含黑素颗粒少。黑色素为棕黑色物质,是决定皮肤颜色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细胞中黑素颗粒 的大小和含量的差别,并由于黑素细胞合成色素的速度不同,决定了不同种族和个体不同部位 皮肤颜色的差异。黑色素能吸收和散射紫外线,可保护表皮深层的幼稚细胞不受辐射损伤

新周期约为3~4周。表皮角蛋白形成细胞定期脱落和增殖,使表皮各层得以保持正常的结构和 厚度。 表皮是皮肤的重要保护层。角质层细胞干硬,胞质内充满角蛋白,细胞膜增厚,因而角质 层的保护作用尤其明显。棘层到角质层的细胞间隙内脂类,构成阻止物质出入的屏障。因此表 皮对多种物理和化学性刺激有很强的耐受力,能阻挡异物和病原侵入,并能防止组织液丧失。 图10-4 人腹部皮肤光镜像 HE×400 (二)非角蛋白形成细胞 1.黑素细胞 黑素细胞(melanocyte)是生成黑色素的细胞,由胚胎早期的神经嵴发生, 然后迁移到皮肤中。它们大多散在于表皮基底细胞之间,真皮中可有少数,它们在身体各部的 数目有明显差别,如前额每平方毫米约有2000个,四肢每平方毫米约有1000个。这种细胞在 HE染色的切片上不易辨认;用特殊染色法可显示细胞的全貌,为有多个较长并分支突起的细 胞。在电镜下,可见胞质内有丰富的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这种细胞的主 要特点是胞质中有多个长圆形的小体,长0.6μm,宽0.2μm,称黑素体(melanosome)(图10- 3)。这种小体由高尔基复合体生成,有界膜包被,内含酷氨酸酶,能将酷氨酸转化为黑色素 (melanin)。黑素体充满色素后成为黑素颗粒(melanin granule)。黑素颗粒移入突起末 端,然后被输送到邻近的基底细胞内,因而基底细胞内常含许多黑素颗粒,而黑素细胞本身却 含黑素颗粒少。黑色素为棕黑色物质,是决定皮肤颜色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细胞中黑素颗粒 的大小和含量的差别,并由于黑素细胞合成色素的速度不同,决定了不同种族和个体不同部位 皮肤颜色的差异。黑色素能吸收和散射紫外线,可保护表皮深层的幼稚细胞不受辐射损伤

图10-5人腹部表皮铺片ATP酶法×450 示郎格汉斯细胞 (上海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供图) 2.郎格汉斯细胞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由胚胎期的骨髓发生,以后迁移到皮 肤内,分散在表皮的棘细胞之间。它们在身体各部位的数目不等,每平方毫米约为400~1000 个。它们是多突起的细胞,在HE染色的切片上不易辨认。用三磷酸腺苷酶等特殊染色法可见 细胞向周围伸出几个较粗的突起,这些突起又分出多个树枝状的细突起。穿插在棘细胞之间 (图10-5)。电镜下可见细胞具有以下的特点:①胞核呈弯曲形或分叶形;②胞质密度低, 无角蛋白丝和桥粒;③胞质内有特殊形状的伯贝克颗粒(Birbeck granule),有膜包裹,呈盘 状或偏囊形,长15~30m,宽4nm,一端或两端常有泡,颗粒的切面为杆状或球拍形,内有纵 向的致密线(图10-6,10-7),颗粒的意义尚不了解。这种细胞的性质与免疫系统的树突状 细胞很相似,能识别、结合和处理侵入皮肤的抗原,并把抗原传送给T细胞,是皮肤免疫功能 的重要细胞,在对抗侵入皮肤的病毒和监视表皮癌变细胞方面起重要作用,并在排斥移植的异 体组织中起重要作用。 图10-6郎格汉斯细胞电镜像×7800 ↑球拍形Birbeck颗粒M线粒体 (白求恩医科大学尹昕、朱秀雄教授供图)

图10-5 人腹部表皮铺片 ATP酶法 ×450 示郎格汉斯细胞 (上海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供图) 2.郎格汉斯细胞 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由胚胎期的骨髓发生,以后迁移到皮 肤内,分散在表皮的棘细胞之间。它们在身体各部位的数目不等,每平方毫米约为400~1000 个。它们是多突起的细胞,在HE染色的切片上不易辨认。用三磷酸腺苷酶等特殊染色法可见 细胞向周围伸出几个较粗的突起,这些突起又分出多个树枝状的细突起。穿插在棘细胞之间 (图10-5)。电镜下可见细胞具有以下的特点:①胞核呈弯曲形或分叶形;②胞质密度低, 无角蛋白丝和桥粒;③胞质内有特殊形状的伯贝克颗粒(Birbeck granule),有膜包裹,呈盘 状或偏囊形,长15~30nm ,宽4nm,一端或两端常有泡,颗粒的切面为杆状或球拍形,内有纵 向的致密线(图10-6,10-7),颗粒的意义尚不了解。这种细胞的性质与免疫系统的树突状 细胞很相似,能识别、结合和处理侵入皮肤的抗原,并把抗原传送给T细胞,是皮肤免疫功能 的重要细胞,在对抗侵入皮肤的病毒和监视表皮癌变细胞方面起重要作用,并在排斥移植的异 体组织中起重要作用。 图10-6 郎格汉斯细胞电镜像 ×7800 ↑球拍形Birbeck颗粒 M线粒体 (白求恩医科大学尹昕、朱秀雄教授供图)

图10·7郎格汉斯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左图示郎格汉斯细胞,右图示不同形状的伯贝克颗粒的切面 朗格汉斯细胞大概由单核细胞发生。它们并不是长期固定生存在表皮内,而是不断进行更 新,更新率尚未确知。有些细胞受损伤死亡,有些携带抗原移入周围淋巴器官的胸腺依赖区, 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新生的细胞由血流内的单核细胞发生,也可由表皮内有分裂能力的郎格 汉斯细胞增殖补充。 形态、功能和细胞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郎格汉斯细胞、面纱细胞和交错突细胞是巨噬 细胞的一个亚群。这三种细胞都具有较低的吞噬力,都有免疫球蛋白IgG的Fc段受体和补体C? 受体,并都有MHCⅡ类抗原和很强的抗原传递能力。此外,有些面纱细胞和交错突细胞也有伯 贝克颗粒。这些事实说明,这三种细胞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目前认为,郎格汉斯细胞携带抗原 进入淋巴管后即转变为面纱细胞,后者进入局部淋巴结胸腺依赖区成为交错突细胞, 3.梅克尔细胞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是一种具短指状突起的细胞,数目很少,每平 方厘米约1个,大多存在于毛囊附近的表皮基底细胞之间,在HE染色标本上不辨认,须用特殊染 色法显示。电镜下可见细胞的胞核较小。呈不规则形,胞质内有许多有膜的含致密核芯的小 泡,直径约80m,与肾上腺髓质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很相似(图10-8)。这种细胞的功能还未 完全了解。常见有些细胞的基底面与盘状的感觉神经未梢紧相接触,而且胞质中的小泡也多聚 集在细胞基底部,形成类似于突触的结构(图10·8)。由于细胞具有突触样结构以及生理学 研究结果,认为这种细胞是感觉细胞,能感受触觉刺激

图10-7 郎格汉斯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左图示郎格汉斯细胞,右图示不同形状的伯贝克颗粒的切面 朗格汉斯细胞大概由单核细胞发生。它们并不是长期固定生存在表皮内,而是不断进行更 新,更新率尚未确知。有些细胞受损伤死亡,有些携带抗原移入周围淋巴器官的胸腺依赖区, 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新生的细胞由血流内的单核细胞发生,也可由表皮内有分裂能力的郎格 汉斯细胞增殖补充。 形态、功能和细胞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郎格汉斯细胞、面纱细胞和交错突细胞是巨噬 细胞的一个亚群。这三种细胞都具有较低的吞噬力,都有免疫球蛋白IgG的Fc段受体和补体C3 受体,并都有MHCⅡ类抗原和很强的抗原传递能力。此外,有些面纱细胞和交错突细胞也有伯 贝克颗粒。这些事实说明,这三种细胞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目前认为,郎格汉斯细胞携带抗原 进入淋巴管后即转变为面纱细胞,后者进入局部淋巴结胸腺依赖区成为交错突细胞。 3.梅克尔细胞 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是一种具短指状突起的细胞,数目很少,每平 方厘米约1个,大多存在于毛囊附近的表皮基底细胞之间,在HE染色标本上不辨认,须用特殊染 色法显示。电镜下可见细胞的胞核较小。呈不规则形,胞质内有许多有膜的含致密核芯的小 泡,直径约80nm,与肾上腺髓质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很相似(图10-8)。这种细胞的功能还未 完全了解。常见有些细胞的基底面与盘状的感觉神经末梢紧相接触,而且胞质中的小泡也多聚 集在细胞基底部,形成类似于突触的结构(图10-8)。由于细胞具有突触样结构以及生理学 研究结果,认为这种细胞是感觉细胞,能感受触觉刺激

图10-8梅克尔细胞与神经未梢超微结构模式图 N梅克尔细胞核P胞质突起D桥粒GY糖原GO高尔基复合体 G分泌颗粒BM基膜A轴突NP神经板 梅克尔细胞是起源于胚胎期的原始表皮,还是由神经嵴发生后迁移到表皮,仍有不同的见 解。近年的一些研究倾向于认为,梅克尔细胞是在人胚胎8~12周时由原始的表皮细胞发生 的。关于梅克尔细胞的生理学意义也提出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梅克尔细胞所含的小泡与 肾上腺髓质细胞的分泌颗粒很相似,故有人认为梅克尔细胞可能合成儿茶酚胺,是属于APUD 细胞系统的一种细胞。但梅克尔细胞是否合成儿茶酚胺,并未得到确实的证据。免疫组织化学 的研究显示,在人和某些动物不同部位的梅克尔细胞含有不同的生物活性肽,而且胚胎期和成 年时同一部位的细胞所含的肽也常不同,切断动物分布到皮肤的神经后,梅克尔细胞仍能正常 生存3个月以上。另外已知,人和某些动物的正常表皮中就存在一些不与神经未梢接触的梅克 尔细胞。因此有理由认为。梅克尔细胞可能是一个异质性的细胞群。其中有些细胞可能是感觉 细胞,与神经末梢共同构成触觉感受器;其余的细胞也许对表皮细胞增殖和皮肤附属器的发 生,或对皮肤内神经纤维的生长起诱导和调节作用。 二、真皮 真皮(dermis)位于表皮下面,由结缔组织组成,与表皮牢固相连。真皮深部与皮下组织 接连,但两者之间没有清楚的界限(图10-1,10·4)。身体各部位真皮的厚薄不等,一般厚 约1~2mm。真皮又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两层。 I.乳头层乳头层(papillary layer)为紧邻表皮的薄层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较 细密,含细胞较多。此层的结缔组织向表皮底部突出,形成许多嵴状或乳状的凸起,称真皮乳 头(dermal papilla)(图10-2,10-4),使表皮与真皮的连接面扩大,有利于两者牢固连 接,并便于表皮从真皮的血管获得营养。乳头层毛细血管丰富,有许多游离神经未梢,在手指 等触觉灵敏的部位常有触觉小体

图10-8 梅克尔细胞与神经末梢超微结构模式图 N梅克尔细胞核 P胞质突起 D桥粒 GY糖原GO高尔基复合体 G分泌颗粒 BM基膜 A轴突 NP神经板 梅克尔细胞是起源于胚胎期的原始表皮,还是由神经嵴发生后迁移到表皮,仍有不同的见 解。近年的一些研究倾向于认为,梅克尔细胞是在人胚胎8~12周时由原始的表皮细胞发生 的。关于梅克尔细胞的生理学意义也提出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梅克尔细胞所含的小泡与 肾上腺髓质细胞的分泌颗粒很相似,故有人认为梅克尔细胞可能合成儿茶酚胺,是属于APUD 细胞系统的一种细胞。但梅克尔细胞是否合成儿茶酚胺,并未得到确实的证据。免疫组织化学 的研究显示,在人和某些动物不同部位的梅克尔细胞含有不同的生物活性肽,而且胚胎期和成 年时同一部位的细胞所含的肽也常不同,切断动物分布到皮肤的神经后,梅克尔细胞仍能正常 生存3个月以上。另外已知,人和某些动物的正常表皮中就存在一些不与神经未梢接触的梅克 尔细胞。因此有理由认为。梅克尔细胞可能是一个异质性的细胞群。其中有些细胞可能是感觉 细胞,与神经末梢共同构成触觉感受器;其余的细胞也许对表皮细胞增殖和皮肤附属器的发 生,或对皮肤内神经纤维的生长起诱导和调节作用。 二、真皮 真皮(dermis)位于表皮下面,由结缔组织组成,与表皮牢固相连。真皮深部与皮下组织 接连,但两者之间没有清楚的界限(图10-1,10-4)。身体各部位真皮的厚薄不等,一般厚 约1~2mm。真皮又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两层。 1.乳头层 乳头层(papillary layer)为紧邻表皮的薄层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较 细密,含细胞较多。此层的结缔组织向表皮底部突出,形成许多嵴状或乳状的凸起,称真皮乳 头(dermal papilla)(图10-2,10-4),使表皮与真皮的连接面扩大,有利于两者牢固连 接,并便于表皮从真皮的血管获得营养。乳头层毛细血管丰富,有许多游离神经末梢,在手指 等触觉灵敏的部位常有触觉小体

2.网织层网织层(reticular layer)在乳头层下方,较厚,是真皮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乳 头层无清楚的分界(图10-2,10·4)。网织层由致蜜结缔组织组成,粗大的胶原纤维束交织 成密网,并有许多弹性纤维,使皮肤有较大的韧性和弹性。此层内有许多血管、淋巴管和神 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也多存在于此层内,并常见环层小体(图10~1)。有的婴儿骶部皮 肤真皮中有较多的黑素细胞,使局部皮肤显灰蓝色,称胎斑(mongolian spot)。 三、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hypodermis)即解剖学中所称的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图 10·1),一般不认为它是皮肤的组成部分,皮下组织将皮肤与深部的组织连接一起,并使皮 肤有一定的可动性。皮下组织的厚度因个体、年龄、性别和部位而有较大的差别。腹部皮下组 织中脂肪组织丰富,厚可达3cm以上。眼脸、阴茎和阴囊等部位皮下组织最薄,不含脂肪组 织。分布到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由皮下组织中通过,毛囊和汗腺也常延伸到此层组织 中。 四、皮肤的附属器 (一)毛 除手掌和足跖等部位外,人体大产分皮肤都长有毛(hair)。毛的粗细和长短不一。头 发、胡须和腋毛等较粗较长,并富有黑色素;其余部位的毛细软而短,含色素少。兽类皮肤有 极多的毛,对保持体温和防御机械性损害有重要的作用。人类的毛已相当退化,已无上述的作 用,但毛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未梢,能敏锐地感受触觉等刺激。 1,毛的结构伸在皮肤外面的毛称毛干(hair shaft),长在皮肤内的称毛根(hair root)。毛根包在由皮和结缔组织组成的毛囊(hair follicle)内(图10-9,10-10)。毛根 和毛囊的下端合为一体,成为膨大的毛球(hair bulb),,毛球底面向内凹陷,容纳毛乳头(图 I0-10)。毛乳头(hair papilla)是富有血管和神经的结缔组织,毛球是毛和毛囊的生长点, 毛乳头对毛的生长起诱导和维持作用。毛和毛囊斜长在皮肤内,在它们与皮肤表面呈钝角的一 侧,有一束平滑肌连接毛囊和真皮,称立毛肌(arrector pilli muscle)(图10-9,10- 10)。立毛肌受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使毛竖立

2.网织层 网织层(reticular layer)在乳头层下方,较厚,是真皮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乳 头层无清楚的分界(图10-2,10-4)。网织层由致蜜结缔组织组成,粗大的胶原纤维束交织 成密网,并有许多弹性纤维,使皮肤有较大的韧性和弹性。此层内有许多血管、淋巴管和神 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也多存在于此层内,并常见环层小体(图10-1)。有的婴儿骶部皮 肤真皮中有较多的黑素细胞,使局部皮肤显灰蓝色,称胎斑(mongolian spot)。 三、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hypodermis)即解剖学中所称的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图 10-1),一般不认为它是皮肤的组成部分,皮下组织将皮肤与深部的组织连接一起,并使皮 肤有一定的可动性。皮下组织的厚度因个体、年龄、性别和部位而有较大的差别。腹部皮下组 织中脂肪组织丰富,厚可达3cm以上。眼睑、阴茎和阴囊等部位皮下组织最薄,不含脂肪组 织。分布到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由皮下组织中通过,毛囊和汗腺也常延伸到此层组织 中。 四、皮肤的附属器 (一)毛 除手掌和足跖等部位外,人体大产分皮肤都长有毛(hair)。毛的粗细和长短不一。头 发、胡须和腋毛等较粗较长,并富有黑色素;其余部位的毛细软而短,含色素少。兽类皮肤有 极多的毛,对保持体温和防御机械性损害有重要的作用。人类的毛已相当退化,已无上述的作 用,但毛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敏锐地感受触觉等刺激。 1 . 毛 的 结 构 伸 在 皮 肤 外 面 的 毛 称 毛 干 ( hair shaft ) , 长 在 皮 肤 内 的 称 毛 根 ( hair root)。毛根包在由皮和结缔组织组成的毛囊(hair follicle)内(图10-9,10-10)。毛根 和毛囊的下端合为一体,成为膨大的毛球(hair bulb),毛球底面向内凹陷,容纳毛乳头(图 10-10)。毛乳头(hair papilla)是富有血管和神经的结缔组织,毛球是毛和毛囊的生长点, 毛乳头对毛的生长起诱导和维持作用。毛和毛囊斜长在皮肤内,在它们与皮肤表面呈钝角的一 侧 , 有 一 束 平 滑 肌 连 接 毛 囊 和 真 皮 , 称 立 毛 肌 ( arrector pilli muscle ) ( 图 10-9 , 10- 10)。立毛肌受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使毛竖立

汗 图10-9皮肤附属器示意图 组有 外能骑 图10-10人头皮光镜像(低倍)HE 毛干和毛根由排列规则的角化上皮细胞组成,细胞内充满角蛋白并含黑色素。毛囊分内外 二层。内层为上皮根鞘,紧包毛根,与表皮相连续,其结构也与表皮相似(图10·10)。外层 为结缔组织鞘,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图10-10)。毛根和上皮根鞘与毛球的细胞相连。毛球 的上皮细胞为幼稚细胞,称毛母质。这些细胞分裂活跃,能增殖和分化为毛根和上皮根鞘的细 胞。毛的色素由分布在毛母质细胞间的黑素细胞生成,然后将色素输入新生的毛根上皮细胞 的

图10-9 皮肤附属器示意图 图10-10 人头皮光镜像(低倍) HE 毛干和毛根由排列规则的角化上皮细胞组成,细胞内充满角蛋白并含黑色素。毛囊分内外 二层。内层为上皮根鞘,紧包毛根,与表皮相连续,其结构也与表皮相似(图10-10)。外层 为结缔组织鞘,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图10-10)。毛根和上皮根鞘与毛球的细胞相连。毛球 的上皮细胞为幼稚细胞,称毛母质。这些细胞分裂活跃,能增殖和分化为毛根和上皮根鞘的细 胞。毛的色素由分布在毛母质细胞间的黑素细胞生成,然后将色素输入新生的毛根上皮细胞 中

2,毛的生长和更新毛有一定的生长周期,身体各产位毛的生长周期长短不等。生长期的 毛囊长,毛球和毛乳头也大。此时毛母质细胞分裂活跃,使毛生长。由生长期转入退化期,即 是换毛的开始。此时毛囊变短,毛球缩小,毛乳聚成一个小团,连在毛球底端,毛母质细胞停 止分裂并发生角化,毛与毛球和毛囊连接不牢,故毛易脱落。在下一个生长周期开始时,在毛 囊底端形成新的毛球和毛乳头,开始生长新毛。新毛长入原有的毛囊内,将旧毛推出,新毛伸 到皮肤外面。 (二)皮脂腺 皮脂腺(sebaceous gland)大多位于毛囊和立毛肌之间,为泡状腺,由一个或几个囊状的 腺泡与一个共同的短导管构成(图10-9,10-10)。导管为复层扁平上皮,大多开口于毛囊 上段,也有些直接开口在皮肤表面。腺泡周边是一层较小的幼稚细胞,有丰富的细胞器,并有 活跃的分裂能力,生成新的腺细胞。新生的腺细胞渐变大,并向腺泡中心移动,胞质中形成越 来越多的小脂滴(图10-11)。腺泡中心的细胞更大,呈多边形,胞质内脂滴,细胞核固缩, 细胞器消失(图10-11)。最后,腺细胞解体,连同脂滴一起排出,即为皮脂(sebum)。皮 脂腺的发育和分泌受性激素的调节,青春期分泌活跃。皮脂是几种脂类的混合物,其作用尚未 确实了解,可能有柔润皮肤和杀菌作用。 图10-11皮脂腺 左侧示腺细胞(高倍) (三)外泌汗腺 外泌汗腺(eccrine sweat gland)又名局泌汗腺,即通常所称的汗腺。它们遍布于全身的 皮肤中,但不同部位皮肤内的汗腺数目有明显差别。汗腺是单曲管状腺,分泌部为较粗的管, 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中,盘曲成团,管腔小。导管较细而直,开口于皮肤表面(图10·

2.毛的生长和更新毛有一定的生长周期,身体各产位毛的生长周期长短不等。生长期的 毛囊长,毛球和毛乳头也大。此时毛母质细胞分裂活跃,使毛生长。由生长期转入退化期,即 是换毛的开始。此时毛囊变短,毛球缩小,毛乳聚成一个小团,连在毛球底端,毛母质细胞停 止分裂并发生角化,毛与毛球和毛囊连接不牢,故毛易脱落。在下一个生长周期开始时,在毛 囊底端形成新的毛球和毛乳头,开始生长新毛。新毛长入原有的毛囊内,将旧毛推出,新毛伸 到皮肤外面。 (二)皮脂腺 皮脂腺(sebaceous gland)大多位于毛囊和立毛肌之间,为泡状腺,由一个或几个囊状的 腺泡与一个共同的短导管构成(图10-9,10-10)。导管为复层扁平上皮,大多开口于毛囊 上段,也有些直接开口在皮肤表面。腺泡周边是一层较小的幼稚细胞,有丰富的细胞器,并有 活跃的分裂能力,生成新的腺细胞。新生的腺细胞渐变大,并向腺泡中心移动,胞质中形成越 来越多的小脂滴(图10-11)。腺泡中心的细胞更大,呈多边形,胞质内脂滴,细胞核固缩, 细胞器消失(图10-11)。最后,腺细胞解体,连同脂滴一起排出,即为皮脂(sebum)。皮 脂腺的发育和分泌受性激素的调节,青春期分泌活跃。皮脂是几种脂类的混合物,其作用尚未 确实了解,可能有柔润皮肤和杀菌作用。 图10-11 皮脂腺 左侧示腺细胞(高倍) (三)外泌汗腺 外泌汗腺(eccrine sweat gland)又名局泌汗腺,即通常所称的汗腺。它们遍布于全身的 皮肤中,但不同部位皮肤内的汗腺数目有明显差别。汗腺是单曲管状腺,分泌部为较粗的管, 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中,盘曲成团,管腔小。导管较细而直,开口于皮肤表面(图10-

共1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