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常规分离过程与膜分离

第五章常规分离过程与膜分离基本概念胶体颗粒的基本性质凝聚与素凝絮凝动力学水处理中的凝聚与絮凝离散颗粒的沉淀试验常规分离过程絮凝颗粒的沉淀试验本章结构框架沉淀实验浓悬浮液的沉淀试验Kynch的沉淀理论利用Kynch理论确定浓缩池面积浓缩池利用固体通量曲线确定浓缩池面积滤床过滤的流体力学滤床过滤水处理中的滤床过滤膜分离法概述反渗透膜分离超滤膜生物反应器
第五章 常规分离过程与膜分离 常 规 分 离 过 程 凝聚与絮凝 基本概念 胶体颗粒的基本性质 絮凝动力学 水处理中的凝聚与絮凝 沉淀实验 离散颗粒的沉淀试验 絮凝颗粒的沉淀试验 浓悬浮液的沉淀试验 Kynch的沉淀理论 浓缩池 利用Kynch理论确定浓缩池面积 利用固体通量曲线确定浓缩池面积 滤床过滤 滤床过滤的流体力学 水处理中的滤床过滤 膜分离 膜分离法概述 反渗透 超滤 膜生物反应器 本 章 结 构 框 架

本章主要内容凝聚与絮凝Kynch沉淀理论在沉淀、浓缩池应用滤床过滤的流体力学反渗透原理及超滤、反渗透及膜生物反应器
本章主要内容 ◆凝聚与絮凝 ◆Kynch沉淀理论在沉淀、浓缩池应用 ◆滤床过滤的流体力学 ◆反渗透原理及超滤、反渗透及膜生物反应器

本章重难点口重点:胶体与界面理论、Kynch的沉淀理论、滤床过滤的流体力学、渗透与反渗透、超滤与反渗透原理及应用口难点:扩散双电层理论、絮凝动力学、水处理中的滤床过滤
重点: 胶体与界面理论、Kynch的沉淀理论、滤床过滤的流体 力学、渗透与反渗透、超滤与反渗透原理及应用 难点: 扩散双电层理论、絮凝动力学、水处理中的滤床过滤 本章重难点

大气溶胶丁道尔Tyndall effect
大气溶胶 丁道尔Tyndall effect

una.makepolo.com渗透膜的原理反渗透膜的原理以半透膜为界,在两侧放入透明的水但是,如果对海水(高浓度侧)施加强(低浓度侧)和蓝色的水(高浓度侧)后大的压力,海水中的水分子就会通过透明的水就会通过半透膜移动到半透膜移动到淡水(低浓度侧)一边蓝色的水一边淡水海水淡水海水压力半透膜半透膜水分子盐分

第一节凝聚与絮凝1.凝聚、絮凝2.亲、憎水性胶体3.胶体的双电层结构表面电荷的产生有四种机理图5-1胶核电荷示意图
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 1.凝聚、絮凝 2.亲、憎水性胶体 3.胶体的双电层结构 表面电荷的产生有四种机理: 图5-1 胶核电荷示意图

第一节凝聚与絮凝口Gouy-Ghapman扩散双电层理论双电层一般包括内层和外层两部分,内层为Stem吸附层,外层为离子扩散层。其扩散双电层电势分布表示为:4kTexp(-kx)Wze球形颗粒的扩散双电层电势表示为:/ = |exp[- k(r-a)]1
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 Gouy-Ghapman扩散双电层理论 双电层一般包括内层和外层两部分,内层为 Stem吸附层,外层为离子扩散层。其扩散双电层电 势分布表示为: 球形颗粒的扩散双电层电势表示为: exp( ) 4 k x ze k T = − exp ( ) 0 k r a r a − − =

第一节凝聚与絮凝口Stem-Grahame吸附层在颗粒表面与扩散双电层之间存在吸附层,由于静电作用会将电子束缚在吸附层中,当表面吸附过量的反离子时可引起颗粒表面电荷变号、在吸附层中曾在两个表面平行的平面即内Helmholtz面(IHP)和外Helmholtz面(OHP)。60Vo-V, =7Cld。+0,W,-Wd=C2C2Yo、Yi、Y.分别为颗粒表面、IHP面和OHP面处的电势:o、i0分别为该三处的表面电荷密度;
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 Stem-Grahame吸附层 在颗粒表面与扩散双电层之间存在吸附层,由于静电作用会 将电子束缚在吸附层中,当表面吸附过量的反离子时可引起颗 粒表面电荷变号、在吸附层中曾在两个表面平行的平面,即内 Helmholtz面(IHP)和外Helmholtz面(OHP)。 1 0 0 C i − = 0 2 2 i d i d C C + − = = − Ψ0、Ψi、Ψd分别为颗粒表面、IHP面和OHP面处的电 势:σ0、σi、σd分别为该三处的表面电荷密度;

第一节凝聚与絮凝口憎水胶体的稳定与脱稳静电斥力:-0FpL = Pm- Po =Po范德华引力:A012元h2
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 憎水胶体的稳定与脱稳 静电斥力: 范德华引力: 0 0 0 m m F p p dp d DL m = = = − = = − 0 2 12 h A VL = −

第一节凝聚与絮凝对于颗粒半径a与扩散双电层厚度kl之比远远大于1的情况(即ka>>1),两颗粒间相互作用可用两平板相互作用来近似。OLD0X1/k6/KVT,V图5-2胶体化学势能作用曲线示意图
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 对于颗粒半径a与扩散双电层厚度k -1之比 远远大于1的情况(即ka>>1),两颗粒间相互 作用可用两平板相互作用来近似。 图5-2 胶体化学势能作用曲线示意图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生物化学工程基础——应用微生物生物化学.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传质及曝气.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生物膜法.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活性污泥法.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废水的脱氮与脱磷.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厌氧生物处理法.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PPT)第1讲 反应速率与反应级数.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PPT)第5讲 传质与曝气.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PPT)第4讲 活性炭吸附.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PPT)第3讲 反应器.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PPT)第8讲 废水生物化学处理基础.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PPT)第7讲 生物化学工程基础.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PPT)第6讲 膜分离法.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PPT)第9讲 由TbOD计算BOD.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PPT)第10讲 活性污泥法.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PPT)第11讲 生物膜法.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PPT)第12讲 厌氧生物处理法.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PPT)第13讲 废水的脱氮与除磷.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课件(案例PPT)第1案例 半衰期应用.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课件(案例PPT)第3案例 动态吸附模型应用.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废水生物化学处理基础.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活性炭吸附.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化学动力学(授课教师:方继敏).ppt
-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反应器.ppt
- 《污水处理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Wastewater Treatment Theories(研究生).doc
- 《污水处理原理》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生物化学工程基础.doc
- 《综合灾害监测与预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氣象監測及預報預警(3/6).ppt
- 《综合灾害监测与预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氣象監測及預報預警(6/6).ppt
- 《综合灾害监测与预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氣象監測及預報預警(4/6).ppt
- 《综合灾害监测与预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氣象監測及預報預警(5/6).ppt
- 《综合灾害监测与预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氣象監測及預報預警(2/6).ppt
- 《综合灾害监测与预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氣象監測及預報預警(1/6).ppt
- 《综合灾害监测与预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综合灾害监测预警——災害衝擊、影響及監測預警研發(台湾大学:陈泰然).pptx
- 《综合灾害监测与预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极端气象——我們共同關心的天然災害議題(2/2).ppt
- 《综合灾害监测与预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极端气象——我們共同關心的天然災害議題(1/2).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