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美术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49
文件大小:1.02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美术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一夏商周美术 Chapter Two Art of the Xia-Shang an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ies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奴隶制的建立,为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文化的繁荣提 供了必要的条件。以工具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一般规律是由石器时代进入青 铜时代再进入铁器时代,如果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在中国还有一个玉器时代 横亘在铜器与铁器时代中间。夏商西周是青铜时代。此间汉字已经形成,礼仪制 度已经完备,为礼仪制度服务的青铜礼器、玉器日臻完美。铸器、刻字、雕花工 艺严肃认真,视同神圣,倾注了当代人的最高智慧,可谓时代精神的集体中体现。 唯其如此,商周青铜工艺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典范。历史证明,每一个民族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倾心贯注的文化领域,以奴隶社会而论,埃及在金字塔,希腊 在雕刻,中国侧在青铜工艺。 三代青铜器的制造与使用,延续了一干多年,其工艺精湛空前绝后(有些工 艺技巧已经失传)。当时在上层社会,青铜器充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 们不可须臾离开的宝贝,是名副其实的青铜时代。青铜器以他那华美的外表,丰 富的内涵,复杂多变的艺术形式,高超的技艺,显示出一种特殊的美感。她对中 华民族审美习惯的形成和各种造型艺术的形态的变化,都起了一个奠基作用。从 某种意义上说,三代青铜工艺是中国艺术传统之源。就如同古希腊雕刻是欧洲艺 术传统之源一样。探讨中西艺术的差别和中国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应从研究三 代青铜工艺开始

第二章 奴隶制时代──夏商周美术 Chapter Two Art of the Xia-Shang an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ies (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476 年) 奴隶制的建立,为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文化的繁荣提 供了必要的条件。以工具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一般规律是由石器时代进入青 铜时代,再进入铁器时代。如果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在中国还有一个玉器时代―― 横亘在铜器与铁器时代中间。夏商西周是青铜时代。此间汉字已经形成,礼仪制 度已经完备,为礼仪制度服务的青铜礼器、玉器日臻完美。铸器、刻字、雕花工 艺严肃认真,视同神圣,倾注了当代人的最高智慧,可谓时代精神的集体中体现。 唯其如此,商周青铜工艺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典范。历史证明,每一个民族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倾心贯注的文化领域,以奴隶社会而论,埃及在金字塔,希腊 在雕刻,中国则在青铜工艺。 三代青铜器的制造与使用,延续了一千多年,其工艺精湛空前绝后(有些工 艺技巧已经失传)。当时在上层社会,青铜器充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 们不可须臾离开的宝贝,是名副其实的青铜时代。青铜器以他那华美的外表,丰 富的内涵,复杂多变的艺术形式,高超的技艺,显示出一种特殊的美感。她对中 华民族审美习惯的形成和各种造型艺术的形态的变化,都起了一个奠基作用。从 某种意义上说,三代青铜工艺是中国艺术传统之源。就如同古希腊雕刻是欧洲艺 术传统之源一样。探讨中西艺术的差别和中国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应从研究三 代青铜工艺开始

研究三代美术,除重点研究青铜工艺外,对广泛流行于上层社会的玉石工艺 及书法艺术(甲骨文、金文)也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原始社会末期,玉石工艺已 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玉石器主要用于装饰和祭祖活动,完全从实用器中脱离出 来,服从于审美的需要。玉器以其质地之美和佩带者的不同身份,被赋予许多伦 理内涵,象征君子之德。因为玉有温润、含蓄、质朴、自然等外表特征。如果说 辉煌庄重的青铜器为工笔重彩画提供了审美经验的话,那么朴素温润的玉则为水 墨画及写意画提供了审美经验。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作为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 对后世产生了永久性的影响,至今仍有她的美学价值。三代的建筑、雕刻和绘画, 虽然说都比较幼稚,但为后世提供了一些经验,所以同样值得重视。 第一节建筑、雕刻、工艺 Section One Architecture,Sculpture and Craft of the Xia-Shang an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一、建筑 1.夏商建筑遗址 当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原始社会供酋长使用 的大房子变成奴隶主的宫殿。随着奴隶主权利的增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宫殿的 规模和规格也逐渐改善、提高。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使禹作宫”,符合 社会发展史的实际。自1953年以来,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清理出早于 商代的宫殿建筑基址。经过多方考证、参照先秦文献,证明这是一处夏代后期的 宫殿遗址。近十年在偃师二里头已勘明宫殿基址数十处,除较早发掘的1、2号

研究三代美术,除重点研究青铜工艺外,对广泛流行于上层社会的玉石工艺 及书法艺术(甲骨文、金文)也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原始社会末期,玉石工艺已 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玉石器主要用于装饰和祭祖活动,完全从实用器中脱离出 来,服从于审美的需要。玉器以其质地之美和佩带者的不同身份,被赋予许多伦 理内涵,象征君子之德。因为玉有温润、含蓄、质朴、自然等外表特征。如果说 辉煌庄重的青铜器为工笔重彩画提供了审美经验的话,那么朴素温润的玉则为水 墨画及写意画提供了审美经验。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作为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 对后世产生了永久性的影响,至今仍有她的美学价值。三代的建筑、雕刻和绘画, 虽然说都比较幼稚,但为后世提供了一些经验,所以同样值得重视。 第一节 建筑、雕刻、工艺 Section One Architecture, Sculpture and Craft of the Xia-Shang an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一、建筑 1.夏商建筑遗址 当公元前 21 世纪,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原始社会供酋长使用 的大房子变成奴隶主的宫殿。随着奴隶主权利的增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宫殿的 规模和规格也逐渐改善、提高。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使禹作宫”,符合 社会发展史的实际。自 1953 年以来,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清理出早于 商代的宫殿建筑基址。经过多方考证、参照先秦文献,证明这是一处夏代后期的 宫殿遗址。近十年在偃师二里头已勘明宫殿基址数十处,除较早发掘的 1、2 号

宫殿基址外,在2号宫殿西北300米处还发现二里头二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有大型柱坑及住洞,说明这里可能已形成为一座都邑。 一号宫殿遗址是一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夯土台基。整体略呈方形,总面 积约1万平方米,基本上是坐北朝南。现存台面平整,高出当时地面80厘米, 四周的边缘呈缓坡状。这是一座廊庑形式的建筑群,由堂、庑、门、庭等单体建 筑所组成,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基本上具备了官殿建筑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开 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这是我国建筑史上极为重要的发现。殿堂位于台基中 部偏北,其基座略高出周围的台基面,呈长方形,夯土厚约3.1米。基座底部铺 垫有三层鹅卵石,用以加固基址。殿堂立于基座之上,也呈长方形,四周有一圈 大柱子洞或柱础石,排列情况是南北两面各九个,东西两面各四个,间距约3.8 米,柱洞直径约0.45米左右。从檐柱的排列,可以看出这是一座面阔八间、进 深三间的双开间的建筑。宫殿四周有一组完整的廊庑建筑,宫殿大门在殿堂正南, 是一座面阔八间牌坊式的建筑。可见这组宫殿是按照一定的营造设计建成的,它 的组合、布局和规模,应该反映了一定的宫室制度,也就是说是为了某种特殊的 需要而设计的。 2号宫殿基址由廊庑、大门、中心殿堂、大墓等一组建筑遗迹组成。中心殿 堂现只存留一个长方形夯土台基。二号宫殿建筑的年代与一号宫殿相当,都属于 二里头文化第三期。这两个宫殿的布局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以殿堂为主,周围 有廊庑,殿前有庭院,大门在殿堂对面的正南方。建筑方法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如官殿基址和廊子的筑法以及柱子的立法等基本上是相同的。两个宫殿也有很多 不同之处,如二号宫殿东西北三面有大型夯筑的墙,宫殿内有陶水管等地下水道

宫殿基址外,在 2 号宫殿西北 300 米处还发现二里头二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有大型柱坑及住洞,说明这里可能已形成为一座都邑。 一号宫殿遗址是一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夯土台基。整体略呈方形,总面 积约 1 万平方米,基本上是坐北朝南。现存台面平整,高出当时地面 80 厘米, 四周的边缘呈缓坡状。这是一座廊庑形式的建筑群,由堂、庑、门、庭等单体建 筑所组成,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基本上具备了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开 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这是我国建筑史上极为重要的发现。殿堂位于台基中 部偏北,其基座略高出周围的台基面,呈长方形,夯土厚约 3.1 米。基座底部铺 垫有三层鹅卵石,用以加固基址。殿堂立于基座之上,也呈长方形,四周有一圈 大柱子洞或柱础石,排列情况是南北两面各九个,东西两面各四个,间距约 3.8 米,柱洞直径约 0.45 米左右。从檐柱的排列,可以看出这是一座面阔八间、进 深三间的双开间的建筑。宫殿四周有一组完整的廊庑建筑,宫殿大门在殿堂正南, 是一座面阔八间牌坊式的建筑。可见这组宫殿是按照一定的营造设计建成的,它 的组合、布局和规模,应该反映了一定的宫室制度,也就是说是为了某种特殊的 需要而设计的。 2 号宫殿基址由廊庑、大门、中心殿堂、大墓等一组建筑遗迹组成。中心殿 堂现只存留一个长方形夯土台基。二号宫殿建筑的年代与一号宫殿相当,都属于 二里头文化第三期。这两个宫殿的布局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以殿堂为主,周围 有廊庑,殿前有庭院,大门在殿堂对面的正南方。建筑方法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如宫殿基址和廊子的筑法以及柱子的立法等基本上是相同的。两个宫殿也有很多 不同之处,如二号宫殿东西北三面有大型夯筑的墙,宫殿内有陶水管等地下水道

的设施,在二号宫殿的中心殿堂与北墙之间还有一座大墓,其时代与官殿同时, 这些都是一号宫殿所没有的。 从这两组官殿遗址分析,它们已经具备了后世皇宫的基本特征:高大宏伟、 主体居中、布局对称、面南、与民居截然隔开等。其主要目的已不是为居住,而 是象征权威、象征等级。作为特殊的建筑,它已脱离开一般建筑的应用性和目的 性,通过建筑的体量和布局体现社会观念。 商代宫殿遗址和城市遗址已发现多处。其中主要有商朝早期都城郑州商城遗 址、商朝晚期都城殷墟遗址、河南偃师县城关尸乡沟商代早期城址、商代方国都 城遗址湖北黄陵盘龙城遗址等。 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古发掘,郑州商城的面貌已基本清楚,平面基本呈长方 形,仅北墙的东段略向南收缩。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东城墙和南城墙的长度均 约1700米,西城墙为1870米,北城墙长约1690米,总计周长6960米。墙 体的断面呈梯形,上窄下宽,墙基的宽度一般在10.5~10.7米之间。夯土的质 地相当坚硬。通过现代化的考古学手段测定,城墙的夯筑时间约当公元前1620 年前后。其用土量相当于二里头宫殿遗址的40多倍。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内东 北部一带,约6万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几处大面积的夯土台基,最长的有 60余米。显然,这里是商代早期的宫殿所在。70年代在西城外300米的杜岭街 发现了两件大型铜方鼎,为商代早期文物,可断定为王室重器。通过这些可以推 断,这里是商代早期的王都。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王都,是我国奴隶制发展到全盛时期的政治、经济、军 事和文化的中心。其范围估计在24平方公里以上,与郑州早商遗址的规模差不

的设施,在二号宫殿的中心殿堂与北墙之间还有一座大墓,其时代与宫殿同时, 这些都是一号宫殿所没有的。 从这两组宫殿遗址分析,它们已经具备了后世皇宫的基本特征:高大宏伟、 主体居中、布局对称、面南、与民居截然隔开等。其主要目的已不是为居住,而 是象征权威、象征等级。作为特殊的建筑,它已脱离开一般建筑的应用性和目的 性,通过建筑的体量和布局体现社会观念。 商代宫殿遗址和城市遗址已发现多处。其中主要有商朝早期都城郑州商城遗 址、商朝晚期都城殷墟遗址、河南偃师县城关尸乡沟商代早期城址、商代方国都 城遗址湖北黄陵盘龙城遗址等。 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古发掘,郑州商城的面貌已基本清楚,平面基本呈长方 形,仅北墙的东段略向南收缩。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东城墙和南城墙的长度均 约 1700 米,西城墙为 1870 米,北城墙长约 1690 米,总计周长 6960 米。墙 体的断面呈梯形,上窄下宽,墙基的宽度一般在 10.5~10.7 米之间。夯土的质 地相当坚硬。通过现代化的考古学手段测定,城墙的夯筑时间约当公元前 1620 年前后。其用土量相当于二里头宫殿遗址的 40 多倍。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内东 北部一带,约 6 万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几处大面积的夯土台基,最长的有 60 余米。显然,这里是商代早期的宫殿所在。70 年代在西城外 300 米的杜岭街 发现了两件大型铜方鼎,为商代早期文物,可断定为王室重器。通过这些可以推 断,这里是商代早期的王都。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王都,是我国奴隶制发展到全盛时期的政治、经济、军 事和文化的中心。其范围估计在 24 平方公里以上,与郑州早商遗址的规模差不

多。以小屯村附近的王宫为中心,东西5、6公里,南北4、5公里的范围内, 都分布有晚商的遗址和墓地。宫殿区和陵墓区分别居于洹河两岸南北对峙的两个 河湾内,王宫在南,王陵在北。从宫殿和陵区的布局可以看出,商代人已具有明 显的阴阳观念。 1983年以来偃师县城关尸乡沟一带,发现了一座商代早期遗址。城垣大体 作纵长方形,夯土筑成。已探明城门7座(东西各3座,北1座)和城门道路 11条,发掘了东、西墙中城门各一座。西墙中城门内侧有“马道”,东墙中城 门上面为通道,下面有宽大的排水沟。在大城之内有宫城,宫城之内又有若干组 宫殿建筑,主次分明,布局严谨。该城南部有3座小城,分别呈犄角之势。居中 一座长宽各200余米,且有2米厚的夯土墙环绕。墙内正中是一座主体宫殿遗 址,四周分布若干组面积较大的建筑基址,共同拱卫主体宫殿。有研究者认为, 堰师商城要早于郑州商城,是汤灭夏不久建立的都城,后来迁到郑州商城。因堰 师南城使用时间较短,所以规模比较小。 黄陂盘龙城 这是商朝分封在外的方国的都城,占城南北约290米,东西宽约360米, 方向北偏东20度。城内东北部地势较高,有大型的建筑群,第一号宫殿建筑基 址就是在这里发现的。第一号宫殿基址系用夯土筑成、高出地面的台基。台基中 央有东西并列的四室,四壁为木骨泥墙,中间两室较宽,各有前后二门,两侧的 两室较窄,各仅南面一门。台基周围还有一圈檐柱。根据这些遗迹,可以复原成 一座四周有回廊,中央为四室的四阿重屋的高台寝殿建筑。在第一号宫殿基址的 南北中轴线上,还有第二第三号基址。由此可知这是一组宫殿建筑,而古城有可

多。以小屯村附近的王宫为中心,东西 5、6 公里,南北 4、5 公里的范围内, 都分布有晚商的遗址和墓地。宫殿区和陵墓区分别居于洹河两岸南北对峙的两个 河湾内,王宫在南,王陵在北。从宫殿和陵区的布局可以看出,商代人已具有明 显的阴阳观念。 1983 年以来偃师县城关尸乡沟一带,发现了一座商代早期遗址。城垣大体 作纵长方形,夯土筑成。已探明城门 7 座(东西各 3 座,北 1 座)和城门道路 11 条,发掘了东、西墙中城门各一座。西墙中城门内侧有 “马道”,东墙中城 门上面为通道,下面有宽大的排水沟。在大城之内有宫城,宫城之内又有若干组 宫殿建筑,主次分明,布局严谨。该城南部有 3 座小城,分别呈犄角之势。居中 一座长宽各 200 余米,且有 2 米厚的夯土墙环绕。墙内正中是一座主体宫殿遗 址,四周分布若干组面积较大的建筑基址,共同拱卫主体宫殿。有研究者认为, 堰师商城要早于郑州商城,是汤灭夏不久建立的都城,后来迁到郑州商城。因堰 师南城使用时间较短,所以规模比较小。 黄陂盘龙城 这是商朝分封在外的方国的都城,占城南北约 290 米,东西宽约 360 米, 方向北偏东 20 度。城内东北部地势较高,有大型的建筑群,第一号宫殿建筑基 址就是在这里发现的。第一号宫殿基址系用夯土筑成、高出地面的台基。台基中 央有东西并列的四室,四壁为木骨泥墙,中间两室较宽,各有前后二门,两侧的 两室较窄,各仅南面一门。台基周围还有一圈檐柱。根据这些遗迹,可以复原成 一座四周有回廊,中央为四室的四阿重屋的高台寝殿建筑。在第一号宫殿基址的 南北中轴线上,还有第二第三号基址。由此可知这是一组宫殿建筑,而古城有可

能是围绕这组建筑群的宫城。 2.周代建筑遗址 西周建筑总体看来,与商代相比,规模更大,布局更严谨,地下考古发掘遗 迹也更丰富。古公覃父率周族迁歧下,经营城邑,是周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1976年始在周原发掘了大型的西周建筑基址。经勘查,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以 门道、前堂、过廊、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形成一个前后两进、东西对称 的封闭性院落。门道在南面正中,正对门道有影壁(屏),门道两侧东西垫有高 出地面的台基。门内堂前为中庭,两侧各有两个台阶通向东西厢房,北边有三个 斜坡状台阶,经由台阶升入前堂。前堂面阔六间,进深三间。这是发掘歧山下凤 雏村西周建筑基址的布局。武王灭商以后,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周迁都丰、镐, 可惜对丰镐二城的具体位置、布局等基本情况,尚未探明,因此,对西周初年京 师的建筑特别是宫廷建筑难以详说。不过根据列国都城遗址,结合《考工记》一 书中有关王城和宫室制度的记述,可以以理推之。 《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西周城市建设分三级,第一级为王城,即奴隶制 王国的都城;第二级为诸侯城,即诸侯封国的都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 夫的采邑。都城规划制度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 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商周已出土的的主要是青铜、玉石雕刻,至今尚未发现具有独立意义的大型 石雕和泥塑。根据《史记殷本记》记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 商代是应该有泥塑和木雕的。商周雕刻还没有完全从工艺中独立出来,仍依附于 工艺美术。其社会作用主要是为体现某种伦理观念。出土的多冥器和礼器。它们

能是围绕这组建筑群的宫城。 2.周代建筑遗址 西周建筑总体看来,与商代相比,规模更大,布局更严谨,地下考古发掘遗 迹也更丰富。古公覃父率周族迁歧下,经营城邑,是周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1976 年始在周原发掘了大型的西周建筑基址。经勘查,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以 门道、前堂、过廊、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形成一个前后两进、东西对称 的封闭性院落。门道在南面正中,正对门道有影壁(屏),门道两侧东西垫有高 出地面的台基。门内堂前为中庭,两侧各有两个台阶通向东西厢房,北边有三个 斜坡状台阶,经由台阶升入前堂。前堂面阔六间,进深三间。这是发掘歧山下凤 雏村西周建筑基址的布局。武王灭商以后,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周迁都丰、镐, 可惜对丰镐二城的具体位置、布局等基本情况,尚未探明,因此,对西周初年京 师的建筑特别是宫廷建筑难以详说。不过根据列国都城遗址,结合《考工记》一 书中有关王城和宫室制度的记述,可以以理推之。 《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西周城市建设分三级,第一级为王城,即奴隶制 王国的都城;第二级为诸侯城,即诸侯封国的都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 夫的采邑。都城规划制度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 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商周已出土的的主要是青铜、玉石雕刻,至今尚未发现具有独立意义的大型 石雕和泥塑。根据《史记·殷本记》记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 商代是应该有泥塑和木雕的。商周雕刻还没有完全从工艺中独立出来,仍依附于 工艺美术。其社会作用主要是为体现某种伦理观念。出土的多冥器和礼器。它们

表现出来的形态就非同一般:或比例结构失调,或奇形怪状。青铜器中有相当数 量的拟形器。1986年以来在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中发现了商代铜雕,其中有 高大的圆雕人像、面具。江西新干县大洋洲乡1989年发掘商代大墓,出土青铜 器486件,其中有双面神人头像和双尾虎,对其用途虽尚未完全搞清,但就雕 刻水平而言,已相当可观。商周墓葬中出土的玉石雕刻品,有的也达到相当高的 水平。 1.青铜雕刻 商周青铜雕刻,从艺术形式来看,可分三类:独立的圆雕,附属于青铜器身 上的圆雕或浮雕,拟形器即器形与器体合而为一的动物形象。独立的青铜圆雕, 当以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祭祀坑出土的商中期青铜雕刻为代表。属于祭祀用的礼 器,对其寓意尚不十分清楚。如有一件青铜立像,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 厘米,人物体型瘦高,戴高冠,穿长袍,衣后联形如燕尾。双手粗大各握筒形物。 动作呆板。又如有一大型青铜人面,通高60厘米,宽134厘米。人面形体巨大, 两眼球凸出眼眶外约30厘米,长耳阔口,额正中有方孔。对其寓意不得而知。 商代附属于青铜器身的青铜雕刻更加丰富如1959年湖南宁乡出土商代后期人 面铜方鼎,鼎为方形,双耳对拉,四圆柱足,腹四面各饰一浮雕人面,耳上部饰 云纹,下部为爪纹,耳外铸单线萋夔龙纹。四足上饰饕餮纹。内壁铸“大禾”二字, 故又称大禾鼎。人面方鼎,五官刻画简练概括而传神,表情威严。再如安徽阜南 月儿河出土的商代前期龙虎铜尊和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后期的四羊铜尊。将圆雕 与线刻巧妙地结合起来,层次丰富,形象生动,使器形显得异常华丽。拟形器有 1975年湖南醴陵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像尊,象鼻高扬,鼻头作成凤首形,凤冠上 卧一虎,凤口恰是倒酒的出口,与腹部相通。象背圆洞以注酒,制作巧妙。象身

表现出来的形态就非同一般:或比例结构失调,或奇形怪状。青铜器中有相当数 量的拟形器。1986 年以来在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中发现了商代铜雕,其中有 高大的圆雕人像、面具。江西新干县大洋洲乡 1989 年发掘商代大墓,出土青铜 器 486 件,其中有双面神人头像和双尾虎,对其用途虽尚未完全搞清,但就雕 刻水平而言,已相当可观。商周墓葬中出土的玉石雕刻品,有的也达到相当高的 水平。 1.青铜雕刻 商周青铜雕刻,从艺术形式来看,可分三类:独立的圆雕,附属于青铜器身 上的圆雕或浮雕,拟形器即器形与器体合而为一的动物形象。独立的青铜圆雕, 当以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祭祀坑出土的商中期青铜雕刻为代表。属于祭祀用的礼 器,对其寓意尚不十分清楚。如有一件青铜立像,人像高 172 厘米,底座高 90 厘米,人物体型瘦高,戴高冠,穿长袍,衣后联形如燕尾。双手粗大各握筒形物。 动作呆板。又如有一大型青铜人面,通高 60 厘米,宽 134 厘米。人面形体巨大, 两眼球凸出眼眶外约 30 厘米,长耳阔口,额正中有方孔。对其寓意不得而知。 商代附属于青铜器身的青铜雕刻更加丰富,如 1959 年湖南宁乡出土商代后期人 面铜方鼎,鼎为方形,双耳对立,四圆柱足,腹四面各饰一浮雕人面,耳上部饰 云纹,下部为爪纹,耳外铸单线夔龙纹。四足上饰饕餮纹。内壁铸“大禾”二字, 故又称大禾鼎。人面方鼎,五官刻画简练概括而传神,表情威严。再如安徽阜南 月儿河出土的商代前期龙虎铜尊和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后期的四羊铜尊。将圆雕 与线刻巧妙地结合起来,层次丰富,形象生动,使器形显得异常华丽。拟形器有 1975 年湖南醴陵县出土的一件青铜象尊,象鼻高扬,鼻头作成凤首形,凤冠上 卧一虎,凤口恰是倒酒的出口,与腹部相通。象背圆洞以注酒,制作巧妙。象身

以云雷纹为地,饰饕餮、虎、夔龙和凤鸟图案,显得华丽而神秘。其它还有犀尊、 驹尊、牛尊、枭尊等。此外还有集多种物象于一体的青铜雕刻,如已经流到国外 的“饕餮食人卣”,集多种动物纹饰于一身,显得十分华丽。 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青铜人面商中期

以云雷纹为地,饰饕餮、虎、夔龙和凤鸟图案,显得华丽而神秘。其它还有犀尊、 驹尊、牛尊、枭尊等。此外还有集多种物象于一体的青铜雕刻,如已经流到国外 的“饕餮食人卣”,集多种动物纹饰于一身,显得十分华丽。 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青铜人面 商中期

人面纹方鼎商代后期高38.5,口长29.8,宽23.7厘米1959年湖南省宁乡县 黄村寨子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人面纹方鼎 商代后期 高 38.5,口长 29.8,宽 23.7 厘米 1959 年湖南省宁乡县 黄村寨子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象尊商代后期高22.8,长26.5,宽14.4厘米1975年湖南醴陵县出土湖南省 博物馆藏 已发现的西周青铜器中尚无独立的人物形象雕刻,附属于青铜器身的人物形 象已经发现,如1989年山西闻喜县出土的“刖人守囿铜挽车”,是一件集巧妙 工艺和雕刻艺术的综合体。其他如鼎、尊等铜器器表均附有浮雕或立体雕刻,其 形象有的具象,有的抽象,但都服从于整体需要。西周青铜器中的拟形器屡见不 鲜。如驹尊、象尊、羊尊、鸭尊。形象并不完全写实,保持主要特征而已。 商周青铜雕刻,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服从于某个特定的主题,本身似乎并 无独立价值,只是体现某种观念的符号。正因为描绘物象目的不在该物象本身, 所以形象都经过夸张变形,突出其最易表现某种观念的部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象 征艺术

象尊 商代后期 高 22.8,长 26.5,宽 14.4 厘米 1975 年湖南醴陵县出土 湖南省 博物馆藏 已发现的西周青铜器中尚无独立的人物形象雕刻,附属于青铜器身的人物形 象已经发现,如 1989 年山西闻喜县出土的“刖人守囿铜挽车”,是一件集巧妙 工艺和雕刻艺术的综合体。其他如鼎、尊等铜器器表均附有浮雕或立体雕刻,其 形象有的具象,有的抽象,但都服从于整体需要。西周青铜器中的拟形器屡见不 鲜。如驹尊、象尊、羊尊、鸭尊。形象并不完全写实,保持主要特征而已。 商周青铜雕刻,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服从于某个特定的主题,本身似乎并 无独立价值,只是体现某种观念的符号。正因为描绘物象目的不在该物象本身, 所以形象都经过夸张变形,突出其最易表现某种观念的部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象 征艺术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