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四十二

■ THINKTANK Culture文化 华经典研读之《易终·系辞》四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 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 瓷君致子 这一段用了一个形象的场景来解说行为不检的危害,仍然是围绕着 言行的重要意义来谈。这个场景如果用画面来表示是很有意思的:大路 思子為口 上,一驾马车飞奔着,一个人坐在马车上,身上还背着一个包袱,眼睛 盯着前方;画面的角落里,一个盗贼在窥视着,眼神中带着揣摩和预谋 下面让我们还是来看原文的解释! 奪之至 首先,孔子(带有感叹地)说:“《易经》的作者是了解盗贼心理的! 之器 作 接下来,就说到了《解卦》的六三爻辞“负且乘,致寇至”,先说“负” 就是背东西,这是下人干的活,通常君子是不做的;“乘”,马车是乘 是君子的代步工具,古代所称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是以此为单位来衡 矣也只易 量国家的实力“乘”是君子才能使用的,在春秋战时斯只有士大夫 也者 以上才能有马车,小人不能随便坐车,君子也不能随便走路,以免有失 身份。从“负”和“乘”(即一种是行为规定,一种是用具规定)中我们 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和礼制达到了多么严格的程度。一个 小、者 人稍不检点就会成为一种“异象”而引起别人的注意,甚至会遭到指责 其 和批判。对应现在,就没有这么严格了,各种现象混杂在一起,人的身 人 份很难从行为来识别。 知 关于“负且乘”,一说是背着包袱坐在车上,一说是车上已经装满 了,还要自己背上,无论哪一种解释更恰当,都可以归结为一点:这个 而 人 君子在享用君子之器的同时表现出小人之行,君子之器没有承载君子之 行,这就是一种错位。正是由于坐在马车上这位君子的行为不对劲,才 垂 引起了盗贼的注意。这种不合规矩的做法直接影射出了道德层面上的问 乎 题。所以,行为问题暴露了道德上的短板,因为自身有问题,才会形成 了弱点,而盗贼通常善于发现这类的弱点,找到可乘之机,争取把别人 的财货据为己有。盗贼也有道理,这样不正常的情况下所“负”的东西 老子 难道不是不义之财吗?既然你能取,为何我不能拿呢? 一事也 易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中似曾相识,即使是在当下,这样的故事也不鲜 见。现在还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有一些官员在行使自己的权力时, 为自己谋取了私利,结果被一些善取不义之财、别有用心的人盯上了,不 检点的行为成为被攻击的把柄,最终东窗事发。历史已变,但人性未改。 所以这个场景说明一个道理:君子的道德规范要求是很高的,是 器鼎負 能松懈和疏忽的。一旦道德上出了问题,君子即非君子了,而是事实上 也 的小人,即使仍然身在君子之位、享受着君子的权利,但是内在的道德 已经不能支撑君子的行为了,还是要出问题,终有败露的一天。圖 者垂 Think Tank Jun. 2009 69 91994-2011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四十亢龍有悔子_省略_無位高而無民聖人在下位而無輔是.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三十九.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三十八.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三十七.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三十六初六藉用_省略_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三十五.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三十四.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十七.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十六.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十五.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十四.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十一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五.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四.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词_三.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三十三.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三十二.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三十一.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三十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二十九.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四十四.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四十五.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四十六.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四十七.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四十九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五十一.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五十二.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五十三子曰_知变化之道者_其知神之所为乎.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五十四.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五十六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六十.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六十一.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中华经典研读之_易经_系辞_六十二.pdf
- 《易传》论文汇编_易传_与赫拉克利特辩证法思想之比较.pdf
- 《易传》论文汇编_易传_与道同旨内涵的探讨.pdf
- 《易传》论文汇编_易传_与道家哲学思想之比较.pdf
- 《易传》论文汇编_易传_与道家哲学的可通约性.pdf
- 《易传》论文汇编_易传_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石.pdf
- 《易传》论文汇编_易传_中的人文智慧与自然关系及其它_以_象辞_为中心.pdf
- 《易传》论文汇编_易传_中的君子观和圣人观.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