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学院:《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三章 大气环境化学(大气环境污染)

第三章大气环境化学
第三章 大气环境化学

§3-1大气的结构与组成 一、大气的结构 1、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 四时大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臭氧(O3)层,平流层中空气无对流,适于空中飞行 3、中间层 4、热成层(暖层、电离层) 高层大气 5、逸散层
§3-1 大气的结构与组成 一、大气的结构 1、对流层: 对流运动显著,四时大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臭氧( O3 )层, 平流层中空气无对流, 适于空中飞行 3、中间层 4、热成层(暖层、电离层) 5、逸散层 高层大气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电离层能反射 120 (千米】 无线电波,对 电离层 无线电通讯有 高层 重要作用 气温初稳后升热 80 上冷下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60 高空对流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40 平流层 对流旺盛近地面, 20 纬度不同厚度变; 高度增来温度减, 对流层 只因热源是地面; 100-50 0 50 100温度(℃) 天气复杂且多变, 大气的垂直分层 风云雨雪较常见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对流旺盛近地面, 纬度不同厚度变; 高度增来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上冷下热 高空对流 电离层 高层大气 电离层能反射 无线电波,对 无线电通讯有 重要作用

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主要作用 N2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干洁空气 主要 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C02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故器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主要 成分 次要 成分 水 汽 固体杂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大气组成 主 要 作 用 干 洁 空 气 O3 N2 O2 CO2 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表大气中痕量气体的分布 成分 体积浓夜,ppm 主要来源 CHa 1.6 生物活动 H2 0.5 生物活动,光化学 N,O 0.3 生物 co 0.12 人类活动,光化学 NOx 10-6.10-2 光化学,雷电、人类活动 H202 104.10-2 光化学 NH3 104.10-3 生物活动 HNO3 10-5.10-3 光化学 H2CO3 104.10-3 光化学 S02 2*104 人类活动、光化学,火山爆发 ocs 104 人类活动、生物活动、光化学 cS2 10-5.10-4 人类活动、生物活动 H02 10-7.10-5 光化学 HO. 109.10-6 光化学 CCl2F2 0.28 人类活动 H:CCCls 104 人类活动
成分 体积浓度,ppm 主要来源 CH4 1.6 生物活动 H2 0.5 生物活动,光化学 N2O 0.3 生物 CO 0.12 人类活动,光化学 NOx 10-6-10-2 光化学,雷电、人类活动 H2O2 10-4-10-2 光化学 NH3 10-4-10-3 生物活动 HNO3 10-5-10-3 光化学 H2CO3 10-4-10-3 光化学 SO2 2* 10-4 人类活动、光化学,火山爆发 OCS 10-4 人类活动、生物活动、光化学 CS2 10-5-10-4 人类活动、生物活动 HO2 · 10-7-10-5 光化学 HO· 10-9-10-6 光化学 CCl2F2 0.28 人类活动 H3CCCl3 10-4 人类活动 表 大气中痕量气体的分布

§3-2 大气污染和污染物 一、大气污染的发生 大气污染一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 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02 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 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 危害的现象。 二、大气污染源和污染物 1、来源:天然源 人为源
§3-2 大气污染和污染物 一、大气污染的发生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 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 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 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 危害的现象。 二、大气污染源和污染物 1、来源: 天然源 人为源

大 气 污 染源 污染源 特点 主要来源 排放的污染物 它和人为源相比 火山喷发 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 天 产生的污染物较 化碳、一氧化碳、火山灰 少,浓度较低, 森林火灾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 然源 具有局部地区某 氧化硫、碳氢化合物等 段时间内可能形 自然尘 风砂、土壤尘等 成严重影响的特 点。 森林植物释放 萜稀类碳氢化合物。 海浪飞沫 硫酸盐和亚硫酸盐 汽车和火车、飞机 交通运输过程: 一 氧化碳、氨氧化物、碳 人为源 移动源静止源 等,分布广泛分散, 现代化交通运输 氢化合物、硫氧化合物和 难于监测和治理。 工具 铅等 燃料燃烧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 静止源则包括工 氧化碳、一氧化碳 厂、焚化炉等不移 动的污染源。静止 工业生产过程 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源污染面积广,易 于集中监测治理。 农业活动排放: 颗粒物、粉尘、氧化亚氮 农药、化肥 等
污染源 特 点 主要来源 排放的污染物 天 然 源 它和人为源相比 产生的污染物较 少,浓度较低, 具有局部地区某 段时间内可能形 成严重影响的特 点。 火山喷发 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 化碳、一氧化碳、火山灰 森林火灾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 氧化硫、碳氢化合物等 自然尘 风砂、土壤尘等 森林植物释放 萜稀类碳氢化合物。 海浪飞沫 硫酸盐和亚硫酸盐 人 为 源 移 动 源 汽车和火车、飞机 等,分布广泛分散, 难于监测和治理。 交通运输过程: 现代化交通运输 工具 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 氢化合物、硫氧化合物和 铅等 静 止 源 静 止 源 则 包 括 工 厂 、焚化炉等不移 动的污染源。静止 源污染面积广,易 于集中监测治理。 燃料燃烧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 氧化碳、一氧化碳 工业生产过程 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农业活动排放: 农药、化肥 颗粒物、粉尘、氧化亚氮 等 大 气 污 染 源

2、污染物 (1)气溶胶状污染物(粒状) ①总悬浮颗粒物(TSP)D(粒径)在100um以下, 其中多数在10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 的总称。 ②飘尘(可吸入粒子(IP))D30um的粒子,靠重力作用可在短时 间内降到地面的
2、污染物: (1)气溶胶状污染物(粒状) ①总悬浮颗粒物(TSP) D(粒径)在100m以下, 其中多数在10 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 的总称。 ②飘尘(可吸入粒子(IP)) D<10m能在大气 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如煤烟、烟气、雾等。 ③降尘 D>30m的粒子,靠重力作用可在短时 间内降到地面的

颗粒物有固体的灰尘、烟尘、烟雾以及液体的云雾和雾滴,它 们中一部分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并能被人体吸收而危害 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它们是有毒物质的载体,使一些气体污染 物转化成为有害的颗粒物或使某些污染物的毒性增强
建筑粉尘 颗粒物有固体的灰尘、烟尘、烟雾以及液体的云雾和雾滴,它 们中一部分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并能被人体吸收而危害 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它们是有毒物质的载体,使一些气体污染 物转化成为有害的颗粒物或使某些污染物的毒性增强

烟尘的作用:1)凝结核 2)吸收太阳辐射 3)降低能见度 4)影响植物体生长 飘尘(可吸入粒子P) 大于10mm的颗粒物能被鼻腔的鼻毛吸留住,而小于 10um的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粒 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可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 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烟尘的作用:1)凝结核 2)吸收太阳辐射 3)降低能见度 4)影响植物体生长 飘尘(可吸入粒子(IP)) 大于10μm的颗粒物能被鼻腔的鼻毛吸留住,而小于 10μm的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粒 子” 。在可吸入微粒中 80%可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 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运城学院:《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二章 水环境化学 第一节 水的组成与性质(主讲:张阳萍).pdf
- 运城学院:《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二章 水环境化学 第八节 水污染(教师:畅炳蔚).pdf
- 运城学院:《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水中重金属的污染评价、土壤对铜的吸附、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docx
- 运城学院:《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课内外习题与参考答案.docx
- 运城学院:《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docx
- 运城学院:《环境化学》课程电子教案 Environmental Chemistry(负责人:杨斌武).docx
- 聊城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共二十一章).pdf
-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讲稿)第十三章 表面物理化学.pdf
-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讲稿)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pdf
-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讲稿)第十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pdf
-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四章 胶体与大分子溶液.ppt
-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ppt
-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三章 表面物理化学.ppt
-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ppt
-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ppt
-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电解质溶液.ppt
-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相平衡.ppt
-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ppt
-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ppt
-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化学平衡.ppt
- 运城学院:《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 Environmental Chemistry(讲授人:杨斌武).pdf
- 山西师范大学:《X射线结构分析》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
- 山西师范大学:《仪器分析》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x
- 山西师范大学:《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
- 山西师范大学:《催化原理》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
- 山西师范大学:《分析化学实验》选修课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x
- 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x
- 山西师范大学:《化学反应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x
- 山西师范大学:《化学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
- 山西师范大学:《化工制图》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
- 山西师范大学:《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
- 山西师范大学:《化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
- 山西师范大学:《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
- 山西师范大学:《化工见习》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
- 山西师范大学:《原子光谱分析》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
- 山西师范大学:《固体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x
- 山西师范大学:《无机化学》理论课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
- 山西师范大学:《无机化学实验I》实验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
- 山西师范大学:《无机合成》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
- 山西师范大学:《晶体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