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中国的传统战略文化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16
文件大小:320.96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中国的传统战略文化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中国的传统战略文化 昵图网www.nipic.com Byyintianshiliu No.20131009102927173358 和平发展

中国的传统战略文化 和平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明观的基础是‘和’, 核心是“和而不同” ·一是强调文明的特色和多样性,主张尊重 和珍惜不同文明成果 ·二是强调文明的包容和开放性,主张不同 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繁荣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明观的基础是‘和’, 核心是“和而不同” • 一是强调文明的特色和多样性,主张尊重 和珍惜不同文明成果 • 二是强调文明的包容和开放性,主张不同 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繁荣

·和为贵 ·中华民族历来酷爱和平、崇尚和睦,中华 文明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以和为贵、和而不 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温家宝前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所阐释的: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建立在中华民族 “和为贵”和“和而不同”的文化基础之 上的

• 和为贵 • 中华民族历来酷爱和平、崇尚和睦,中华 文明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以和为贵、和而不 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温家宝前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所阐释的: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建立在中华民族 “和为贵”和“和而不同”的文化基础之 上的

。“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 亡” 。1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敦亲睦邻,讲信修睦、协和 万邦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理念。中国视周边 为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中国珍视和 平、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 ·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 “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 亡” •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敦亲睦邻,讲信修睦、协和 万邦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理念。中国视周边 为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中国珍视和 平、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 • 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 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己 ·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主多怒而好用兵,简本教而轻攻战者,可 亡也 ·“以道德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 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 有凶年

•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 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己 • 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 主多怒而好用兵,简本教而轻攻战者,可 亡也 • “以道德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 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 有凶年

建立在这种传统思想基础之上的战略文化必然是内 省的、非扩张性的,道德主义、非战思想同现实主 义一道构成了中国战略文化的思想基础。 ·中国战略文化的灵魂就是求和平、谋统一、重防柳。 中国的传统战略文化,顺天应人、利民为本是中国 大战略的目标,富国强兵、兵农结合、文武并重、 不战而胜、刚柔并济、以弱胜强是保证大战略目标 实现的手段 中国传统战略文化是内向的,注重追求和平、统一 与防御,反对侵略、分裂与攻伐,这种战略思雅模 式源自中国儿干年的传统文化,至会仍然影响乃至 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中国的战略运粹

• 建立在这种传统思想基础之上的战略文化必然是内 省的、非扩张性的,道德主义、非战思想同现实主 义一道构成了中国战略文化的思想基础。 • 中国战略文化的灵魂就是求和平、谋统一、重防御。 • 中国的传统战略文化,顺天应人、利民为本是中国 大战略的目标,富国强兵、兵农结合、文武并重、 不战而胜、刚柔并济、以弱胜强是保证大战略目标 实现的手段 • 中国传统战略文化是内向的,注重追求和平、统一 与防御,反对侵略、分裂与攻伐,这种战略思维模 式源自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至今仍然影响乃至 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中国的战略选择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 句出自《增广贤文》的谚语,被习近平总 书记多次运用到国际关系层面,说明在当 今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中,任何国家和民 族的单独进步都不能算是世界文明的繁荣, 只有各国之间相互合作,推动世界各国的 共同进步,才是世界的真正繁荣

•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 句出自《增广贤文》的谚语,被习近平总 书记多次运用到国际关系层面,说明在当 今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中,任何国家和民 族的单独进步都不能算是世界文明的繁荣, 只有各国之间相互合作,推动世界各国的 共同进步,才是世界的真正繁荣

郑和下西洋与西方地理大发现

郑和下西洋与西方地理大发现

郑和下西洋 ·公元1405至1433年,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 和(1371一1433)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七次远 航西洋,历经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和阿拉伯 海沿岸,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遍访亚、非30 余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不仅显示了我 国明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国家的强盛,而且开 通了连接亚、非各国和地区的航路,传播了中 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发展了中国与亚、非 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外友好交往, 堪称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下西洋 • 公元1405至1433年,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 和(1371—1433)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七次远 航西洋,历经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和阿拉伯 海沿岸,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遍访亚、非30 余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不仅显示了我 国明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国家的强盛,而且开 通了连接亚、非各国和地区的航路,传播了中 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发展了中国与亚、非 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外友好交往, 堪称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的宏大,首先表现在船舶数量太种类多。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一般每次 达200余艘,其中有天、吊、巨型宝船60余艘,其载重量为1500吨。郑和船队的船舶义分为 宝船、 马船 、粮船、坐船、战船以及水船等辅助船,其中,宝船是整个船队的主体船舶:马 船是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兼用船:粮船主要用于运输船队所需要的粮食以及后勤供应物品: 坐船又叫“战坐船”,是大型战船:战船是担任护航的专用船舶:水船专门用来储存、运输 淡水 其次,表现在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人员之众上。,据明抄本《瀛涯胜览》记载,其船队人员 有官校、旗军、勇、 通事、苠潲、买办、书手等,通计有27670人。郑和七下西洋,每次 人数不尽相同,但天约都不少于27000人。据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统率官兵27800余人, 第三次下西洋是27000余人,第七次下西洋是27550人。 再次,表现在人员的严密分工上。郑和船队的人员主要分为首脑指挥人员、航海技术人 军事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四部分,他们各司其职。其中,首脑指挥人员是掌管航行、外 交 军事、贸易等重大行动的决策和指挥中枢:航海技术人员员责航海写修理船只; 军事人 员主要负素沿途与航行的安全,抵御敌对武装和海盗的侵袭;后勤保障人员负责采购供应物 盒文及后勤等事项。 最后,表现在郑和下西洋历时之久,次数之多上。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开始,到1433 年结束,前后七次远涉重洋,共历时达28年之久,像郑和这样在近30年的时间里频繁活动于 海洋之上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 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的宏大,首先表现在船舶数量大、种类多。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一般每次 达200余艘,其中有大、中、巨型宝船60 余艘,其载重量为1500吨。郑和船队的船舶又分为 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以及水船等辅助船,其中,宝船是整个船队的主体船舶;马 船是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兼用船;粮船主要用于运输船队所需要的粮食以及后勤供应物品; 坐船又叫“战坐船”,是大型战船;战船是担任护航的专用船舶;水船专门用来储存、运输 淡水。 • 其次,表现在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人员之众上。据明抄本《瀛涯胜览》记载,其船队人员 有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稍、买办、书手等,通计有27670人。郑和七下西洋,每次 人数不尽相同, 但大约都不少于27000人。据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统率官兵27800余人, 第三次下西洋是27000余人,第七次下西洋是27550人。 • 再次,表现在人员的严密分工上。郑和船队的人员主要分为首脑指挥人员、航海技术人 员、军事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四部分,他们各司其职。其中,首脑指挥人员是掌管航行、外 交、军事、贸易等重大行动的决策和指挥中枢;航海技术人员负责航海与修理船只;军事人 员主要负责沿途与航行的安全,抵御敌对武装和海盗的侵袭;后勤保障人员负责采购供应物 品以及后勤等事项。 • 最后,表现在郑和下西洋历时之久, 次数之多上。 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开始,到1433 年结束,前后七次远涉重洋,共历时达28年之久,像郑和这样在近30年的时间里频繁活动于 海洋之上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共1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