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2
文件大小:37.88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 在,学习我们党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立场、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们党和人民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信念和 决心,把握建国60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解放台湾到 和平统一的两个重要历史过程。 3、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丰富 发展的过程及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 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推动作用。号召学生积极为实现祖 国完全统一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形成、基本内容、意义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效应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 四、课时安排:2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极为珍视的价值观、民族魂 回顾历史可以清渐地看到,反对民族和国家分裂,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 团结,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之中。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之所以为后人赞颂,就是由于他 们在国家统一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1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 在,学习我们党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立场、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们党和人民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信念和 决心,把握建国 60 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解放台湾到 和平统一的两个重要历史过程。 3、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丰富、 发展的过程及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 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推动作用。号召学生积极为实现祖 国完全统一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形成、基本内容、意义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效应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 四、课时安排:2 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极为珍视的价值观、民族魂。 回顾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反对民族和国家分裂,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 团结,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之中。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之所以为后人赞颂,就是由于他 们在国家统一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一个共识。我们 知道,孔子很早就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孟子主张“定于 ,认为统 之后才能安定;荀子一再称道商汤、周武王天下为一的业绩,认为“天下不 ,诸侯欲反”;吕不韦提出”一则治,两则乱”的观点;董仲舒发挥了孔 孟“大一统”的主张,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康有为面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大声疾呼“中国只可 一统,万无分立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为国家统一奋斗了一生的伟 大的孙中山先生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统一起来才是“真 民治”,才能“与列强共跻于平等之域”。等等。这些主张都在客观上反映 了干百年来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中国历史发展也都反复证明,只有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才有 利于国家励精图治,有利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中 华民族也才能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中华文化。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对国 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念和道德情感。 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虽然曾几经分裂,但最后总是复归 统一。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的问题上,中华儿女从来不能容忍任何倒行逆 施的败类,不屈服任何外来势力的压力。每当国家分裂的时候,无数中华儿 女便以恢复和实现祖国的统一为己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每当遇到外敌 入侵时,中华民族便空前地团结起来,共赴国难,共御外侮,香死保卫国家 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 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力地推动了海峡 两岸关系的发展。是维护国际统一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 扬。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爱 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 重展民族雄姿、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我们知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遭西方略强欺凌,陷于被动挨打、积 贫积弱的境地,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 临的伟大历史使命。无数的志士仁人也曾经为实现这一历史使命而进行了不 懈的奋斗和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真 正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并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国家真正 走上了繁荣富强的伟大复兴之路。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只 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才能进一步凝聚中华的民族力量,充分发挥全民族的

2 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一个共识。我们 知道,孔子很早就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孟子主张“定于一”,认为统一 之后才能安定;荀子一再称道商汤、周武王天下为一的业绩,认为“天下不 一,诸侯欲反”;吕不韦提出“一则治,两则乱”的观点;董仲舒发挥了孔 孟“大一统”的主张,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康有为面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大声疾呼“中国只可 一统,万无分立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为国家统一奋斗了一生的伟 大的孙中山先生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统一起来才是“真 民治”,才能“与列强共跻于平等之域”。等等。这些主张都在客观上反映 了千百年来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千百 中国历史发展也都反复证明,只有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才有 利于国家励精图治,有利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中 华民族也才能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中华文化。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对国 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念和道德情感。 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虽然曾几经分裂,但最后总是复归 统一。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的问题上,中华儿女从来不能容忍任何倒行逆 施的败类,不屈服任何外来势力的压力。每当国家分裂的时候,无数中华儿 女便以恢复和实现祖国的统一为己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每当遇到外敌 入侵时,中华民族便空前地团结起来,共赴国难,共御外侮,誓死保卫国家 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 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力地推动了海峡 两岸关系的发展。是维护国际统一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 扬。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爱 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 重展民族雄姿、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我们知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遭西方略强欺凌,陷于被动挨打、积 贫积弱的境地,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 临的伟大历史使命。无数的志士仁人也曾经为实现这一历史使命而进行了不 懈的奋斗和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真 正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并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国家真正 走上了繁荣富强的伟大复兴之路。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只 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才能进一步凝聚中华的民族力量,充分发挥全民族的

智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家的完全统一,也是民族复兴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 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一个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的中华民 族,她的领土是不应该被分割的,她的骨肉同胞是不应该被分离的,她的民 族是不应该被分裂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 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走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 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的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 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 心愿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麦克华菜士关于台湾有什么必要 与大陆统一的问题时指出:“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 是炎黄子孙一我们老祖宗是炎帝、黄帝一一都希望中国能统一,那种分裂 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的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 毛泽东曾严正的指出,台、澎、金、马整个的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 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国人民内政。 邓小平指出,如果到1997年后中国还不能收回香港,人们就没有理由 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江泽民也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中华 儿女不可动摇的愿望和决心。 胡锦涛强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 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在内的 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习近平指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 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 总之,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艰难和险阻,无论国内外敌对 势力如何阻挠和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 坚强决心 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 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3 智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家的完全统一,也是民族复兴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 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一个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的中华民 族,她的领土是不应该被分割的,她的骨肉同胞是不应该被分离的,她的民 族是不应该被分裂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 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走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 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的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 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 心愿。 1986 年 9 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麦克·华莱士关于台湾有什么必要 与大陆统一的问题时指出: “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 是炎黄子孙——我们老祖宗是炎帝、黄帝——都希望中国能统一,那种分裂 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的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 毛泽东曾严正的指出,台、澎、金、马整个的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 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国人民内政。 邓小平指出,如果到 1997 年后中国还不能收回香港,人们就没有理由 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江泽民也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中华 儿女不可动摇的愿望和决心。 胡锦涛强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 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在内的 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习近平指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 这 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 总之,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艰难和险阻,无论国内外敌对 势力如何阻挠和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 坚强决心 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 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本问题主要了解学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解决台湾问题 的方针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过程。 1)、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1)武力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 我们党提出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从我们党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目标来说,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在全 中国范围内推翻反动政权,歼灭反动势力。 二是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仍依仗军事力量负隅顽抗,甚至多次试图 反攻大陆。 三是美国等国外反华势力扶持国民党政权,使台海关系处于紧张的军事 对峙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只能采取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这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 下所无法回避的。 (2)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 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评 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1949年12月党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 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东南海沿岸集中 数十万主力,随时准备渡海解放国民党军队退守的最后一座孤岛 湾。 朝鲜战净爆发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 放台湾,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1953年7月,朝鲜停战。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 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能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人民解放军 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向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的决心和立场。1955年1-2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解放了 -江山岛和大陈岛。 2)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1)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和台湾岛内形势发生了很大 变化,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缓和,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 平的呼声高涨。 其次,国内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需

4 本问题主要了解学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解决台湾问题 的方针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过程。 1)、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1)武力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 我们党提出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从我们党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目标来说,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在全 中国范围内推翻反动政权,歼灭反动势力。 二是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仍依仗军事力量负隅顽抗,甚至多次试图 反攻大陆。 三是美国等国外反华势力扶持国民党政权,使台海关系处于紧张的军事 对峙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只能采取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这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 下所无法回避的。 (2)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 1949 年 3 月 15 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评, 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1949 年 12 月党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 1950 年 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 1950 年 5 月,海南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东南海沿岸集中 数十万主力,随时准备渡海解放国民党军队退守的最后一座孤岛———台 湾。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 放台湾,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1953 年 7 月,朝鲜停战。1954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 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能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人民解放军 于 9 月 3 日开始炮击金门,向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的决心和立场。1955 年 1-2 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解放了 一江山岛和大陈岛。 2)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1)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和台湾岛内形势发生了很大 变化,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缓和,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 平的呼声高涨。 其次,国内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需

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第三,20世纪50年代中期,台湾局势发生变化,美蒋在合作中出现矛 蒋介石当时想借助美国的力量反攻大陆,但不希望台湾与大陆分离, 造成两个中国,不想使台湾沦为完全受美国控制的殖民地;美国当时的战略 意图是要蒋介石集团固守台湾地区,最终达到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造成 两个中国的事实。因此美国劝告蒋介石与中共划峡而治。在”一个中国”立 场上国共双方是一致的,而美国政府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就加剧了美 蒋之间的矛盾。为了维护共同的民族利益,一致对美,需要调整对台湾的政 策。而且人民解放军要渡过一百多公里的台湾海峡强攻由美蒋设防的台湾地 区时机还尚不成熟。若仅求攻下金、马二岛,就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使台湾孤悬海外便于美国实施两个中国的阴谋。因此,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 美、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2)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贯彻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毛泽东不失 时机地明确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战略决策,并从两个方面开展争取和 平解放台湾的工作。 第一、敦促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的谈判。 中美大使级会谈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从1955年8月一直谈到1970 年,历时15年,谈了136次。关于台湾问题的核心就是美国从台湾撤兵 第二、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 这一时期,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还在不同场合进一步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 具体方针政策。 概括起来,这一时期毛泽东和我们党所提出并阐明的关于和平解放台湾 的具体方针政策的要点有: 一省亲会友,来去自由。 一既往不咎,立功受奖。 -国共合作,爱国一家。 -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国共对等商谈,台湾高度自治。 -外国军事力量必须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 1963年1月4日,周恩来进一步把毛泽东和我们党提出来的一系列的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政策概括为”一纲四目”。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就是(1)台湾回国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 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

5 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第三,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台湾局势发生变化,美蒋在合作中出现矛 盾。 蒋介石当时想借助美国的力量反攻大陆,但不希望台湾与大陆分离, 造成两个中国,不想使台湾沦为完全受美国控制的殖民地;美国当时的战略 意图是要蒋介石集团固守台湾地区,最终达到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造成 两个中国的事实。因此美国劝告蒋介石与中共划峡而治。在“一个中国”立 场上国共双方是一致的,而美国政府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就加剧了美 蒋之间的矛盾。为了维护共同的民族利益,一致对美,需要调整对台湾的政 策。而且人民解放军要渡过一百多公里的台湾海峡强攻由美蒋设防的台湾地 区时机还尚不成熟。若仅求攻下金、马二岛,就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使台湾孤悬海外便于美国实施两个中国的阴谋。因此,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 美、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2)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贯彻 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起,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毛泽东不失 时机地明确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战略决策,并从两个方面开展争取和 平解放台湾的工作。 第一、敦促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的谈判。 中美大使级会谈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从 1955 年 8 月一直谈到 1970 年,历时 15 年,谈了 136 次。关于台湾问题的核心就是美国从台湾撤兵。 第二、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 这一时期,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还在不同场合进一步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 具体方针政策。 概括起来,这一时期毛泽东和我们党所提出并阐明的关于和平解放台湾 的具体方针政策的要点有: -省亲会友,来去自由。 -既往不咎,立功受奖。 -国共合作,爱国一家。 -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国共对等商谈,台湾高度自治。 -外国军事力量必须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 1963 年 1 月 4 日,周恩来进一步把毛泽东和我们党提出来的一系列的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政策概括为“一纲四目”。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就是(1)台湾回国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 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

(2)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 亿美元)。(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后并征得蒋之同 意后进行;(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毛泽东还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国分客 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关系。”一纲”与“四目”已经可以说蕴含 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总的来说,在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我们党的对台方针政策的推 动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对台工作取得了进展:我们有力地打击了蒋介石 集团反攻大陆的军事骚扰,将蒋介石集团控制区域压缩到了台、澎金马地区 彻底打破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幻想;坚决粉碎了美国”划峡而治”的图 谋;尝试了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实现了中国和许多国家的邦交正常化 确立了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不可 或缺的条件。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内容主要讲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而提 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问题,我们可从以下三 个方面考察 第一、从国际上看,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 题,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符合时代潮流。 第二、从国内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转 折,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内外环境,争取用和平方式解 决祖国统一问题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三、1979年1月1号起,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 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建交在某种程度上为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祖国统 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 势的发展变化,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 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 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后来逐步发展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 方针.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和确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有一个逐步提出、形成和确立的过

6 (2)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 8 亿美元)。(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后并征得蒋之同 意后进行;(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毛泽东还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国分裂 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关系。“一纲”与“四目”已经可以说蕴含 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总的来说,在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我们党的对台方针政策的推 动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对台工作取得了进展:我们有力地打击了蒋介石 集团反攻大陆的军事骚扰,将蒋介石集团控制区域压缩到了台、澎金马地区, 彻底打破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幻想;坚决粉碎了美国“划峡而治”的图 谋;尝试了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实现了中国和许多国家的邦交正常化, 确立了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不可 或缺的条件。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内容主要讲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而提 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问题,我们可从以下三 个方面考察: 第一、从国际上看,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 题,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符合时代潮流。 第二、从国内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转 折,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内外环境,争取用和平方式解 决祖国统一问题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三、1979 年 1 月 1 号起,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 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建交在某种程度上为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祖国统一 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 势的发展变化,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 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后来逐步发展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 方针。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和确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有一个逐步提出、形成和确立的过

程。这个过程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 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 (2)1979年元旦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 篇章,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叶 九条”)进一步阐明了关于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 (4)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 邓小平对“九条”给予很高的评价。1982年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 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 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的制度 我们也不要破坏他们那个制度。”这是邓小平也是党的领导人首次提出 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开始明晰化。 (5)“设立特别行政区”写入宪法。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 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 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以法律规定。这一条所载明的“设立特别行政区”,指的就是实行”一国 两制”。这就表明,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 (6)邓小平提出实现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六条设想。(“邓六 条”)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立宇 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祖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后来被称为“邓六 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完备,同时更加具体化、系统化。 (门)”一国两制”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经过《告台湾同胞书》、“叶九条”、“邓六条”以及邓小平和中央领 导人其他一系列的论述,”一国两制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在此基础上,1985 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 国策。 在我们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从20世纪70年代未开始,两岸关系有所松 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台湾当局方面将中国共产党 的和平统一方针污蔑为“统战阴谋”,严禁台湾同胞讨论和平统一问题,并 以"绝不接触、绝不谈判、绝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作为回应;另一方面 也相应采取了诸如停止对大陆炮击等缓和台海紧张局势的措施。从1986年 底开始,台湾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要求返乡探亲的热潮。在各方的压力下198 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

7 程。这个过程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1978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 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 (2)1979 年元旦 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 篇章,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叶 九条”)进一步阐明了关于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 (4)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 邓小平对“九条”给予很高的评价。1982 年 1 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 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 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的制度, 我们也不要破坏他们那个制度。”这是邓小平也是党的领导人首次提出“一 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开始明晰化。 (5)“设立特别行政区”写入宪法。1982 年 12 月,全国人大五届五 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 31 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 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以法律规定。这一条所载明的“设立特别行政区”,指的就是实行“一国 两制”。这就表明,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 (6)邓小平提出实现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六条设想。(“邓六 条”) 1983 年 6 月 26 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立宇 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祖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后来被称为“邓六 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完备,同时更加具体化、系统化。 (7)“一国两制”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经过《告台湾同胞书》、“叶九条”、“邓六条”以及邓小平和中央领 导人其他一系列的论述,“一国两制”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在此基础上,1985 年 3 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 国策。 在我们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两岸关系有所松 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台湾当局方面将中国共产党 的和平统一方针污蔑为“统战阴谋”,严禁台湾同胞讨论和平统一问题,并 以“绝不接触、绝不谈判、绝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作为回应;另一方面, 也相应采取了诸如停止对大陆炮击等缓和台海紧张局势的措施。从 1986 年 底开始,台湾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要求返乡探亲的热潮。在各方的压力下,1987 年 11 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 38 年的隔绝

状态终于被打破。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 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 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第三,高度自治。 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 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 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 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 港和澳门问题。 1、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香港、澳门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 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 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泮岛和新界地区,总面积1092平方公里 现有总人口600余万人,素有“东方明珠”之美称。香港是被英国殖民主义 者通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净,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不平等条约而强占的。 澳门,包括澳门半岛、水仔岛和路环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澳门 是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葡北京条约》逐步 强占的

8 状态终于被打破。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 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 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第三,高度自治。 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 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 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 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 港和澳门问题。 1、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香港、澳门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 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 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总面积 1 092 平方公里, 现有总人口 600 余万人,素有“东方明珠”之美称。香港是被英国殖民主义 者通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不平等条约而强占的。 澳门,包括澳门半岛、水仔岛和路环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澳门 是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葡北京条约》逐步 强占的

2、香港、澳门的回归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对香 港、澳门这两个地区采取了如下立场:香港、澳门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不承 认外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对于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将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予以解决;未解决之前暂时维持现状。1960年,党 中央进一步将上述立场归结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工作方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局 面的开创,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 导集体决定把”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突破口定位在香港问题上。 中英两国政府从1982年9月到1984年9月,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了 22轮艰苦的谈判。针对英国方面先后提出的所谓三个条约有效论、区别对 待新界与港九地区、以主权换治权等,中国政府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 斗争,坚持主权问题不容讨论、没有回旋余地,到1997年要收回香港,同 时要确保回归前的平稳过渡。 1984年9月,中英双方达成协议,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及3个附件。同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 合声明》及3个附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 复行使主权。 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既坚持了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又明确 规定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中英就解决香港问题开始谈判后,澳门回归祖国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开 始积极有序地进行。1985年5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就举行谈判解决 澳门问题达成协议。谈判的重点是”何时移交管治权”、“用什么方式移交管 治权”等问题。 从1986年6月到1987年3月,中葡两国先后举行了四轮会谈。198 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 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 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 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 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 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动

9 2、香港、澳门的回归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对香 港、澳门这两个地区采取了如下立场:香港、澳门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不承 认外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对于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将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予以解决;未解决之前暂时维持现状。1960 年,党 中央进一步将上述立场归结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工作方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局 面的开创,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 导集体决定把“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突破口定位在香港问题上。 中英两国政府从 1982 年 9 月到 1984 年 9 月,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了 22 轮艰苦的谈判。针对英国方面先后提出的所谓三个条约有效论、区别对 待新界与港九地区、以主权换治权等,中国政府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 斗争,坚持主权问题不容讨论、没有回旋余地,到 1997 年要收回香港,同 时要确保回归前的平稳过渡。 1984 年 9 月,中英双方达成协议,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及 3 个附件。同年 12 月 19 日,中英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 合声明》及 3 个附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 复行使主权。 1990 年 4 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既坚持了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又明确 规定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1997 年 7 月 1 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中英就解决香港问题开始谈判后,澳门回归祖国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开 始积极有序地进行。1985 年 5 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就举行谈判解决 澳门问题达成协议。谈判的重点是“何时移交管治权”、“用什么方式移交管 治权”等问题。 从 1986 年 6 月到 1987 年 3 月,中葡两国先后举行了四轮会谈。1987 年 4 月 13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 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1999 年 12 月 20 日对澳门恢 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葡两国政府举 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历经 400 多年沧桑的澳门 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 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动

作用。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 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可行的。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本内容主要讲在新形势下,党的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领导集体对台 工作方针政策。 1、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两岸关系的新进展和出现的曲折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 巨大变化。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 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 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1993年4月,“汪辜会谈”举行,两岸 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但其后"台 独”分裂势力在台湾逐步增强。 面对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和平 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论断和主 张,特别是江泽民于1995年1月30日发表的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进一步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 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的八项主张江八条) 江泽民八项主张发表后,获得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衷心拥护。但台湾当 局领导人并没有如两岸人民所期望的那样做出善意的回应,而是继续顽固坚 持分裂立场。2000年5月,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在台湾上台后,顽固坚 持“台独”立场,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九二共识”,并在2002 年8月悍然抛出”一边一国”论。反对和遏制“台独”成为当时两岸同胞最 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根据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我党不断调整政策与策略。2002 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 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宣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定决心。 2、十六大以来对台方针政策 十六大以来根据新形势新变化,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领导集体,作 出对台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创造性地提高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 特色的新论述、新主张,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主要体现在: 1)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 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 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

10 作用。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 “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可行的。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本内容主要讲在新形势下,党的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领导集体对台 工作方针政策。 1、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两岸关系的新进展和出现的曲折 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 巨大变化。1992 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 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 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1993 年 4 月,“汪辜会谈”举行,两岸 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但其后“台 独”分裂势力在台湾逐步增强。 面对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和平 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论断和主 张,特别是江泽民于 1995 年 1 月 30 日发表的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进一步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 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的八项主张(江八条) 江泽民八项主张发表后,获得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衷心拥护。但台湾当 局领导人并没有如两岸人民所期望的那样做出善意的回应,而是继续顽固坚 持分裂立场。2000 年 5 月,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在台湾上台后,顽固坚 持“台独”立场,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九二共识”,并在 2002 年 8 月悍然抛出“一边一国”论。反对和遏制“台独”成为当时两岸同胞最 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根据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我党不断调整政策与策略。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 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宣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定决心。 2、十六大以来对台方针政策 十六大以来根据新形势新变化,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领导集体,作 出对台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创造性地提高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 特色的新论述、新主张,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主要体现在: 1)2005 年 3 月,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 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 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3 月 14 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

共1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