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ppt课件(12页)2

泯然众人矣。 授课彬
伤 仲 永 王安石 授课教师:赵世彬

听读课文
听读课文

试一试学一学 “之”、“于”、“焉”的不 同用法 忽啼求之 译:它指书具代词 之不能称前时之闻译:他指方仲永,代词 借旁近与之 译:的助词 余闻之也久 译: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 环谒于邑人译:到介词父异焉相当于“于 焉 于舅家见之译:在介词复到舅家问焉同上
试一试 学一学 “之”、“于”、“焉”的不 同用法 忽啼求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之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于 焉 父异焉 复到舅家问焉 译:它 指书具 代词 译:他 指方仲永,代词 译: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 译:的 助词 译:到 介词 译:在 介词 相当于“于之” 同上

掌握下列文中活用的词语: 号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用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用 ·父利其然也以利名词作动词用 即书诗四句写名词作动词用 伤仲永以……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用
掌握下列文中活用的词语: • 邑人奇之 • 宾客其父 • 父利其然也 • 即书诗四句 • 伤 仲 永 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用 把……当作宾客 名词作动词用 以……为利 名词作动词用 写 名词作动词用 以……哀伤,感伤 形容词作动词用

翻译下列句子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方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 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5、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翻译下列句子 •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5、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译: 方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 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译: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 仲永是“世隶耕”? ·归纳 籍贯、姓名、家世及家庭情况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 具”、“不使学”的作铺垫,反衬 出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才能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 仲永是“世隶耕” ? • 归纳 • 籍贯、姓名、家世及家庭情况 •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 具”、“不使学”的作铺垫,反衬 出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才能

在文中找出方仲永“天 资过人”的句子 归纳: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
在文中找出方仲永“天 资过人”的句子: • 归纳: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 众人”,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而“不使学”。 因为其父把方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 没让他接受后天正常的教育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 众人”,原因是什么? •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而“不使学”。 • 因为其父把方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 没让他接受后天正常的教育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 者 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 才能 2.“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 岁时才能衰退,大 不如前; 3.“又七年.…然众人矣。 又 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 者。” ——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 才能; 2.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 不如前; 3.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又 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学习了《伤仲永》这个 故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 告诫人们:一个人不能天资再 好,有多么优越,如果不肯接 受后天的教育和坚持学习,其 后果是不堪设想
学习了《伤仲永》这个 故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 示? • 告诫人们:一个人不能天资再 好,有多么优越,如果不肯接 受后天的教育和坚持学习,其 后果是不堪设想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ppt课件1.ppt
-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阅读练习_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doc
-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练习题_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doc
-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4.doc
-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5_必修三苏教版教案 :第三专题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doc
-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导学案_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doc
-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_学案使用案例分析集.doc
-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同步训练_苏教必修3同步测控优化训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doc
-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ppt课件9_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ppt
-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ppt课件8_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2)1.ppt
-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ppt课件7_《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2.ppt
-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ppt课件6.ppt
-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ppt课件5.ppt
-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ppt复习课件_09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ppt
- 《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之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教案1.doc
- 《传统文化--李世民》教案1_传统文化.doc
- 《传统书面语言与时下流行语言》ppt课件1.ppt
- 《传情达意——学写书信》教学设计2_致杨绛先生.doc
- 《传情达意——学写书信》教学设计2_教学.doc
- 《伟大的悲剧》说课ppt课件.ppt
- 《伤仲永》ppt课件(12页).ppt
- 《伤仲永》ppt课件(13页)_伤仲永.ppt
- 《伤仲永》ppt课件(14页).ppt
- 《伤仲永》ppt课件(18页)2.ppt
- 《伤仲永》ppt课件(18页).ppt
- 《伤仲永》ppt课件(19页).ppt
- 《伤仲永》ppt课件(20页).ppt
- 《伤仲永》ppt课件(21页)2.ppt
- 百雄市百顺中学《伤仲永》ppt课件(21页).ppt
- 《伤仲永》ppt课件(21页)_05《伤仲永》(1).ppt
- 《伤仲永》ppt课件(22页).ppt
- 《伤仲永》ppt课件(30页)2.ppt
- 《伤仲永》ppt课件(30页).ppt
- 《伤仲永》ppt课件(32页).ppt
- 《伤仲永》ppt课件(42页).ppt
- 《伤仲永》ppt课件(43页).ppt
- 《伤仲永》ppt课件(44页).ppt
- 《伤仲永》ppt课件(48页).ppt
- 《伤仲永》ppt课件(53页).ppt
- 《伤仲永》ppt课件(56页).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