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复习ppt课件_06君子之风复习

第六课君子之风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文质兼美。“文”, 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质”就是内在的修养 “质”的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二要 见利思义,安贫乐道;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 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 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 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
第六课 君子之风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文质兼美。“文”, 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质”就是内在的修养。 “质”的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二要 见利思义,安贫乐道;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 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 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 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

本课的具体内容 76、15·18、15·9、6·11、7·16、719、1428、 6·23、8·7,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4·16,义与利。 49,小人耻恶衣恶食。 17·15,小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128,文质之别。 738,君子之文(外在表现)
二、本课的具体内容 7·6、15·18、15·9、6·11、7·16、7·19、14·28、 6·23、8·7,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4·16,义与利。 4·9,小人耻恶衣恶食。 17·15,小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12·8,文质之别。 7·38,君子之文(外在表现)

、章节梳理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评析】《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 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 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 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提问:儒家要求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爱心,有文化);而我们教育 学生要成为社会“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新人,那么你怎么看待“有爱心”与“有纪律”的 问题?这两种道德修养的内容,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三、章节梳理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评析】 《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 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 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 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提问:儒家要求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爱心,有文化);而我们教育 学生要成为社会“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新人,那么你怎么看待“有爱心”与“有纪律”的 问题?这两种道德修养的内容,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君子哉!” 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评析】 孔子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 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本质上要有义,这里的 义就是义理的义,用它作为本质。表达在外面的行为是礼, 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孙就是逊,态度上非常谦虚,不 自满,不骄傲。对人对事,处处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 信人。 提问: 君子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君子哉!” 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评析】 孔子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 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本质上要有义,这里的 义就是义理的义,用它作为本质。表达在外面的行为是礼, 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孙就是逊,态度上非常谦虚,不 自满,不骄傲。对人对事,处处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 信人。 提问: 君子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 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评析】“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 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 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 “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 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 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 “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 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 丽诗篇。 提问: 从这句话可以推断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各是什么? 成语: 杀身成仁(成仁取义):为正义事业或崇高理想牺牲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 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 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 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 “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 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 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 “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 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 丽诗篇。 提问: 从这句话可以推断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各是什么? 成语: 杀身成仁(成仁取义):为正义事业或崇高理想牺牲 生命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本章内容是义与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 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 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 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 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 的义利观。 提问: 孔子把“义”与‘利”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列起来, 假如让你对二者作一选择,你是选择“义”还是“利”呢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本章内容是义与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 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 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 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 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 的义利观。 提问: 孔子 把“义”与‘利”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列起来, 假如让你对二者作一选择,你是选择“义”还是“利”呢?

问(P30课后练习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主 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 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 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 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讳言利、排斥利 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见《汉书·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简要评论。 答案: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见P31《儒家价值观》。主张 重义崇德,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 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 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 化、绝对化,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 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 该是义利统一观。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董仲舒的重要经济思 想,是约束人们不道德和非法的求利行为;他只要人民讲义,不要 人民讲利以至取消物质利益
问(P30课后练习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主 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 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 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 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讳言利、排斥利 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见《汉书·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简要评论。 答案: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见P31《儒家价值观》。主张 重义崇德,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 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 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 化、绝对化,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 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 该是义利统一观。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董仲舒的重要经济思 想,是约束人们不道德和非法的求利行为;他只要人民讲义,不要 人民讲利以至取消物质利益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也 本章内容是小人耻恶衣恶食。 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 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 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 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也。” 本章内容是小人耻恶衣恶食。 【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 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 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 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 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本章内容是小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评析】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 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 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 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 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成语 患得患失: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老是考虑 个人得失。 无所不至:没有不达到的地方。多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
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 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本章内容是小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评析】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 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 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 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 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成语: 患得患失: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老是考虑 个人得失。 无所不至:没有不达到的地方。多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 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 困顿也自得其乐 提问: 箪食陋巷(箪食瓢饮):指贫苦的生活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 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 困顿也自得其乐。 提问: 箪食陋巷(箪食瓢饮):指贫苦的生活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君子之风》ppt课件(24页).ppt
- 《君子之风》ppt课件(13页).ppt
- 《君子之风》ppt课件(13页)2.ppt
- 《君子之风》ppt课件7.ppt
- 《君子之风》ppt课件6.ppt
- 《君子之道》导读ppt课件.ppt
- 《君子不忧不惧》ppt课件1.ppt
- 《君子三戒》同步练习.doc
- 《君子三戒》ppt课件1_[先秦诸子选读]《君子三戒》课件,共16张.ppt
- 《吕氏春秋》两则教学设计3_设计者.doc
- 《吕氏春秋》两则ppt课件.ppt
- 《吕氏春秋》两则ppt3.ppt
- 《吕氏春秋》两则ppt2.ppt
- 《向沙漠进军》ppt课件(49页).ppt
-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学案_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doc
-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同步练习_识记与理解.doc
-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ppt课件3_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2.ppt
-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ppt课件2_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ppt
- 《向大树道歉》导学案_向大树道歉.doc
- 《向大树道歉》ppt课件2_10.《向大树道歉》课件PPT.ppt
- 《君子之风》学案_君子之风.doc
- 《君子之风》教学设计3_君子之风.doc
- 《君子之风》测试练习卷.doc
- 《君子之风》课堂练习_论语6.doc
- 《君子于役》ppt课件1_《君子于役》课件.ppt
- 《君子国》ppt课件1_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君子国》课件.ppt
- 《君子坦荡荡》ppt课件(22页)_《君子坦荡荡》1.ppt
- 《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ppt课件3_《听出讨论的焦点_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写作教学PPT.ppt
- 《听听那冷雨》ppt课件5_听雨.ppt
- 《听听那冷雨》ppt课件.ppt
- 《听听那冷雨》ppt课件7_听听听那冷雨.ppt
- 《听听那冷雨》ppt课件8_冷雨2.ppt
- 《听听那冷雨》ppt课件9_听听那冷雨.ppt
- 《听听那冷雨》同步训练_《听听那冷雨(节选)》同步练习.doc
- 《听听那冷雨》复习ppt课件_13听听那冷雨.ppt
-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4_听听那冷雨.doc
-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_听听那冷雨.doc
-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实录.doc
- 《听听那冷雨》课堂镜头(多篇)_为何是.doc
- 《听听,秋的声音》ppt课件1_《听听_秋的声音》教学演示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