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重要意义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7
文件大小:30.99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重要意义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重要意义 王伟 纵观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马克思一生对人类思想作出了两个 最伟大的贡献:一是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唯物史观,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是揭示 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发现了剩余价值,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 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被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 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 宗教等活动,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 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便构成基础,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乃至 宗教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 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特殊的运动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正 如恩格斯所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 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97页。) 一、唯物史观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是工人阶 级政党必须掌握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唯物史观的发现是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一次划时代的伟大贡 献。恩格斯把唯物史观看作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列宁认为: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重要意义 王伟 纵观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马克思一生对人类思想作出了两个 最伟大的贡献:一是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唯物史观,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是揭示 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发现了剩余价值,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 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被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 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 宗教等活动,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 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便构成基础,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乃至 宗教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 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特殊的运动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正 如恩格斯所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 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597 页。) 一、唯物史观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是工人阶 级政党必须掌握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唯物史观的发现是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一次划时代的伟大贡 献。恩格斯把唯物史观看作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列宁认为: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宁全集》 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5页。) 1.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之前,从古希腊时期的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唯物 主义到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应该说唯物论已 经发展到了人类思想的高峰: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 已经发展到了人类思想的高峰。黑格尔是辩证法大师,但他的辩证法 是装在唯心主义框架里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则是形而上学的,而且 在历史观上仍是唯心论的。马克思站在人类思想史的最高峰,把唯物 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产生之前,人类始终陷于唯心主义 历史观的思想迷途中不能自拔,众多思想家对社会历史进行过多方面 探索,但对于历史之谜的回答却只有两类:一类是唯心主义的回答, 即或是把历史发展归结为神、天命的作用,或是归结为精神的作用。 例如,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观精神决定论,将历史发展归结为人的理性、 情感、动机和意识等:容观唯心主义的客观精神决定论,将历史发展 归结为早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产生的、客观存在的和无人身的理 性。另一类是旧唯物主义的回答。一些旧唯物主义者虽然在自然观上 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但在考察社会历史时,却被社会领域和历史过 程的特殊性所迷惑,只是看到了人们从事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 有进一步探究隐藏在思想动机背后的原因:只是看到了在社会历史领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宁全集》 第 2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 45 页。) 1.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之前,从古希腊时期的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唯物 主义到 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应该说唯物论已 经发展到了人类思想的高峰;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 已经发展到了人类思想的高峰。黑格尔是辩证法大师,但他的辩证法 是装在唯心主义框架里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则是形而上学的,而且 在历史观上仍是唯心论的。马克思站在人类思想史的最高峰,把唯物 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产生之前,人类始终陷于唯心主义 历史观的思想迷途中不能自拔,众多思想家对社会历史进行过多方面 探索,但对于历史之谜的回答却只有两类:一类是唯心主义的回答, 即或是把历史发展归结为神、天命的作用,或是归结为精神的作用。 例如,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观精神决定论,将历史发展归结为人的理性、 情感、动机和意识等;客观唯心主义的客观精神决定论,将历史发展 归结为早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产生的、客观存在的和无人身的理 性。另一类是旧唯物主义的回答。一些旧唯物主义者虽然在自然观上 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但在考察社会历史时,却被社会领域和历史过 程的特殊性所迷惑,只是看到了人们从事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 有进一步探究隐藏在思想动机背后的原因;只是看到了在社会历史领

域中起作用的精神动力,而没有看到隐藏在精神动力背后的物质动 因,将精神动力看成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从而在历史观上仍旧陷入 唯心主义的泥沼。 综观一切旧历史观不难发现,它们有两个根本缺陷:一是从思 想原因、而不是从物质经济根源来说明人类历史活动的动因和社会发 展的动力,这就是旧历史观的思想动机论:二是只看到少数历史人物 的作用,忽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主人,抹煞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 展中的决定作用,这就是旧历史观的英雄史观。英雄史观将历史发展 的根本原因归于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个人意志,认为这些人的一个 好念头可以使国泰民安,一个坏想法可以使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英 雄史观说到底还是唯心主义的旧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的产物,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历 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物质前提。社会化大生产造就了历史上最复 杂的生产组织,而社会却日益分裂为鲜明的两大对立阶级:工人阶级 和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使人们可以通过对不同 国家、不同民族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使人们能够 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关系,透视以往私有制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为理解社会历史 规律提供了客观依据。然而资本主义的诞生只是为唯物史观的产生创 造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唯物史观的创立离不开马克思基于实践的理论 创新。马克思所具有的历史观的超人之处、伟大之处让我们想到英国

域中起作用的精神动力,而没有看到隐藏在精神动力背后的物质动 因,将精神动力看成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从而在历史观上仍旧陷入 唯心主义的泥沼。 综观一切旧历史观不难发现,它们有两个根本缺陷:一是从思 想原因、而不是从物质经济根源来说明人类历史活动的动因和社会发 展的动力,这就是旧历史观的思想动机论;二是只看到少数历史人物 的作用,忽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主人,抹煞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 展中的决定作用,这就是旧历史观的英雄史观。英雄史观将历史发展 的根本原因归于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个人意志,认为这些人的一个 好念头可以使国泰民安,一个坏想法可以使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英 雄史观说到底还是唯心主义的旧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的产物,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历 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物质前提。社会化大生产造就了历史上最复 杂的生产组织,而社会却日益分裂为鲜明的两大对立阶级:工人阶级 和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使人们可以通过对不同 国家、不同民族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使人们能够 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关系,透视以往私有制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为理解社会历史 规律提供了客观依据。然而资本主义的诞生只是为唯物史观的产生创 造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唯物史观的创立离不开马克思基于实践的理论 创新。马克思所具有的历史观的超人之处、伟大之处让我们想到英国

著名哲学家罗素1901年提出的“理发师的胡子该由谁来刮”的著名 悖论:在某个城镇中只有一位理发师,他打出这样的广告:“我只为 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而该镇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每一位自己不刮脸的男子,都必须由这位理发师刮脸。可是有一天, 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他 能不能给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 脸的人”,按照镇里的规定,他应该由作为理发师的自己刮脸:而如 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就不该由作为理 发师的他给自己刮脸。这就成为化解不开的悖论。 悖论是指二律背反、互相矛盾、无法解开的难题。实际上,对 历史发展最终动力的解释在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进程中,不要说唯心主 义者,连一些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陷入了不可解的悖论之中。比 如,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认为,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 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有决定性作用,提出了 “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个结论显然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但他认为,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理性,人的理性又决定政治、法律制度。显然,孟 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从唯物主义命题出发,又返回到人的理性决 定社会存在的唯心主义的老路上了。再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 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他认为,环境主要体 现为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同样绕了一圈又绕回 来了,怎么也绕不开唯心主义的结论

著名哲学家罗素 1901 年提出的“理发师的胡子该由谁来刮”的著名 悖论:在某个城镇中只有一位理发师,他打出这样的广告:“我只为 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而该镇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每一位自己不刮脸的男子,都必须由这位理发师刮脸。可是有一天, 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他 能不能给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 脸的人”,按照镇里的规定,他应该由作为理发师的自己刮脸;而如 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就不该由作为理 发师的他给自己刮脸。这就成为化解不开的悖论。 悖论是指二律背反、互相矛盾、无法解开的难题。实际上,对 历史发展最终动力的解释在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进程中,不要说唯心主 义者,连一些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陷入了不可解的悖论之中。比 如,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认为,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 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有决定性作用,提出了 “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个结论显然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但他认为,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理性,人的理性又决定政治、法律制度。显然,孟 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从唯物主义命题出发,又返回到人的理性决 定社会存在的唯心主义的老路上了。再如,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 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他认为,环境主要体 现为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同样绕了一圈又绕回 来了,怎么也绕不开唯心主义的结论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及,黑格尔的形式是唯心的,但是他 所讲的历史规律恰恰又是最接近唯物史观的,“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 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列宁全集》第5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35页。)。在黑格尔那里,把独 立于人之外的某种理念转化为自然和历史,把历史规律的辩证过程描 述得非常清晰,接近了唯物史观的答案,但他是放在唯心主义框架里 解释的。费尔巴哈冲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为是感性的人、肉体 的人决定了历史的发展。但是在费尔巴哈眼中,感性的、肉体的人是 没有能动性的,是被动的,不是社会的、实践的人,不是现实社会的 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人。他认为,历史是由抽象的人所具有的抽 象的、永恒的普遍之爱决定的,抽象的“爱”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动力, 这又回到了二律背反的悖论问题上了。用唯心主义来解释历史,显然 是错误的:而旧唯物主义者把历史发展归结为某种实在的物质,归结 为被动、抽象的人,看上去是唯物的,但实际上又回到抽象的人性、 人的理念、人的自我意识等唯心的结论上,肯定也是不行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实践活动的唯物 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02页),彻底解决了旧历史观的悖论问题。他强调“感性的 人的活动”,即实践的作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 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 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0页。)人的 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及,黑格尔的形式是唯心的,但是他 所讲的历史规律恰恰又是最接近唯物史观的,“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 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列宁全集》第 55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 235 页。)。在黑格尔那里,把独 立于人之外的某种理念转化为自然和历史,把历史规律的辩证过程描 述得非常清晰,接近了唯物史观的答案,但他是放在唯心主义框架里 解释的。费尔巴哈冲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为是感性的人、肉体 的人决定了历史的发展。但是在费尔巴哈眼中,感性的、肉体的人是 没有能动性的,是被动的,不是社会的、实践的人,不是现实社会的 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人。他认为,历史是由抽象的人所具有的抽 象的、永恒的普遍之爱决定的,抽象的“爱”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动力, 这又回到了二律背反的悖论问题上了。用唯心主义来解释历史,显然 是错误的;而旧唯物主义者把历史发展归结为某种实在的物质,归结 为被动、抽象的人,看上去是唯物的,但实际上又回到抽象的人性、 人的理念、人的自我意识等唯心的结论上,肯定也是不行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实践活动的唯物 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502 页),彻底解决了旧历史观的悖论问题。他强调“感性的 人的活动”,即实践的作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 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 斯文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500 页。)人的 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年,第501页)。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观 点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实践观,找到既是肉体的、物质的,又是能 动的、实践的、现实的人,而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是马克思全 部发现的核心秘诀,他把人的物质性和能动性全部结合在人的生产劳 动实践中,从而既唯物地、又辩证地解开了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悖论死 结。《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 文献,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 与以往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反,马克思在考察社会历史、寻找 社会发展的真实动因时,不是从主观意识、客观精神、上帝、神意或 抽象的人性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从现实的人的物质 生活条件出发,从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实践出发。在马克思看来,“有 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创造历 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物 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追求生存 发展需要满足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们的一切思想动机背后的、最深 刻的物质根源。人们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及其派生的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一切社会 关系,都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变 化而发展变化:必须从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经济基础出发来说明人类 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说明一切人类社会历史现象

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 年,第 501 页)。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观 点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实践观,找到既是肉体的、物质的,又是能 动的、实践的、现实的人,而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是马克思全 部发现的核心秘诀,他把人的物质性和能动性全部结合在人的生产劳 动实践中,从而既唯物地、又辩证地解开了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悖论死 结。《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 文献,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 与以往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反,马克思在考察社会历史、寻找 社会发展的真实动因时,不是从主观意识、客观精神、上帝、神意或 抽象的人性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从现实的人的物质 生活条件出发,从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实践出发。在马克思看来,“有 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创造历 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物 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追求生存 发展需要满足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们的一切思想动机背后的、最深 刻的物质根源。人们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及其派生的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一切社会 关系,都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变 化而发展变化;必须从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经济基础出发来说明人类 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说明一切人类社会历史现象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它将 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彻底清除,从而彻底地解决了历史观领域 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与历史观上 的唯物主义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和完备的唯物主义 学说。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 革的巨大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 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 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 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 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 境界。 2.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马克思在《(政治经 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作了精辟论述,论证 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规律,大致勾画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 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如生产观点、群众观点、阶级和阶级斗争 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社会 基本矛盾理论、国家理论、社会革命导致社会形态更替并最终导致无 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社会意识形态理论、社会利益理论、人和人的自 由全面发展理论.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它将 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彻底清除,从而彻底地解决了历史观领域 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与历史观上 的唯物主义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和完备的唯物主义 学说。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 革的巨大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 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 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 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 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 境界。 2.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马克思在《〈政治经 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作了精辟论述,论证 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规律,大致勾画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 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如生产观点、群众观点、阶级和阶级斗争 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社会 基本矛盾理论、国家理论、社会革命导致社会形态更替并最终导致无 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社会意识形态理论、社会利益理论、人和人的自 由全面发展理论.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理解和 掌握其中所贯彻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并将其运用到认识社会、改 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唯物史观最根本的是三大基本观点。 第一个是生产的观点。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一切社会存 在的前提和基础。在生产劳动中,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构成生产力: 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构成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成生产 方式,生产方式的演变决定社会形态的演变。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 济基础,经济基础之上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分为政治的上层建筑 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对立统一关系,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当然,上层建筑相对经 济基础来说,生产关系相对生产力来说,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政治上层建筑,从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 关系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 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 第二个是阶级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差 别(或对立)、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历史就是 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贯穿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正是阶级 斗争推动了阶级社会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理解和 掌握其中所贯彻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并将其运用到认识社会、改 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唯物史观最根本的是三大基本观点。 第一个是生产的观点。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一切社会存 在的前提和基础。在生产劳动中,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构成生产力; 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构成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成生产 方式,生产方式的演变决定社会形态的演变。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 济基础,经济基础之上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分为政治的上层建筑 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对立统一关系,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当然,上层建筑相对经 济基础来说,生产关系相对生产力来说,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政治上层建筑,从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 关系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 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 第二个是阶级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差 别(或对立)、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历史就是 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贯穿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正是阶级 斗争推动了阶级社会的发展

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但最早发 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并不是马克思。在马克思之前,资产阶级思想家 已经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中有阶级的存在,发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马克思自己就曾说过:“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名 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撰 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已经对 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6页。)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 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第一次从经济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阶级结构和阶级分类。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有三大基本阶级:地主 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他们分别以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 利润为经济收入。同样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大 卫·李嘉图揭示并说明了阶级以及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此外,19 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梯也里、米涅,19世纪的空想 社会主义者等也都意识到了阶级与阶级斗争。但是,由于他们都是站 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并未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因而 不可能揭示阶级产生和消灭的根源和途径。 在资产阶级思想家已有的思想成果基础上,马克思在给约瑟 夫·魏德迈的信中谈到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 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 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 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

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但最早发 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并不是马克思。在马克思之前,资产阶级思想家 已经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中有阶级的存在,发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马克思自己就曾说过:“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 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撰 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已经对 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106 页。)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 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第一次从经济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阶级结构和阶级分类。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有三大基本阶级:地主 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他们分别以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 利润为经济收入。同样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大 卫·李嘉图揭示并说明了阶级以及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此外,19 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梯也里、米涅,19 世纪的空想 社会主义者等也都意识到了阶级与阶级斗争。但是,由于他们都是站 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并未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因而 不可能揭示阶级产生和消灭的根源和途径。 在资产阶级思想家已有的思想成果基础上,马克思在给约瑟 夫·魏德迈的信中谈到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 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 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 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

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6页。)。既然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存在,在研究阶级社会的历史 现象时,就不能不使用阶级分析方法。如果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 观点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就等于阉割了唯物史观,就不是马克思主 义。当前对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等错误 思潮的批判,从根本上说,如果没有唯物史观作指导,不使用阶级分 析的方法去阐释,是批不透彻的。2000年6月江泽民就讲过:“我 们纠正过去一度发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但 这不等于阶级斗争己不存在了。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这种观 点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 现象的一把钥匙。”(《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83页。)《党章》《宪法》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都强调并重申过这样的观点。 第三个是群众的观点。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 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 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一直是我们党的 根本路线。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指 导无产阶级政党全部事业的理论指南

文集》第 1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106 页。)。既然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存在,在研究阶级社会的历史 现象时,就不能不使用阶级分析方法。如果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 观点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就等于阉割了唯物史观,就不是马克思主 义。当前对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等错误 思潮的批判,从根本上说,如果没有唯物史观作指导,不使用阶级分 析的方法去阐释,是批不透彻的。2000 年 6 月江泽民就讲过:“我 们纠正过去一度发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但 这不等于阶级斗争已不存在了。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这种观 点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 现象的一把钥匙。”(《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第 83 页。)《党章》《宪法》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都强调并重申过这样的观点。 第三个是群众的观点。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 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 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一直是我们党的 根本路线。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指 导无产阶级政党全部事业的理论指南

共17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