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燕山大学:《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讲 系统仿真及SD方法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22
文件大小:590.08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系统仿真概述 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化原理 基本反馈回路的DYNAMO仿真分析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系统工程第六讲系统仿真及SD方法经济管理学院工业工程系燕山大学

系统工程 第六讲 系统仿真及SD方法 经济管理学院工业工程系

系统仿真及SD方法系统仿真概述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化原理基本反馈回路的DYNAMO仿真分析燕山大学

系统仿真概述 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化原理 基本反馈回路的DYNAMO仿真分析 系统仿真及SD方法

6.1系统仿真一、概念及作用1.基本概念所谓系统仿真,就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目的,在分析系统各要素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能描述系统结构或行为过程的、且具有一定逻辑关系或数量关系的仿真模型,据此进行试验或定量分析,以获得正确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燕山大学

6.1 系统仿真 所谓系统仿真,就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目 的,在分析系统各要素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 基础上,建立能描述系统结构或行为过程的、 且具有一定逻辑关系或数量关系的仿真模 型,据此进行试验或定量分析,以获得正确 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 一、概念及作用 1.基本概念

6.1系统仿真2、系统仿真的实质(1)它是一种对系统问题求数值解的计算技术尤其当系统无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时,仿真技术能有效地来处理(2)仿真是一种人为的试验手段。它和现实系统实验的差别在于,仿真实验不是依据实际环境,而是作为实际系统映象的系统模型以及相应的“人造”环境下进行的。这是仿真的主要功能。(3)仿真可以比较真实地描述系统的运行、演变及其发展过程。燕山大学

2、系统仿真的实质 6.1 系统仿真 (1)它是一种对系统问题求数值解的计算技术。 尤其当系统无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时,仿 真技术能有效地来处理。 (2)仿真是一种人为的试验手段。它和现实系 统实验的差别在于,仿真实验不是依据实际环 境,而是作为实际系统映象的系统模型以及相 应的“人造”环境下进行的。这是仿真的主要功 能。 (3)仿真可以比较真实地描述系统的运行、演 变及其发展过程

6.1系统仿真3、系统仿真的作用(1)仿真的过程也是实验的过程,而且还是系统地收集和积累信息的过程。尤其是对一些复杂的随机问题,应用仿真技术是提供所需信息的唯一令人满意的方法(2)对一些难以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对象系统,可通过仿真模型来顺利地解决预测、分析和评价等系统问题燕山大学

6.1 系统仿真 3、系统仿真的作用 (1)仿真的过程也是实验的过程,而且还 是系统地收集和积累信息的过程。尤其是对 一些复杂的随机问题,应用仿真技术是提供 所需信息的唯一令人满意的方法。 (2)对一些难以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的对象系统,可通过仿真模型来顺利地解决 预测、分析和评价等系统问题

6.1系统仿真(3)通过系统仿真,可以把一个复杂系统降阶成若干子系统以便于分析(4)通过系统仿真,能启发新的思想或产生新的策略,还能暴露出原系统中隐藏着的一些问题,以便及时解决燕山大学

(3)通过系统仿真,可以把一个复杂系统降 阶成若干子系统以便于分析。 (4)通过系统仿真,能启发新的思想或产生 新的策略,还能暴露出原系统中隐藏着的 一些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6.1 系统仿真

6.1系统仿真二、系统仿真方法系统仿真的基本方法是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和量化分析模型,并将其转换为适合在计算机上编程的仿真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仿真实验。由于连续系统和离散(事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很大差别,所以系统仿真方法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连续系统仿真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方法燕山大学

6.1 系统仿真 二、系统仿真方法 系统仿真的基本方法是建立系统的结构 模型和量化分析模型,并将其转换为适合 在计算机上编程的仿真模型,然后对模型 进行仿真实验。 由于连续系统和离散(事件)系统的数学 模型有很大差别,所以系统仿真方法基本 上分为两大类,即连续系统仿真方法和离 散系统仿真方法

6.1系统仿真在以上两类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还有一些用于系统(特别是社会经济和管理系统)仿真的特殊而有效的方法,如系统动力学方法、蒙特卡洛法等。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等)、利用DYNAMO仿真语言在计算机上实现对真实系统的仿真实验,从而研究系统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燕山大学

6.1 系统仿真 在以上两类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还有 一些用于系统(特别是社会经济和管理系统) 仿真的特殊而有效的方法,如系统动力学 方法、蒙特卡洛法等。 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 型(流图等)、利用DYNAMO仿真语言在计 算机上实现对真实系统的仿真实验,从而 研究系统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动态关 系

6.2系统动力学原理1、由来与发展Systems Dynamics, SD/ J. W. Forrester(MIT)Industridl Dynamics (ID), 1959Principles of Systems, 1968Urban Dynamics (UD), 1969World Dynamics (WD), 1971SD, 1972燕山大学

6.2 系统动力学原理 1、由来与发展 Systems Dynamics, SD/ J.W. Forrester(MIT) Industridl Dynamics (ID), 1959 Principles of Systems, 1968 Urban Dynamics (UD), 1969 World Dynamics (WD), 1971 SD, 1972

6.2系统动力学原理2、研究对象及其结构特点(1)研究对象社会系统(2)结构特点①快择性一具有决策环节(人、信息)②自律性一具有反馈环节③非线性一具有延迟环节(3)SD将社会系统当作非线性(多重)信息反馈系统来研究燕山大学

6.2 系统动力学原理 2、研究对象及其结构特点 (1)研究对象——社会系统 (2)结构特点 ①抉择性——具有决策环节(人、信息) ②自律性——具有反馈环节 ③非线性——具有延迟环节 (3)SD将社会系统当作非线性(多重)信息反 馈系统来研究

共2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