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八章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

第八章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第一节染色体畸变类型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aberration)是指染色体发生数目和结构上的异常改变。染色体畸变导致基因群的增减或位置的变化,因而扰乱了遗传物质和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平衡,它是染色体病形成的基础。一、染色体畸变的原因1.物理因素大量的电离辐射如X射线、射线、α和β粒子、中子等,可以随机地引起各种DNA损伤,造成染色体的断裂,断裂片段的丢失或变位重接,会引发各种染色体结构畸变。一般认为,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染色体的畸变随射线剂量的增加而增高。此外,不同的射线因电离能力和穿透能力有所差异,再加上照射方式不同,对机体造成的损伤程度也不同。例如,α射线的电离能力较强,穿透能力较弱,相对于体外照射,α射线的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更容易诱发畸变;射线则与α射线相反,电离能力较弱,穿透能力较强,体外照射就有可能造成染色体的畸变。紫外线照射可造成二聚体核苷酸的交联,但这种改变可由体内的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所修复。一些患者的修复系统出现异常,因而对紫外线特别敏感,表现出染色体高度的不稳定,如出现断裂、频发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及常见四射体结构等。2.化学因素许多化学药物可以导致染色体畸变,不同化合物导致染色体畸变的机制不同。包括烷化剂、核酸的类似物、嘌呤、抗生素、硝酸或亚硝酸类化合物;抗癌药物(如环磷酰胺)、农药(有机磷杀虫剂):食品添加剂、防腐剂、保鲜剂以及工业的废水毒物,如苯、甲苯、砷等。3.生物因素病毒可诱发染色体断裂。麻疹病毒感染后可导致患者淋巴细胞染色体重排、粉碎化或染色体的丢失。含有病毒的细胞通常会相互融合形成合胞体,在有丝分裂时形成多极纺锤体。4.年龄因素体内非整倍体细胞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染色体结构畸变在老年人中更常见。处于减数分裂前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在母体内存在时间越长,越容易造成染色体不分离,因此,高龄母亲生出的三体型患儿的风险增大。5.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与染色体畸变有关。例如,染色体断裂易发生在遗传型染色体脆性部位;不同的个体对射线和化学诱变剂的敏感性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染色体常自发断裂,称为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等。近来一些研究表明,可能存在染色体不分离易感基因,使某些个体易分娩三体型后代。125医学细胞--正文.indd 1252018-5-18 17:31:37
www.hep.com.cn 125 第八章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 第一节 染色体畸变类型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是指染色体发生数目和结构上的异常改变。染 色体畸变导致基因群的增减或位置的变化,因而扰乱了遗传物质和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平 衡,它是染色体病形成的基础。 一、染色体畸变的原因 1. 物理因素 大量的电离辐射如 X 射线、γ 射线、α 和 β 粒子、中子等,可以随机 地引起各种 DNA 损伤,造成染色体的断裂,断裂片段的丢失或变位重接,会引发各种 染色体结构畸变。一般认为,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染色体的畸变随射线剂量的增加而 增高。此外,不同的射线因电离能力和穿透能力有所差异,再加上照射方式不同,对机 体造成的损伤程度也不同。例如,α 射线的电离能力较强,穿透能力较弱,相对于体外 照射,α 射线的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更容易诱发畸变;γ 射线则与 α 射线相反,电离能 力较弱,穿透能力较强,体外照射就有可能造成染色体的畸变。紫外线照射可造成二聚 体核苷酸的交联,但这种改变可由体内的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所修复。一些患者的修复 系统出现异常,因而对紫外线特别敏感,表现出染色体高度的不稳定,如出现断裂、频 发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及常见四射体结构等。 2. 化学因素 许多化学药物可以导致染色体畸变,不同化合物导致染色体畸变的机 制不同。包括烷化剂、核酸的类似物、嘌呤、抗生素、硝酸或亚硝酸类化合物;抗癌药 物(如环磷酰胺)、农药(有机磷杀虫剂);食品添加剂、防腐剂、保鲜剂以及工业的废 水毒物,如苯、甲苯、砷等。 3. 生物因素 病毒可诱发染色体断裂。麻疹病毒感染后可导致患者淋巴细胞染色体 重排、粉碎化或染色体的丢失。含有病毒的细胞通常会相互融合形成合胞体,在有丝分 裂时形成多极纺锤体。 4. 年龄因素 体内非整倍体细胞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染色体结构畸变在 老年人中更常见。处于减数分裂前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在母体内存在时间越长,越容易 造成染色体不分离,因此,高龄母亲生出的三体型患儿的风险增大。 5.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与染色体畸变有关。例如,染色体断裂易发生在遗传型 染色体脆性部位;不同的个体对射线和化学诱变剂的敏感性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常染色 体隐性遗传病的染色体常自发断裂,称为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等。近来一些研究表明, 可能存在染色体不分离易感基因,使某些个体易分娩三体型后代。 医学细胞-正文.indd 125 2018-5-18 17:31:37

第八章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二、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类型人的体细胞因含有两套染色体组而称为二倍体(diploid,2n)。以二倍体为标准,其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超出或少于46条,即称为染色体数目畸变,它包括整倍体异常和非整倍体异常两大类。(一)整倍体异常及产生的机制在二倍体基础上,体细胞以整个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多或减少称为整倍体异常(euploidabberation)。从理论上讲,可形成单倍体(n)、三倍体(3n)和四倍体(4n)及以上的多倍体。到目前为止,除了人的精子和卵子为单倍体外,还未发现单倍体胎儿和新生儿。1.三倍体(triploid)指体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总数为69条,每号常染色体都有3条,3条性染色体由于发生机制不同,组成也不同。人类全身性三倍体是致死的,绝大多数以流产而告终。能活到出生的三倍体患儿极为罕见,且多为含有二倍体的嵌合体或异源嵌合体(2n/3n)。嵌合体(mosaic)是指一个个体内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核型的细胞系。若不同核型的细胞系都来自同一个合子,就称为同源嵌合体;如不同核型的细胞系来自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合子,则称为异源嵌合体(chimera)。同源嵌合体和异源嵌合体的表型特征视个体中异常核型细胞的比例和所在的组织器官而定。-般认为,三倍体胚胎发育障碍的原因与细胞分裂时容易形成三极纺锤体(tripolarspindle)有关,造成染色体的分布紊乱,使染色体在子细胞中不等分配形成的继发数目异常有关。因其严重干扰了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导致自发流产。迄今只有十余例胎儿活到临产前和出生时的报告。三倍体的核型有69,XXX;69,XXY;69,XYY和二倍体/三倍体嵌合体。其主要症状有智力低下、身体发育障碍、多发畸形等。在男性常会合并有尿道下裂、分叉阴囊等性别模糊的外生殖器。三倍体的产生机制为:①大部分三倍体产生的原因是双雄受精(diandry),即两个精子同时进人一个卵子而受精。②还有一些三倍体是由于双亲之一在形成配子时,一次减数分裂不分离产生二倍体的卵子或精子,与正常的单倍体配子结合后形成三倍体受精卵(图8-1)BAC图8-1三倍体产生的机制A.双雄受精;B.二倍体卵子+单倍体精子C.二倍体精子+单倍体卵子2.四倍体(tetraploid)指体细胞具有4个染色体组,即每号染色体都有4条。四倍体的核型有92,XXXX和92,XXYY两种核型,以及它们和正常二倍体核型的嵌合体。四倍体较三倍体更少见,并且也是造成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在自然流产胚胎统计126医学细胞--正文.indd1262018-5-18 17:31:37
www.hep.com.cn 126 第八章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 二、染色体数目异常 人的体细胞因含有两套染色体组而称为二倍体(diploid,2n)。以二倍体为标准,其 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超出或少于 46 条,即称为染色体数目畸变,它包括整倍体异常和 非整倍体异常两大类。 (一)整倍体异常及产生的机制 在二倍体基础上,体细胞以整个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多或减少称为整倍体异常 (euploid abberation)。从理论上讲,可形成单倍体(n)、三倍体(3n)和四倍体(4n)及 以上的多倍体。到目前为止,除了人的精子和卵子为单倍体外,还未发现单倍体胎儿和 新生儿。 1. 三倍体(triploid) 指体细胞中有 3 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总数为 69 条,每号常染 色体都有 3 条,3 条性染色体由于发生机制不同,组成也不同。人类全身性三倍体是致 死的,绝大多数以流产而告终。能活到出生的三倍体患儿极为罕见,且多为含有二倍体 的嵌合体或异源嵌合体(2n/3n)。嵌合体(mosaic)是指一个个体内同时存在两种或两 种以上核型的细胞系。若不同核型的细胞系都来自同一个合子,就称为同源嵌合体;如 不同核型的细胞系来自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合子,则称为异源嵌合体(chimera)。同源嵌 合体和异源嵌合体的表型特征视个体中异常核型细胞的比例和所在的组织器官而定。 一般认为,三倍体胚胎发育障碍的原因与细胞分裂时容易形成三极纺锤体(tripolar spindle)有关,造成染色体的分布紊乱,使染色体在子细胞中不等分配形成的继发数目 异常有关。因其严重干扰了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导致自发流产。迄今只有十余例胎儿活到 临产前和出生时的报告。三倍体的核型有 69,XXX;69,XXY;69,XYY 和二倍体 / 三 倍体嵌合体。其主要症状有智力低下、身体发育障碍、多发畸形等。在男性常会合并有 尿道下裂、分叉阴囊等性别模糊的外生殖器。 三倍体的产生机制为:①大部分三倍体产生的原因是双雄受精(diandry),即两个 精子同时进入一个卵子而受精。②还有一些三倍体是由于双亲之一在形成配子时,一次 减数分裂不分离产生二倍体的卵子或精子,与正常的单倍体配子结合后形成三倍体受精 卵(图 8-1)。 图 8-1 三倍体产生的机制 A. 双雄受精;B. 二倍体卵子 + 单倍体精子;C. 二倍体精子 + 单倍体卵子 2. 四倍体(tetraploid) 指体细胞具有 4 个染色体组,即每号染色体都有 4 条。四 倍体的核型有 92,XXXX 和 92,XXYY 两种核型,以及它们和正常二倍体核型的嵌合 体。四倍体较三倍体更少见,并且也是造成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在自然流产胚胎统计 染色体数目异常类型 医学细胞-正文.indd 126 2018-5-18 17:31:37

第一节染色体畸变类型中占5%。报告死产的四倍体胎儿可见诸如内脏外翻等严重的多发畸形:成活的二倍体/四倍体嵌合体有严重的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小头、前额窄、眼距宽、鼻根平等症状。四倍体的产生机制为:①核内复制:是指在一次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不止复制一次而是复制两次,每条染色体包含有4条染色单体。在分裂中期时,这种细胞的染色体两两并行排列,后经正常的分裂,形成了两个含四倍体的子细胞。核内复制是肿瘤细胞较常见的染色体特征之一。②核内有丝分裂:是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正常复制一次,但至分裂中期时,核膜仍未消失,无纺锤体丝形成,也未发生其后的胞质分裂,即细胞完成了染色体复制但没有分裂,结果细胞内的染色体成为四倍体。(二)非整倍性改变的类型如果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不是一个染色体组的倍数,则称为非整倍体(aneuploid)畸变,形成非整倍体。当人类细胞内染色体总数少于46条时称亚二倍体(hypodiploid),如45;染色体总数大于46条时称超二倍体(hyperdiploid),如47;同理,67条染色体则可以称为亚三倍体(hypotriploid)。非整倍体畸变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染色体畸变类型,以单体型、三体型和多体型常见。1.单体型(monosomy)指某对同源染色体少了一条,使细胞内染色体总数只有45条。整条染色体的缺失可以造成不同基因剂量上的严重不平衡,从而干扰细胞的代谢和发育。常染色体的单体型,即便是最小的21号、22号染色体的单体型也难以存活,故常在流产儿和死婴中见到。临床上只能见到X染色体单体型的个体,即个体的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并且没有Y染色体。大多数X单体型的胚胎也以流产而告终,只有少部分能够发育到出生后,表现为特纳(Turner)综合征。2.三体型(trisomy)指某对同源染色体增加了一条,使细胞内染色体总数为47条。三体型是人类染色体数目畸变中最常见、种类最多的一类畸变,几乎涉及每一号染色体。常染色体的三体型通常见于早期流产或死胎。活产儿中最常见是21三体型,还可见18三体和13三体。21号、18号和13号3条染色体也是目前发现基因数量最少的3条常染色体,患者虽然能够存活至出生,但多数伴有严重畸形。性染色体三体型有XXX、XXY和XYY3种类型,患者一般寿命正常,临床症状较轻、部分患者不能生育。3.多体型多体型(polysomy)某对同源染色体增加了两条或两条以上。(三)非整倍性改变的形成机制染色体不分离和染色体丢失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染色体非整倍性改变的形成一般与细胞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分离机制异常有关,目前发现的主要有两种:染色体不分离(nondisjunction)和染色体丢失(chromosomelose)。1.染色体不分离细胞分裂时某些染色体没有按照正常的机制分离,从而造成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不等分配,是超二倍体和亚二倍体形成的基本原因。(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不分离:以三体型或单体型的产生为例,如果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某一对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分离而进入同一个子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某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就会导致分裂后形成的配子细胞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增多一条染色体,而另一种则缺少一条染色体(图8-2)。这两种异常的配子若与正常配子结合就会分别产生三体型或单体型的受精卵。(2)早期卵裂中染色体的不分离:在受精卵形成后的卵裂早期若发生染色单体的不127医学细胞--正文.indd 1272018-51817:31:
www.hep.com.cn 127 第一节 染色体畸变类型 中占 5%。报告死产的四倍体胎儿可见诸如内脏外翻等严重的多发畸形;成活的二倍体 / 四倍体嵌合体有严重的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小头、前额窄、眼距宽、鼻根平等 症状。 四倍体的产生机制为:①核内复制:是指在一次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不止复制一次 而是复制两次,每条染色体包含有 4 条染色单体。在分裂中期时,这种细胞的染色体两 两并行排列,后经正常的分裂,形成了两个含四倍体的子细胞。核内复制是肿瘤细胞较 常见的染色体特征之一。②核内有丝分裂:是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正常复制一次,但 至分裂中期时,核膜仍未消失,无纺锤体丝形成,也未发生其后的胞质分裂,即细胞完 成了染色体复制但没有分裂,结果细胞内的染色体成为四倍体。 (二)非整倍性改变的类型 如 果 细 胞 中 染 色 体 数 目 的 改 变 不 是 一 个 染 色 体 组 的 倍 数, 则 称 为 非 整 倍 体 (aneuploid)畸变,形成非整倍体。当人类细胞内染色体总数少于 46 条时称亚二倍体 (hypodiploid),如 45;染色体总数大于 46 条时称超二倍体(hyperdiploid),如 47;同 理,67 条染色体则可以称为亚三倍体(hypotriploid)。非整倍体畸变是目前临床上最常 见的染色体畸变类型,以单体型、三体型和多体型常见。 1. 单体型(monosomy) 指某对同源染色体少了一条,使细胞内染色体总数只有 45 条。整条染色体的缺失可以造成不同基因剂量上的严重不平衡,从而干扰细胞的代 谢和发育。常染色体的单体型,即便是最小的 21 号、22 号染色体的单体型也难以存活, 故常在流产儿和死婴中见到。临床上只能见到 X 染色体单体型的个体,即个体的性染色 体只有一条 X 染色体并且没有 Y 染色体。大多数 X 单体型的胚胎也以流产而告终,只 有少部分能够发育到出生后,表现为特纳(Turner)综合征。 2. 三体型(trisomy) 指某对同源染色体增加了一条,使细胞内染色体总数为 47 条。三体型是人类染色体数目畸变中最常见、种类最多的一类畸变,几乎涉及每一号染 色体。常染色体的三体型通常见于早期流产或死胎。活产儿中最常见是 21 三体型,还 可见 18 三体和 13 三体。21 号、18 号和 13 号 3 条染色体也是目前发现基因数量最少 的 3 条常染色体,患者虽然能够存活至出生,但多数伴有严重畸形。性染色体三体型有 XXX、XXY 和 XYY 3 种类型,患者一般寿命正常,临床症状较轻,部分患者不能生育。 3. 多体型 多体型(polysomy)某对同源染色体增加了两条或两条以上。 (三)非整倍性改变的形成机制 染色体非整倍性改变的形成一般与细胞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分离机制 异常有关,目前发现的主要有两种:染色体不分离(nondisjunction)和染色体丢失 (chromosome lose)。 1. 染色体不分离 细胞分裂时某些染色体没有按照正常的机制分离,从而造成两个 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不等分配,是超二倍体和亚二倍体形成的基本原因。 (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不分离:以三体型或单体型的产生为例,如果在减数 第一次分裂中某一对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分离而进入同一个子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 中某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就会导致分裂后形成的配子细胞出现两种情 况:一种是增多一条染色体,而另一种则缺少一条染色体(图 8-2)。这两种异常的配子 若与正常配子结合就会分别产生三体型或单体型的受精卵。 (2)早期卵裂中染色体的不分离:在受精卵形成后的卵裂早期若发生染色单体的不 染色体不分离和染色体丢失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医学细胞-正文.indd 127 2018-5-18 17:31:37

第八章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分离,也可以导致非整倍体产生,且最终形成的个体可能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核型的细胞,即为嵌合体。X减数第一次不分离减数第二次不分离图8-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分离如果是第一次卵裂时某条染色体发生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则分裂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47和45,由这两种细胞继续分裂增殖最终形成的个体为47/45的嵌合体。如果第一次卵裂正常,而在第二次卵裂时,其中一个子细胞某条染色体发生染色单体不分离,则形成46/45/47的嵌合体(图8-3)。显然,这种染色体的不分离发生得越晚,体内正常细胞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患者的病情就越轻。2.染色体丢失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未能与纺锤丝相连,在分裂后期不能被拉向细胞两极。或者某条染色体在向一极移动时,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移动迟缓,不能随其他染色体一起被包围在新的细胞核内,称后期延迟(anaphaselag),导致该染色体滞留在细胞质中,最终被分解丢失(图8-4)。染色体丢失常导致嵌合体形成,如46,XY(XX)/45,X。第一次卵裂第一次卵裂正正常46第二次卵裂第二次卵裂46正常不分离正常一条染色体丢失图8-3第二次卵裂时染色体的不分离图8-4第一次卵裂时染色单体的丢失与嵌合体的形式与嵌合体的形成三、染色体结构畸变(一)染色体结构畸变的产生基础在电离辐射、化学诱变剂及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人类的染色体可发生断裂(breakage),形成无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如果断裂片段没有原位重接,而是交换片段变位重接,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畸形染色体,即染色体结构畸变(structuralaberration),这个过程称为染色体的重排(rearrangement)。所以断裂和变位重接是产生染色体结构畸128医学细胞-正文.indd1282018-5-18 17:31:3
www.hep.com.cn 128 第八章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 分离,也可以导致非整倍体产生,且最终形成的个体可能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核型 的细胞,即为嵌合体。 图 8-2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分离 如果是第一次卵裂时某条染色体发生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则分裂后形成的两个子 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 47 和 45,由这两种细胞继续分裂增殖最终形成的个体为 47/45 的嵌合体。如果第一次卵裂正常,而在第二次卵裂时,其中一个子细胞某条染色体发生 染色单体不分离,则形成 46/45/47 的嵌合体(图 8-3)。显然,这种染色体的不分离发生 得越晚,体内正常细胞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患者的病情就越轻。 2. 染色体丢失 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未能与纺锤丝相连,在分 裂后期不能被拉向细胞两极。或者某条染色体在向一极移动时,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移动 迟缓,不能随其他染色体一起被包围在新的细胞核内,称后期延迟(anaphase lag),导 致该染色体滞留在细胞质中,最终被分解丢失(图 8-4)。染色体丢失常导致嵌合体形 成,如 46,XY(XX)/45,X。 图 8-3 第二次卵裂时染色体的不分离 与嵌合体的形式 图 8-4 第一次卵裂时染色单体的丢失 与嵌合体的形成 三、染色体结构畸变 (一)染色体结构畸变的产生基础 在电离辐射、化学诱变剂及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人类的染色体可发生断裂 (breakage),形成无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如果断裂片段没有原位重接,而是交换片段 变位重接,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畸形染色体,即染色体结构畸变(structural aberration), 这个过程称为染色体的重排(rearrangement)。所以断裂和变位重接是产生染色体结构畸 医学细胞-正文.indd 128 2018-5-18 17:31:38

第一节染色体畸变类型变的重要基础。(二)染色体结构畸变的表示方法为了便于统一描述,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ISCN)规定了染色体结构畸变的两种表示方法:①简式:需依次写明染色体总数,性染色体组成,畸变类型的符号(一个字母或三联字母),在括号内写明受累的染色体序号,在接着的另一括号内以符号注明受累的染色体断裂点:②详式:简式的前四项内容仍适用,不同的是在最后的括号中,不只是描述断裂点,还要描述重排染色体带的组成。(三)常见的染色体结构畸变及表示1.缺失(deletion,del)指染色体某处发生断裂后其片段丢失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畸变,可分为末端缺失和中间缺失两种类型。(1)末端缺失:染色体长臂或短臂的末端发生一次断裂且片段丢失称末端缺失。如图8-5A所示,简式描述:46,XX,del(1)(q21);详式描述:46,XX,del(1)(pter一→q21:)。末端缺失由于丢失了端粒,故一般很不稳定,常与其他染色体的断片重接形成双着丝粒染色体或发生易位。(2)中间缺失:指染色体长臂或短臂内发生两次断裂,两个断裂点之间的片段丢失,近侧端和远侧端重接称中间缺失(图8-5B)。简式描述:46,XX,del(3)(q21q25);详式描述:46,XX,del(3)(pter→q21::q25→qter)。发生中间缺失后衍生的染色体较为稳定,故较常见。缺失的临床后果(表型)主要取决于缺失片段的大小以及其上分布的基因的数量及功能。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表明,活产儿中常染色体缺失的发生率约为1/7000。AeCODDFAI二M1服I福2LMA921VlD正q2121q21q25OEq2588003B.中间缺失A.末端缺失图8-5染色体缺失临床聚焦8-1染色体的微小缺失与男性不育造成男性不育的原因有很多,其中Yq11.23处AZF(azoospermiafactor,AZF)区的微小缺失是导致原发性男性不育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有10%~15%的原发性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症的患者存在AZF的微小缺失,这一缺失不能被常规的染色体显带方法所发现,但通过PCR扩增特异性的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tagged sites,STS)可将其检测出。目前发现AZF区包含AZFa、AZFb、AZFc、AZFd4个不重叠的位点,这些位点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候选基因,如DAZRBMYIA1和USP9Y基因。129医学细胞-正文.indd1292018-5-1817:31:38
www.hep.com.cn 129 第一节 染色体畸变类型 变的重要基础。 (二)染色体结构畸变的表示方法 为了便于统一描述,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ISCN)规定了染色体结构畸 变的两种表示方法:①简式:需依次写明染色体总数,性染色体组成,畸变类型的符号 (一个字母或三联字母),在括号内写明受累的染色体序号,在接着的另一括号内以符号 注明受累的染色体断裂点;②详式:简式的前四项内容仍适用,不同的是在最后的括号 中,不只是描述断裂点,还要描述重排染色体带的组成。 (三)常见的染色体结构畸变及表示 1. 缺失(deletion,del) 指染色体某处发生断裂后其片段丢失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畸变,可分为末端缺失和中间缺失两种类型。 (1)末端缺失:染色体长臂或短臂的末端发生一次断裂且片段丢失称末端缺失。 如 图 8-5A 所 示, 简 式 描 述:46,XX,del(1)(q21); 详 式 描 述:46,XX,del(1) (pter → q21:)。末端缺失由于丢失了端粒,故一般很不稳定,常与其他染色体的断片重 接形成双着丝粒染色体或发生易位。 (2)中间缺失:指染色体长臂或短臂内发生两次断裂,两个断裂点之间的片段 丢 失, 近 侧 端 和 远 侧 端 重 接 称 中 间 缺 失(图 8-5B)。 简 式 描 述:46,XX,del(3) (q21q25);详式描述:46,XX,del(3)(pter → q21::q25 → qter)。发生中间缺失后 衍生的染色体较为稳定,故较常见。 缺失的临床后果(表型)主要取决于缺失片段的大小以及其上分布的基因的数量及 功能。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表明,活产儿中常染色体缺失的发生率约为 1/7 000。 图 8-5 染色体缺失 临床聚焦 8-1 染色体的微小缺失与男性不育 造成男性不育的原因有很多,其中 Yq11.23 处 AZF(azoospermia factor,AZF) 区的微小缺失是导致原发性男性不育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有 10%~15% 的原发性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症的患者存在 AZF 的微小缺失,这一缺失不能被常 规的染色体显带方法所发现,但通过 PCR 扩增特异性的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tagged sites,STS)可将其检测出。目前发现 AZF 区包含 AZFa、AZFb、AZFc、 AZFd 4 个不重叠的位点,这些位点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候选基因, 如 DAZ、RBMY1A1 和 USP9Y 基因。 医学细胞-正文.indd 129 2018-5-18 17:31:38

第八章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2.倒位(inversion,inv)一条染色体发生两次断裂,两断裂点中间片段旋转180°重接即称倒位。可分为臂内倒位和臂间倒位两种。(1)臂内倒位:一条染色体长臂或短臂内发生二次断裂后,中间片段旋转180°后重接所形成的倒位(图8-6A)。简式描述:46,XX,inv(1)(p22p34);详式描述:46,XX,inv(1)(pter→p34::p22→p34::p22→qter)。(2)臂间倒位:一条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各发生一次断裂后中间片段旋转180°后重接而形成的倒位(图8-6B),简式描述46,XX,inv(4)(p15q21);详式描述:46XX,(p15q21)(pter-→p15::q21→p15::q21→qter)。DCp34p22 →广T一Dwp22一p34p15DDD1pl:921DDDA4A.臂内倒位B.臂间倒位图8-6染色体倒位倒位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增减,但改变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如果发生倒位的染色体没有因断裂而破环某个重要的基因的表达,那么这种倒位通常没有表型效应,属于平衡重排。平衡倒位的携带者虽表型效应,却有可能产生不平衡的配子,导致生育异常或生出染色体病患儿。3.易位(translocation,t)一条染色体的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形成-的结构。常见的易位方式有单向易位相互易位、罗伯逊易位。(1)单向易位(insertion):一条染色体的片段按原方向或倒位插入和另一条染色体。这种易位比较少见。插入易位的携带者其子代可能正常可能为同样插人的携带者,也可能表现为插入片段的重复或缺失,其生育异常子代的平均风险较为可达5%,有必要进行产前诊断。(2)相互易位(reciprocaltranslocation,rep):两条染色体分别发生一次断裂,相互交换片段后重接称为相互易位。其结果是形成两条衍生染色体(图8-7),简式描述:46,XY,t(2;5)(q21;q31);详式描述:46,XY,t(2;5)(2pter→221::5q31→5qter;5pter→5q31::2g21→qter)。如果两条常染色体相互易位,首先描述号数较小的染色体;如果发生相互易位的是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则首先描述性染色体。(3)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translocation,rob):又称着丝粒融合,这是只发生在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一种易位形式。当两个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着丝粒部位发生断裂后,两者的长臂在着丝粒处接合在一起,形成由两个长臂构成的衍生染色体;两个短臂则构成一个小染色体,小染色体往往由于缺乏着丝粒,在第二次分裂时丢失。由于丢失的小染色体几乎全是异染色质,而两条长臂构成的染色体上几乎包含了两条染色体的全部基因,故罗伯逊易位携带者虽然只有45条染色体,表型却一般正常。但130医学细胞-正文.indd1302018-5-18 17:31:3
www.hep.com.cn 130 第八章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 2. 倒位(inversion,inv) 一条染色体发生两次断裂,两断裂点中间片段旋转 180° 重接即称倒位。可分为臂内倒位和臂间倒位两种。 (1)臂内倒位:一条染色体长臂或短臂内发生二次断裂后,中间片段旋转 180° 后 重 接 所 形 成 的 倒 位(图 8-6A)。 简 式 描 述:46,XX,inv(1)(p22p34); 详 式 描 述: 46,XX,inv(1)(pter → p34::p22 → p34::p22 → qter)。 (2)臂间倒位:一条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各发生一次断裂后中间片段旋转 180° 后 重接而形成的倒位(图 8-6B),简式描述 46,XX,inv(4)(p15q21);详式描述:46, XX,(p15q21)(pter → p15::q21 → p15::q21 → qter)。 图 8-6 染色体倒位 倒位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增减,但改变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如果发生倒位的 染色体没有因断裂而破环某个重要的基因的表达,那么这种倒位通常没有表型效应,属 于平衡重排。平衡倒位的携带者虽表型效应,却有可能产生不平衡的配子,导致生育异 常或生出染色体病患儿。 3. 易位(translocation,t) 一条染色体的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形成 的结构。常见的易位方式有单向易位相互易位、罗伯逊易位。 (1)单向易位(insertion):一条染色体的片段按原方向或倒位插入和另一条染色 体。这种易位比较少见。插入易位的携带者其子代可能正常可能为同样插入的携带者, 也可能表现为插入片段的重复或缺失,其生育异常子代的平均风险较为可达 5%,有必 要进行产前诊断。 (2)相互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rcp):两条染色体分别发生一次断裂,相 互交换片段后重接称为相互易位。其结果是形成两条衍生染色体(图 8-7),简式描 述:46,XY,t(2;5)(q21;q31); 详 式 描 述:46,XY,t(2;5)(2pter → 2q21:: 5q31 → 5qter;5pter → 5q31::2q21 → qter)。如果两条常染色体相互易位,首先描述号 数较小的染色体;如果发生相互易位的是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则首先描述性染色体。 (3)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rob):又称着丝粒融合,这是只发生 在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一种易位形式。当两个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着丝粒部位发生断 裂后,两者的长臂在着丝粒处接合在一起,形成由两个长臂构成的衍生染色体;两个 短臂则构成一个小染色体,小染色体往往由于缺乏着丝粒,在第二次分裂时丢失。由 于丢失的小染色体几乎全是异染色质,而两条长臂构成的染色体上几乎包含了两条染 色体的全部基因,故罗伯逊易位携带者虽然只有 45 条染色体,表型却一般正常。但 医学细胞-正文.indd 130 2018-5-18 17:31:38

第一节染色体畸变类型其有可能产生不平衡的配子,引起流产或出生三体型患儿(图8-8),简式描述:45,XX,der(14;21)(ql0;ql0);详式描述:45,XX,der(14;21)(14qter,14ql0:21ql0→21qter)。4.重复(duplication,dup)指一条染色体上某片段出现两份或两份以上拷贝的现象。根据重复片段带序方向可分为正位重复(重复片段带序与原方向一致)和倒位重复(重复片段带序与原方向相反)。重复同缺失一样,可由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错配或不等交换所造成,或因平衡易位或倒位的染色体异常分离所形成。重复的后果比缺失缓和,由于破坏了基因的平衡,也会造成某些表型异常,如12p整臂或部分片段重复,导致Pallister-Killian综合征,患者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和不同程度的先天缺陷等。5.环状染色体(ringchromosome,r)是由一条染色体的长、短臂同时各发生次断裂后,含有着丝粒节段的长、短臂的断端相接形成(图8-9)。简式描述:46,XX(XY),r(2)(p21q31);详式描述:46,XX(XY),r(2)(p21→q31)。环状染色体在辐射损伤时较为常见。一些环状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在有丝分裂后期分离时缠结在一起,环可能发生断裂,产生大环和小环。MI2q2112q21丢失5q31DDder(2)Q+Qa401lCpterA一2000DO1Pp21121p1l2Vp21145q31q31D-40112q21?5g31D一EQ8q31D21p1114/21目T+Ader(5)21qter相互易位图8-7图8-8罗伯逊易位图8-99环状染色体6.双着丝粒染色体(dicentricchromosome,dic)是两条染色体分别发生一次断裂后,两个具有着丝粒的染色体的两臂断端相连接形成。在细胞分裂中,如果这条染色体的两个着丝粒分别被纺锤丝向相反的两极拉动,则会形成染色体桥(chromosomebridge)而容易发生断裂,或阻碍两个子细胞分开而形成四倍体细胞,故多数为不稳定的结构改变。如双着丝粒间较为靠近,则可稳定存在和传递。发生于6q22和Ⅱp15之间的结构畸变,6q22带和Ⅱp15带以远段丢失,6q22和Ⅱp15断端间相互连接,可形成条具有双着丝粒的衍生染色体。简式描述:45,dic(6;11)(q22;p15);详式描述:45,dic(6;11)(6pter→6q22::11p15→1lqter)。7.等臂染色体(isochromosome,i)是着丝粒分裂异常造成的。在正常的细胞131医学细胞-正文.indd1312018-5-18 17:31:39
www.hep.com.cn 131 第一节 染色体畸变类型 其有可能产生不平衡的配子,引起流产或出生三体型患儿(图 8-8),简式描述:45, XX,der(14;21)(ql0;ql0); 详 式 描 述:45,XX,der(14;21)(14qter,14ql0: 21ql0 → 21qter)。 4. 重复(duplication,dup) 指一条染色体上某片段出现两份或两份以上拷贝的现 象。根据重复片段带序方向可分为正位重复(重复片段带序与原方向一致)和倒位重复 (重复片段带序与原方向相反)。重复同缺失一样,可由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的错配或不等交换所造成,或因平衡易位或倒位的染色体异常分离所形成。重复的后 果比缺失缓和,由于破坏了基因的平衡,也会造成某些表型异常,如 12p 整臂或部分 片段重复,导致 Pallister-Killian 综合征,患者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和不同程度的先天缺 陷等。 5. 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r) 是由一条染色体的长、短臂同时各发生一 次断裂后,含有着丝粒节段的长、短臂的断端相接形成(图 8-9)。简式描述:46,XX (XY),r(2)(p21q31);详式描述:46,XX(XY),r(2)(p21 → q31)。环状染色体 在辐射损伤时较为常见。一些环状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在有丝分裂后期分离时缠 结在一起,环可能发生断裂,产生大环和小环。 图 8-7 相互易位 图 8-8 罗伯逊易位 图 8-9 环状染色体 6. 双着丝粒染色体(dicentric chromosome,dic) 是两条染色体分别发生一次断 裂后,两个具有着丝粒的染色体的两臂断端相连接形成。在细胞分裂中,如果这条染 色体的两个着丝粒分别被纺锤丝向相反的两极拉动,则会形成染色体桥(chromosome bridge)而容易发生断裂,或阻碍两个子细胞分开而形成四倍体细胞,故多数为不稳定 的结构改变。如双着丝粒间较为靠近,则可稳定存在和传递。发生于 6q22 和Ⅱp15 之 间的结构畸变,6q22 带和Ⅱp15 带以远段丢失,6q22 和Ⅱp15 断端间相互连接,可形成 一条具有双着丝粒的衍生染色体。简式描述:45,dic(6;11)(q22;p15);详式描述: 45,dic(6;11)(6pter → 6q22::11p15 → 11qter)。 7. 等臂染色体(isochromosome,i) 是着丝粒分裂异常造成的。在正常的细胞 医学细胞-正文.indd 131 2018-5-18 17:31:39

第八章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分裂中期时,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再复制后28粒进行纵裂,形成两条各具有长、短臂的染色体。如着丝粒横裂,将形成两条只由长臂R短臂等臂染色体或只由短臂组成的等臂染色体:即等臂染色E三体(图8-10)。X染色体横裂,形成的两条U目染色体用简式分别描述为46,X,i(Xg)和1x再复制后46,X,i(Xp);用详式描述为46,X,i白(X)(qter-→cen→qter)和46,X,i(X)(pter一→cen一→pter)。最常见的等臂染色体是长臂等臂染色体Xg等臂染色体,可见于某些特纳综合征患者。图8-10等臂染色体在实体瘤和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中也常见等臂染色体。(四)染色体畸变的后果染色体時变的后果1.自然流产染色体异常是造成流产的重要原因。据查,在流产儿中约50%有染色体异常。目前除了第1号染色体外,所有染色体的三体型在自然流产儿中都已发现。流产儿中三倍体占17%,四倍体占6%。三体型在活婴和流产儿中的分布为:16三体在流产儿中占15%,出生儿中未发现;25%的21三体型可出生;性染色体的三体型在自然流产儿中少见,多数可活到出生。2.先天缺陷单体型、三体型、部分单体型和部分三体型的染色体异常胚胎只有少数能够出生,常以综合征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以在世界上出现三例相同的染色体畸变并具有基本相同的症状、体征为确定一个综合征的标准,则目前已确定100余种染色体综合征。由于染色体结构畸变的变化非常多,可以说很难找到两个结构畸变完全相同并表现相同的一组综合征的病例。3.携带者携带者个体带有的染色体结构畸变可以是新突变的,也可以是遗传而来,后者是由携带者个体的双亲之一为携带者所致。这些携带者的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可产生不平衡的配子,因此他们在婚后常有较高的流产、死胎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并可生育各种畸形儿。第二节染色体病人类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称为染色体病。如果染色体发生数目和结构的畸变,必然累及多个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使机体出现由这些基因改变所致的多种异常性状,所以染色体病常表现为多种症状,故又称为染色体综合征(chromosomesyndrome)。染色体病患者常具有共同的临床特征:先天性多发畸形、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和皮肤纹理改变等。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除有上述的一些特征外,还将出现内、外生殖器异常或畸形。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达10000余种,已确定的染色体综合征达100种以上。一、常染色体病常染色体病(autosomaldisease)是由1~22号常染色体发生数目或结构异常而引起132医学细胞-正文.indd1322018-5-1817:31:39
www.hep.com.cn 132 第八章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 分裂中期时,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 粒进行纵裂,形成两条各具有长、短臂的染 色体。如着丝粒横裂,将形成两条只由长臂 或只由短臂组成的等臂染色体,即等臂染色 体(图 8-10)。X 染 色 体 横 裂, 形 成 的 两 条 染色体用简式分别描述为 46,X,i(Xq)和 46,X,i(Xp); 用 详 式 描 述 为 46,X,i (X)(qter → cen → qter) 和 46,X,i(X) (pter → cen → pter)。最常见的等臂染色体是 Xq 等臂染色体,可见于某些特纳综合征患者。 在实体瘤和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中也常见等臂 染色体。 (四)染色体畸变的后果 1. 自然流产 染色体异常是造成流产的重要原因。据查,在流产儿中约 50% 有染 色体异常。目前除了第 1 号染色体外,所有染色体的三体型在自然流产儿中都已发现。 流产儿中三倍体占 17%,四倍体占 6%。三体型在活婴和流产儿中的分布为:16 三体在 流产儿中占 15%,出生儿中未发现;25% 的 21 三体型可出生;性染色体的三体型在自 然流产儿中少见,多数可活到出生。 2. 先天缺陷 单体型、三体型、部分单体型和部分三体型的染色体异常胚胎只有少 数能够出生,常以综合征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以在世界上出现三例相同的染色体畸变 并具有基本相同的症状、体征为确定一个综合征的标准,则目前已确定 100 余种染色体 综合征。由于染色体结构畸变的变化非常多,可以说很难找到两个结构畸变完全相同并 表现相同的一组综合征的病例。 3. 携带者 携带者个体带有的染色体结构畸变可以是新突变的,也可以是遗传而 来,后者是由携带者个体的双亲之一为携带者所致。这些携带者的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 时可产生不平衡的配子,因此他们在婚后常有较高的流产、死胎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并 可生育各种畸形儿。 第二节 染 色 体 病 人类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称为染色体病。如果染色体发生数 目和结构的畸变,必然累及多个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使机体出现由这些基因改 变所致的多种异常性状,所以染色体病常表现为多种症状,故又称为染色体综合征 (chromosome syndrome)。染色体病患者常具有共同的临床特征:先天性多发畸形、智力 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和皮肤纹理改变等。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除有上述的一些特征外, 还将出现内、外生殖器异常或畸形。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达 10 000 余种,已确定的染色体综合征达 100 种以上。 一、常染色体病 常染色体病(autosomal disease)是由 1~22 号常染色体发生数目或结构异常而引起 染色体畸变的后果 图 8-10 等臂染色体 医学细胞-正文.indd 132 2018-5-18 17:31:39

第二节染色体病的疾病。常染色体病大约占人类染色体病的2/3,主要以21三体型、18三体型和13三体型常见,单体综合征的成活个体极为少见,这种现象说明细胞更能够承受遗传物质的增多而不能耐受减少。(一)唐氏综合征唐氏综合征(Downsyndrome,DS)也称21三体综合征或先天愚型,是临床最常见的染色体病,具有惠者母亲的年龄通常较大和单卵双生一致性高的两个特点,新生儿发病率为1/800~1/600。该病在1866年由英国医生LangdonDown首先报道,1959年由Lejeune证实患者体内多出一条21号染色休,这是第一个得到证明的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疾病。1.发病率我国目前大约有60万以上的患儿,全国每年新生儿中大约有27000例唐氏综合征患者。母亲生育年龄大于35岁时,新生儿中唐氏综合征发病率明显增高(图8-11)。2.主要临床特征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①智力发育不全是本病最突出、最严重的症状,患者智商在25~50之间。②生长发育迟缓;③特殊面容,如眼距宽、眼裂狭小、外眼角上斜、内毗赞皮、鼻根低平、外耳小、耳郭低位、舌大外伸、流涎,故又称为伸舌样痴呆(图8-12)。④多发畸形,如肌张力低下,四肢短小,手短宽而肥,第5手指因中间指骨发育不良而只有一条指横褶纹,皮纹异常。③40%有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的发病风险是正常人的15~20倍。③患者IgE水平较低,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②男性患者常有隐睾,无生育能力;女性患者通常无月经,偶有生育能力。3.遗传学分型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核型可分为三类:21三体型、易位型和嵌合型。怎样理解平衡易位携带者与唐氏综合征的关系?(1)21三体型:也称为游离型。患者细胞内有3条独立存在的21号染色体,核型为47,XX(XY),+21(图8-13)。该核型占所有患者的92.5%。游离型21三体型的发生几乎全部为新产生的,绝大部分与父母核型无关,多出的21号染色体多起源于减数分裂时21号染色体不分离,95%的病例来源于母亲。(2)易位型:约占全部患者的5%。患者核型中多余的不是完整的21号染色体,而是其中的长臂片段。多余的21号染色体片段是经罗伯逊易位与另一近端着丝粒染色体.74(0%)2.251.50.80.50.750.20.10.1202530354045母亲年龄(岁)图8-11母亲生育年龄与唐氏综合征发病风险图8-12唐氏综合征患儿面容133医学细胞-正文.indd1332018-5-1817:31:39
www.hep.com.cn 133 第二节 染 色 体 病 的疾病。常染色体病大约占人类染色体病的 2/3,主要以 21 三体型、18 三体型和 13 三 体型常见,单体综合征的成活个体极为少见,这种现象说明细胞更能够承受遗传物质的 增多而不能耐受减少。 (一)唐氏综合征 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也称 21 三体综合征或先天愚型,是临床最常见 的染色体病,具有患者母亲的年龄通常较大和单卵双生一致性高的两个特点,新生儿 发病率为 1/800~1/600。该病在 1866 年由英国医生 Langdon Down 首先报道,1959 年由 Lejeune 证实患者体内多出一条 21 号染色休,这是第一个得到证明的染色体异常导致的 疾病。 1. 发病率 我国目前大约有 60 万以上的患儿,全国每年新生儿中大约有 27 000 例唐氏综合征患者。母亲生育年龄大于 35 岁时,新生儿中唐氏综合征发病率明显增高 (图 8-11)。 2. 主要临床特征 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①智力发育不全是本病最突出、最严 重的症状,患者智商在 25~50 之间。②生长发育迟缓;③特殊面容,如眼距宽、眼裂 狭小、外眼角上斜、内眦赘皮、鼻根低平、外耳小、耳郭低位、舌大外伸、流涎,故又 称为伸舌样痴呆(图 8-12)。④多发畸形,如肌张力低下,四肢短小,手短宽而肥,第 5 手指因中间指骨发育不良而只有一条指横褶纹,皮纹异常。⑤ 40% 有先天性心脏病, 白血病的发病风险是正常人的 15~20 倍。⑥患者 IgE 水平较低,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⑦ 男性患者常有隐睾,无生育能力;女性患者通常无月经,偶有生育能力。 3. 遗传学分型 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核型可分为三类:21 三体型、易位型和嵌 合型。 (1)21 三体型:也称为游离型。患者细胞内有 3 条独立存在的 21 号染色体,核型 为 47,XX(XY),+21(图 8-13)。该核型占所有患者的 92.5%。 游离型 21 三体型的发生几乎全部为新产生的,绝大部分与父母核型无关,多出的 21 号染色体多起源于减数分裂时 21 号染色体不分离,95% 的病例来源于母亲。 (2)易位型:约占全部患者的 5%。患者核型中多余的不是完整的 21 号染色体,而 是其中的长臂片段。多余的 21 号染色体片段是经罗伯逊易位与另一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怎样理解平衡易位携带者与唐氏综合征的关系? 图 8-11 母亲生育年龄与唐氏综合征发病风险 图 8-12 唐氏综合征患儿面容 医学细胞-正文.indd 133 2018-5-18 17:31:39

第八章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laesn1X11I2534I11福A1V中。126101B3033131A15116182Ha88优园8小19212022图8-13唐氏综合征核型形成带有21g的衍生染色体。从表面看,患者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保持46条,但表现出典型的唐氏综合征症状。这是一种假二倍体,常见的是21号染色体易位到D组的-条染色体上,其中以14/21易位最常见;少数是21号染色体易位到某条G组染色体上。以14/21易位举例,患者的核型为46,XX(XY),-14,+t(14q21g)(图8-14),即患者核型中少了一条14号染色体,多了一条由14号和21号融合形成的易位染色体。患者核型中缺失了部分14号染色体的短臂,如前所述,它不会引起表型异常:多出部分21号染色体的长臂是造成唐氏综合征症状的真正原因。这一条易位染色体约半数来源于父亲或母亲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之前新发生的罗伯逊易位:半数来源于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亲代传递,通常是通过表型正常的母亲遗传而来。这时该母亲的核型为7571-7VW01386-7261816151908-2088-202206-X图8-1414/21易位型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核型134医学细胞-正文.indd1342018-5-18 17:31:40
www.hep.com.cn 134 第八章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 形成带有 21q 的衍生染色体。从表面看,患者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保持 46 条,但表现 出典型的唐氏综合征症状。这是一种假二倍体,常见的是 21 号染色体易位到 D 组的一 条染色体上,其中以 14/21 易位最常见;少数是 21 号染色体易位到某条 G 组染色体上。 以 14/21 易位举例,患者的核型为 46,XX(XY),-14,+t(14q21q)(图 8-14),即患 者核型中少了一条 14 号染色体,多了一条由 14 号和 21 号融合形成的易位染色体。 患者核型中缺失了部分 14 号染色体的短臂,如前所述,它不会引起表型异常;多 出部分 21 号染色体的长臂是造成唐氏综合征症状的真正原因。这一条易位染色体约半 数来源于父亲或母亲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之前新发生的罗伯逊易位;半数来源于罗伯 逊易位携带者的亲代传递,通常是通过表型正常的母亲遗传而来。这时该母亲的核型为 图 8-14 14/21 易位型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核型 图 8-13 唐氏综合征核型 医学细胞-正文.indd 134 2018-5-18 17:31:40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九章 基因突变与基因病.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十章 细胞的社会与疾病.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十一章 细胞的增殖、凋亡与肿瘤.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十二章 细胞发育分化与先天畸形.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十三章 免疫遗传与免疫遗传病.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十四章 干细胞与表观遗传学.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十五章 细胞与疾病的治疗诊断.pdf
- 《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 Cell Division & Cell Cycle(第三版).pdf
- 《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细胞的社会与疾病(第四版,2023).pdf
- 《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 Cell Division & Cell Cycle(第四版,2023).pdf
- 《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细胞凋亡 Apoptosis(第四版,2023).pdf
- 《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细胞凋亡 Apoptosis(第三版).pdf
- 《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细胞的社会与疾病 第三节 细胞信号转导(第三版).pdf
- 《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细胞的社会与疾病 第一节 细胞外基质与疾病(第三版).pdf
- 《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细胞骨架与疾病(第四版,2023).pdf
- 《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内膜系统和囊泡运输与疾病(第四版,2023).pdf
- 《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细胞骨架与疾病(第三版).pdf
- 《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细胞的社会与疾病 第二节 细胞连接与疾病(第三版).pdf
- 《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内膜系统和囊泡运输与疾病(第三版,2/2).pdf
- 《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内膜系统和囊泡运输与疾病(第三版,1/2).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七章 细胞核与疾病.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六章 线粒体与疾病.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五章 细胞骨架与疾病.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四章 细胞内膜系统和囊泡运输与疾病.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三章 细胞基质与疾病.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二章 细胞膜与疾病.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Medical Microbiology.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绪论 Medical Microbiology(授课教师:李晓琳).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Bacterial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一篇 细菌学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Bacterial Physiolog.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三章 噬菌体 bacteriophages - phages.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一篇 细菌学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Bacterial Genetics.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一篇 细菌学 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 bacterial antimicrobial agent resistance.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一篇 细菌学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of Bacteria.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晓微课堂 The detection method and control principle of bacterial infection.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一篇 细菌学 第八章 球菌(coccus).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一篇 细菌学 第九章 肠杆菌科(Enteric bacilli).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一篇 细菌学 第十一章 螺杆菌属(Helicobacter).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一篇 细菌学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一篇 细菌学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 Mycobacterium.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