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二章 几何作图(2.6)斜度和锥度

教学时数:2学时 课题:§2-6斜度和锥度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斜度和锥度的概念及绘制方法 教学重点 斜度和锥度的画法 教学难点 斜度和锥度的标注。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演示法相结合。 教具 绘图工具、挂图、板图 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绘制椭圆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要求? 2、简述四心法绘制椭圆的实质是什么?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有关斜度和锥度的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 §2-5斜度和锥度 、斜度
43 教学时数:2 学时 课 题:§2-6 斜度和锥度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斜度和锥度的概念及绘制方法。 教学重点: 斜度和锥度的画法。 教学难点: 斜度和锥度的标注。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演示法相结合。 教 具: 绘图工具、挂图、板图 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绘制椭圆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要求? 2、简述四心法绘制椭圆的实质是什么?。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有关斜度和锥度的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 §2-5 斜度和锥度 一、斜度

1、斜度的概念:指一直线(平面)相对与另一条直线(或平面) 的倾斜程度,其大小用该两直线(或平面)的夹角的正切值来表 斜度=tana=CA/AB=H/L(a图) 斜度=(H-h)/L(b图) 且 2、斜度的画法: 作图步骤:(斜度1:6) (1)自A点在水平线上任取六等分,得到B点; (2)自A点在AB的垂线上取一个相同的等分得到C点; (3)连接B、C两点即得1:6的斜度; (4)过K点作BC的平行线,即得到1:6的斜度线 R10 图2-16斜度的画法 3、斜度的标注: 标注时符号的方向应与斜度的方向一致
44 1、斜度的概念:指一直线(平面)相对与另一条直线(或平面) 的倾斜程度,其大小用该两直线(或平面)的夹角的正切值来表 示。 斜度 = tanα = CA/AB = H/L (a 图) 斜度 = (H-h)/L(b 图) 2、斜度的画法: 作图步骤:(斜度 1:6) (1)自 A 点在水平线上任取六等分,得到 B 点; (2)自 A 点在 AB 的垂线上取一个相同的等分得到 C 点; (3)连接 B、C 两点即得 1:6 的斜度; (4)过 K 点作 BC 的平行线,即得到 1:6 的斜度线。 3、斜度的标注: 标注时符号的方向应与斜度的方向一致

∠1:10 h:字体的高度 (a) 1:100 图2-17斜度的标注 二、锥度 1、锥度的概念:指正圆锥体底圆直径与锥高之比。如果是圆 锥台则是上下底圆直径之差与锥台高度之比。 锥度=2tana=D/L=D-d/L 图2-18锥度 2、锥度的画法 作图步骤:(作1:3的锥度,高为50,底径为20的锥台) (1)由A点沿轴线向右取三等分得B点; (2)由A沿垂线向上和向下分别取1/2个等份,得点C、C1;
45 二、锥度 1、锥度的概念:指正圆锥体底圆直径与锥高之比。如果是圆 锥台则是上下底圆直径之差与锥台高度之比。 锥度 = 2tanα= D/L = D-d/L 2、锥度的画法: 作图步骤:(作 1:3 的锥度,高为 50,底径为 20 的锥台) (1)由 A 点沿轴线向右取三等分得 B 点; (2)由 A 沿垂线向上和向下分别取 1/2 个等份,得点 C、C1;

(3)连接BC、BC1,即得1:5的锥度; (4)过点E、F作BC、BC1的平行线,即得所求圆锥台的锥度 线 1:3 图2-19锥度的画法 3、锥度的标注 在图样上应采用下图(a)中的图形符号表示锥度,该符号应 配置在基准线上。表示圆锥的图形符号和锥度应靠近圆锥轮廓标 注,基准线应与圆锥的轴线平行,图形符号的方向应与锥度的方 向相一致。(图中C为锥度,优先采用1:5) h:字体高度 d(1/0)h 图形符号 基准线 Mors了 -20锥度的标注
46 (3)连接 BC、BC1,即得 1:5 的锥度; (4)过点 E、F 作 BC、BC1的平行线,即得所求圆锥台的锥度 线。 3、锥度的标注: 在图样上应采用下图(a)中的图形符号表示锥度,该符号应 配置在基准线上。表示圆锥的图形符号和锥度应靠近圆锥轮廓标 注,基准线应与圆锥的轴线平行,图形符号的方向应与锥度的方 向相一致。(图中 C 为锥度,优先采用 1:5)

(巩固练习) 作一锥台,上底为20、高为30锥度为14 (课堂小结) 1、斜度和锥度的定义; 2、标注时的注意点和部分细节。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 习题集P132-6-1①② 课后作业: 作一锥台,上底为20、高为30锥度为16。 教后感
47 (巩固练习) 作一锥台,上底为 20、高为 30 锥度为 1:4 (课堂小结) 1、斜度和锥度的定义; 2、标注时的注意点和部分细节。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 习题集 P13 2-6-1 ①② 课后作业: 作一锥台,上底为 20、高为 30 锥度为 1:6。 教后感: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机械制图》习题一.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二章 几何作图(2.5)椭圆的画法.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二章 几何作图(2.4)圆弧连接.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二章 几何作图(2.2-2.3)线段等分法、圆的等分法.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二章 几何作图(2.1)绘图工具及其使用.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一章 制图的基本规定(1.5)尺寸注法.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一章 制图的基本规定(1.4)图线.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一章 制图的基本规定(1.2-1.3)比例、字体.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一章 制图的基本规定(1.1)图纸幅面和格式.doc
- 《机械制图》绪论.doc
- 《模具材料及处理技术》第二单元 模具材料概述(2/2).ppt
- 《模具材料及处理技术》第二单元 模具材料概述(1/2).ppt
- 《模具材料及处理技术》第一单元 绪论.ppt
- 《模具制造》塑料模设计程序.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六章 振动的测试.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五章 信号处理初步.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四章 信号调理、处理和记录.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三章 常用的传感器.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二章 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一章 信号及其描述.ppt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二章 几何作图(2.7)平面图形的画法.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二章 几何作图(2.8)平面图形的画法.doc
- 《机械制图》单元测试一.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三章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3.1)投影法的概念.doc
- 《机械制图》单元测试二.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三章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3.2)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三章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3.3)点的投影.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三章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3.4)直线的投影.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三章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3.5)平面的投影.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三章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3.6)基本几何体(二).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三章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3.6)基本几何体(一).doc
- 《机械制图》习题二.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三章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3.6)基本几何体(三).doc
- 《机械制图》单元测试三.doc
- 《机械制图》单元测试四.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四章 轴测图(4.2)正等轴测图及其画法.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四章 轴测图(4.3)斜二测图及其画法.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四章 轴测图(4.1)轴测投影的基本知识.doc
-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讲义:第五章 组合体视图(5.2)组合体的组合形式.doc
- 《机械制图》期中复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