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诸己》课堂练习_论语7

高考专题练习 论语(7)·求诸己 班级 姓名 学号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舍昼夜 舍:停止 B.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少,小 C.君子亦党乎 党:动词,偏袒,包庇 D.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讼:责 2.对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j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j③不知其仁也 ②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④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取于吴,为同姓 B.非不说子之道 C.孙以出之 D.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4.下列句子与“不患莫己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学之不讲 B.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C.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D.子将奚先 5.名句填空。(6分)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2)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 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 过也 更也 阅读与鉴赏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 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高考专题练习 1 论语(7)·求诸己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舍.昼夜 舍:停止 B.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少,小 C.君子亦党.乎 党:动词,偏袒,包庇 D.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讼:责 2.对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②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③不知其.仁也 ④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君取于吴,为同姓 B.非不说子之道 C.孙以出之 D.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4.下列句子与“不患莫己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学之不讲 B.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C.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D.子将奚先 5.名句填空。(6 分)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过也,____________;更也,__________。” 阅读与鉴赏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 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高考专题练习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荀有过,人必知之。”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可使治其赋也 赋:赋税 B.百乘之家 家:大夫的封地 C.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说:称赞 D.君子亦党乎 党:结党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不知其仁也 B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可使与宾客言也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8.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名望,有没有官职,都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要有学识,有修养, 有才能,能够胜任各种工作。这说明了孔子在人生追求中重真才实学而淡泊名利 B.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时,认为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 的可以管理外交。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 政治需要,都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 C.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 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作怪,所以对 他提出批评 D.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是孔子在“为尊者讳”。 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他 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 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3分) (2)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3分) 译文
高考专题练习 2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使治其赋.也 赋:赋税 B.百乘之家. 家:大夫的封地 C.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说:称赞 D.君子亦党.乎 党:结党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 不知其.仁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可使与.宾客言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8.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名望,有没有官职,都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要有学识,有修养, 有才能,能够胜任各种工作。这说明了孔子在人生追求中重真才实学而淡泊名利。 B.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时,认为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 的可以管理外交。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 政治需要,都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 C.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 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作怪,所以对 他提出批评。 D.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是孔子在“为尊者讳”。 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他 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 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3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3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专题练习 论语(7)·求诸己 解析B项文:文饰,掩盖。 答案B 2.解析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助词,“的”;③④均为第三人称代词, 他”“他的 答案A 解析A项“取”通“娶”。B项“说”通“悦”。C项“孙”通“逊” 答案D 4.解析C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其余是宾语前置,与例句相同 答案C 5.答案(1)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2)逝者如斯夫(3)如日月之食焉人皆 见之人皆仰之 6.解析A项赋:兵赋,这里泛指军政。C项说:通“悦”,喜欢。D项党:偏 袒,包庇。 答案B 解析D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A项所以:用来……的/……的原因。B 项其:代词,他/代词,我。C项与:介词,和/动词,交好,结交 答案D 8.解析A项中“孔子……淡泊名利”错 答案 9 答案(1)力量不够的人,会在半路上因为走不动而停下来。现在你却画地自 限,原地不动 (2)我真幸运,一旦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高考专题练习 3 论语(7)·求诸己 1. 解析 B 项文:文饰,掩盖。 答案 B 2. 解析 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助词,“的”;③④均为第三人称代词, “他”“他的”。 答案 A 3. 解析 A 项“取”通“娶”。B 项“说”通“悦”。C 项“孙”通“逊”。 答案 D 4. 解析 C 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其余是宾语前置,与例句相同。 答案 C 5.答案 (1)不患莫己知 求为可知也 (2)逝者如斯夫 (3)如日月之食焉 人皆 见之 人皆仰之 6. 解析 A 项赋:兵赋,这里泛指军政。C 项说:通“悦”,喜欢。D 项党:偏 袒,包庇。 答案 B 7.解析 D 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A 项所以:用来……的/……的原因。B 项其:代词,他/代词,我。C 项与:介词,和/动词,交好,结交。 答案 D 8. 解析 A 项中“孔子……淡泊名利”错。 答案 A 9. 答案 (1)力量不够的人,会在半路上因为走不动而停下来。现在你却画地自 限,原地不动。 (2)我真幸运,一旦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求诸己》学案_7.求诸己学案.doc
- 《求诸己课件3_求诸己2009.ppt
- 《求职——步入职场的第一步课件1_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求职——步入职场的第一步课件.ppt
- 《求知如采金课件1_求知如采金.ppt
- 《求知善读》学案_备课时间.doc
- 《求知善读课件2_求知善读.ppt
- 《求知善读课件1_《求知善读》11张课件.ppt
- 《永遇乐·落日熔金课件(40页).ppt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doc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4_永遇乐.doc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3_京口北固亭怀古.doc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复课件_1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1页)_京口北固亭怀古.ppt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0页).ppt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16页).ppt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15页).ppt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14页).ppt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11页).ppt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9.ppt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8_京.ppt
- 《求谏课件2.ppt
- 《求谏课件3.ppt
- 《求谏课件4_求谏.ppt
- 《求谏课件5.ppt
- 《求谏课件(25页).ppt
- 《求谏》学案.doc
- 《求谏》学案.doc
- 《求谏》导学案2_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
- 《求谏》案3_求谏.doc
- 《汉堡港的变奏课件1_《汉堡港的变奏》演示文稿.ppt
- 《汉堡港的变奏课件2_汉堡港的变奏.ppt
- 《汉堡港的变奏课件3_汉堡港的变奏[1].ppt
- 《汉字之美妙在多维课件1.ppt
- 《汉字之美妙在多维课件2_语文:第9课《汉字之美_妙在多维》课件(长春版九年级上).ppt
- 《汉字之美妙在多维课件3_汉字之美_美在多维.ppt
- 《汉字写与汉字认读》案1.doc
- 《汉字王国中的“人”》课件1_《汉字王国中的“人”》.ppt
- 《汉字王国中的“人”》课件2_汉字王国中的“人”——林西莉.ppt
- 《汉字王国中的“人”》课件(18页)_汉字王国中的人公开课.ppt
- 《汉字王国中的“人”》 预习学案_汉字王国中的人_预习.doc